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学生为中心,小组协作,师生互动式"脉诊及辨证思维实训课教改效果。方法比较教改班与对照班的脉诊技能、病案分析、期末考试总成绩。结果教改班各项成绩均比对照班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此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脉诊技能和中医辨证思维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技术,是中医临床操作技能中的特色,为中医学不可或缺的传统诊法之一。培养合格并且优秀的中医人是目前中医院校的首要任务,而要完成此项任务必须首先要重视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本文基于系统辨证脉学技术理论,探讨"寓教于术"教学法培养模式构建,试为培养中医学生掌握脉诊技术,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学生脉诊临床技能水平和培养学生的中医妇科月经病辨证思维能力,从临床实践经验出发,探索脉诊教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三维辨证脉法,结合中医妇科月经病辨证论治的特点,切实提高学生脉诊技能和中医妇科月经病辨证思维,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学生脉诊临床技能水平和培养学生的中医内科辨证思维能力,从临床实践经验出发,探索脉诊教学的发展方向。提出三维辨证脉法,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切实提高学生脉诊技能和中医思维,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诊法与辨证思维综合实训模式对中医诊断学教学效果的影响,为培养21世纪高素质、高技能的中医学人才进行一次有益的尝试。方法河北中医学院2016级中医专业本科学生108名,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4名),采用传统教学法(理论讲授为主);对照组(54名),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结合诊法及辨证思维综合实训。该学期结束后,对2组进行中医诊断学理论及临床技能考核,并以调查问卷形式获取学生对2种教学模式的主观感受,评估教学效果。结果理论讲授基础上结合诊法及辨证思维综合实训在提高学生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理论知识记忆、提高四诊及辨证思维能力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教学法(P0.05或P0.01)。结论通过适时开展中医诊法与辨证思维综合实训,可有效帮助中医院校学生熟练掌握四诊技能,增强辨证思维能力,为其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及将来走向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诊法技能训练课程是在学生接受了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理论课教育的基础上开设的。传统理论课教学以授课教师为主,系统传授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教学模式以独白灌输为主。然而基础理论课内容广泛而庞杂,学生基本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累积层面,无法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较强的临床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中医四诊技能及辨证思维能力,使专业技能训练更贴近临床实际。中医诊法技能训练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四  相似文献   

7.
《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现状与思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医诊断学课程的难点是对四诊中一些症状、体征的辨识及相关症候的鉴别诊断.通过建立"望诊图片电子图库""中医诊断模拟实训室"、设计脉诊CAI课件等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时,掌握四诊技能和辨证方法,并提出开设"脉象""象"等实验项目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李晶  杜彩凤 《中医教育》2011,30(1):31-33
为了重点培养中医药院校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特在理论课程讲授的基础上,引入中医诊断学临证思维训练,通过四诊技能实训课程与课堂教学同步、经典案例贯穿始终、误诊案例尽早灌输、名家辨证思路详解、早见习、多见习等方法,促使学生熟练掌握中医四诊技能,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批判性、质疑性精神,更好地为临床各科的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杨朝阳 《中医药导报》2004,10(12):65-66
文章探讨了《中医诊断学》模拟教学法 ,认为《中医诊断学》本科教学中应用课堂模拟教学与实践模拟教学相结合方法 ,能突出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四诊技能及培养辨证施治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我校中医临床模拟教学实践的调查问卷分析,认为中医临床模拟教学实践在本科教学中应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四诊技能及培养辨证思维能力,提高书写病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协作、创新能力(5A教学模式)是中医外科学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改革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案例式教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强化技能培训,改革考核方式,重视思维训练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中医外科学实践教学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中医外科临证思维能力,掌握中医外科临证观察、辨证分析、外科技能操作,通过采用PBL教学法、疑难病例讨论法、床前教学法、临床带教法和技能操作培训和考核体系建设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立适用于中医外科学的先进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医诊断学》模拟教学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中医诊断学》模拟教学法,认为《中医诊断学》本科教学中应用课堂模拟教学与实践模拟教学相结合方法,能突出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四诊技能及培养辨证施治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医内科临床带教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医内科临床见习带教工作,是中医内科整体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中医诊疗技能的掌握。临床教学中,应突出中医四诊方法的应用,加强"望、闻、问、切"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辨证思路,深化和拓展  相似文献   

