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甲、乙型肝炎联合疫苗(hepatitis A and hepatitis B combined vaccine,HepA and HepB)加强免疫效果,为加强免疫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周岁内完成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atitis Bvaccine,HepB)基础免疫的5岁以上儿童1 387例,采集血清,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甲肝病毒抗体(抗-HAV),对儿童接种甲乙肝联合疫苗一剂次,免后1月采血检测抗-HBs、抗-HAV。结果加强免疫前、加强免疫一剂次甲乙肝联合疫苗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9.32%、93.58%,抗-HAV阳性率分别为63.52%、93.08%,加强免疫前后抗-HBs阳性率和抗-HAV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加强免疫一剂次甲乙肝联合疫苗后,抗-HBs阳转率、抗-HAV阳转率分别为87.34%、81.03%,且5~14岁儿童抗-HBs阳转率、抗-HAV阳转率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加强免疫一剂次甲乙肝联合疫苗后,抗-HBs、抗-HAV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326.97U/L、11.11U/L。结论采用甲乙肝联合疫苗对小年龄儿童加强免疫一剂次免疫效果良好,对大年龄儿童建议增加加强免疫剂次。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阴性儿童不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后的效果。方法 2009年选择玉环县户籍5~14岁且1周岁内完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但无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史的抗-HBs阴性儿童,分为A、B组,A组加强免疫3剂甲乙肝联合疫苗,B组加强免疫3剂10μg乙肝疫苗,于加强免疫前、加强免疫1剂后1个月和加强免疫3剂后1个月分别采血,定量检测抗-HBs水平。结果 A、B组加强免疫前平均抗-HBs浓度分别为2.80和2.51 IU/L,加强免疫1剂后1个月平均抗-HBs浓度分别为1 333.03和3 772.67 IU/L,加强免疫3剂后1个月平均抗-HBs浓度分别为1 058.44和4 891.37 IU/L。A、B组加强免疫3剂后各年龄组之间抗-HBs浓度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加强免疫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免疫3剂后平均抗体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3剂不同乙肝疫苗后效果良好,10μg乙肝疫苗效果优于甲乙肝联合疫苗。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国产甲型和乙型肝炎(甲、乙肝)联合疫苗用于儿童加强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采用开放式试验设计,选择盐城市市区具有明确甲、乙肝疫苗接种史、3~8岁的儿童,按照研究方案制定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要求确定研究对象,采用儿童型的甲、乙肝联合疫苗加强免疫1针,接种后进行30min即时反应及3d的安全性评价,免疫后30d采集血清进行免疫效果评价,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143名儿童接种1针甲、乙肝联合疫苗后无局部不良反应发生,仅有5人接种后30min内出现一过性轻度发热(体温<37.5℃),发生率3.5%,表明疫苗安全性良好。符合入选、排除标准的113名儿童加强免疫1针后,甲肝病毒抗体(抗-HAV)总阳性率为97.3%;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为100%,保护性抗体阳性率为97.3%;抗-HAV和抗-HBs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1618.6毫国际单位/毫升(mIU/ml)、368.7mIU/ml,GMC分别增长111.6倍和107.8倍。免疫前不同滴度抗-HAV和抗-HBs的儿童加强免疫后比较,免疫前抗体滴度低,免疫后增加幅度大。结论3~8岁儿童接种1针国产甲、乙肝联合疫苗是安全的,两种抗体水平均显著提高,且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根据完成基础乙肝疫苗免疫的5-16岁儿童免疫现状,分析接种乙肝疫苗加强的免疫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乙肝疫苗并完成基础免疫的436名5-16岁儿童的临床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入选儿童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查,对儿童乙肝血清学予以检查并分析。结果研究过程中选取436例儿童,最终完成接种并接受检测者共421例;不同性别、年龄段在加强免疫前、加强1剂次与3剂次后的抗-HBs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加强1剂次与加强3剂次后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加强前,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阴性儿童加强3剂次后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加强1剂次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16岁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加强的免疫效果显著,有效改善儿童群体的免疫力及抵抗病菌情况,提高抗-HBs阳性率的同时完成预防及控制乙肝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当阳市儿童接种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疫苗后产生抗体效果的差异,为今后提高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和接种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当阳市1~6岁儿童9070人,采集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测定.