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退热合剂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诊断为风热型小儿外感发热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患儿采用小儿退热栓塞肛进行退热,观察组100例患儿应用退热合剂直肠给药进行退热,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退热时间、主要症状,并分析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高于对照组(76%),且主要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退热时间比对照组短(P0.01),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治疗前血常规异常,经治疗明显改善(P0.01);而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并未发现毒副作用。结论:退热合剂直肠给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其退热效果快,改善血常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拟银柴退热汤治疗风热型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外感发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银柴退热汤,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疗程3d;比较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及退热时间。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银柴退热汤对风热型外感发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退热散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观察。方法:将外感发热的70例患儿按就诊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退热散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手法,两组均治疗3d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完全退热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退热散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退热散配合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好,临床控制率优势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广东省名老中医蔡妙珊教授自拟方柴芩合剂治疗感冒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门诊感冒发热患者1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8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以西医对症处理为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柴芩合剂加减治疗,主要观察两组患者在退热时间及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头痛等感冒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治疗组在退热、缓解咽痛、头痛、鼻塞、流涕、咳嗽、肌肉酸痛、口渴等症状均较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蔡教授自拟方柴芩合剂加减治疗风热外感的疗效确切肯定,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退热合剂3号灌肠护理干预病毒性上感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病毒性感冒发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1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用中药自拟方退热合剂3号灌肠,对照组用右旋布洛芬治疗。2组均可根据病情酌情补液2~3d。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12%,对照组为74.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退热时间、体温下降幅度、反跳现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自拟方退热合剂3号灌肠护理干预病毒性上感发热临床效果明显,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自拟石银退热灵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外感发热患儿2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32例与对照组128例,2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同时,治疗组予自拟石银退热灵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予布洛芬口服液,2~3天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退热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石银退热灵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不仅起效快,且作用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外感高热患者应用西药的基础上加用退热合剂的临床研究,开发治疗外感高热更加有效的中药。方法:入选的外感高热症患者11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5例。2组均采用西医常规内科治疗:静脉滴注头孢夫辛和利巴韦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退热合剂,随临床证侯加减。结果:在临床疗效及在改善血细胞方面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退热合剂联合西药治疗外感高热症疗效明显、可靠,可作为治疗外感高热病的常用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8.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6):228-230
目的:观察解毒退热颗粒治疗大于14岁患者外感发热风热犯表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我院门诊就诊的60例14~50岁的外感发热辨证为风热犯表型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解毒退热颗粒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柴黄颗粒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均进行3天的观察治疗并记录临床反应和不良效果。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试验组在退热所需时间、恶寒症状改善、咽部体征改善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解毒退热颗粒治疗外感发热风热犯表型临床疗效良好,无明显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9.
退热合剂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退热合剂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疗效.方法将患儿281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自拟退热合剂灌肠,对照组予退热西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完全退热时间及体温反跳情况亦优于对照组;两组体温下降幅度、退热起效时间相近.结论退热合剂灌肠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柴葛合剂治疗外感发热4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解表退热、清热解毒中药配伍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柴葛合剂 (柴胡、葛根、金银花、玄参、蒲公英、石膏、羌活、僵蚕等 )治疗本病 40 0例 ,并设对照组对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4%,对照组总有效率6 5%;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 P<0 .0 1 )。提示 :柴葛合剂对外感发热有明显退热 ,缓解症状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高效退热方在外感发热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本院所收治的82例外感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自拟高效退热方治疗,对照组给予奥司他韦治疗,且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加以观察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2.7%,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外感发热患者给予高效退热方治疗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任桂华  张静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746-1746
目的 :观察退热消扁合剂治疗外感高热症的疗效。方法 :将 112例外感高热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5 6例以退热消扁合剂治疗 ,对照组 5 6例以西药退热对症治疗。 1疗程后观察退热时间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分别为 4 8.2 %、37.5 % ,总有效率为 96 .4 % ;对照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分别为 16 .1%、19.6 % ,总有效率为 76 .8%。 2组临床治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 .0 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退热时间方面 ,治疗组虽初期起效较缓 ,但作用持久 ,随着用药时间的延续 ,治疗退热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5 )。且退热后热后反复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退热消扁合剂治疗外感高热症具有退热较快 ,作用持久 ,不易反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热灸、敷贴穴位联合中西医药物治疗对外感发热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西湖区绳金塔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外感发热(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视其治疗方案的不同给予分组,分别为对照组(常规西药+自拟清热解表汤,42例)与观察组(热灸、敷贴穴位+常规西药+自拟清热解表汤,42例)。2组均连续治疗3 d,观察2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痊愈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开始发汗、退热起效及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3/42),低于对照组的23.81%(1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热灸、敷贴穴位联合中西医药物可有效提高外感发热患者临床疗效,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上感颗粒治疗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采用双盲双模拟1∶1∶1比例分组,分为上感颗粒(治疗组)20例,日夜百服咛(对照组)20例,上感颗粒安慰剂(安慰剂组)20例.观察患者即刻退热作用、解热时间、临床症状消失率、临床痊愈率.结果 (1)即刻退热作用: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有明显的即刻退热效果优于安慰剂组(P<0.05).(2)解热时间:治疗组与对照组及安慰剂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痊愈率: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及安慰剂组(P<0.05).结论 上感颗粒治疗外感发热能有效退热,改善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是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性发热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临床观察拔罐(负压罐)配合中药足浴对小儿外感发热之风热证的辅助退热疗效。方法 178例外感发热之风热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7例和对照组91例,对照组采用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拔罐、中药足浴治疗。共治疗3 d。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淋巴细胞百分数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7.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淋巴细胞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拔罐配合中药足浴辅助治疗小儿外感发热风热证有明显退热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衡法治疗外感发热临床效果。方法:80例外感发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泰诺林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平衡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退热时间及总病程、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总病程时间分别为(1.4±0.8)、(5.3±1.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9±0.6)、(8.1±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降钙素原及CRP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法治疗外感发热效果确切,能够恢复人体阴阳平衡,促进症状快速缓解,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柴葛解肌汤加减和奥司他韦治疗外感发热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清远市中医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12例外感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奥司他韦治疗,观察组使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开始退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头痛缓解时间、身痛缓解时间、鼻塞缓解时间)改善情况及治疗前、治疗5 d后两组患者血常规〔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开始退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头痛缓解时间、身痛缓解时间、鼻塞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5 d后,两组患者NEU、LYM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柴葛解肌汤能有效治疗外感发热,且退热时间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退热方药浴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及住院符合小儿外感发热诊断标准的患儿分为两组各100例,均采用抗感染、抗病毒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药浴治疗,对照组加温水擦浴,观察两组退热效果及退热时间。结果:治疗组退热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中药熏洗辅助降温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青薷饮治疗外感高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外感高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青薷饮口服,对照组予西医常规退热、抗病毒等治疗。观察72 h内退热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退热时间相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有效退热,其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种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为5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结论青薷饮对外感高热证患者具有良好的退热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退热颗粒对外感发热卫分证、卫气同病证的退热疗效影响。方法 选择45例符合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退热颗粒治疗组(治疗组)30例与小柴胡冲剂治疗组(对照组)15例,疗程3d;比较两组治疗后体温变化、临床次症及血常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2h段降低发热患者体温、改善临床症状及积分下降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 退热颗粒治疗外感发热具有较好退热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