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穴位按摩对产后缺乳产妇的作用效果。方法:将6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剔除2例,最终观察组28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产科术后常规护理,指导产妇母乳喂养,进行产后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与乳房相关的经络选取相关穴位进行按摩,于术后第3天上午8:00–9:00进行,每天1次,每个穴位按揉1 min,持续5 d。比较两组产妇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及乳汁黏稠度,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干预第1、2天两组产妇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3~5天观察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淤积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产妇的乳汁黏稠度在前4 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5天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显效率为64.3%(18/28),高于对照组的13.3%(4/30,P0.05)。结论:在与乳房密切相关的经络上选取穴位进行按摩可有效促进缺乳产妇术后乳汁的分泌,减轻涨奶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索养气调血护理法对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产后缺乳的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予穴位按摩联合常规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60例。观察对比患者的乳房充盈度评分、乳汁粘稠度、乳汁淤积程度。结果:实验组在乳房充盈度评分、泌乳量评分、乳汁瘀积程度、乳汁粘稠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这种养气调血护理的方法对产后缺乳有一定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加电针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产后缺乳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47例)、中药组(48例),分别采用针刺加电针和中药汤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泌乳量、乳房充盈度、乳汁黏稠度以及乳汁淤积程度,对照比较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产妇治疗后泌乳量及乳房充盈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但从第3天开始到第5天、第7天,针刺组治疗后泌乳量及乳房充盈度较中药组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产妇治疗前后乳汁黏稠度均有改善(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治疗前后乳汁淤积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1.5%,中药组为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电针治疗产后缺乳较中药汤剂治疗效果显著,起效快,无不良反应,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产后早期乳房经络推拿对乳汁淤积症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对象1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80例,观察组产后48h内行乳房经络按摩+母乳喂养指导,对照组产后48h内行母乳喂养指导,观察两组乳汁淤积发生情况。结果:随访产后2~4天,观察组首次泌乳时间和泌乳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乳汁淤积发生率和乳汁淤积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产后42天,观察组乳汁淤积发生率和乳汁淤积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泌乳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产后3月,两组乳汁淤积发生率和乳汁淤积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泌乳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早期乳房经络推拿能缩短首次泌乳时间,增加近期及远期泌乳量,并对产后42天内的乳汁淤积起到了积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旭东  朱世萍 《光明中医》2023,(6):1172-1175
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及乳房按摩护理对剖宫产初产妇产后泌乳的影响。方法 从2020年3月—2022年2月信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剖宫产初产妇中选取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剖宫产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于上述基础施加穴位贴敷及乳房按摩护理,比较2组泌乳情况和母乳喂养行为。结果 观察组泌乳始动时间和乳房充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产后48 h及72 h泌乳量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3天、第5天和第7天乳房充盈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1个月母乳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穴位贴敷及乳房按摩护理对促进剖宫产初产妇产后泌乳有积极作用,可加快乳汁分泌,提高乳汁分泌量和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医按摩联合低频脉冲护理促进产后乳汁分泌的疗效。方法:选取140例产后缺乳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70例。两组均予常规母乳喂养指导路径护理,治疗组再予中医按摩联合低频脉冲护理;比较两组不同护理后乳房充盈度及乳汁分泌情况。结果:治疗组护理后1 d、2 d、3d产妇泌乳比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乳房充盈度、泌乳量均高于同组护理前(P0.01),护理后治疗组乳房充盈度、泌乳量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总有效率对照组为65.7%,治疗组为95.7%,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产后缺乳产妇采用中医按摩联合低频脉冲护理,能有效促进乳房泌乳、充盈,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李锡蓉 《四川中医》2013,(7):142-144
