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倒经在妇科病症中称之为经行吐衄,临床亦称逆经.沈氏《女科辑要》认为此症有升无降,倒行逆施,多由阴虚于下,阳热上冲所致.笔者认为,倒经大多属于肝郁化火,肝火上逆,肺胃蕴热所致;或木火刑金发为鼻衄,热蕴于胃常则吐血齿衄;亦有少数为阴虚生内热,阴虚火旺,水不制火,血不循经而发,挟火循冲脉上行所致,月事不巡其常道,诱发吐衄. 临床倒经的辨证治疗,主要抓住“火”与“逆”之病机.以解郁、清火、降逆、引血下行为主,在抑阴抑阳,清肝凉血,清除肝、肺、胃郁热的同时,佐用引血下行之法,大致药物如:清解凉血类有丹皮、郁金、紫草、栀子、生地、赤芍、旱莲草;引血下行类有牛膝、乌梅等.  相似文献   

2.
气血失调为妇产科疾病中最常见发病机理之一,其中以气分病变伤及血分者,应用调气法治疗常获良效。何谓调气?张景岳说:“邪气在表,散即调也,邪气在里,行即调也,实邪壅滞,泻即调也,虚赢困倦,补即调也。”兹分述笔者临床应用的体会1 平肝降逆法治经行吐衄 降逆,即降敛上逆之气的方法。临床以肺胃之气上逆,肝气过于升发而上逆为常见。常用方法有肃肺降逆、和胃降逆及调肝降逆。《内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此火有实火与虚火之别。若中怀抑塞、木郁不达、郁极化火、肝之气火上逆,可发为吐血、呕血、衄血。《血证论》曰:“盖肝气上干,从浊道则吐,从清道则衄。”冲脉隶于阳明而附于肝,经行时冲气旺盛,此时若冲气挟肝气上逆,气逆火炎、  相似文献   

3.
清肝引经汤治疗经行吐衄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英  杨冬玲 《四川中医》2007,25(10):83-83
目的:观察中医中药治疗经行吐衄的疗效。方法:对40例患者采用清肝泻热、降逆止血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为95%。结论:清肝泻热、降逆止血法治疗经行吐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近45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经行吐衄的文献,并收集近45年来有关经行吐衄的医案及中医妇科教材,对其中的中医诊断、辨证及治法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为经行吐衄中医药治疗规范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倒经亦称逆经,妇科教材中称经行吐衄。沈氏《女科辑要》认为这种有升无降、倒行逆施,多由阴虚于下,阳反上冲而致。吾师郑连山(已故)行医40余年,积有丰富的经验,认为倒经大多由肝火上逆,肺胃蕴热而致。肝火上逆于肺则为鼻衄:热蕴于胃则为吐血齿血;少数是由阴虚阳亢,水不制火,血气错乱,挟火循冲脉上行,月事失其顺行之常,则为吐为衄。一、辨证用药吾师治疗倒经,主要抓住“火”与“逆”,以清火降逆,引血下行为要务:在补阴抑阳,清肝凉血,清肺胃热同时,参入引血下行之品,如牛膝、茜草、郁金等。牛膝引诸药下行,茜草逐瘀止血,郁金解郁清火,三味同用,相得益彰,加强引血下行。张景岳认为,衄血“虽多由火,而惟于阴虚者为尤多,正以劳损伤阴,  相似文献   

6.
经行吐衄以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吐血衄血,经净后出血停止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月经量减少。经行吐衄因血热因血热气逆而致。肝郁化火、肺胃蕴热、肺肾阴虚或肾虚肝郁均可导致该病,临床上以肝郁化火型最为常见。肝郁化火型经行吐衄的病机为肝郁化火,迫血妄行,治宜行疏肝解郁,清热凉血,方药用丹栀逍遥散为基础方,随证加减,可收到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经行吐衄,俗称倒经、逆经,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尤以青年女子居多。吐衄多在经前经期发生,以鼻衄为主,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兹结合个人临床点滴经验,对其辨治简述三条,以供同好。一、清肝降逆:经行吐衄之发,主要由于子宫冲任之气上逆,动乎心肝气火,犯乎口鼻之窍所致。所谓倒经者,即指此经血逆行之象。因而治法重在通达月经,清降气火,稍加轻清止血。笔者临床以自拟倒经汤  相似文献   

8.
卢苏 《国医论坛》1996,11(3):34-34
经行吐衄,系指经行期间或行经前后所发生的周期性口鼻出血。《傅青主大科》曰“经逆”,《叶天上女科》称“逆经”、“倒经”。患者多伴有经水减少,甚至经闭不行.类似于现代医学之“代偿性月经”。前人治疗本病多从调肝着手,笔者积临床之验,以为治肾为要,试就其治疗体会介绍如下。经行吐衄.总由血热气逆而成,夫气热则血热而妄行,气逆则血逆而上浇,《内经》所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但之所以形成血热气逆,动乎冲任,是与肾阴肾阳的失调有关。笔者临床所见,逆经之病因病机大凡有三:①肝经郁火:抑郁悉怒,肝气佛逆.相火内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张锡纯论治吐衄病机从气逆立论,胃气、肝气、冲气上逆是致吐衄的常见原因。论治以降逆为法,降逆清胃、镇肝、固冲是治吐衄的基本治法。用药善用降胃重坠之品。  相似文献   

