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病性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血管内皮损伤相关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198例高血压病患者四诊资料,参照"证候辨证素量表"赋予简化计量权值后,分析高血压病患者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特征,检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分析其与中医病性证素的相关性。结果 198例高血压病患者前8位的中医病性证素依次为阴虚阳亢血瘀痰浊气虚气滞血虚阳虚,以2个证素相兼所占比例最高(69.7%)。病性证素在各年龄、各级别高血压病患者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青年组以阳亢、血瘀、气滞为主,老年组以气虚、阴虚、痰浊为主,1级高血压以阳亢、血瘀为主,2级高血压以阴虚、阳亢为主,3级高血压以阴虚、痰浊、气虚为主。回归分析显示:NO为阴虚、血虚、气虚证素危险因素,ET-1为阳亢证素危险因素,v WF为血瘀、痰浊证素危险因素,体质量指数与血瘀和痰浊呈正相关,运动频度与血瘀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病主要中医病性证素为阴虚、阳亢、血瘀,其中以阴虚+阳亢、阴虚+血瘀比例最高。血清NO、ET-1、v WF水平变化可提示高血压病中医病性证素存在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息风化痰通络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肝风痰浊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给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治疗组22例加用中药煎剂息风化痰通络汤。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息风化痰通络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肝风痰浊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眩晕证治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引起眩晕的常见疾病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神经衰弱、低血压、椎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感冒及耳源性眩晕等。中医辨证可分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浊中阻、风邪外袭、气血亏虚、瘀血阻络等。西医识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用药既要对证 ,也要对病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眩晕,本文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入手,整理了钱仁义教授论治此类眩晕的经验。眩晕除了可以从风、火、痰、瘀论治外,钱师强调肝在眩晕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肝火上炎、肝气郁结、肝阴虚、肝血虚等均可致本病的发生。同时强调辨证求因,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选择不同治法。钱师治疗眩晕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学习。  相似文献   

