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观察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7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对照组采用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督脉铺灸。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眩晕、颈肩痛、头疼、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愈显率分别为94.1%和85.3%,对照组分别为87.9%和60.6%。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百会长时间留针配合任脉铺灸是一种治疗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能明显改善颈性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8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和85.2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上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相比,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老年人颈性眩晕的效果分析及对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9月我院门诊及住院老年颈性眩晕患者共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采用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观察组采用针灸联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血流、血清Fib、TC水平及眩晕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5.45%)(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血清Fib、T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眩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加味八珍止眩汤治疗老年人颈性眩晕的效果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减轻眩晕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中医组,每组8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中医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中医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表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中医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显著快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中医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均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消眩方合针刺辅助西药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止晕汤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静滴天麻素注射液和服用止晕汤,对照组静滴盐酸培他定,两组疗程均21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其提高脑部血流速度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止晕汤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祛痰活血止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与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片,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祛痰活血止眩汤;疗程均为14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之79.31%;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均有明显下降。结论祛痰活血止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柴芩止晕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加用自拟方柴芩止晕汤。治疗14天后观察两组的总有效率和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明显高于对照组79.1%(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基底动脉与双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快(P0.05)。结论:自拟方柴芩止晕汤能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8.
何华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6):654-654,668
目的观察萸竹定眩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32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萸竹定眩丸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6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中药萸竹定眩丸;分别比较其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和脉动指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之84.8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本组治疗前及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显著。结论萸竹定眩丸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止眩宁胶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TCD)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包括治疗组(止眩宁胶囊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组)30例。结果:治疗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脑血流速度平均值(Vm)改善率分别为86.7%、90.0%;对照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脑血流速度平均值(Vm)改善率分别为63.3%、40.0%。结论:止眩宁胶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双向调节作用明显优于盐酸氟桂利嗪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彩色经颅多普勒对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临床观察,评估动力灸配合针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将61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1例采用动力灸加针刺方法,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针刺方法,应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观测椎-基底动脉治疗前后的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均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具有改善作用,但治疗组较为明显(P0.05)。结论动力灸配合针刺方法较单纯针刺治疗能更为有效地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西药联合镇眩汤合“晕三针”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针药组、中药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倍他司汀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镇眩汤治疗,针药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镇眩汤联合“晕三针”治疗,观察三组临床疗效,并采用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进行评分。结果:针药组、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针药组与中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三组DHI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对照组比较,针药组和中药组能显著降低DH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针药组改善程度优于中药组(P 0. 05)。结论:西药联合镇眩汤合“晕三针”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化痰逐瘀定眩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不足性眩晕疗效。[方法]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例给予尼莫地平片30mg/次3,次/日口服,治疗组32例在给予尼莫地平口服同时加用化痰逐瘀定眩汤口服,每日1剂,水煎服1,4天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TCD)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0.62%好于对照组81.48%(P<0.05);两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提高(P<0.05);治疗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提高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温针配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94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47例、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温针配合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2星期后对其治疗前后的症状、TCD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及评解。结果治疗组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观指标、体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能使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减慢的Vm回升,也能使平均血流速度增快的Vm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能使椎-基底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PI和Vs/Vd比值DI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配合灯盏细辛注射液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观指标、体征,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对椎-基底动脉血管顺应性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督脉揿针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颈性眩晕(CV)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CV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督脉揿针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高于对照组的7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ESCV评分及椎-基底动脉Vm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ESCV评分及椎-基底动脉Vm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督脉揿针联合盐酸氟桂利嗪在减轻CV患者眩晕症状、加强颈部活动功能及改善颈部血流运行方面具有良好效用。  相似文献   

15.
河车路颈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8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玲娜  李宁 《中医杂志》2007,48(9):818-820
目的观察河车路颈针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2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4例,对照组44例。治疗组接受河车路颈针疗法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基底动脉、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两个疗程后,治疗组不仅在改善头痛、眩晕等临床症状方面,而且在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河车路颈针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盂样庚 《西部中医药》2008,21(11):31-32
目的:观察定眩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纽35例采用维脑路通加尼莫地平为主的常规治疗;治疗组35例在对照纽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定眩汤,1剂/d,早晚分服。2组均治疗14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82.9%,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TCD观测2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定眩汤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拟定眩止晕汤联合西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我院近几年138例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9例,治疗周期为8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8例,显效21例,有效9例,总有效率为85.5%;对照组痊愈17例,显效25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为60.9%,两组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拟定眩止晕汤配合西药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西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方法:将7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654-2针剂10mg静滴;中西组用盐酸倍他司汀针20mg静滴配合镇眩汤治疗。结果:中西结合组痊愈率及疗程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西结合方法治疗眩晕积极有效。  相似文献   

19.
郑燕鸿 《北京中医药》2010,29(7):537-539
目的 观察醒脑定眩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有3例在研究过程中脱落,64例按设计方案完成观察,每组各32例.两组均常规应用盐酸氟桂利嗪5mg,每日2次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醒脑定眩方中药汤剂口服;14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症状改善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两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症状改善、治疗效果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醒脑定眩方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能明显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且能通过TCD检测得到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止眩消晕经验汤剂联合培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效果,重点探讨该疗法对患者脑动脉血液流速及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将9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2组均采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观察组加用止眩消晕经验汤剂内服,2组均以1周为1疗程,连续用药2疗程。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后脑动脉血液流速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的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加快,观察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各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止眩消晕经验汤剂联合培他司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确切,其机制与药物的有效成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脑动脉血液流速、改善血液微循环有一定的相关性,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