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久泻灵颗粒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灌服大黄水煎液+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并结合2,4,6-三硝基苯磺酸+乙醇灌肠建立动物模型。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和久泻灵颗粒7、14、21 d组,各治疗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γ(IFN-γ)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含量均降低(P0.05),其中久泻灵颗粒21 d组作用最明显(P0.05)。结论久泻灵颗粒通过调节脾肾阳虚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IL-1、IL-6、TNF-α及IFN-γ的分泌达到抑制炎症发生,从而保护结肠黏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久泻灵冲剂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为临床用药的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异种异体结肠黏膜组织致敏法和乙酸局部灌肠相结合的方法制造动物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久泻灵冲剂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14d,末次给药后24h,大鼠股动脉取血并分离血清后,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细胞因子IL-4、TNF-α含量及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细胞因子IFN-γ含量。结果:UC模型大鼠血清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1),久泻灵高、中、低剂量组血清IFN-γ含量低于模型大鼠(P<0.01 orP<0.05);UC模型大鼠血清IL-4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久泻灵高、中剂量组血清IL-4含量高于模型大鼠(P<0.01 orP<0.05);UC模型大鼠血清TNF-α含量明显升高(P<0.01),久泻灵高、中剂量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模型大鼠(P<0.01 orP<0.05)。UC模型大鼠结肠粘膜匀浆IL-4含量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久泻灵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结肠粘膜匀浆IL-4含量高于模型大鼠(P<0.01 orP<0.05);UC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1β、IL-4、干扰素-γ(IFN-γ)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在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复合方法建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7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3 d组、模型7 d组、模型14 d组和模型21 d组,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结肠组织IL-1β、IL-4、IFN-γ及TGF-β1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各模型组大鼠IL-1β、IFN-γ含量明显升高,IL-4、TGF-β1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其中模型7 d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促炎因子IL-1β、IFN-γ和抑炎因子IL-4、TGF-β1在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醋酸致大鼠溃疡性模型试验,探讨久泻宁颗粒治疗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方法: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以2,4-二硝基氯苯和醋酸联合应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将70只SD大鼠分层随机分空白组、UC模型对照组、补脾益肠丸阳性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片阳性对照组、久泻宁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空白组与UC模型对照组给饮水,其他分别给相应的药物,连续14天后,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清IL-2、TNF-α、免疫球蛋白Ig G、Ig M以及SOD、MDA,同时取结肠溃疡明显处作病理分析。结果:UC模型对照组与正常组比较,UC模型对照组明显出现免疫异常(P0.01),血清TNF-α、Ig G、Ig M水平明显升高(P0.01),IL-2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久泻宁颗粒组TNF-α、Ig G、Ig M、MDA水平降低(P0.05~P0.01),IL-2、SOD水平升高(P0.05~P0.01)。结论:久泻宁颗粒能明显调节UC大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对模型大鼠结肠溃疡面有较好的修复和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中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介素6(IL-6)及结肠组织中Toll样受体4(TLR-4)mRNA含量的变化,探讨四神丸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番泻叶灌胃+氢化可的松注射液腹腔注射+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灌肠建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神丸组及柳氮磺嘧啶(SASP)组,经药物干预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的TGFβ1、IL-6含量及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的TLR-4 mRNA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中TGFβ1含量降低(P0.05),IL-6含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中TGFβ1含量升高(P0.05),IL-6含量降低(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LR-4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5);各治疗组TLR-4 mRNA表达减弱(P0.05)。结论:四神丸能够通过下调IL-6和升高TGFβ1的表达,降低结肠组织中TLR-4 mRNA的含量,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肠上皮免疫系统,恢复肠粘膜微环境的免疫稳态,达到治疗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芍药汤对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为空白组、模型组、柳氮磺砒啶组及芍药汤高、中、低剂量组。