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90例根据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给予温针灸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祛风解毒活络汤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血清内皮素(ET)及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15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7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祛风解毒活络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评分(FDIS)及血清ET、NO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H-B、FDI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FDIP评分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H-B、FDI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DIP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ET水平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E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祛风解毒活络汤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确切,能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和血清ET、NO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半刺法配合透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半刺法配合透灸法治疗。评价两组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H-B)、参照面部残疾指数(FDI)水平,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H-B分级分布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治疗后FDI评分(躯体)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FDI评分(躯体)高于对照组(均P 0.05)。两组治疗后FDI评分(社会)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FDI评分(社会)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P 0.05)。结论半刺法配合透灸法能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风寒证),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银纠正汤联合针灸治疗风热证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风热证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给予甲钴胺和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观察组6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双银纠正汤联合针灸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临床症状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H-B)量表评分、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评分及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口眼斜、面部感觉异常、恶风发热、面色白及口渴心烦评分,H-B量表评分及FDIS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组;治疗后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和FDIP评分均显著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银纠正汤联合针灸治疗风热证周围性面瘫疗效更好,可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55例分期针灸治疗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针灸科治疗的5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30例给予分期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不同时期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较对照组的72%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的总有效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总体疗效优于西医治疗,急性期及静止期治疗效果更佳,恢复期治疗效果一般,临床应根据病变分期分而治之,以促进面神经麻痹症状的快速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传统西药治疗,实验组予以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以及痊愈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面神经残疾指数(FDI)总分为(53.25±1.6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81±1.65)分,痊愈时间为(12.7±3.4)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8.8±3.5)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可有效的提升患者躯体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缩短痊愈时间,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100例于2015年6月~2016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均为50例。观察组采取温针灸为主电针为辅的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仅给予电针治疗。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ortmann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治愈时间,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能够显著改善portmann评分,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治愈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娜  黄心镜 《光明中医》2020,(12):1871-1873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门诊风寒型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治疗的风寒性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针灸诊疗,观察组接受温针灸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量表(H-B)和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治疗后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免疫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H-B、FDI躯体和社会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H-B和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俞显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gA、IgG、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温针灸介入时机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将70例风寒型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口服醋酸泼尼松片、肌注维生素B12注射液)与温针灸治疗(主穴:地仓、合谷、太阳、颧髎、颊车、阳白、翳风、下关),对照组温针灸介入时机选择在药物治疗之后,观察组温针灸介入时机选择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疗效、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愈显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的60.00%,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社会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躯体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介入时机对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有明显影响,尽早介入对患者治疗效果、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及躯体功能改善效果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刺联合超短波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茂名市人民医院2015年8月-2019年5月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共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观察组加用超短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和健康测量量表SF-36(The Medical Outcomes Study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评分、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两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的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上升(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更为明显,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的躯体功能上升、社会功能下降(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针刺联合超短波治疗的临床疗效较高,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各61例,对照组采用温针灸治疗,联合组于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循经透刺法治疗。治疗为5次/周,2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周围性面瘫各项症状评分、面神经功能分级(H-B)、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变化情况,并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各项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H-B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FDI躯体评分高于对照组,FDI社会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循经透刺法联合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缓解面部神经麻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以针灸为主的综合治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1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艾灸的综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评定系统量表(Sunnybrook分级)和面部残障指数(FDI)情况,以及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Sunnybrook分级和面部残障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面部残障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0.24%,74/82)显著高于对照组(68.54%,61/89)(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以针灸为主的综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和治疗有效率,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配合四关穴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及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医骨伤病医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24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2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四关穴温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面神经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80%显著高于对照组78.69%,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口眼歪斜、面部麻木、恶寒无汗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H-B)量表、社会交往及社会生活功能(FDIS)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四关穴温针灸能够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辨证分型结合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以期选择最佳的方法,提高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11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对照组55例,予常规温针灸治疗,观察组55例,予辨证分型结合温针灸治疗,观察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疗效方面:对照组治愈率41.82%,总有效率87.27%;观察组治愈率56.36%,总有效率94.5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ouse-Brack-mann分型改善方面:对照组治疗后Ⅰ级、Ⅱ级、Ⅲ级发生率分别为36.36%、52.73%、10.91%;观察组治疗后Ⅰ级、Ⅱ级、Ⅲ级发生率分别为58.18%、38.18%、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在FDI躯体、社会功能评分,治疗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分型结合温针灸能缩短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疗程,提高临床效果,改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医分期分穴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8)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分期分穴针刺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侧与健侧面部温度差及面神经功能、面瘫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55%显著高于对照组85.00%(P0.05)。治疗前两组患侧与健侧面部温度差、神经功能评分、面瘫Portmann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温度差均明显缩小,两项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侧与健侧面部温度差显著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及面瘫Portman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分期分穴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对改善患侧面部温度和面部神经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及对神经功能动静态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4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风寒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入组后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用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面神经功能动态、静态评分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和改良Portman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7%(P <0.05)。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动态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静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H-B分级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改良Portma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社会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散寒解毒汤联合针刺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风寒证)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面部神经功能动静态评分和H-B面功能分级,提高FDI评分和改良Portman评分,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4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00例,经数字随机方法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5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不分期针灸治疗,50例实验组患者则选择分期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0%(40/50)、100.0%(50/50),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的临床痊愈率分别为42.0%(21/50)、96.0%(48/50),在临床治愈率方面,实验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麻痹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麻痹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ouse-Brackmann分级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HouseBrackmann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DI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FD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对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治疗时,针灸分期治疗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能使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促进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恢复,越早给予针灸治疗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越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昭通市镇雄县中医院接受诊治的57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及理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浅刺法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情况、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及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Bell’s面瘫急性期的疗效。方法: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海南省白沙县人民医院针灸科治疗的92例Bell’s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100.00%,较对照组的86.96%显著提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ouse-brackmann量表评分与Sunnybrook量表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Bell’s面瘫急性期有显著疗效,能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3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根据患者就诊时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发病7d内)51例、静止期组(发病8~20d)44例和恢复期组(发病20d以上)43例,3组患者均采用温针灸治疗,采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价治疗前后3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并对比3组患者的总体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的FDI躯体功能评分明显提高,社会功能评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展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FDI评分改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展期组、静止期组、恢复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2%、63.6%、62.8%,发展期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静止期组和恢复期组患者疗效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且在发展期介入治疗的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