结果 2014-2018年儿童表面抗体阳性率分别是69.91%,71.19%,70.76%,70.58%和68.43%;经统计学分析,不同年份、不同性别和城乡人群间抗-HBs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年龄组人群间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2.57%、83.76%、73.36%、68.66%、55.49%和50.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当阳市儿童抗-HBs阳性率随着年龄增大呈下降趋势,建议可以在儿童全程接种乙肝疫苗3~5年后进行抗-HBs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接种1剂次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和评价在儿童中接种2剂倍尔来福~(TM)甲、乙型肝炎(分别简称为甲肝、乙肝)联合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方法 本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市116名1~10岁完成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同时无甲肝疫苗接种史的抗甲肝病毒抗体(anti-hepatitis A virus,抗-HAV)阴性儿童为研究对象,按0、6个月程序接种甲、乙肝联合疫苗(倍尔来福~(TM)).每剂疫苗0.5 ml,含HAV抗原250 U和乙肝表面抗原5μg.观察接种疫苗后72 h内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检测免疫后1、6、7个月的血清抗-HAV阳转率、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保护率及抗体滴度.结果 倍尔来福~(TM)接种后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1%(14/116)和6.0%(7/116),其中局部不良反应以注射部位红、肿、硬结为主,占6.9%(8/116)~11.2%(13/116),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7/116),以发热为主.免疫后1、6、7个月,抗.HAV阳转率为92.9%(92/99)~100.0%(101/101),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为47.0~2762.3 mIU/ml;疫苗免疫前抗-HBs阳性保护率为86.1%(87/101),免疫后1个月达到100.0%(101/101),免疫后1、6、7个月抗-HBs GMT为894.3~3314.3 mlU/ml.结论 倍尔来福~(TM)甲、乙肝联合疫苗2剂接种程序在乙肝基础免疫儿童中应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7.
《rrjk》2017,(2)
目的:对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监测,对阴性儿童再次免疫效果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在长顺县妇幼保健院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的健康儿童120名(第一针乙肝疫苗接种均为出生医院)作为本次监测对象;按照"0、1、6"免疫程序接种3剂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以下简称乙肝疫苗),其对于阴性、弱阳性儿童分别使用乙肝疫苗再次接种3剂;采集监测对象静脉血液,分离出血清,采用化学发光为例子免疫的方法对HBs滴度进行检测,评价疫苗的实际接种效果。结果:长顺县120名儿童乙肝疫苗接种效果监测中,抗-HBs阳性102例,阳性率为85%;乡镇卫生院出生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72.97%,县级医出生儿童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90.3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7,P0.05);儿童出生时父母HBeAg阳性,其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阳性率为45.45%;18名儿童乙肝表面抗体为阴性者,6名儿童再次接种乙肝疫苗1剂次,12名儿童再次接种乙肝疫苗3剂次,30天后再次检测乙肝表面抗体,其阳性率为88.8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3,p0.05)。结论:长顺县按国家免疫程序继续接种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父母HBsAg呈阴性与出生于县级以上医院新生儿的阳性率相对较高,再次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提高儿童乙肝表面抗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儿童乙肝疫苗不同剂量加强免疫1剂后的免疫效果,为实施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玉环县户籍5~11岁且1岁内完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但未加强免疫的儿童,分别采用含5μg 甲乙肝联合疫苗547人和10μg 乙肝疫苗688人加强免疫1剂,在加强免疫前、后1个月分别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浓度水平。