采用病症结合的方法复建湿热内蕴型大鼠模型,经生理盐水、柳氮磺砒啶及芍药汤干预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TNF-α及IL-6含量,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TNF-α及IL-6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砒啶组大鼠血清TNF-α及IL-6浓度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芍药汤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及IL-6浓度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芍药汤能够降低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TNF-α及IL-6含量,抑制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术砂豆仁汤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SASP组、术砂豆仁汤组。采用5%的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125 mg/kg乙醇灌肠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光镜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并评分,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IL-6、IL-10、TNF-α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IL-6、TNF-α含量均高于正常组(均P0.01),而IL-10含量低于正常组(P0.01);术砂豆仁汤组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模型组降低(P0.01),IL-6含量则显著升高(P0.01)。结论术砂豆仁汤可降低血清IL-6、TNF-α含量,提高IL-10含量,这可能是其治疗UC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本研究主要观察痛泻二草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TNF-α含量及NO水平影响。方法:采用SPF级Wistar大鼠,将实验动物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痛泻二草方组、痛泻要方组、阳性对照组(补脾益肠丸组),选用免疫复合物/乙酸局部灌注的方法[1,2]建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NF-α含量显著上升;与模型组比较,痛泻二草方、痛泻要方和补脾益肠丸组TNF-α计数水平下降,其中痛泻二草方和补脾益肠丸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痛泻二草方、痛泻要方和补脾益肠丸组与模型组比较,NO计数水平均有下降,尤以痛泻二草方组与模型组比较NO含量下降明显,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痛泻二草方可通过调节NO水平而调节结肠粘膜血流、减少粘膜炎性细胞浸润,促进溃疡愈合;通过降低血清TNF-α含量,减轻结肠组织因免疫介导作用而导致的肠粘膜损伤、粘膜充血水肿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9.
乌梅丸拆方对TNB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乌梅丸拆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的治疗作用,探讨不同治法的作用机制及该方寒热并用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的配伍意义。方法:以UC大鼠为研究对象,ELISA测结肠组织细胞因子(TNF-α等)及炎性因子(PGE2等)含量,比色法检测结肠组织和血清SOD活性,测算脾指数、结肠指数等。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组、寒热并用组大鼠死亡率、体温、脾指数均降低,体质量升高,结肠组织TNF-α、IL-1、PGE2含量减少(P0.05),IL-10含量增多(P0.05);温热组结肠组织PGE2、TNF-α、IL-1含量减少(P0.05),IL-10含量增多(P0.05);寒凉组大鼠体温、脾指数降低,结肠组织TNF-α、IL-1含量减少(P0.05);补益组大鼠死亡率、脾指数、体温降低,体质量升高,结肠组织TNF-α、IL-1含量减少(P0.05)。结论:寒热配伍是乌梅丸方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配伍形式,其主要机制为调节细胞因子间平衡,减少炎性介质等;乌梅丸各拆方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对溃疡性结肠炎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久泻宁颗粒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的影响,为临床用药的有效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异种异体结肠黏膜组织致敏法和三硝基苯磺酸(TNBS)和无水乙醇局部灌肠相结合.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久泻宁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20天,末次给药后24h,大鼠腹主动脉取血,采用ELISA法测定大鼠细胞因子IL-2、TNF-α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M含量.结果:久泻宁颗粒中、高剂量组可升高IL-2,与UC模型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久泻宁颗粒各剂量组可降低TNF-α,与UC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久泻宁中剂量组可显著降低IgG水平,久泻宁中、高剂量组可显著降低IgM水平,与UC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久泻宁颗粒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检测痛泻二草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及肠黏膜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探讨痛泻二草方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抗原免疫法和局部刺激法造成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痛泻二草方组、痛泻要方组和补脾益肠丸组,分别对各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及肠黏膜NO含量、NOS活性进行检测。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显著下降(P<0.01),肠黏膜NO含量、NOS活性显著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痛泻二草方组可显著升高IL-2含量(P<0.05),降低结肠黏膜NO含量、NOS活性(P<0.01,P<0.05)。结论痛泻二草方具有调整结肠黏膜局部和机体免疫功能、调节结肠黏膜血流量、减少黏膜炎性细胞浸润、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促炎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12与抗炎因子IL-4、IL-10的影响,探讨其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番泻叶溶液灌胃、喷冰水刺激和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制作脾肾阳虚型UC大鼠病证结合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敷贴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每组10只,空白组和模型组予无药物的巴布剂基质穴位敷贴加生理盐水灌胃,敷贴组予溃结宁膏穴位敷贴加生理盐水灌胃,SASP组予无药物的巴布剂基质穴位敷贴加SASP灌胃,疗程均为28 d。