10.
养阴清火法治疗经行吐衄岑伟良经行吐衄,古称倒经或逆经,是措女子在月经来潮期间或经前经后一二天出现吐血、衄血,而月经量少或不行之病症。古人多以血热气逆为其病因,认为月经来潮时冲脉气盛,血海满盈,如素有郁热者血为热迫,则上逆而为吐衄。笔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  相似文献   

11.
陈革 《国医论坛》1999,14(1):19-19
1吐衄咳血降逆安冲《内经》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临床上吐阶咳血,多由肝胃火盛,阳给受损,气逆血溢所致。然这些病证也与冲脉密切相关,盖“冲为血海”,具有调节气血之功能,冲气上逆,血不归经,必见吐翩咳血等症,亟宜降气安冲,气降则血不上溢,安冲则血自归经。如治孙某,男,48岁。咳嗽咯血反复发作近3年,支气管造影论为“支扩”。近因愤怒,导致咯血发作,量多色鲜红,面部供热,头昏目眩,口子心烦,苔薄质红,脉弦数。证系肝郁化火,冲气上逆,损伤阳给,血从上溢。治宜降逆乎i?。药用生储石sog…  相似文献   

12.
经行吐衄病变证治4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行吐衄病变证治4法杨兆梅续冬梅山东省青州市中医院(262500)经行吐衄,又称“逆经”“倒经”,是指妇女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有规律的吐血或衄血,它是一种月经不循常道的疾患,在妇科临床中常见此疾。目前用西药治疗效果往往不佳,且极易反复发作。在辨证施治中...  相似文献   

13.
1 肝经辨证经验肝经绕阴器,过少腹,布胸胁,肝气不疏,乳络不畅,发病为经行乳胀,经行乳痛,缺乳;肝气畅行则血海平静,肝气逆乱则血海沸溢而上逆,发病为经行吐衄;肝阳亢盛则灼津,久灼炼津成痰,痰火并存,冲动清空,发病为经行情志异常;肝木血枯,冲任亏损,冲任丽于阳明而附于肝,阳明胃、太阴脾为生化之源,而肝脏血海以受之,如血海枯,则冲任不荣,发病为月经后期,月经量少,甚至闭经。2 肝经用药经验2.1 辛散以解郁,药选香附、柴胡。香附味辛用宣,能通行十二经八脉,解六郁。柴胡味苦,苦以发散,使肝气畅达,能入手足少阳、厥阴(肝胆、心包、三焦)诸经…  相似文献   

14.
<正>代偿性月经属中医"经行吐衄"、"倒经"、"逆经"、"错经"等范畴。主要表现为经期或经行前后,有规律地出现吐血,衄血,同时可伴有月经量少或月经闭止不行,症状每伴随月经周期发作。1病因病机本病病机主要为血热气逆,冲任失调。气为帅,血随气行,气郁化热则血热而妄行,气逆则血逆而上溢。经行之际,血不下行而随冲气上逆,出于鼻则为衄,走于口则为吐血。除  相似文献   

15.
经行吐衄是指在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吐血、鼻衄,甚或眼目出血者,往往伴有经量减少,甚至经闭不行,现代医学对本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浙江省中医院妇科主任中医师、首批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裘笑梅教授(1912—2001)从医近70载,既娴熟于中医传统辨证论治,又善于衷中参西,病证同治,  相似文献   

16.
自1981年至1990年8月,笔者在妇科临床工作中,遇到不少经行吐衄病人是由于瘀阻胞脉,血行不畅,伤及脉络,逆而上行以致口鼻出血,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小结于下:  相似文献   

17.
运用清热降逆法(清肝引经汤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经行吐衄一例,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经行吐衄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行吐衄属中医月经前后诸症范畴,中医辨治有着独特疗效。本文强调了该病的发病机理与内科吐衄有着本质区别,认为该病所逆之血不是局部的络伤血出,而是经血的逆行,故治疗不能循其常理,切勿见血止血,而以清降顺气为主,引血下行。并附2例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19.
“经行吐衄”是一种病势向上的病变,每逢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上行出血——吐血或衄血,并伴随月事的潮止而呈周期性。其病因是邪热传至冲脉,当经期冲气旺盛之时,热迫冲气挟血上溢而为吐衄,经后胞脉空虚,冲气平和则吐衄渐止,病程日久易致阴虚血亏  相似文献   

20.
缪希雍,字仲淳,明代江苏常熟县人。医学造诣深邃,临证经验丰富。关于吐血一证,缪氏立“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之三要法。此论对后世治疗血证有较大的影响。笔者谨按吐血三要法,试探析其义。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与止血是血证的两大治则。所谓行血,系指活血散血而言;所谓止血,系指固涩堵止而言。杨仁斋指出:“血随气行,气逆而上奔,则血不循于经络而涌吐矣”。缪氏从气逆血升是吐血的主要病机立论,认为:“直行血,不宜止血。血不行经络者,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