5.
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主要组合规律及冠心病不同类型证素分布。方法对223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病性证素的分布及组合情况,并分析冠心病不同分型证素分布规律。结果胸痹心痛常见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其组合情况:双因素组合中,气虚+血瘀最多,其他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气虚+痰浊、阳虚+血瘀、气虚+阳虚、血瘀+阴虚;三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血瘀最多,其次为气虚+痰浊+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血瘀+痰浊、阳虚+血瘀+气滞;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中医病性证素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胸痹心痛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滋阴化痰的方药为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证中医病机的论述,提出从虚、痰、瘀立论施治,并通过现代医学的研究加以论证,为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证提供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7.
崔祺  肖蕾  张庆杰  张晨  王立新 《陕西中医》2013,(11):1526-1528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证的中医病机。方法:通过对比现代医学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认识,结合古代文献与现代医家研究,提出从虚、痰、瘀立论的观点。结论:通过临床实践与现代医学的研究论证,观点成立。为中医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证提供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慢性肺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269例CTEPH患者的临床表现,采用《常见症状的计量辨证》法分析其基本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CTEPH的中医基本辨证要素中病性证素分布呈气虚痰浊血瘀血虚湿热阳亢气滞阴虚热盛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肺脾肾心肝的趋势;病性以虚实夹杂证最为常见,实证与虚证较少见。证候分布呈气血亏虚、痰瘀互结证肺脾气虚、痰浊阻滞证湿热内阻、阴血耗伤证的趋势。结论 CTEPH的病性证素是气虚、痰浊、血瘀、血虚等;病位证素是肺、脾、肾等;证候分布是气血亏虚、痰瘀互结证,肺脾气虚、痰浊阻滞证,湿热内阻、阴血耗伤证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清脑汤治疗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疗程为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脑汤治疗4周。治疗后,评价两组的总体疗效、TCD检查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搏动指数(PI)的变化,以及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体疗效、Vm和PI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脑汤治疗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不但可以明显改善眩晕症状,亦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和血管搏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黄琼 《四川中医》2007,25(11):113-114
目的:观察毫针刺配合皮肤针叩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运用中医理论,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的病因病机为痰浊蒙蔽清窍,风邪上扰,血虚脑失所养,遂用毫针刺法取丰隆化痰,风池祛风,百会止眩晕,列缺增宽椎动脉的血管内径,提高收缩期血流峰值、每分血流量,从而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配合大椎穴皮肤针叩刺改善头部供血不足。结果:本组50例患者,痊愈39例,占78%;显效6例,占12%;有效4例,占8%;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98%。结论:毫针刺法配合皮肤针叩刺法是一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显著,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病因病机、诊断及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进行阐述,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医发病机制及病因病机,笔者抽取自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在本院脑病中心住院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证92例,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沈伶萍  师会 《光明中医》2016,(13):1868-1869
目的探讨自拟眩晕汤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之间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肝阳上亢证患者50例。结果治愈30例,总有效率达88%。结论自拟眩晕汤治疗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肝阳上亢证有显著疗效。"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眩晕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文献报道探讨眩晕证素的分布与组合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对1992-2013近20年的眩晕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建立眩晕证候文献研究数据库,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个证素中,病性证素频率依次为风(21.5%)、痰浊(16.8%)、气虚(15.4%)、血虚(13.4%)、阴虚(10.7%)等;病位因素依次为肝(49.6%)、脾(15.6%)、肾(14.2%)、胆(8.8%)。文献中眩晕证素的组合形式有4种,其中主要集中在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两者累计构成比为93.4%。结论:文献分析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中医证候要素的演变规律。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血管科住院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90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收集相关资料,分析证候要素。结果 证候要素分布:射频消融术前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痰浊、血虚、气滞、阳虚、火热,术后1周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痰浊、血虚、气滞、火热、阳虚,术后1个月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阳虚、血虚、气滞、痰浊、火热。证候要素演变:术后1周血瘀证、火热证显著增多,术后1个月血瘀证、痰浊证、火热证较术后1周显著减少,痰浊证较术前显著减少。证候要素组合:术前及术后1个月以两证组合为主,其次为单证、三证组合;术后1周以两证组合为主,其次为三证组合、单证。聚类分析结果:术前及术后1个月中医证候要素组合均聚为阳虚-痰浊-气虚、气滞-血瘀、阴虚-火热-血虚三类,术后1周聚为血瘀-痰浊-阳虚-气虚、气滞、阴虚-火热-血虚三类。结论 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具有明显的中医证候要素演变规律;气虚、阴虚贯穿始终,术后1周时血瘀、火热加重,术后1个月时痰浊明显改善;血瘀的病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眩晕3号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浊中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10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尼莫地平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眩晕3号方;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经颅多普勒各项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照;治疗组在改善脑血流及血液流变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眩晕3号方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痰浊中阻证具有确切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中医基本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中医基本辨证要素中病性证素分布呈痰浊血瘀热盛气虚阳虚气滞阴虚血虚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神(脑)心脾肾大肠肝的趋势。证型分布中实证呈现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热盛血瘀证里实热结证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呈痰热炽盛,气阴耗伤证气虚血瘀证气虚痰阻证的趋势;虚证呈阳气亏虚证血虚证、气阴两虚证的趋势。结论脑梗死急性期中医病性证素是痰浊、血瘀、热盛、气虚等;病位证素是神(脑)、心、脾、肾等;证候分布是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热盛血瘀证等。  相似文献   

18.
子宫肌瘤中医证素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中医证素规律。方法:选择90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子宫肌瘤患者的病位主要存在于胞宫、肝、肾、脾。②子宫肌瘤虚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气虚积分显著高于血虚、阳虚积分(P0.01)。③实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血瘀、气滞、痰、寒、湿;血瘀积分显著高于气滞、痰、寒、湿积分(P0.05~P0.01)。结论:子宫肌瘤的发病源于血瘀,病性以实为主,日久可见虚实夹杂;实证证素以血瘀、气滞为主;虚证证素以阴虚、气虚为主;病位以胞宫、肝为先。  相似文献   

19.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属中医"眩晕"范畴,以"头晕、眼花"为主症,本病常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中风、厥证、脱证而危及生命.笔者用自拟消眩方痰虚同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100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分型与中医证型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将90例处于发作期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根据TCD检查的血流速度分为流速缓慢组、流速增快组、流速正常组3组,采集每个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总结各组中医证型特点,对各组中医证型分布进行比较。结果 90例患者中风阳上扰证19例(21.11%)、气血亏虚证39例(43.33%)、肝肾阴虚证14例(15.56%)、痰浊上蒙证18例(20.00%),以气血亏虚证和风阳上扰证为主。中医证型分布流速缓慢组、流速增快组、流速正常组3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流速缓慢组与流速正常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流速缓慢组与流速增快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流速增快组与流速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TCD检查可以帮助识别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中医证型,为中医辨证提供现代医学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