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对12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同时作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与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结论:高同型芈胱氨酸血症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脑梗死早期预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急性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液标本,测定血清Hcy,并对脑梗死患者做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脑梗死组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血清Hcy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升高分别有96例和5例,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7.87±7.31)μmol/L和(12.05±3.33)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王红  刘潇  葛音 《河南中医》2016,(7):1150-1152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HCY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本院门诊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26例,所有患者按其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正常组37例、增厚组44例、斑块组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常规降压药控制血压,同时加用通心络胶囊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水平,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对不同斑块大小患者的HCY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正常组血压水平优于增厚组、斑块组(P0.05);三组患者FPG、TC、TG、HDL及LDL水平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增厚组(P0.05),且斑块面积较大者的HCY水平明显高于斑块面积较小者(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密切相关,HCY的含量随粥样斑块大小增大而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调查对比得出,年龄、血压、血脂和糖尿病是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的随访中,上述具有危险因素调查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率明显高于不具有危险因素的调查者,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人群是容易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陈月宁  区洁新  黎敏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113+116-113,116
目的:探究中医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研究情况,研究各种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预防策略。方法:2009年5月~2010年6月我院选取50例采用中医进行预防性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同时选取50例采用西医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液中白细胞(WBC),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和空腹血糖。结果:中医组的CRP,WBC,血脂及血糖水平均低于西医治疗组,其中CRP,WBC水平比较尤其显著,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CRP,WBC,血脂及血糖水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时,CRP,WBC分别与患者的TC、TG、LDL及空腹血糖指标成正相关(P〈0.05),而与HDL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采用中医预防性治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发生以及体内血脂、血糖的异常代谢的临床效果良好,可以进一步进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并分析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拜阿司匹林对高脂血症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门诊治疗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脂血症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2例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32例患者给予“金三角”方案(通心络联合瑞舒伐他汀钙片、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测定患者晨起空腹血脂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 IMT)及斑块数量、面积。治疗6个月后,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血浆Hcy、hs-CRP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空腹血浆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cy、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数量、面积、c IMT等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金三角”方案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血浆Hcy、hs-CRP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情况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效果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89例,并随机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1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检测血糖、血脂、血压、体质量指数等指标,分析TIA与颈动脉病变及各项检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TIA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或0.05)。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患病率,TIA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糖是导致TIA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促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早期发现和防治TIA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和高危因素,可有效防止TIA向缺血性卒中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脑梗死患者脂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检测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及血脂水平,彩色多普勒检测颈部动脉内膜厚度及粥样硬化情况。结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轻中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患者脂质代谢无明显变化(P均>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颈内动脉内膜厚度无明显影响(P>0.05),重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降低脑梗死患者的HDL及ApoAⅠ,增加颈内动脉粥样斑块出现的比例(P<0.05)。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影响脑梗死患者脂质代谢,促进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76例确诊的ACI患者为脑梗死组,另选同期住院的75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同时检测2组患者血浆Hcy、血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Hcy和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ACI合并高Hcy组与非高Hcy组血脂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ACI伴CAS斑块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无CAS癍块组(P〈0.05)。结论Hcy水平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CAS斑块形成可能与血浆Hcy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冠心病患者57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给予常规冠心病治疗,如降压、抗血小板、扩血管药物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口服,均连用2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及心血管事件。结果 2组治疗后血脂水平、IMT、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10 mg与2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均对冠心病患者有调节血脂、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作用,但以20 mg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自拟降压活络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80例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的分成两组,设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组采用自拟降压活络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同时采用相同的降压方法治疗高血压至正常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治疗前后的血压、血脂、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值改善情况,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40例患者中显效的有25例,有效的有12例,无效的有3例,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40例患者中显效的有17例,有效的有14例,无效的有9例,总有效率为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均有所下降,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血脂、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值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自拟降压活络汤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心通对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64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脑心通组与阿司匹林组,脑心通组32例给予脑心通治疗,阿司匹林组(ASP)32例予以阿司匹林治疗。