目的:探讨产后缺乳及乳汁淤积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分娩第3天起对每一个没有母乳喂养禁忌的产妇乳汁分泌情况进行评估,将缺乳的产妇381例,按分娩先后排列,单数为试验组191例、双数为对照组190例,对照组接受产后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产后康抚按摩;将乳汁淤积的产妇164例按出现症状的先后单数为试验妇和双数为对照组各82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产后康抚按摩,比较两组产妇乳汁分泌量及乳房舒适度。结果:试验组乳汁分泌、改善乳汁淤积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康复按摩可明显改善产后缺乳及乳汁淤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乳房按摩联合穴位艾灸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产后缺乳产妇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母乳喂养宣教、哺乳技术指导及饮食指导。治疗组在对照组干预措施基础上,于产后12 h开始给予乳房按摩联合穴位艾灸治疗,观察两组泌乳始动时间、泌乳量、子宫复旧情况等指标及产后一般情况变化。结果:2组比较,治疗组产后乳汁分泌早,(P0.05),泌乳量分泌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子宫复旧好(P0.01)。结论:乳房按摩联合穴位艾灸可提高产妇泌乳始动时间,增加泌乳量,促进子宫复旧。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等数据库中有关穴位按摩应用于产后缺乳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2月10日.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文献,共5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穴位按摩联合常规护理可有效提高产后缺乳患者血清泌乳素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59.69,95%CI(56.94,62.45),P<0.00001].对产后缺乳患者泌乳量、乳房充盈度及乳汁黏稠度的影响通过描述性分析发现,穴位按摩可增加产后缺乳患者泌乳量,改善乳房充盈度和增加乳汁黏稠度.结论: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可能存在优势,但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仍需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房穴位按摩对产后乳房胀痛和泌乳的效果。方法:将4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于产后进行母乳喂养常规宣教指导,实验组在此基础上于产后12~24h给予乳房穴位按摩。结果:实验组的无痛率高于对照组,无乳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产后及早进行乳房穴位按摩,配合持续有效的母乳喂养宣教指导,可预防和减轻产后乳房胀痛,促进早期乳汁分泌,增强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的信心,促进母婴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离子导入配合乳房穴位按摩对产后乳汁分泌的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2月200例足月初产妇为研究对象,经过随机分组,将采用中药离子导入配合乳房穴位按摩的产妇为观察组,将单纯实施乳房穴位按摩的产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在首次乳汁溢出时间、泌乳量、乳房胀痛感觉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首次泌乳时间提前(P0.05),泌乳量增加,乳房胀痛,疼痛减轻。结论:中药离子导入配合乳房穴位按摩对产妇具有促进乳汁分泌的作用,减少乳汁淤积,降低乳房胀痛发生率,通过临床研究此方法能增强产妇母乳喂养的信心,提高了纯母乳喂养的成功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适宜技术对产后缺乳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产妇102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产后实施穴位按摩、乳房按摩、耳穴贴压、走罐等中医适宜技术催乳,对两组产妇产后泌乳情况及产后缺乳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产妇产后缺乳率为3.92%,对照组为19.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初始泌乳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乳房充盈评分、泌乳量均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穴位按摩、推拿、耳穴贴压、走罐等中医适宜技术可有效降低产后缺乳率,促进产后泌乳,具有较高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穴位按摩乳房配合音乐疗法促进乳汁分泌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行剖宫产的160名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后2 d两组产妇均给予产科常规护理,产后第3天对照组继续产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乳房配合音乐疗法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每日的乳汁分泌量。结果:乳房穴位按摩及音乐疗法后,观察组产妇泌乳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乳房胀痛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乳房配合音乐疗法能促进剖宫产后乳汁分泌,缓解乳房胀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促进乳汁分泌,预防产后乳痈的发生。方法:根据乳痈的病因病机及经络输布对分娩后给予母乳喂养的产妇施加手法按摩疗法作为观察组,一般母乳喂养的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后乳房乳汁情况。结果:按摩疗法明显降低乳痈的发生率,促进泌乳(P〈0.05)。结论:手法按摩能有效预防产后乳痈发生,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率,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赵爱花  袁静 《光明中医》2016,(14):2091-2092
