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对三焦疾病的治疗,在组方、用药方面有其独特见解,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温邪致病最易耗损阴液,本文浅析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滋阴方法及用药规律,上焦以透热兼以养阴;中焦以泻热兼以保阴;下焦以育阴兼以搜邪. 相似文献
5.
吴鞠通,名瑭,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家,撰写《温病条辨》一书,书中创立了温病治疗的三焦辨证系统,并提出温病三焦分治大法,对温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1三焦辨证思想的内涵温病三焦辨证和《黄帝内经》所说的三焦并非一个概念。《内经》中所言三焦系指上、中、下三个部位而言,是将人体躯干所属脏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 相似文献
6.
风药质轻而气盛;具有疏风透表、透热转气、宣畅气机作用,结合《温病条辨》阐述吴鞠通对于风药的应用,掌握其理论思想及拓展风药应用。 相似文献
7.
清代名医吴瑭(号鞠通)是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他在继承《内经》、《伤寒论》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著《温病条辨》,首创三焦辨证理论,对温病夹湿、湿温的证治尤有独到见解.提出“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的观点,强调宣畅肺气在治疗湿邪为患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临床湿病论治颇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温病条辨》一书中论述了许多养阴法,诸如:①滋养肺胃法,治疗肺胃阴液受伤时,表现为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或干呕而不思饮食等证;②润肠通便法,治疗津枯肠燥、大便秘结;③泻火养阴法,治疗热盛津伤、小便不利;④益气敛阴法,治疗气津欲脱证;⑤滋填真阴法,治疗温病后期肝肾真阴耗伤;⑥育阴潜阳法,治疗虚风内动之证。 相似文献
9.
中医古籍英译始于18世纪的《中华帝国全志》的英译本,发展至今,目前已有近70部中医古籍英译本,包括中医四大经典、《遵生八笺》、《本草纲目》等。中医理论的传递过程中,中医古籍承载着中医学的理论精髓和文化意蕴,重要性毋庸置疑。笔者自2012年始着手翻译温病学派四大家吴瑭的《温病条辨》,现已完成部分翻译工作,本文试就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做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10.
11.
探讨《温病条辨》所载方剂的性味配伍规律。认为其"辛苦咸寒以清热、苦辛寒温以祛湿、酸甘咸寒以滋阴、苦酸甘咸调水火",并分别以银翘散、白虎汤、清营汤、茵陈汤、清燥救肺汤等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2.
周国琪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3-5
历来对《内经》的疾病分证方法的研究多将《素问》和《灵枢》两书合一而论之。据考证,《灵枢》与《素问》的成书年代是有先后的,而且《素问》对疾病的理论探讨更为丰富,故本文欲单独从《素问》对疾病的分证方法探析之,以观其主要特点及对后世辨证论治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咸寒苦甘法源于《黄帝内经》。在明清温病学家著述中,记载甚多。《温病条辨》中应用咸寒苦甘法之用在于清心络以开窍闭;清血络以散瘀热;泻结热以存阴液;清阴络以透余邪;补肝肾以救真阴。其病机关键在于邪伏较深,且阴液耗伤明显。分析可见咸寒苦甘法所主病证大多有伤及真阴之险,应以咸寒苦甘法固护真阴为重心,苦寒之品用以泄热存阴,甘寒甘苦法的应用主在留津气。 相似文献
14.
15.
16.
苦寒药之用于温病,属正治之法.《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到"热者寒之",即指此而言.然而温热久羁,必然伤阴,以苦寒药撤热当注意苦寒化燥也能伤阴,故治疗时要掌握分寸,不可滥用.《温病条辨》对苦寒药的运用可谓匠心独运,值得学习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医案》对温热病的治法,补充了辛甘熄风清热法、甘苦合化利水法、急下存阴承气法和燥气直中四逆法等,为《温病条辨》未备之法。详细阐释吴鞠通对此四法的运用,并结合张仲景、叶天士的学术经验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吴氏治温新法,对完善温热病辨证论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在现代,“病机”一词的解释具有浓厚的现代医学气息,“病机”就是“病理”,但病机之“机”与机理显然不是同一含义。对“病机”的认识之所以没有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对“病机”中“机”的认识,“机”引中义多达20余种。在《内经》中,“机”的应用达30多处,含义也比较多,从字面上讲,《内经》中所说的“病机”的“机”为机要,关键点之意,“病机”意为“疾病病变的关键点”。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病机,五脏六腑的虚实改变,风寒暑湿燥火的虚实真假是疾病病变的关键点,就是病机。概括而言,《内经》病机理论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纲领性病机理论,概括了疾病病因、病性、病位等特性要素;一类是具体疾病的病机理论,是对疾病全程疾病属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19.
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黄帝内经》的主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基本理论重要的奠基经典著作 ,它所构建的中医学框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医学体系 ,生态医学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1.“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医学观 ;2 .“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平人者不病”的心身健康观 ;3.“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的自然死亡观 ;4 .生克制化 ,追求平衡的生理病理观 ;5 .“生病起于过用”,“反常则灾害至矣”的动态疾病观 ;6 .治病求本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的协调治疗观 ;7.“阴平阳秘”,“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主动预防观 ;8.顺应环境四时 ,“形与气相任则寿”,“志闲而少欲”的达观养生观。 相似文献
20.
病机之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和“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在现代,“病机”一词的解释具有浓厚的现代医学气息,“病机”就是“病理”,但病机之“机”与机理显然不是同一含义。对“病机”的认识之所以没有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对“病机”中“机”的认识,“机”引申义多达20余种。在《内经》中,“机”的应用达30多处,含义也比较多,从字面上讲,《内经》中所说的“病机”的“机”为机要,关键点之意,“病机”意为“疾病病变的关键点”。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病机,五脏六腑的虚实改变,风寒暑湿燥火的虚实真假是疾病病变的关键点,就是病机。概括而言,《内经》病机理论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纲领性病机理论,概括了疾病病因、病性、病位等特性要素;一类是具体疾病的病机理论,是对疾病全程疾病属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