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临床上,脾胃病患者常伴有失眠焦虑等症,且部分失眠症患者亦多有胃脘饱胀、疼痛、嘈杂等脾胃症状。《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本文试从脾胃功能状态与睡眠的关系来探讨应用参苓白术散治疗失眠症的思路,并举案例对此思路进行佐证,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失眠症病因复杂,且临床多发,《黄帝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是失眠发生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后世医家对此从诸多方面均有论述。文中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要点和脾胃生理功能特点,强调在失眠临床诊治中脾胃运化功能的重要性,使气血化生有源,营卫循其常度,阴阳合和,神有所主,则眠安。四君子汤是治疗脾胃气虚基础方,基于四君子汤类方加减的运用,进一步探讨其辨治失眠症的临床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浅议“胃不和则卧不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现多将之作为“失眠”的一个病机。本文结合《内经》对脾胃生理、睡眠机理、“胃不和则卧不安”浅浅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失眠是脾胃病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与脾胃病的关系可分为两种:其一,脾胃病直接引起失眠的因果关系;其二,由肝系疾病导致的脾胃病伴发失眠的并从关系。本文试从这两方面阐发脾胃病中失眠一症的病因病机,落实于脏腑关系及其辨证施治。归纳为因果关系中的胃不和则卧不安与脾胃本虚,并从关系中的肝郁气滞化火与肝血亏虚,从而达到在明晰病机的基础上指导临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开阔了从脾胃角度开启治疗不寐的先河。现代研究也表明失眠患者中有胃肠病约占13.6%[1],近一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患者存在失眠的症状[2],由此可见对有胃肠道疾病的失眠患者,病因大多可概括为"胃不和则卧不安"。"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引《下经》原文,"人有逆气不得卧,……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古今各位医家  相似文献   

6.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黄帝内经》中的名言,肇启了后世"调理脾胃治疗失眠"的大法。虽然"胃不和则卧不安"一语的原来出处不单是指失眠,但与书中其他对脾胃在睡眠机制的作用的论述相符合,因而引申为论治睡眠障碍的重要法则。历代医家在完善、丰富和发扬这一治法方面有许多论述。文章试从《黄帝内经》论述睡眠与脾胃的关系、后世医家对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的发展两方面进行探讨。并将后世医家从脾胃论治失眠的观点自发病机制的角度梳理为脾胃气虚导致失眠,胃气上逆营卫不和致失眠,饮食积聚、气机不畅致失眠,胃中痰、热(火)内扰致不眠几方面,从而对临床从脾胃论治失眠起进一步的明晰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不佳,或时睡时醒,或醒后不得入睡等为特征的一类病症,病因复杂,治疗相对棘手。在失眠的临床调查中,患脾胃病者约占13.6%,那么失眠与胃病有什么关联呢?《医宗必读·不得卧不得食》明确指出"胃不和"乃不寐的病因之一,正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不和导致的失眠,  相似文献   

8.
失眠症是临床诊疗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其病机复杂多样,主要以三大主症为主:入睡困难、睡眠时间过短、易醒,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患者的情感及日常的工作学习状态,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幸福感。着眼于《黄帝内经》"卫气不能由阳入阴"的理论,指出不寐与脾胃、卫气的相关性,阐述"脾为之卫"的主张,并基于此主张来探讨失眠的病机,指出"脾为之卫"理论可用于临床指导失眠的治疗,为临床治疗失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胃肠疾病影响睡眠的总体病机概括,亦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伴失眠症状发生的中医理论依据,其内涵与胃食管反流病致失眠的西医学机制亦高度契合。本文通过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解,重新认识GERD及其相关失眠的发生机制,即脾胃失常的“胃不和”状态可发生GERD,GERD又可通过多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睡眠。根据其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在治疗此类GERD伴失眠时,当以调和脾胃为根本,包括补益脾胃使机体正气充足,能量有源,运行有序;消除壅滞胃腑之实邪,使邪散神自不扰;同时需配合疏肝和胃及心理疏导之法,使患者心情舒畅胃和卧安。当GERD致患者夜间喘息、咳嗽等不能平卧间接影响睡眠时,需顺肺降逆,和胃化痰,标本兼顾方能使人夜能安卧。此外,临床实际中仍需根据失眠症状灵活运用安神类药物,从多维度综合治疗,方能显出最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失眠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临床表现可见入睡困难、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甚至彻夜不寐。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多种,"胃不和则卧不安"是中医治疗"不寐"的重要理论,脾胃居中焦,脾主升而胃主降,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不和致气机升降失常,阳不入阴而致卧不安,故见不寐。"胃和"则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昼精而夜瞑。本文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强调在失眠临床诊治中调和脾胃的重要性,并探讨"和胃法"在失眠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89-2292
