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肾者胃之关"出自《素问·水热穴论》,最初是论述水液代谢的过程,后世历代医家从各方面对"肾者胃之关"进行发挥、诠释、延展,衍生出许多新的理论,丰富发展经典理论的同时也赋予了其更多的内涵,对临床实践有指导作用。目前"胃肾相关"理论普遍为大家所接受,通过经典探讨,从经络、生理、病理入手,对"胃肾相关"理论作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2.
“肾者胃之关”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内经》“肾者胃之关”的理论,对当今水肿疾病的治疗仍具有临床价值。指出在水肿发病过程中,其本在肾,肾气起主导作用;在治疗过程中,从肾论治,增强肾的气化功能,俾气化正常,水道通调,水肿疾患可瘳。  相似文献   

3.
“肾者胃之关”作为一重要的生理学说,是由病理推导而来,首见于《素问·水热穴论》,云:“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歧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主水司开合,与脾、肺、三焦、膀胱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已被上千年的临床实践所支持。而作为六腑之一的“胃”,与肾直接配合并主水液代谢,则既  相似文献   

4.
<正>肾者胃之关首见于《素问?水热穴论》。后世医家对其解释众说纷纭,借此笔者浅谈自己对肾者胃之关的理解,望各位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5.
肾者胃之关理论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我们的临证开辟了一条新的辨证思路,对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通过查阅古今文献资料,结合个人观点以及临床实践,就肾与胃的内在联系以及临床运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素问·水热穴论篇》的深入剖析,认为地气入肾,化生人体水液,故"肾者胃之关"指肾是地气进入机体生水的关口。肾失关闭,过多水液停留于下焦水俞,为水肿发病的重要病机。水气还会经肾脉上达于肺,通过肺敷布于皮肤,聚于肤下,这是水肿发病的另一重要病机。肾虚风袭,风客玄府,阻碍水液从皮肤排出体外,导致水肿更易形成。认为《黄帝内经》中所论水液生成代谢及水肿的病机,存在以胃、脾、肺、肾为中心和以肾、肺为中心两条途径和类别,因此,临床治疗时当明辨其病起于肾,还是病起于脾,有的放矢,才易获效。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肾者,胃之关论断中胃的内涵,认为胃当为谓之假借。并从文字训诂学、脏腑生理学、水肿病机学、水气病临证论治等四个角度对这一论断作了系统论证。  相似文献   

8.
“肾者胃之关”见于《素问·水热穴论》,是在论述水肿病的病因病机时提出的。后世医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唐代王冰在次注《素问》时说:“关者,所以司出入也”。肾主下焦,膀胱为腑,主其分注,关窍二阴,故肾气化则二阴通,二阴闭则胃填满,故之肾者胃之关也”。明代医家张介宾注释说:“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入胃,清者由前阴而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阴通;肾气不化,  相似文献   

9.
肾之气化功能异常,二便不利,小便不利则影响水液代谢致水湿泛溢肌肤而为水肿,水停聚于胃肠,影响胃之受承及腐熟水谷之功能,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肾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为胃的关闸。治疗平衡肾中阴阳,协调肾之开阖,兼顾脾胃及肝之气机升降,注意辨别虚实,标本同治,适时补泻,兼顾他脏,灵活辨证。  相似文献   

10.
"肾者,胃之关也"源出《素问·水热穴论篇》,谓"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关",在《说文解字》中意为"把守门户",可以理解为"肾者胃之关"即为"肾为胃之门户".肾居下为"至阴之脏",开窍于二阴,与膀胱相表里.肾主水,在人体水液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水人于胃,由脾上输于肺,肺气肃降,水下流而归于肾,这是水液由体外摄取以后在体内升降的大概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对肾者,胃之关的阐述及对肾胃二脏关系的论述基础上就水气病的治则提供参考。笔者认为在重视调控水液代谢方面的同时对气机的调摄也至关重要。一直以来医者多重视肺、脾、肾对水液代谢的重要性,今笔者欲从肾胃相关理论出发为水气病的治疗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阐述肾者胃之关理论,说明其在临床水肿、二便失常、反胃呕哕等疾病诊治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泄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症。临证医家多责之于脾,笔者秉承《内经》"肾为胃之关"的思想,认为泄泻不仅从脾论治,亦需从肾胃相关、先天与后天相互资生论治。肾气充足,肾关固守,阴阳协调,开合有度,则大便调。用利小便以实大便及补益肾气、权衡阴阳之法来治疗泄泻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4.
从"肾者胃之关"谈胃病从肾论治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者胃之关是胃肾相关的重要理论源泉,结合临床提出,肾之气化有助于胃气下行,肾之阴阳有助于胃之阴阳!从肾治胃治慢性胃病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5.
探讨"肾为胃之关"理论在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临床疗效。浅谈肾为胃之关"理论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机联系。结合临床实践,观察验证由针灸经络角度运用"肾为胃之关"理论治疗常见的伴有水湿痰饮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取得确切临床效果,并剖析其内在理论,为拓展相关临床治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出自《素问.水热穴论》篇。肾为胃之关包含两方面:一方面肾为人体精微物质之关或曰人体气血精微之关,防止人体的精微从小便、月经、精液无度下泄,人体通过肾的开合有度,保持人体气血津液充足。另一方面,肾主水,主小便的排泄,若肾不主水关门不利,体内水液当排不排,则水液潴留而生水肿。  相似文献   

17.
陈士铎,清代名医,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作甚丰,今存《石室秘录》、《辨证奇闻》、《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本草新编》、《洞天奥旨》、《外经微言》、《辨证冰鉴》九种。其迹近怪异,其文有奇论。"胃为肾之关"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到,并指出"胃为肾之关,非肾为胃之关,《内经》年久讹写误传,世人错认肾为胃之关门"(《辨证录·卷十·种嗣门》)。有别于《内经·水热穴论》"肾为胃之关"的观点。且不论年久讹写误传与否,笔者通过复习文献,试分析陈公"胃为肾之关"的内涵及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者胃之关"浅谈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方法:《素问·水热穴论》篇中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其包含了两方面含义,一是人体气血精微之关为肾,通过肾的开合有度,能够保持气血津液的充足,二是肾主水,若肾关门不利,则水液排泄失司,水液潴留而生水肿。这一理论渊源和后世对其内涵的发挥,为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结论:"肾者胃之关"理论为慢性肾衰的中医病机分析提供了临床借鉴,结合临床应用,验证了其具有合理性和指导性,为从脾胃论治开辟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183;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原文主要论述了水肿病的发病机理。人体内的水液代谢,首先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而完成。《素问&#183;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即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为人体气化作用的原动力。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而完成。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浊者”下降而化为尿液,注入膀胱。故《素问&#183;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水液的代谢虽与肺脾等脏密切相关,但其协调和平衡的功能依靠肾来完成。《景岳全书&#183;肿胀》篇亦说:“风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因此说肾在津液的输布排泄中起着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黄鹏  刘长玉 《吉林中医药》2012,32(10):984-985
刘长玉教授认为,临床辨治老年性便秘要兼顾老年人的体质特点,不可妄加攻伐.老年人,阳气亏虚,阴液亏少,阳衰气弱则推动无力,阴亏血少则肠道失润,发为便秘.老年性便秘与肾关系尤为密切,临证以“肾为胃之关”为理论基础,肾阴充足则大肠濡润,大便排泄通畅,命门火充则蒸化津液,大肠传导有力,其中大肠的排泄糟粕作用是“肾开窍于二阴”的功能基础及外在表现,故临证时以治肾为要,阳气虚衰则温肾益精,阴液不足则养阴补肾,所谓“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