结果加强免疫1个月后,使用含5μg 和10μg 两组儿童抗-HBs 阳性率分别为97.81%和96.08%,抗-HBs GMT 分别为1433.18和2111.43 mIU /mL。加强免疫前抗-HBs 阴性儿童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4.78%和93.62%;年龄越小,免疫阳转率越高(P <0.05)。加强免疫前后,两种不同剂量疫苗在抗-HBs 阳性率和抗-HBs GMT 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抗-HBs GMT 差值均数10μg 乙肝疫苗高于含5μg 甲乙肝联合疫苗(P <0.05)。多因素分析提示,5岁以上儿童加强免疫,年龄越小其阳转率越高(OR =0.698,95%CI 为0.602~0.808)。结论5~11岁儿童加强乙肝免疫无论剂量大小均有较好的效果,年龄越小其免疫反应越好;10μg 乙肝疫苗加强后的抗-HBs GMT 高于含5μg 甲乙肝联合疫苗。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儿童不同剂次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的效果。方法按学号系统等距随机抽取陆良县芳华镇小学生337人,要求1岁内接受过基础接种但未加强免疫,且接种前乙肝两对半5项均为阴性。其中306人加强免疫1剂次为1剂次组,31人加强免疫3剂次(0,1,6)程序为3剂次组,对两组学生接种后1个月乙肝表面抗体抗-HBs,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337名小学生年龄6~14岁,1剂次与3剂次组加强免疫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4.12%和10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生抗-HBs阳性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地区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14岁儿童加强免疫1剂次或3剂次乙肝疫苗后均能产生较高的抗-HBs阳性率;但3剂次是否优于1剂次,需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剂次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酵母)[Hepatitis B vaccine made by recombinantdeoxyribonucleic acid(DNA)techniques in polymorpha Yeast,HepB-Y]加强免疫效果,为加强免疫决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一周岁内完成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基础免疫的5岁以上儿童1728例,采集血清,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对仅抗-HBs阳性者接种5μg重组HepB-Y一剂次、抗-HBs阴性者接种三剂次,接种后1个月采血检测抗-HBs。结果加强免疫前、加强免疫一剂次和三剂次后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0.10%、94.04%、99.54%,三者两两之间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阴性者加强免疫一剂次、三剂次后抗-HBs阳转率分别为88.50%、99.4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一剂次后,各年龄组儿童抗-HBs阳转率随年龄增加呈下降趋势(P<0.05),加强三剂次后,各年龄组儿童抗-HBs阳转率与年龄未呈现相关性(P>0.05)。抗-HBs阴性者加强免疫一剂次、三剂次后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s of titer,GMT)分别为450.47IU/L、664.95IU/L,抗-HBs阳性者加强免疫一剂次后GMT为3 663.68IU/L。结论采用5μg重组HepB-Y对5岁以上抗-HBs阳性儿童加强免疫一剂次、对5岁以上抗-HBs阴性儿童加强免疫三剂次,免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评价现阶段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效果。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抗-HBs,5岁儿童同时检测HBsAg。结果 2013年扬州市人群抗-HBs阳性率为65.58%,不同年龄组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9,P0.05)。5岁儿童HBsAg携带率为2.23%。乙肝疫苗1992年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3年新生儿免费接种前后,出生人群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3,4.50,P值均0.05)。结论现阶段的乙肝免疫策略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仍需要制定相应的补充/加强免疫策略提高人群免疫力,建全更有效的乙肝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效果及低/无应答者再免疫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出生,在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某预防接种门诊接种疫苗的新生儿125名(首针乙肝疫苗接种均为出生医院),按"0,1,6"程序接种3剂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初免),对其中低/无应答新生儿分别用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或CHO细胞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再次接种3剂(再免),评价疫苗接种效果.