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癌前病变(PLGC)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CDX2基因的表达,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CDX2基因表达之间的相关性及CDX2表达与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例健康人及120例PLGC患者分为健康对照组、脾虚气滞证组、阴虚有热证组、胃络瘀阻证组,每例取新鲜胃黏膜6块,包括胃体、胃角和胃窦各2块,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X2基因的表达。结果 CDX2基因阳性表达在脾虚气滞证中为16.67%(6/36),阴虚有热证中为52.17%(24/46),胃络瘀阻证中为63.16%(24/38),健康对照组无表达;其在Ⅰ型肠化生表达为33.33%(18/54),Ⅱ型肠化生表达为25.93%(14/54),Ⅲ型肠化生表达为27.78%(15/54),异型增生表达为12.96%(7/54)。结论 CDX2基因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在不同中医证型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可为PLGC的中医证型客观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内镜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患者317例,并进行Hp检测及中医证型辨证,分析CAG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Hp的相关性。结果:1.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证型按照所占比率排序为脾胃虚气滞型>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2.中医各证型与Hp感染的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6种证型在Hp的阳性感染方面差异有显著性。以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型为最低与其它各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Hp在本次研究中的阳性感染率为45.1%。3.中医辨证各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表明:①同一证型在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分布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证型在同一程度肠上皮化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各证型在轻度异型增生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在中重度分布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3型在重度异型增生时较高。③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轻度萎缩时排序为肝胃不和、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阻,各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度萎缩在脾胃湿热和胃络瘀阻、脾胃虚弱较高,与其他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重度以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较高,与其他证型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及Hp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轻度时以实证为主,中度时以虚实夹杂为主,重度时以虚及瘀为主。本研究为该病发病机理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内镜确诊CAG及病理确诊为CAG伴不典型增生或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患者317例,选取常规体检发现的无症状性浅表性胃炎10例作为对照,并进行TRPV1、TRPM8受体表达检测及CAG中医证型辨证,分析CAG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CAG前病变中医证型按照所占比率排序为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26种证型在TRPV1、TRPM8表达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RPV1的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湿热胃阴亏虚肝胃不和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脾虚气滞脾胃虚弱;TRPM8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胃阴亏虚脾胃湿热。TRPV1以脾胃湿热表达最为明显(415 bp),TRPM8表达以脾胃虚弱最明显(387 bp)。胃络瘀阻型近似于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表达。3同一证型在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分布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不同证型在同一程度肠上皮化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证型在轻度异型增生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在中、重度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三型在重度异型增生时分布较高;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CAG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病理程度较轻时以实证为主,并伴有TRPV1受体表达增高;病理程度中、重度时以虚为主,虚实夹杂表现多见,并伴有TRPM8表达增高。本研究为该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CAG中医辨证提供了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6,(3):458-461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5个中医证型患者的胃镜象和病理象特点,探讨CAG中医证型与胃镜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从而为CAG的中医辨证和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64例经确诊为CAG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以及胃镜、病理资料,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资料分类整理,并统计分析。结果:64例CAG患者中,胃镜下黏膜白相在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检出率最高,血管透见以脾胃虚弱型检出率最高,而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均以胃络瘀阻型检出率最高,证型分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轻度萎缩以胃阴不足型多见,中度萎缩以脾胃虚弱型多见,重度萎缩则以脾胃湿热型多见,不同腺体萎缩程度的证型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肠上皮化生阳性者35例,阴性29例,总体阳性率54.69%,各证型肠化生阳性率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不典型增生阳性22例,阴性42例,总体阳性率34.38%,各证型不典型增生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弱型,经卡方检验,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证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胃络瘀阻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肝胃不和型,经卡方检验,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胃镜下黏膜白相在肝胃不和型患者中检出率最高,血管透见以脾胃虚弱型检出率最高,而黏膜粗糙和颗粒增生均以胃络瘀阻型检出率最高。2胃黏膜轻度萎缩以肝胃不和型多见,中度萎缩以脾胃虚弱型多见,重度萎缩以胃阴不足型多见。3肠上皮化生阳性率、不典型增生阳性率以胃络瘀阻型最高。  相似文献   

5.