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年,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结构及血流状态,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等指标及参数。结果:脑心通组患者颈动脉IMT显著变薄(P0.05),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下降(P0.01),而ASP组患者颈动脉IMT、血脂指标(TC、TG、LDLC)治疗前后无差异性(P0.05)。治疗期间未见脑心通明显副反应。结论:脑心通可作为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有效而安全的药物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降脂逐瘀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3个月后,检测两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最大面积(Smax),并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内膜中层厚度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变薄、斑块面积缩小,同型半胱氨酸显著降低,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降脂逐瘀汤具有降脂、稳定及消退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失笑散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口服辛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失笑散。记录两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年龄之间的差异,分析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结果:通过Logistic可知Hcy、TC、HDL-C、LDL-C、年龄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子。两组患者治疗后Hcy、TC、HDL-C、LDL-C浓度、狭窄率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笑散联合辛伐他汀能降低颈动脉斑块危险因子浓度,达到改善颈动脉狭窄率、预防脑卒中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复方芪麻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探求其干预作用机制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观察组加用复方芪麻胶囊口服,共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以评估疗效;检测治疗前后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检测治疗前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检测治疗前后血管内皮损伤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6-酮前列腺素F1α(6-Reto-PGF1α)水平;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50%(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双侧颈动脉斑块面积和IMT明显降低,治疗后的血脂水平(TC,TG,LDL-C)明显降低(P0.05);血管内皮功能明显改善(P0.05);炎症因子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经过复方芪麻胶囊干预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面积显著缩小,IMT明显变薄,引起或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各项实验室指标均明显改善;推测复方芪麻胶囊可能是通过降脂、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通洛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口服拜阿斯匹林100mg,每晚1次;辛伐他汀片20mg,每晚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络汤,每日1剂,治疗期为6个月。于服药前及服药6个月后检测血脂,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色检查测定粥样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厚度(ITM),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斑块消除情况及ITM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脂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斑块面积明显减少,ITM变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络汤具有调脂作用,且疗效确切,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自拟"消斑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的影响。方法: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观察组(自拟"消斑汤"治疗),各40例,通过临床疗效、血脂变化情况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72.50%(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指标(除对照组HDL外)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自拟"消斑汤"有利于稳定颈动脉斑块,改善血脂水平,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对其临床表现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老年科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性MCI患者60例,入组后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由专业医师对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包括肾虚髓减型、痰浊阻窍型、气滞血瘀型及气阴两虚型)情况进行评定,并对不同证型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肾功能[选择血尿素氮(BUN)、肌酐(Cr)及尿酸(UA)]、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胰岛素(FINS)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情况进行分析,并观察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比较不同证型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结果 60例糖尿病性MCI患者中肾虚髓减型26例,痰浊阻窍型19例,气阴两虚型9例,气滞血瘀型6例。糖尿病性MCI不同证型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及BMI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肾虚髓减型患者的年龄明显大于其他3种证型,糖尿病病程明显长于其他3种证型,而痰浊阻窍型患者的BMI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糖尿病性MCI不同证型患者的UA、FINS及HbA_1c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肾虚髓减型患者的UA及HbA_1c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而痰浊阻窍型患者的FINS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种证型,BUN、Cr及Hcy不同证型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性MCI不同证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肾虚髓减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最严重。结论糖尿病性MCI临床以肾虚髓减证和痰浊阻窍证为主,其中肾虚髓减型患者的年龄最大,糖尿病病程最长,UA与HbA_1c水平最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最严重,而痰浊阻窍型患者的BMI值最大,FINS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调脂柔脉颗粒对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及颈动脉内膜的影响。方法将9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脂柔脉颗粒,共12周,观察血脂、颈动脉B超。结果两组的双侧颈动脉IMT厚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减少(P 0. 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0. 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Crouse积分经治疗后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治疗组TC、LDL-C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调脂柔脉颗粒联合西药能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脂水平,延缓颈动脉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丽  刘妮妮  刘云宝 《中医药研究》2013,(12):1433-143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和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入选的108例冠心病患者和58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患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抽取静脉血进行血脂的测定.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HCY、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支血管病变组的血浆HCY、TC、LDL-C的水平明显高于单支血管病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的血浆HCY与血脂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HCY是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新的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