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物钟紊乱影响了内分泌如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紊乱;增加细胞因子的分泌,产生了促炎症反应;情绪恶化等,促使了痤疮的发生。中医认为改变生物钟,改变生活的规律,导致肝阴受损,情志失调,损及它脏,脏腑功能紊乱,湿、热、痰、瘀乃生,发为痤疮。中医与现代医学均认为生活规律紊乱可致成年女性痤疮。治疗离不开“疏肝补肾、养阴退虚热”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2.
主要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中医病机及治法。多囊卵巢综合征是由多病因导致排卵功能障碍引起月经失调的妇科常见病,本文通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病机的认识,结合各个医家以传统调经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体会,说明周期调经法具有调节性激素水平的优势,既与西医所认识卵巢性激素周期性波动的机制相符,又符合中医所认识的胞宫定时藏泻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3.
冠心病及本虚标实之证,其中肾虚,心脉瘀滞是其发病的重要病机之一本实验从性激素及雌激素受体的变化与动脉壁病理形态学的联系,探讨了中医心肾失调导致冠心病的病理机制。并初步探讨了补肾精、通血脉方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基础,认为调补肾虚,改善性激素环境,恢复动脉壁ER密度,对于恢复动脉壁细胞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本项研究为临床发挥中医整体调理优势,改善性激素水平,保护动脉壁生物功能,防治冠心病,提供了用药参  相似文献   

4.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历史悠久,本文结合西医对痤疮发病的认识,通过"性激素水平变化与中医肾之间的关系"以及"皮脂腺分泌异常与中医脾胃之间的关系"探讨痤疮西医主要发病机制与中医"脾肾"的密切关系,认为"肾阴不足及脾胃运化失常"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所在;并从中医"五行学说"出发,结合痤疮发病特点,运用"生克制化"原理全面阐述"脾肾"在痤疮发病中的关键作用;最后从中医病机学说入手,强调"疾病病机"的重要性,认为"脾肾同病"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并提出从脾肾论治痤疮。  相似文献   

5.
中药结合调周法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爱琴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55-1956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兼有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皮脂腺导管角化,毛囊口被堵塞,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性激素水平的改变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女性迟发性(〉25岁)痤疮的产生更与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目前虽然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是病情易反复,疗效不够理想。笔者根据现代医学结合中医理论,采用中药结合妇科调周法治疗,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徐爱琴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955-1956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为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兼有痤疮丙酸杆菌的感染,皮脂腺导管角化,毛囊口被堵塞,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性激素水平的改变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女性迟发性(>25岁)痤疮的产生更与性激素  相似文献   

7.
邓燕 《新中医》2009,(1):103-104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中性激素水平的变化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女性迟发性(〉25岁)痤疮的产生更与性激素水平密切相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类患者痤疮只是一个征象,是内在脏腑功能失调的一个外在表现,大多数病者有慢性疾病,特别是女性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失调、痛经、闭经或附件炎等,而且具有周期性皮损加重与经期密切相关的特点。治疗上无论辨证为肺热熏蒸、热毒血瘀、湿热内蕴、肝郁气滞、肾阴不足等所致,  相似文献   

