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诊断新标准对临床应用中诊断典型及不典型心电图表现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00~2012年20例疑似心肌梗死的住院及门诊病人,结合心肌梗死诊断新标准,对其心电图进行分析。结论:心肌梗死诊断新标准对心肌梗死病人准确诊断有较高价值,掌握该方法可有效避免疑诊、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在急性肺栓塞(AP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入院及出院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入院时,64例患者中60例患者心电图检查异常(93.75%),出院时,64例患者中22例患者心电图检查异常(34.78%),入院和出院时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对于急性肺栓塞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为了提高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诊断率,应联合参考其他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诊断情况,分析其中的特殊性和规律性,以便提高医生的临床经验,为以后更好的诊断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具有典型心电图变化68例,占68%,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具有典型心电图变化32例,占32%,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应该在做常规的基础上,再做右室导联和右胸导联,可以提高早期的确诊率,让患者可以尽早治疗,更快的让患者恢复健康,心电图表现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比非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特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降低误诊、漏诊和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0例确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分析发病与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入院时的临床表现与疗效。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临床特点,春季发病占39.7%,冬季占25.6%。83.4%患者具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其首发症状不典型,0.6%患者无症状,91.6%伴有心律失常,其中58.0%为频发室性早搏;急诊PCI组病死率4.5%,与抗凝治疗组、溶栓组及择期PCI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入院时应常规进行心电图检查和血清心肌标记物测定,并动态观察,确诊后尽早溶栓或紧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4年来10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治疗。结果:10例病人死亡2例,其余8例均痊愈出院。结论: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须将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学、血清肌钙蛋白进行综合分析,尤其是对心电图、心肌酶学、血清肌钙蛋白的动态监测,尽早作出诊断,才能予以及时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探究心电图诊断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收治的 65 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期收治的 65 例典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心电图检查, 比较两组患者首发症状(无痛、不典型疼痛、典型胸背部+上腹部疼痛),以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计算心电图诊断符合率。 结果:观察组 8 例无痛,占 12.31 %;50 例不典型疼痛,占 76.92 %,其中 29 例剑突下痛、15 例不规则胸闷隐痛、10 例下颌痛、 7 例肩痛、4 例腹部不适、2 例典型胸背部+上腹部疼痛、58 例心电图不典型。对照组 65 例均为典型胸背部+上腹部疼痛、 5 例心电图不典型。两组患者无痛、不典型疼痛、典型胸背部+上腹部疼痛、心电图不典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心电图确诊 63 例,占 96.92 %。经冠状动脉造影与心电图检查结果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心电图在诊断不典型心梗中的准确性较高,且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124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心电图检查,观察组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SMI率为96.8%,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的检出率79.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进一步提高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动负荷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分别应用于隐匿性冠心病诊断时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疑似为冠心病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以冠脉造影诊断为金标准,对入选的96例患者分别进行运动负荷心电图检查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比2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结果冠状造影检出84例心肌缺血,检出率为87.50%;运动负荷心电图诊断出71例为心肌缺血,检出率73.96%;动态心电图检出59例为心肌缺血,检出率为61.46%。运动负荷心电图诊断检出率显著高于动态心电图(P<0.05)。以冠状造影的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单独运动负荷心电图诊断隐匿性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2.14%,特异性为83.33%,阳性预测值高达97.18%;动态心电图的敏感性为66.47%,特异性为75.00%,阳性预测值为94.92%;当两者联合检测时敏感性高达90.48%,特异性为83.33%,阳性预测值97.44%;三种方法之间敏感性及阳性预测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态心电图检查中,SMI发作被检测到的次数为414次,在不同时间的发作频率中,时间段在6:00—12:00(51.93%)及16:00—21:00(29.71%)时发作频率显著增高;在SMI发作时共存在258次(62.32%)显著的心率异常,其中有18次(4.35%)心率减慢,239次(57.73%)心率增快。结论运动负荷心电图应用于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显著提高了检出率,降低了假阳性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AMI的可能机制。方法 6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30例疑似心绞痛而冠脉造影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AMI患者起病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时的血清VEGF浓度。对照组随机采血一次检测。结果入院后第1天AMI患者血清VEGF浓度开始升高,治疗组第4天VEGF浓度达高峰,高于对照组(P〈0.01),第7天血清VEGF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第14天VEGF浓度仍呈降低趋势,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第28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能影响AMI患者血清VEGF水平,推测其通过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参与保护缺血的心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观察其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心电图检查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对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然后在对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比其检查结果。结果:通过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100例患者中有76例患者被确诊为无症状心肌缺血;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100例患者中有88例患者被确诊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且均集中在6:00、12:00时段发作。结论: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相较于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查,更能明确患者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发作时间和发作次数,具有临床诊断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肌坏死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依据国际心脏病协会和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将临床确诊的40例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划为A组,40例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划为B组,40例无症状的健康体检者划为C组(对照组)。