目的:探讨中医"和胃安神"疗法治疗对胃肠道不适所致失眠症状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以及"和胃安神"与失眠的关系。方法:回顾近10年有关"胃不和则卧不安"以及"和胃安神"疗法的相关临床报道或者理论研究文献。结果:"和胃安神"疗法对于治疗失眠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改善睡眠质量,胃肠道症状和失眠存在紧密的联系,并且在动物实验中可以发现睡眠质量的改善伴随脑肠肽代谢的变化。结论:"胃不和则卧不安"这一经典理论将功能性胃肠病和失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和胃安神"疗法对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发的失眠症状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改善睡眠质量,治疗机制很可能与脑肠肽的代谢有关,但目前的研究中缺乏对胃肠道不适的疗效观察,并且动物实验中出现了相反的研究证据,因此未来在此方向需要更多地研究。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疾病,属于中医“胃痛”“胃痞”的范畴。自《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多从“胃不和”论治“卧不安”,然失眠亦会引发慢性胃炎。中医认为失眠是慢性胃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尤其要重视其睡眠情况,二者同治,卧安则心胃和,心神宁,脾胃调则疾病向愈。本文简述了胃不和则卧不安到卧安则胃自和的理论源流,卧安则胃自和来源于临床实践。失眠致使阴阳不交,营卫失和,脏腑失调,脾胃功能减弱,心神不安,精、气生成运行失常,由此可导致或加重慢性胃炎。顺应自然,有节律的正常睡眠是脾胃功能正常的前提和保障,卧安则气血调、心神宁、正气足。从“卧安则胃自和”论治慢性胃炎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注重调理脏腑,常用复法合方,尤其适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针对杂合之病机,复杂多变之症状,灵活选方合用,加减化裁,心胃同治,时时注重安心神,以达胃和卧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失眠病因病机复杂,基于《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从脾胃探析失眠病机,认为神魂失养、痰湿阻滞、营卫失调、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均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临床应用健脾养血、安神舍魂,燥湿运脾、化痰理气,健脾益气、调和营卫,调畅脾胃、交通心肾方法,从调理脾胃出发治疗失眠,为临床论治失眠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寻玉 《河北中医》2007,29(12):1112-1113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现在多数医家将其归为失眠症的病因病机,如阎孝诚等[1]认为: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不和,波及脑神,以致不得安寐,即《素问·逆调论》所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之意.对于此种理解似乎约定俗成,已成确论.有的医家注释《内经》时也说:"不安,反复不宁之状.……凡引起脾胃升降失调,转枢不利的各种原因,都可导致卧不安,所以临床常用调治脾胃的方法治疗失眠之症."[2]全国中医药院校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也将其列入不寐的文献摘要中.细阅《内经》原文,笔者认为《内经》的本义与今人理解有别,继而广阅历代医家有关论述"胃不和则卧不安"的文献,现将其意义之源流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胃不和则卧不安”,反之,“卧不安”也“胃不和”,即不寐会导致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和。脾胃疾病与不寐密切相关,二者常有共同的心身障碍基础,在临床上基于“卧不安”则“胃不和”的理论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调理情志或佐以改善睡眠的药物,常可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16.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白<素问·逆调论篇>,原指阳明经气上逆,呼吸有声,不能平卧的病症.后世多把"卧不安"看成是"不寐"、"失眠".而把"胃不和"泛指胃气的纳降失常引起的病症.笔者在临床上注意脾胃之病所敛之失眠者,并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进行辩证论治,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载于《素问·逆调论》,该理论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医家们对其解读却不尽相同。通过研读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深入探讨其原理。“胃不和”指足阳明胃经经气不顺,逆而上行; 而“卧不安”,既有医家认为是指喘而不得卧,亦有医家认为指睡眠不安,而后者更令人信服; 中医病机方面,主要从气血失调、实邪壅滞、肝胃不和、足阳明胃经逆乱等方面进行论述; 西医原理方面,主要探索了脑肠轴系统中脑肠肽、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睡眠的机制。通过探讨何为“胃不和” “卧不安”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拓展诊疗思路,更好地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阳道实,阴道虚"高度概括了脾与胃的发病特点,但历代医家对此句注解不一。联系《黄帝内经》解读"阳道实,阴道虚"的涵义,认为"阳道实,阴道虚"是从脾胃阴阳相合的角度强调脾病多虚、胃病多实,而脾虚胃实易共同为病,并进一步指出脾虚胃实共同为病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19.
石伟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8-229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见于《素问·逆调论》,认为失眠症是因为“胃不和”所引起.“胃不和”的原因多种多样,内因有七情所伤、肝气犯脾,或忧思过度、用药不当损伤脾胃等,外因有饮食不节等.其证型繁杂,但均有胃不和以致失眠的症状.以“和之”为总的法则,从肝气犯胃、痰火宿滞、饮食停积、燥屎内结、脾胃虚弱、胃阴不足6个方面治疗,使机体阴阳得和,不寐得愈.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3):496-497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内经》,文章认为脾胃是该理论的核心内涵,分别从生病理状态下脾胃与睡眠的关系以及营卫出入运行与脾胃的关系两个角度,重点探讨了脾胃为营卫之源与气机之枢在睡眠中的重要作用,以期阐释该理论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