8.
探讨中医证的实质和疾病的辨证分型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在证的实质研究中 ,以肾虚证、肝郁证为主 ,讨论了不同肾虚证与男女性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对肝郁证的研究发现 :血清泌乳素 (PRL)水平的检测是肝郁证的一个具有特异性的指标 ,而脾虚证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指出 ,现代医学许多疾病的诊断以激素的检测作为客观指标 ,因此从内分泌角度探讨中医证的实质和疾病的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是有意义的研究 ,垂体 -性腺轴是内分泌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疾病的辨证分型研究中 ,讨论了月经失调、乳腺增生病、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等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的辨证分型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同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并对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中医证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雪娟 《中医药学刊》2002,20(4):472-474
探讨中医证的实质和疾病的辨证分型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在证的实质研究中,以肾虚证、肝郁证为主,讨论了不同肾虚证与男女性性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对肝郁证的研究发现:血清泌乳素(PRL)水平的检测是肝郁证的一个具有特异性的指标,而脾虚证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指出,现代医学许多疾病的诊断以激素的检测作为客观指标,因此从内分泌角度探讨中医证的实质和疾病的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是有意义的研究,垂体-性腺轴是内分泌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疾病的辨证分型研究中,讨论了月经失调、乳腺增生病、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等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的疾病的辨证分型与垂体-性腺激素水平的相关研究。同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导致月经紊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月经稀发或继发性闭经,常伴有肥胖、多毛及痤疮等。PCOS属中医“月经后期”、“闭经”等范畴。PCOS的月经失调与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笔者从肝脾肾三脏论治获得良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1.
青年女性痤疮中医分型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青年女性痤疮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性激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青年女性痤疮患者分为肺胃蕴热型、瘀热痰结型、冲任不调型,观察比较肺胃蕴热型、瘀热痰结型、冲任不调型及正常对照组间睾酮、雌二醇水平,分析各中医分型与性激素水平间的关系。结果:瘀热痰结型、冲任不调型睾酮水平较肺胃蕴热型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经2个月的治疗后,瘀热痰结型、冲任不调型痤疮患者睾酮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1)。结论:青年女性痤疮中医分型与血清性激素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孟得静  黄小艳  邢朝年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047-1049
目前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高血糖、激素水平失调等有关。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方法很多,现代医学对缓解症状上有一定的疗效,但停药易复发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传统中医以辨证论治为主,运用古方加减或与针灸结合,在治疗上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更年期高血压为临床常见病。西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性激素之间的平衡被破坏,引起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细小血管痉挛所致。多属中医"脏燥"、"眩晕"范畴,两者虽为不同疾病,但从中医学角度分析两者病机相同,应异病同治。文章将更年期高血压病因病机与"滋水涵木"理论相结合,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提出更年期高血压病机为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导致肝肾阴亏,肝阳偏亢,虚风内动,可用滋水涵木法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季节性情感障碍(SAD)的中医发病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四时之肝"对SAD的发病具有"生物钟"作用。在SAD的季节性发病和缓解的四时,"四时之肝"的作用如同一个循环无端的"生物钟",遵循着生、长、收、藏的"S曲线"变化规律。SAD的发病是"四时之肝"的"生物钟"调节紊乱的结果。根据四时阴阳消长规律,校正肝脏"生物钟"的四时节律曲线,对于临床防治SAD将提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痤疮患者中医证候与血清性激素及局部皮肤雄激素受体(AR)的关系,从内分泌角度揭示痤疮发生的机制。方法:选择70例典型面部痤疮患者作为观察对象,1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中医辨证、血清性激素、皮肤雄激素受体为指标。结果:男、女患者的血清睾酮(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5),患病部位的局部AR阳性百分率显著高于非患病部位的AR阳性率(P0.01),提示雄激素及其受体是影响痤疮发病的重要因素,与痤疮"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肝郁化火型痤疮患者的平均血清LH/FSH水平较其他证型高,提示LH/FSH水平偏高可能是肝郁化火型痤疮患者的内分泌基础之一。结论:雄激素及其受体变化是痤疮发病的内分泌基础,在辨病基础上强调"病证结合",能够为痤疮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杨崇青  杨锡燕  林刚 《陕西中医》2010,31(7):867-869
目的:研究和分析性激素在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从老年人体质特征入手,分析高尿酸血症与性激素的关系及中医发病原理,探讨应用"补肾抗衰"法影响性激素和血尿酸变化的理论基础。结论:分析金匮肾气丸补益肾阳,通过其调节性激素水平及其比值变化的作用调节尿酸水平的可能性,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预防和治疗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点,探求寻常痤疮中医证候规律能够为中医药治疗提供较全面的指导作用。近年来关于寻常痤疮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中医证型与体质、病情严重程度、地域差异、皮损特征、用药规律、性激素、免疫指标等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丰富了证候信息的内容,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今后可以更多地从激素水平、免疫指标、基因层面寻找与证候的关联性,挖掘潜在的生物学基础,发现其中的规律。采用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统计学方法为依据,对证型分布特点、关联指标等进行分析,从多个层面探讨疾病信息与寻常痤疮中医证候的相关性规律,对诊断标准进行优化,以此提高诊疗效率。  相似文献   

18.
<正>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由于性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如眩晕耳鸣、烘热汗出、心悸气短、烦躁易怒、潮热,或面目、下肢水肿、纳呆、便溏、月经紊乱、情志不宁等,中医称绝经前后诸症[1]。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直至消失,引起内分泌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属祖国医学"脏躁"、"失眠"、"崩漏"等范畴。系临床中妇女常见症状,据资料统计有10%~15%妇  相似文献   

19.
现代研究表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节失衡,无法顺应正常节律来维持血糖稳态,可导致神经内分泌轴异常的血糖波动。这种生物钟节律对血糖的调控与中医圆运动气机升降维持机体动态平衡的观点颇为相似。故文章从"圆运动气机升降"角度,动态阐释血糖波动的病机演变规律,土湿、水寒、火亢、木郁、金燥,脾胃-心肾-肝肺气机失衡,生物钟节律紊乱,是血糖波动的根本原因。有利于揭示中医调整生物节律、维持代谢稳态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女性痤疮患者中医证型与性激素水平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女性痤疮患者中医证型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观察比较肺经风热、湿热蕴结、痰湿凝结等中医证型共90例女性痤疮患者血清PRL、FSH、LH、T、E2、P水平,并与30例正常体检者对比,分析各中医证型与性激素水平间的关系。结果:女性痤疮患者各证型组血清T、FSH、E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3组血清T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E2水平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肺经风热组、湿热蕴结组FSH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而痰湿凝结组FSH水平则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LH、P、PRL在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性激素尤期是T、FSH、E2代谢失衡在女性痤疮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不同中医证型与T、FSH、E2失衡密切相关,不同证型女性痤疮患者其性激素失衡有其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