赵彬 《新中医》2018,50(3):149-153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证型与癌前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20例CAG患者胃黏膜进行中医微观辨证分型、病理组织学以及免疫组化检查,比较不同中医微观证型患者癌前病变发生率、免疫组化指标(CD34~+、Ki67)的差异,探讨CAG患者中医微观辨证与癌前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220例CAG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中医微观证型中,胃阴不足型72例,脾胃虚寒型36例,肝郁气滞型34例,胃络瘀阻型31例,肝胃郁热型28例,脾胃湿热型19例。不同中医微观证型CAG患者Hp感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与脾胃湿热型患者肠上皮化生率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上皮内瘤变率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CD34~+平均光密度值高于肝胃郁热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P0.05);脾胃湿热型与脾胃虚寒型高于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P0.05)。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Ki67平均光密度值高于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与胃络瘀阻型(P0.05,P0.01),且脾胃湿热型高于肝胃郁热型(P0.01)。结论:CAG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与癌前病变有着密切关系,其中肝郁气滞型与脾胃湿热型患者癌前病变发生率更高,应及早予以有效干预,降低胃癌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胃镜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06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观察比较各证型的中医证候分布与H.pylori感染、萎缩程度、肠化、异型增生程度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按所占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H.pylori的阳性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络瘀血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总感染率为58.49%。肝胃不和证中轻度萎缩所占比例偏高。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中重度萎缩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高。5组证型中度萎缩、轻中度肠化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中轻度异型增生所占比例较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比例高。胃络瘀血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高,其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病变程度最低。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及病理分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分布规律及癌前病变发生情况。方法1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无痛胃镜检查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根据内镜下表现中医微观辨证分为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郁气滞型和肝胃郁热型。对腺体萎缩部位进行靶向活检判定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免疫组化法检查胃黏膜组织CD34及Ki67平均光密度,同时判定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微观辨证胃阴不足型54例、脾胃虚寒型28例、肝郁气滞型26例、胃络瘀阻型24例、肝胃郁热型22例、脾胃湿热型16例。中医微观辨证各证型间Hp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的肠上皮化生率及上皮内瘤变率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P0.05或P0.01),肝郁气滞型上皮内瘤变率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与胃阴不足型(P0.01)。肝郁气滞型CD34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肝胃郁热型、胃络瘀阻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P0.05或P0.01);脾胃湿热型与脾胃虚寒型显著高于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P0.05);肝郁气滞型、脾胃湿热型Ki67平均光密度值显著高于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与胃络瘀阻型(P0.05或P0.01),脾胃湿热型显著高于肝胃郁热型(P0.01)。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中医微观辨证分型实证较虚证多,各微观证型中肝郁气滞型和脾胃湿热型的癌前病变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像表现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调查表收集39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胃黏膜像表现,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经数据统计分析进行评价.结果 脾胃湿热证在胆汁反流、黏液池状态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脾胃湿热证较其他型易出现胆汁反流、黏液池呈黄绿色;脾胃虚弱(含虚寒)证与病变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全胃炎多发生于脾胃虚弱(含虚寒)证中;胃络瘀阻证在黏膜色泽及胃镜下诊断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胃络瘀阻证在黏膜以自相为主,镜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等方面较其他型多见;与其他各型比较,胃络瘀阻证黏膜糜烂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胃络瘀阻证出现黏膜糜烂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型(P<0.01);证型与黏膜血管网改变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胃络瘀阻(27.1%)及胃阴不足(24.6%)两证黏膜血管网改变的比例较高(P<0.05).