结果:完成3剂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抗-HBs阳性人数105名(84.00%),低应答13名(10.40%),无应答7名(5.60%);父母HBsAg呈阳性与出生于乡镇医院新生儿应答率较低,相较于父母HBsAg呈阴性与出生于县及以上医院新生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名初免后低/无应答者在完成3剂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或CHO细胞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再免后,正常应答为18名(90.00%),两种疫苗再免1剂后与再免3剂后的抗-HBs浓度显著升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较好;父母HBsAg呈阳性与出生于乡镇基层医院新生儿的应答率较低;低/无应答者再免后能产生有效应答和提高抗-HBs浓度.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母亲HBsAg阳性儿童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免疫效果 ,寻求加强免疫时机 ,北京市卫生防疫站于 1996~ 1999年连续 4年对 1~ 5岁儿童免疫后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血清学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 :5岁以下儿童抗 -HBs阳性率为 78 6 6 %~80 5 6 % ,抗 -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5岁以下儿童HBsAg携带率为 3 41%~ 3 5 1% ,未呈现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不同地区儿童免疫后效果较一致 ;母亲HBsAg阳性儿童接种乙肝疫苗阻断效果理想 ,儿童HBsAg携带率主要为宫内感染或出生后早期感染。据此建议对该类儿童应在出生后 1~ 2年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浙江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基础免疫后5~11年,抗体阳性者加强免疫1剂次不同乙肝疫苗的效果。方法 2009年9月在浙江省台州、丽水和衢州市选择1周岁内完成全程乙肝疫苗接种的5岁以上儿童4407人,采集静脉血,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 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选择仅抗-HBs阳性者1994人加强免疫1剂次乙肝疫苗,完成接种后1个月、6个月分别采血检测抗-HBs,观察加强免疫效果。结果通过对完成接种后1个月、6个月分别采血检测抗-HBs,采用多元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不同疫苗加强免疫1剂次均能产生较强免疫应答,不同疫苗免疫效果不全一致。结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实施以来,疫苗免疫效果良好,但抗-HBs阳性率存在随时间推移逐步下降的趋势,对5岁以上乙肝抗体阳性儿童免疫1剂次乙肝疫苗均能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浙江省仙居县4~9岁儿童乙肝抗体水平现状及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4个乡镇4~9岁年龄段且有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史儿童,采集其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ELISA)法进行抗-HBs检测。结果共调查4~9岁儿童2 318人,抗-HBs阳性者1 468人,阳性率为63.3%。其中男性儿童的阳性率为62.1%(786/1 265),女性儿童阳性率为64.8%(682/1 05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的抗-HBs阳性率在59.0%~66.7%之间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接种基因疫苗的儿童(4~5岁组)抗-HBs阳性率为64.3%(473/736),单纯接种血源疫苗的儿童均为6~9岁组,抗-HBs阳性率为62.9%(995/1 582),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浙江省仙居县4~9岁儿童抗-HBs阳性率高于其他地区的调查,应用基因疫苗和血源疫苗免疫效果未发现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南昌县城区秋季入托儿童乙肝疫苗免疫状况,为南昌县制定乙肝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年、2007年南昌县城区秋季入托儿童进行查验预防接种证,对完成乙肝疫苗3针全程接种的儿童开展乙肝5项检测,并对检测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1 011名秋季入托儿童,抗-HBs阳性率为65.28%, HBsAg阳性率为0.40%, 男、女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3.80%、67.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南昌县城区秋季入托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后抗-HBs阳性率偏低,建议对有条件实施有偿接种的新生儿加大乙肝疫苗基础免疫的接种剂量,及时开展乙肝疫苗加强免疫,以保证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5年预防效果。方法 对完成3剂次5μg酿酒酵母乙肝疫苗接种及免后抗体检测者5年后进行随访调查,定量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抗体(抗-HBs)、乙肝核心抗体(抗-HBc)。