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22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和200例正常人群进行体质调查,比较9种体质在两组受试者中的分布;并对病例组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与疲劳程度调查,观察9种体质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结果 病例组气虚质、气郁质、阳虚质、平和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疲劳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中心脾两虚证58例、肝郁脾虚证50例、气虚湿阻证48例、肝肾亏虚证36例、气阴两虚证28例,不同体质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心脾两虚证、气阴两虚证以气虚质为主;肝郁脾虚证以气郁质为主;气虚湿阻证以气虚质为主;肝肾亏虚证以阴虚质为主.  相似文献   

2.
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候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不同中医证候之间的差异和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揭示"证"的实质及其与客观指标的内在规律。方法:采用临床病例观察及实验室检测,收集152例确诊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辨证分型、辅助检查(如ALT、AST、HBV-DNA、肝纤4项)等数据,应用SPSS13.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2例患者中肝郁脾虚证112例,占73.68%,湿热中阻证20例,占13.16%,瘀血阻络证16例,占10.53%,肝肾阴虚证3例,占1.97%,脾肾阳虚证1例,占0.66%。肝纤4项各项指标的阳性人数均以肝郁脾虚证患者占大多数,PCⅢ水平高低的次序为肝肾阴虚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中阻证;Cl-Ⅳ的次序为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LN的次序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HA的次序为瘀血阻络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中阻证。但肝纤4项中各项指标中,各证型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以肝郁脾虚证最常见,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是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由浅入深、由轻到重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随着病情的加重,肝纤维化的程度逐渐增高,肝纤4项的阳性人数随着中医病机演变而逐渐减少,但PCⅢ、Cl-Ⅳ、LN、HA的水平随着中医病机演变逐渐增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证候类型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方法:86例慢性乙肝病例,运用流行病学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一般情况,总结其主要证候类型、体质类型及两者的关系。结果:中医证型的分布为肝胆湿热型肝郁脾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其中以肝胆湿热(37.9%)、肝郁脾虚(32.3%)为慢性乙肝的主要证型。体质分布情况为湿热质气郁质气虚质阳虚质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平和质。除特禀体质的人与平和体质的人患慢性乙肝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偏颇体质与平和体质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证候类型与体质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肝脏储备功能以及有效肝血流量之间的关系,从肝脏功能代谢角度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乙肝肝硬化患者163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四诊信息及“以方测证”归纳中医证型,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有效肝血流量(EHBF)、Alb、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等的组间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证为主,占48.46%。不同中医证型间ICG-R15、EHBF、Alb、PA、PT、Child-pugh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G-R15、Child-pugh分值呈现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的趋势;EHBF呈现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的趋势。EHBF在肝肾阴虚证中呈现随Child-pugh分级降低而下降的趋势(P=0.008)。结论:乙肝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及肝有效血流量与中医证型的演变分期具有一致性。肝肾阴虚证的有效血流量具有随肝脏储备功能下降而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中医药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基础理论指导。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00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经电子内镜下行套扎术,术后4周对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要素进行分析。结果:EVL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为多见,而肝气郁结证为最少见;男性患者证型主要集中在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P0.05),女性患者证型主要集中在肝肾阴虚证、血瘀阻络证(P0.05);肝肾阴虚证与51~60岁年龄呈正相关,脾肾阳虚证与61~70岁年龄呈正相关;术后8个月,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其中肝肾阴虚证明显多于其他各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以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为主,3个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2个月,以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水湿内阻证、脾肾阳虚证为主,4个证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程发展过程中,肝肾阴虚证比例随术后时间增加而减少(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泌乳素血症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候特点,为从辨体角度防治高泌乳素血症提供临床新思路。方法:遵循病例对照的流行病调研方法,按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分类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选取180例高泌乳素血症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选取同期18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结果:高泌乳素血症患者以气郁质为主占25.00%,其次是气虚质占19.44%、痰湿质占14.44%和血瘀质占13.33%。临床证候以肝郁肾虚型为主占35.56%,其次为气滞血瘀证占29.44%、脾虚痰阻证占20.56%、脾肾两虚证占14.44%。不同中医证型的中医体质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肾虚证以气郁质(28.13%)、气虚质(21.88%)和阳虚质(15.63%)为主要体质;气滞血瘀证的体质以气郁质(43.40%)及血瘀质(26.42%)为多;脾虚痰阻证中以气虚质(35.14%)和痰湿质(40.54%)占主要比例;脾肾两虚证中气虚质(30.77%)和痰湿质(30.77%)为主要体质。结论:高泌乳素血症的发病与体质类型相关,体质类型影响制约临床证候的形成和演变。