14.
中医四诊是中医师收集临床信息、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是中医学子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针对目前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生四诊技能训练不足、能力薄弱的现状,文章重点介绍了四诊技能实训的具体方法,希望探索出一种有助于提高学生四诊技能的实训模式,帮助学生快速进入临床,提高临证疗效。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医内科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差的现状,提出了"实训-应用-评价"三位一体式的中医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方案,按照此方案的培养计划,滕晶、齐向华教授展开了以脉诊为核心的临床技能培训,系统讲授了"系统辨证脉学"的脉象要素及脉诊技法,并组织学生进行了脉诊实训,提高了学生的临床脉诊技能,对于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中医人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以往中医诊断技能训练课程中学生技能训练不足现状,重点介绍技能实训教学改革中如何强化学生诊断技能的培训,如何按照教学规律,将训练拆分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老师与学生怎样形成互动,以及怎样进行模拟临床训练等课程内容.在课程结束时我们采用教师考核和学生自我评价2种双向、客观的评价方法,对教学改革进行评价.总结出本次改革课程在提高学生中医四诊和辨证技能上优于传统方法.并从学生和教师等多角度分析这次中医诊断技能培训课程存在的问题与经验,为今后的中医诊断技能培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构建并实施基于真实临床场景下的中医四诊培训模式,探索其培训方法,检验其培训效果.方法 2020年9月—2020年11月,纳入中山市中医院各专科各层级的护理人员作为培训对象;实施基于真实临床场景下的中医四诊培训模式,包括理论微课、临床诊查能力培训2个模块,其中临床诊查能力培训模块以老师示范、学员诊查、老师点评、临床...  相似文献   

18.
内窥镜下中医辨证施治体系构建原则,是构建传统四诊辨证施治加内窥镜下延伸辨证施治的五诊辨证体系。构架可分别进行2种模式探讨,模式一是内窥镜下黏膜望诊辨证施治的单纯模式;模式二是将传统四诊辨证构架与内窥镜下望诊辨证合参为五诊辨证体系(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内窥镜下诊),称为复合性内窥镜下延伸辨证施治模式。主要关键技术问题包括:①准确进行传统四诊合参与新的五诊合参辨证比较;②如何创建内窥镜下辨证标准和分型;③根据内窥镜下辨证施治的效果进行反馈改进。该体系在实践、理论、应用方面都是创新,将推动非内窥镜器诊的中医辨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中医实习生临床实践能力,提出更适合提高中医实习生临床技能的"实训—应用—评价"三位一体新型培养模式的构思。我们设计合适的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方案,配合以实际的临床应用教学,辅之以完善的临床技能评价体系,构成新型的临床技能培养模式。新型的培养方案将提高中医实习生从不同角度剖析和应对疾病的思维能力及基础临床技能,并以临床实践形式来具体体现,考核方式也将由单一模式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实训—应用—评价"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提出,将使中医实习生能够通过充分的临床培训和实践来积累经验和提高临床技能水平,对于培养大量中医实践型人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医案解析的带教模式在内分泌科中医临床思维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内分泌科从2022年开始在临床构建试行基于医案解析的带教模式,将2021年1—8月的20名医务人员设为实施前,将2022年1—8月的20名医务人员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医务人员知识掌握度、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和中医思维能力提升情况及医务人员对带教的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后医务人员中医药理论知识和中医诊疗技能掌握度考核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务人员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和中医思维能力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务人员对本次带教总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基于医案解析的带教模式应用于内分泌科临床带教培训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提升医务人员中医相关知识掌握度,提高其中医诊疗服务能力和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学生带教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