电泳检测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以及血清中心肌钙蛋白I(cTnI)、MMB和肌红蛋白(MYO)含量。将检测的结果与临床诊断进行对照回顾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的血清cTnI、MMB、MYO含量,AST、CK及LDH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症状不典型组患者的血清中cTnI、MMB和MYO含量明显增高,AST、CK及LDH活性增高(P<0.05);但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比较,血清中cTnI、MMB、MYO含量和CK活性升高明显,而AST和LDH活性下降明显(P<0.05)。结论:心肌坏死标志物血清联合检测无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还是明确诊断之后的治疗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的价值。方法:于2013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在我院选择发病时间6h的50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设为超早期组,选取发病时间6-12h的50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设为早期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心肌标志物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超早期组患者肌钙蛋白、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单独检出率及联合检测检出率与早期组相比均明显较低,P0.05。结论:临床上早期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时,检测时间越早,患者各项心肌标志物检出率越低,但采取联合检测时,能提高检出率,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时,可将心肌标志物进行联合检测,以提高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年1月1~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53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其临床症状和心电图不典型。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高,症状与心电图均不典型,易漏诊,应常规做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类型。方法 总结分析我院 2 4 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 ,对其中常规 12导联心电图无典型心电图表现者 10 8例进行分组统计。结果 以QRS电压变化为主者 4 3例 ,ST—T变化为主者 2 6例 ,J点抬高者 3例 ,P—Ta移位者 7例 ,室性早搏表现梗死图形 2例 ,合并室壁激动异常者17例 ,再发心肌梗死 10例。其中漏诊 12例 ,占 1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不典型者占很大比例 ,要对可疑病例进行 18导联心电图检查 ,并进行动态观察 ,同时监测心肌酶 ,以减少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不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中,17例经常规静脉溶栓成功,1例冠状动脉内直接溶栓成功,8例未成功,行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术。4例住院期间抢救无效死亡。随诊期间死亡2例。结论必须应提高诊断意识,密切观察症状体征的改变,不断追踪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及结合实验室检查包括心肌酶、心肌梗死三项等,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疑似患者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SARS疑似患者临床症候的改善时间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SARS疑似患者临床症候、胸片、舌象进行观察,并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同时对20例疑似患者进行动态T细胞亚群、血清冠状病毒核酸及抗体测定。结果:40例患者发热、汗出、乏力、干咳等主要症状及舌象均得到明显改善,胸片开始吸收时间为(4.54±2.85)天,明显吸收时间为(7.74±4.68)天。其中20例患者入院时T细胞亚群CD3、CD4、CD8平均值低于正常,入院第3天开始升高,6~10天逐步恢复到正常范围。3例患者发现血清冠状病毒核酸阳性,2例冠状病毒抗体阳性,1例两者同时存在。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改善SARS疑似患者临床症状,调节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电图技术诊断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52例均在自觉症状发作当天和第二天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然后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动态心电图组明显优于常规心电图组。两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O.01);结论:动态心电图能够对常规心电图难以诊断及发现的血管疾病进行诊断,比常规心电图更有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就常规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临床诊断价值展开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其入院顺序的奇偶性为依据进行交叉分组,一组称为参照组并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另一组称为研究组并利用常规心电图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对两组患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超声心动图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检查结果显示参照组患者中72例阳性、3例阴性;常规心电图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检查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中50例阳性、25例阴性;常规心电图检查方法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特异度、敏感性、准确度分别为40.00%、78.00%、65.33%,与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的33.33%、69.44%、68.00%相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常规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特异度、敏感性、准确度相似于超声心电图,且具有廉价、简单方便(心脏彩超总收费278元/例,平均耗时约需25分钟左右,需要提前预约,12导联同步心电图收费29元/例,耗时平均约2分钟左右,随时可做)等优势,适合用于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早期诊断,但不能作为评定该病的标准,建议与超声心动图联合应用以提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的诊断价值,评价其疗效,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84例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电图检查,实验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率。结果: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检出42例心肌缺血患者,而常规心电图仅检出21例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6,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用于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检出率高,诊断价值高,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超声心动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一201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心肌梗死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测定、冠脉造影检查,将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及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与冠脉造影检测结果的符合性进行比较,判断二者在心肌梗死诊断中的效果。结果:经研究显示。超声心动罔和常规心电图在诊断心肌梗死的发生部位及范围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与冠脉造影的符合率比较,P值〉0.05,无统计学意义;超声心动图发现11例心梗并发症,心电图发现1例心梗并发症,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值〈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在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中各有优势,常规心电图方便、快捷,可迅速对患者作出定性诊断,超声心动图能详细显示患者的心脏形态,利于心梗并发症的检出。临床将二者有机结合,对患者的诊疗更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