因此改变个体的生活环境、饮食因素,并通过必要的调畅情志、锻炼和药物等摄生方法,逐渐使个体的偏性得以纠正,提高其代偿机制,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并且能使已患病者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常规易测检验指标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诊的慢性乙肝患者中筛选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型慢性乙肝患者各20例,选取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五组全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等指标。结果:1红细胞平均体积:湿热中阻组与瘀血阻络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红细胞分布宽度:湿热中阻组、瘀血阻络组与对照组及肝郁脾虚组、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小板:湿热中阻组、瘀血阻络组与对照组及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小板平均体积:湿热中阻组、瘀血阻络组与对照组及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红细胞及血小板检测与慢性乙肝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主要以湿热中阻型与瘀血阻络型最为显著,能作为中医证型的检测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就诊的319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中西医临床资料,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肝功能分级、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依据病例数多少,各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证、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不同证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门脉血流动力学存在一定差异,与肝郁脾虚证相比,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的门脉内径明显增宽,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瘀血阻络证、湿热蕴结证、脾虚湿盛证门脉流速明显降低(P0.05,P0.01),瘀血阻络证门静脉血流量降低(P0.05)。肝功能A级的患者以肝郁脾虚证为主,肝功能B级以湿热蕴结、脾虚湿盛为主,肝功能C级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为主。结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呈一定规律分布,不同证型与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及肝功分级有一定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分型、病情评估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有关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肝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已被证实,但各家研究结果不大一致。张氏等研究认为[1]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PC- 、HA、LN均升高,其升高程度依次为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以湿热中阻和瘀血阻络升高最明显。李氏等研究认为[2 ] ,肾阳虚者血清HA、- C含量高于其它证型。潘氏等研究发现[3 ] ,各中医证型组的肝纤维化3项指标均较对照组升高,其中肝郁脾虚型升高幅度最小,湿热中阻型肝纤维化3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升高,肝肾阴虚和瘀血阻络组以HA升高为主,脾肾阳虚组以HA、- C升高为主,二者的确切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与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331例受试者进行调查,其中观察组159例,对照组172例。同时对观察组进行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调查。结果:1两组体质构成不同(χ2=94.5,P0.05),观察组以气郁质为主,对照组以平和质为主;2观察组中医证型的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为肝脾(胃)不和、脾胃(肠)湿热、寒热错杂、脾虚湿阻、脾肾阳虚和胃肠燥热;中医体质类型的频率从高到低排列为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平和质、阴虚质、血瘀质及特禀质。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以肝脾(胃)不和为主要证型,与气郁质有密切关系。肝脾功能失调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发生和发展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携带者(以下简称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收集携带者200例,HBeAg阳性携带者和HBeAg阴性携带者各100例,通过辨证分析得出中医证型,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 HBeAg阳性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为湿热中阻型3例,肝郁脾虚型92例,瘀血阻络型3例,肝肾阴虚型2例,脾肾阳虚型0例。HBeAg阴性携带者分别为4、87、5、4、0例。2组均以肝郁脾虚证为主,与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脾肾阳虚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各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携带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肝郁脾虚型为主,湿热中阻型、肝肾阴虚型和瘀血阻络型散在出现,没有表现为脾肾阳虚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研究体质与证素的关系。方法中医师专人定式问卷调查症状和体质,按照王琦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并进行体质和证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平和体质者5例,占总病例数的1.0%;病理体质者495例,占总病例数的99.0%。结论病理体质患者中,瘀血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气虚质、痰湿质、阳虚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平和质;气虚、瘀血和痰浊等证素为冠心病患者的主要病性证素特点;瘀血质与瘀血、痰浊和阳虚证素呈显著相关;气虚质与气虚、阳虚和阴虚证素呈显著相关;痰湿质与痰浊和阳虚证素呈显著性相关;阳虚质与气虚和阳虚证素显著相关;阴虚质与气虚和阴虚证素显著相关;气郁质与气滞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未发糖尿病肾病的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统计研究组不同中医体质类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分析研究组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气虚质、血瘀质占比高于对照组(P0.01),平和质、阳虚质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及特禀质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气虚证、阴虚证、血瘀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P0.01),阳虚证占比低于对照组(P0.01)。2组水湿证、湿热证及湿浊证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体质患者中,气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阴虚证较多,阴虚质患者表现为气虚证和阴虚证,血瘀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血瘀证,平和质患者多表现为气虚证和阳虚证,痰湿质患者多表现为水湿证,湿热质患者表现为湿热证、水湿证,气郁质患者多表现为血瘀证,阳虚质患者表现为阳虚证、气虚证。