目的探索手法按摩乳房循经穴位对产妇泌乳时间和泌乳量的影响。方法将200例健康产妇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产妇产后1天即进行乳房循经穴位按摩配合婴儿吸吮,对照组产后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开奶时间和泌乳量。结果治疗组产妇的开奶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泌乳量多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产妇早期进行穴位及乳房按摩不仅能使乳汁分泌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加,而且还能缓解产后乳房胀痛,促进子宫复旧,预防产后出血,保证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综合治疗仪乳房按摩对剖宫产初产产妇乳房舒适度、泌乳量、母乳喂养成功率的影响以及对乳腺炎及乳腺肿块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0例剖宫产初产产妇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低频脉冲综合治疗仪进行乳房按摩,观察2组术后第1,2,3,4天哺乳时乳房舒适度、乳汁分泌量,术后4 d内乳腺肿块和乳腺炎的发病情况以及产后1个月时母乳喂养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第1,2,3,4天哺乳时乳房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泌乳量2组比较术后第1天乳汁分泌量无差异,术后第2、3、4天乳汁分泌量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第4天内实验组乳腺肿块和乳腺炎发生率为4%,对照组为32%;产后1个月纯母乳喂养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低频脉冲综合治疗仪进行乳房按摩可提高初产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舒适度,增加乳汁分泌量,预防产妇乳腺炎及乳腺肿块的发生,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对产后缺乳产妇采用中医经络按摩联合中药熏蒸仓护理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8年7月在我院生产的90例产后缺乳产妇,按照生产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常规组,各45例。为观察组提供中医经络按摩联合中药熏蒸仓护理,为常规组提供常规乳房按摩护理,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初次泌乳时间、泌乳量及乳房充盈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痊愈33例(73.33%),高于常规组的20例(44.44%),(χ~2=17.237,P0.05);观察组治疗后无效率2例(4.44%),低于常规组的10例(22.22%),(χ~2=13.682,P0.05)。观察组产妇乳汁初次分泌时间为(55.25±5.15)h,短于常规组的(69.30±7.14)h,(t=10.706,P0.05);观察组乳房充盈评分(5.10±1.02)分,高于常规组的(3.01±0.42)分,(t=12.710,P0.05);观察组泌乳量(40.18±6.35)mL/次,高于常规组的(22.57±7.52)mL/次,(t=12.002,P0.05)。结论:为产后缺乳产妇提供中医经络穴位按摩,同时应用中药熏蒸仓治疗,可有效促进乳汁分泌。  相似文献   

18.
朱爱玲  温小玲  李梅  孙燕 《新中医》2018,50(8):177-179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6例产后缺乳的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推拿组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催乳方案,推拿组加用推拿手法。治疗后比较2组泌乳量、首次泌乳时间、乳房充盈程度评分、血清泌乳素(PRL)水平及母乳喂养评估量表评分,对比分析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推拿组泌乳量充足率为7 5.47%,对照组泌乳量充足率45.2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推拿组首次泌乳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乳房充盈程度评分及PR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推拿组母乳喂养评估量表中产妇满意度、婴儿满意度及产妇生活方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推拿组总有效率9 6.23%,对照组总有效率84.9 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治疗产后缺乳,可促进产妇乳汁分泌,保证新生儿初乳时间,改善母乳喂养状况。  相似文献   

19.
朱娴  张亚芬 《新中医》2021,53(4):206-209
目的:观察生乳汤联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2组均给予乳房推拿、饮食护理、情志护理、哺乳宣教等综合护理措施,观察组加予生乳汤内服。2组连续干预5 d。干预前、干预5 d后评价乳汁量评分、乳房充盈度评分、乳汁黏稠度评分,检测血清催乳素(PRL)水平。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乳汁量评分、乳房充盈度评分及乳汁黏稠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观察组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PRL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观察组PR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综合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生乳方内服,能提高产妇的PRL水平,促进乳汁分泌,有效改善缺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穴位按摩配合拔罐法对产后乳房胀痛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行自然分娩产妇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产妇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配合拔罐法治疗。比较2组产妇产后72 h乳房胀痛发生情况,产后72 h乳房硬度,产后72 h乳汁充盈情况。结果产妇产后72 h乳房胀痛发生情况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产妇产后72 h乳房硬度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产妇产后72 h乳汁充盈状况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按摩配合拔罐法能有效改善产后乳房胀痛的情况,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