结果 对初免应答抗-HBs≥100mIU/ml且无乙肝疫苗再接种史的577名儿童检测结果分析,抗-HBs阳性377例、阳性率65.34%,几何平均滴度(GMT)37.75 mIU/ml±88.37 mIU/ml,无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与5年前的初免后检测结果比较,抗-HBs阳性率下降34.66%,年均递减8.16%;GMT下降91.58%,年均递减40.08%。出生体重重、初免应答水平高5年后抗-HBs阳性率高于出生体重轻、初免应答水平低者。结论 基因重组乙肝疫苗免疫后5年,免疫效果良好,存在较好的免疫持久性和保护效果。出生体重与初免应答水平可能影响免疫持久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初免及加强免疫应答与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使用寿光市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持久性随访研究资料,选择2009年出生,完成了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和免后抗体检测,足月出生,出生体重记录清楚的儿童为观察对象。对乙肝疫苗初免和加强免疫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68名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免疫后抗-HBs保护应答率随出生体重增加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47,P=0.005);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与出生体重存在正相关关系(rs=0.083,P=0.010)。免疫后5年,对抗-HBs10 m IU/ml的儿童进行1剂次乙肝疫苗加强免疫,加强免疫后抗体水平与出生体重无相关性(rs=0.011,P=0.875)。结论出生体重是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出生体重与初免应答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与加强免疫则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甲肝减毒活疫苗1剂次免疫的基础上,评价甲肝灭活疫苗和甲乙肝联合疫苗加强免疫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为制定甲肝疫苗的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在广东省翁源县选择24~30月龄曾接种过甲肝减毒活疫苗且间隔在6个月以上的健康幼3L262/,~,随机分为2组。136人接种1针甲肝灭活疫苗,126人接种1针甲乙肝联合疫苗。每个受试者接种疫苗前采血3mL,接种疫苗后进行30rain即时留院观察,随后进行3d安全性观察。受试者于接种疫苗后28d采血3mL,采用微粒子酶免法检测免疫前后甲乙肝抗体。结果甲肝灭活疫苗组与甲乙肝联合疫苗组免疫前甲肝抗体浓度分别为124.87、100.82mIU/mL,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6.32%(131/136)和93.65%(118/126);免疫后2组儿童甲肝抗体浓度分别为5856.79、4514.00mIU/mL,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00.00%(111/111)和99.06%(105/106),抗体浓度分别增长45.32倍和45.31倍,2组间抗体浓度增长倍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甲肝灭活疫苗组和甲乙肝联合疫苗组加强免疫前后甲肝抗体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次研究共观察到46例不良反应,均为全身反应,发生率为17.56%(46/262),其中甲肝灭活疫苗组观察到1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24%,甲乙肝联合疫苗组观察到2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例不良反应中,1级(轻度)35例,2级(中度)9例,3级(重度)2例反应。结论甲型肝炎灭活疫苗或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加强免疫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12年后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目的评价北京市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12年后的免疫效果。方法2003年1至3月采取多阶段整群系统抽样方法在1991至2000年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抽取2491人,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HBsAg、抗-HBs和抗-HBc水平,并对免疫后HBsAg阳性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491名3—12岁儿童中HBsAg阳性率为0.52%,疫苗免疫保护率为88.45%(95%CI为65.67%-97.89%),抗-HBc阳性率为2.21%,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重组(酵母)疫苗的3—6岁儿童,其抗-HBs平均阳性率为38.79%,但随年龄增大抗体阳性率明显下降;几何平均滴度为52.83mlU/ml,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接种乙肝血源性疫苗的6—12岁儿童,其抗-HBs平均阳性率为50.79%,几何平均滴度为61.51mlU/ml,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13例HBsAg阳性儿童中,约50%儿童的母亲为HBsAg阳性。结论北京市儿童乙肝疫苗接种计划实施12年后,免疫人群保护效果理想,HBsAg阳性率未随免疫时间延长而明显增加。目前尚不需进行加强免疫,但重组(酵母)疫苗接种后抗-HBs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下降,应加强血清学监测。儿童接种后成为HBsAg携带者的主要原因为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