气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阴虚质与气虚证、阴虚证强相关;痰湿质与水湿证强相关,与湿热证中等相关;湿热质与水湿证、湿热证中等相关;血瘀质与气虚证强相关,与血瘀证中等相关;气郁质与血瘀证强相关。结论:糖尿病气虚质、血瘀质患者更易发生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与中医体质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不同体质可能决定糖尿病患者发病及发病后的中医证候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的552例病毒性肝炎证侯分布规律及其与疾病预后的关系。结果:1)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2)55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痊愈158例,好转386例,仅5例未愈(肝胆湿热证3例、脾虚湿困证和气虚瘀黄证各1例),3例死亡,总体预后良好;3)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组痊愈者多,其他证型组好转者多,不同中医证型组间疾病预后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4)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及脾阳虚证预后最好(总有效率均为100.00%),其次是肝胆湿热证、脾虚湿困证(总有效率分别为98.87%、97.06%),气虚瘀黄证预后相对差一些(总有效率为93.33%)但不同中医证型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51)。结论:四川地区病毒性肝炎中医证型以肝胆湿热证最多见,其次是肝郁脾虚证、肝络瘀阻证、脾虚湿困证、气虚瘀黄证,其余证型少见;不同中医证型与疾病预后间可能存在一些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恶阻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3年7月恩施州民族医院住院部的恶阻患者87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恩施州民族医院门诊正常早孕孕妇85例为对照组。分析其体质特点与恶阻证型的关系。结果对照组以平和质最为常见,占52.9%,8种偏颇体质共占47.1%,分布较为平均,从3.5%~8.2%。观察组中,气虚质最多,占19.5%,气郁质、阴虚质、痰湿质各占16.1%、14.9%、11.5%,而平和质仅占9.2%。2组人群平和质构成比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气虚质、气郁质、阴虚质、痰湿质构成比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脾胃虚弱证40例,肝胃不和证47例。脾胃虚弱证者以气虚质最为常见,共13例,占33.3%;肝胃不和证者阴虚质10例,占20.8%,气郁质12例,占25%。结论恶阻的发病与气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这几种偏颇体质类型相关。于孕前调整孕妇体质的偏颇,是预防恶阻发病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中医证型与阿德福韦酯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慢乙肝患者129例,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脾虚型32例,湿热中阻型32例,肝肾阴虚型23例,脾肾阳虚型20例,瘀血阻络型22例。全部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10 mg每日1次口服,观察各证型的疗效。结果阿德福韦酯疗效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HBV-DNA阴转率、肝纤维化改善方面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与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瘀血阻络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慢乙肝疗效与慢乙肝中医证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毛果  蔡光先  陈斌  廖亮英 《河南中医》2016,(11):1931-1933
目的:分析近五年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检索国内外涉及CHB中医证型分布的研究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2篇文献进行特征评价与证型分布统计。结果:出现频次前8位的证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湿热中阻证、肝胆湿热证、肝气郁结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辨证分型基本一致。结论:CHB的中医辨证分型可以初步规范为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六种,人体体质的多元性与CHB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分型标准难以囊括所有患者的证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从而分析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特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横断面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乳腺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判别分析,并对乳腺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和中医证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32例乳腺癌患者中,气郁质占40.9%、气虚质占25.8%、瘀血质占15.2%、痰湿质占9.1%、湿热质占6.1%、阴虚质占3.0%。气郁质与肝气郁结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气虚质与气虚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瘀血质与冲任失调型呈正相关(P<0.05),阴虚质与阴虚型呈正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多为气郁质、气虚质。气郁质与肝气郁结型、气虚质与气虚型、瘀血质与冲任失调型、阴虚质与阴虚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开放平行对照法对177例CHB患者在中医辨证基础上,测定外周血HBVDNA基因型,观察其与辨证分型、肝炎诊断分度等指标的关联性。结果 (1)HBVDNA基因型分布特点:B型31例(17.51%),C型131例(74.01%),B/C型11例(6.21%),D型1例(0.56%),未测出3例(1.69%);C基因型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P0.01)。(2)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肝郁脾虚型98例(55.37%),肝肾阴虚型6例(3.39%),脾肾阳虚型2例(1.13%),湿热中阻型12例(6.78%),瘀血阻络型59例(33.33%)。诊断为重度的32例CHB患者中,瘀血阻络型16例(50.00%),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患者HBeAg阴性率为62.71%(37/59)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0),提示有血瘀表现的患者肝脏炎症损害较重,炎症反应同时清除了部分病毒。(3)瘀血阻络型有CHB家族史者42.37%(25/59),与肝郁脾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C型明显高于其他型;瘀血阻络型的CHB患者肝脏损伤较重;HBV基因型与CHB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但瘀血阻络型有CHB家族史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HBV携带者不同证型与肝组织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关系,为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慢性HBV携带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3种证型各30例,比较以上三个证型患者肝组织炎症分级(G)及纤维化分期(S)。结果:肝郁脾虚组及湿热中阻组以G0~G2、S0~S2为主,瘀血阻络证组以G3~G4、S3~S4为主。与瘀血阻络组比较,肝郁脾虚组及湿热中阻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湿热中阻组与肝郁脾虚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慢性HBV携带患者肝组织炎症及其肝纤维化情况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