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经络)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0例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血塞通0.4 g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日1次;对照组30例给予尼莫地平片口服30 mg,日3次,复方丹参滴丸6粒,日3次,血塞通0.4 g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生脉注射液40 ml静脉滴注,日1次。均治疗1个月为1疗程,采用单盲法给药。结果: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中经络)后遗症可明显改善症状及体征,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8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针法对缺血性中风(中经络)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不仁等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陈燕  谢玲玲 《新中医》2016,48(3):20-2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8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弥可保、康欣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疗程均为14天,观察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以及甘油三酯、胆固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等生化指标变化,并评价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NIHS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8%,对照组为75.5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ADL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甘油三酯、胆固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值明显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证中风后遗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子午流注纳甲针法按人体气血流注的规律施针治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古典针法,应用范围广,但内容深奥、推演繁琐、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而长期以来未得以普遍  相似文献   

4.
子午流注针法在中风后遗症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午流注针法是指在全息论思维方式指导下 ,根据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五腧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 ,运用干支配脏腑、时辰 ,推算每天气血运行盛衰与经穴开合 ,按时取穴的一种治疗方法。本人在临床中运用子午流注纳甲法按时开穴配合“偏瘫四要穴”治疗中风后遗症 ,疗效可靠 ,现总结归纳于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 8例病例中 ,男 17例 ,女 2 1例 ;年龄最小 3 8岁 ,最大69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6浕 ;脑出血 11例 ,脑梗塞 1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 6例。2 治疗方法2 1 选 穴 太冲、足三里、血海、悬钟。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加大椎 ;右侧肢体活…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自2006年8月~2007年8月采用子午流注开穴、头穴配腰部腧穴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31例,进行临床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2例,男34例,女28例,最小者38岁,最大者8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9年,伴高血压39例,二便失禁12例(含控制差),精神障碍9例,病侧髋关节松弛21例,语言障碍23例,患者肢体痉挛性瘫10例。随机分为子午流注开穴、头穴配腰部腧穴法与传统体穴法各31例,两组症状、体征、病程基本相同,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用血栓通注射液、阿司匹林肠溶片和尼莫地平片治疗,治疗组加补阳还五汤联合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29%、对照组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风病气虚血瘀证主责在心、脾的认识,在子午流注理论指导下选择午时、亥时服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取穴相同,治疗组予温针灸法,对照组予电针法,进行临床疗效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子午流注针法治疗胆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针法治疗胆绞痛的疗效,避免药物的毒副反应,精减针刺穴位和次数。方法60例胆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按日定时取穴,针刺与之相关的五腧穴;对照组辨证取穴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镇痛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甲法定时取穴治疗胆绞痛与体针治疗镇痛效果基本相同,但取穴、针刺次数少。  相似文献   

10.
子午流注针法治疗中风31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笔者自 1 988年以来采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中风 31 8例 ,疗效满意 ,现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全部 5 78例均系我院住院和门诊病人 ,随机分为流注组 31 8例和对照组 2 60例 ,其中脑出血 72例 ,脑血栓形成 2 97例 ,脑栓塞 2 0 9例 ;男 340例 ,女2 38例 ;年龄最大 76例 ,最小 30岁 ;发病最短 2天 ,最长 6个月。2 治疗方法对照组以辨证取穴为主 ,常用穴位上肢取肩骨禺、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太冲、太溪。并根据病情配合循经及经验取穴 ,手法除采用提插、捻转外 ,以迎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经络注血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4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以随机分组形式进行对组,一组为对照组给予中药进行治疗,一组为观察组给予经络注血疗法进行治疗,对比其治疗效果。结果:①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比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0.0%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并无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患者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络注血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较为理想,且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经济实惠等特点,得到临床与患者的认可,为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治疗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临床运用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痛证60例的疗效分析,得出结论:痛证的治疗效果,辨证逢时循经开穴法优于单纯逢时开穴针法,又高于辨证循经取穴针法,说明注重“天人相应”的时间观和气血盛衰之流注对临床疗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进而从病理上解释子午流注针法治疗原理。  相似文献   

13.
子午流注针法治疗痛证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韦文婕  陈念 《内蒙古中医药》2022,41(4):117-119+168
目的:观察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1月在武汉市武东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改善,且观察组各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Fue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92.50%,37/40)高于对照组(72.50%,29/40);治疗后观察组IL-6、TNF-α低于对照组,IL-1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减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疗效确切,可减轻症状及炎性反应,促进认知及运动功能恢复,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及预后,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子午流注纳甲针刺法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收集199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发表的子午流注纳甲针刺法治疗中风临床研究,按Cochrane Handbook5.1.0标准对所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用Rev 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个临床研究,3185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子午流注纳甲针刺法与非子午流注纳甲针刺法进行比较:总有效率、痊愈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OR及95%CI分别为:[Or=2.85,95%CI(2.17,3.73)]、[Or=1.61,95%CI(1.15,2.26)]。结论:当前证据显示,子午流注纳甲针刺法在治疗中风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要高于非子午流注纳甲针刺法,但由于纳入研究的数量及质量有限,上述结论仍待更多大规模,高质量的研究加以证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的效果。方法:92例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用电针治疗,观察组用温针灸治疗。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观察组(14.89±2.31)分、对照组(17.45±2.59)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91.30%、对照组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观察组(68.46±6.91)分、对照组(63.54±6.3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气虚血瘀型能更明显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张蕊  李和平 《河南中医》2013,33(6):960-962
根据缺血性中风后遗症的证候特点,采用子午流注纳甲法循经辨证,逐日按时开穴的方法,在辰时和巳时对气血流注的五输穴进行开取,并配以针刺其他穴位进行治疗,更能发挥针刺的最佳疗效,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8.
子午流注针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回顾了近年来有关子午流注针法治疗中风的临床和实验文献资料,认为子午流注针法治疗中风有着肯定的临床疗效和优势,并为进一步探索提出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东港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0例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普通措施,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MESS评分、ADL评分、运动功能积分。结果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气虚血瘀型中风后遗症患者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