结论 部分胃黏膜像与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可为临床中医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CAG伴胃黏膜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患者305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H.pylori检测,分析CAG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胃黏膜病理程度与中医证型与H.pylori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 CAG癌前病变的各中医证型分布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阻型;本研究患者H.pylori感染率为24.3%(74/305),不同病理程度的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pylori感染率与胃黏膜病理程度呈正相关,即病理程度越重H.pylori感染率越高(P均0.05);不同中医证型的不同病理程度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肝胃不和型和脾胃湿热型轻度Dys、IM、腺体萎缩发生率相对较高,胃阴不足型和胃络瘀阻型的中度和重度Dys、IM、腺体萎缩发生率相对较高,与其他各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AG癌前病变的病理演变与中医证型及H.pylori感染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病理程度为轻度时(病变早期)以实证为主,H.pylori感染率相对较低;中重度时(病变中晚期)以虚实夹杂证为主,H.pylori感染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不同证候与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相关性,探讨证候形成机制。方法:对158例慢性胃炎患者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胃黏膜AQP4的表达。结果:AQP4表达总光密度(即阳性表达总量)从低到高的证型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胃络瘀阻→胃阴不足;平均光密度(即表达部位的阳性强度)最低的是胃络瘀阻型,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结论:慢性胃炎从实证→因虚致瘀、虚实夹杂→虚证,AQP4表达逐渐增强,提示AQP4可能与中医虚实证候的形成有关,可将其作为判断病情演变的一项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6,(3):455-457
目的:探讨血清胃癌单克隆抗体(MG7-Ag)检测在胃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同时研究MG7-Ag检测结果与胃癌前病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因上消化道症状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并行胃镜和病理检查的102例患者,依据结果分为胃癌前病变组65例和胃良性病变组37例,另取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对3组人员进行MG7-Ag血清学检测。结合胃镜及病理综合分析MG7-A与胃黏膜状态的相关性。并对诊断为胃癌前病变的65例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工作,包括流行病学资料,胃镜表现,病理分级,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血清MG7-Ag检测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LGC患者不同证候血清MG7-Ag的分布规律,分析两者与病理的相关性,从而探索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胃癌前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和胃良性病变组比较,血清MG7-Ag明显升高(P0.05)。MG7-Ag含量: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肝胃不和证与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胃郁热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低于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阻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阴不足证与胃络瘀阻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络瘀阻证和胃阴不足证MG7-Ag含量升高,MG7-Ag含量升高与胃黏膜萎缩病变程度有关,可用于临床对胃癌前病变的筛查检测。  相似文献   

12.
胃癌前病变是指胃黏膜处于容易发生癌变的病理状态,包括萎缩、肠化、异型增生。中医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中药对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显著。本文回顾了近年来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从中医证型、常用的单味中药、经典方剂、中成药几方面,通过整理分析发现胃癌前病变的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胃阴亏虚、脾胃湿热、瘀阻胃络、肝胃气滞为主,常用中药有黄芪、人参、三七、藤梨根、白花蛇舌草,经典方剂包括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柴胡疏肝散、半夏泻心汤、升阳益胃汤,常用中成药有摩罗丹、枳术宽中胶囊等。中药能够通过调节机体激素的分泌水平、因子的表达等方式,减轻炎症,修复胃黏膜,达到延缓或逆转病变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方法收集3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中医证型分布及Hp感染、胃黏膜病理变化情况。结果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脾胃虚弱证最为多见(23.4%),其余依次为脾胃湿热证(20.7%)、肝胃气滞证(19.2%)、胃阴不足证(13.3%)、肝胃郁热证(12.1%)、胃络瘀血证(11.2%)。②3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Hp阳性率为55.3%,各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患者Hp阳性率最高(72.9%);不同中医证型H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在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方面,总检出率为53.8%,各中医证型中脾胃湿热证患者活动性炎症检出率最高(71.4%),其中中度、重度活动性炎症占比分别为37.1%和27.1%;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活动性炎症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在胃黏膜组织萎缩方面,脾胃虚弱证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度、重度萎缩占比最高,分别为43.0%和27.8%;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萎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不同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慢性炎症、肠化生程度及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为脾胃虚弱,脾胃虚弱型患者胃黏膜组织中度、重度萎缩发生率较高;脾胃湿热与Hp感染密切相关,脾胃湿热型患者胃黏膜活动性炎症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的60例胃癌前病变患者,辨证为毒瘀交阻并/兼气阴两虚、毒瘀交阻并/兼脾胃虚弱(虚寒)两型,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6个月后,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61.7%。结论:中医辨证治疗胃癌前病变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的胃黏膜胃镜像的中医证候属性。方法通过调查表收集1167例慢性胃炎的胃镜下胃黏膜像表现,同时行中医辨证分型,经统计分析进行评价。结果脾胃湿热证在胆汁反流、黏液池状态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脾胃湿热型较其他型易出现胆汁反流、黏液池呈黄绿色;脾胃虚弱(含虚寒)证与病变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全胃炎多发生于脾胃虚弱(含虚寒)证中;脾虚气滞型与贲门状态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脾虚气滞型较其他证型易出现贲门松弛或疝囊形成;胃络瘀阻型在黏膜以白相为主、呈颗粒样改变、黏膜糜烂、黏膜血管网改变及胃镜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等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胃络瘀阻证在上述五方面较其他型多见;进一步行Logistic统计分析,黏膜血管网改变、黏膜糜烂与胃络瘀阻证关系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胃络瘀阻证胃镜下黏膜出现血管网改变及糜烂的可能性明显大于其他证型。结论部分胃黏膜胃镜像与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候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可为中医微观辨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疣状胃炎(verrucous gastritis,VG)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黏膜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及其下游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 COX-2)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94例VG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组(28例)、脾胃湿热组(17例)、瘀阻胃络组(20例)和脾胃虚寒组(29例);另选慢性轻度非活动型浅表性胃炎伴Hp感染阴性者30例作为对照组。14C同位素标记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患者Hp感染情况,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胃黏膜组织HIF-1α、VEGF和COX-2表达情况。结果VG患者Hp感染阳性率为37.23%(35/94);脾胃湿热组(76.47%)Hp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肝胃不和组(32.14%)、脾胃虚寒组(31.03%)和瘀阻胃络组(20.00%)(P<0.01)。不同证型组VG患者胃黏膜HIF-1α和COX-2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P<0.05),其中瘀阻胃络组HIF-1α表达最高,脾胃湿热组COX-2表达最高。脾胃湿热组和脾胃虚寒组VEGF表达较对照组和肝胃不和组均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VG患者病灶部位黏膜HIF-1α、VEGF和COX-2表达及Hp感染均有一定变化,HIF-1α在瘀阻胃络证中表达最强,VEGF、COX-2的表达及Hp感染在脾胃湿热证最高,具有证型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中医证型的实质,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200例CAG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证型CAG胃黏膜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脾胃虚弱证72例,肝胃不和证43例,脾虚气滞证3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脾胃湿热证14例,胃络瘀阻证5例.肝胃不和证PCNA的表达水平与脾胃虚弱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CAG以脾胃虚弱证和肝胃不和证居多,PCNA的高表达可能是肝胃不和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组织中尾侧同源框相关基因2(CDX2)和生存素基因(Survivin)表达与病变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以苏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126例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有无癌前病变分为癌前病变组96例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30例(胃炎组),癌前病变的96例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血瘀热毒型组51例、阴虚有热型组27例、脾胃虚弱型组18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CDX2、Survivin基因蛋白在各组患者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癌前病变组CDX2、Survivin基因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炎组;CDX2、Survivin在血瘀热毒型组、阴虚有热型组、脾胃虚弱型组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水平依次降低,各组间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不同中医证型中CDX2和Survivin基因蛋白的差异表达是胃癌前病变中医证型客观化指标之一,血瘀热毒型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重度异型增生和肠化)关系密切,在辨证施治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及胃黏膜癌前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1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Hp感染情况及胃黏膜病理表现,分析证型分布与Hp感染、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证型间HP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Hp感染阳性率从高到低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各证型间腺体萎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轻度萎缩所占比例最高,胃络瘀血证的重度萎缩所占比例高于其他证型;各个证型间存在肠化生、异型增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黏膜萎缩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44例经胃镜、~(14)C尿素呼气试验诊断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肝胃不和证,统计比较不同证型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所占比例。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后,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所占百分比分别为43.0%、35.7%、16.0%、3.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脾胃湿热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慢性胃炎有较为紧密的关系,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湿热生虫"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