治疗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治疗后肉眼观察结肠组织大体形态,HE染色镜下观察病理形态并评分,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IFN-γ、IL-12、IL-4、IL-10水平。结果敷贴组和SASP组UC大鼠一般状况、结肠组织肉眼大体形态、病理形态均较模型组好转且评分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敷贴组、SASP组血清和结肠组织IL-4、IL-10水平明显升高,IFN-γ、IL-12水平明显降低(P0.01);同时,敷贴组IL-4、IL-10下降水平低于SASP组,IFN-γ、IL-12上升水平高于SAS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溃结宁膏可能通过部分恢复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的平衡来发挥其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并观察四神丸加味对模型的反证效果。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三硝基苯磺酸(TNBS)模型组、病证模型组、以方测证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喂养;TNBS模型组采用TNBS与乙醇复合物灌肠进行造模;病证模型组给予番泻叶、腺嘌呤分阶段灌胃、外因干预、TNBS与乙醇复合物灌肠进行造模;以方测证组在复合因素建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予四神丸加味煎剂灌胃。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症状、体征及结肠病理改变,并检测血清中IL-6、IL-8和TNF-α水平。结果:病证模型组大鼠出现嗜睡懒动,反应迟钝,蜷卧扎堆,毛发疏松粗糙、晦暗无光泽,眯眼弓背,肛周污秽,便形稀溏甚则黏液血便等症状;大鼠体质量明显减轻,饮水量明显减少,肛温下降,显微镜下观察结肠黏膜呈缺损,可见水肿、充血、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伴有溃疡灶形成,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较高;病证模型组大鼠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以方测证组大鼠体质量明显增加,饮水量明显增加,肛温较前升高,结肠黏膜见轻度充血、水肿,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以方测证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血清中IL-6、IL-8、TNF-α的浓度均低于病证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番泻叶、腺嘌呤分阶段灌胃结合环境因素干预、TNBS与乙醇复合物灌肠造模建立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是可行的。四神丸加味能改善溃疡性结肠炎脾肾阳虚型大鼠模型相关症状及体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久泻灵颗粒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和白细胞介素受体相关激酶1(IRAK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复合方法制作动物模型。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久泻灵高、中、低剂量组,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RT-q 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yD88、IRAK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MyD88、IRAK1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MyD88、IRAK1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减弱(P0.01),久泻灵颗粒高剂量组最为明显。结论久泻灵颗粒可抑制MyD88、IRAK1的表达,影响MyD88信号通路的传导,阻滞下游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达到治疗脾肾阳虚型UC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化瘀通阳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黏膜损伤及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从32只Wistar大鼠中随机选择8只作为空白组,余24只采用灌胃联合自由饮用5%葡聚糖硫酸钠溶液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造模成功的17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5只、美沙拉嗪组6只及化瘀通阳方组6只,分别予生理盐水、美沙拉嗪灌肠液、化瘀通阳方药液灌肠10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活动状态,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大体损伤指数(CMDI)、结肠组织学损伤指数(TDI),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β和IFN-γ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评分、CMDI评分、TDI评分及血清中IL-1β、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均0.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化瘀通阳方组DAI评分、CMDI评分、TDI评分及血清IL-1β、IFN-γ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化瘀通阳方组上述各项指标与美沙拉嗪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化瘀通阳方能够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FN-γ的表达,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结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6.
孙理军  党照丽  王震 《陕西中医》2013,34(8):1081-1083
目的:研究肾虚质大鼠血清细胞因子IL-6、IL-10、IFN-γ、TNF-α变化情况,探讨其与肾藏象理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惊恐方法,建立惊恐致肾虚质的动物模型,研究肾虚质大鼠血清IL-6、IL-10、IFN-γ、TNF-α变化情况及补肾药的干预作用。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IL-10、IFN-γ的含量均降低,IL-6、TNF-α含量升高,其中IFN-γ的降低和TNF-α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补肾中药干预后其血清IL-10、IFN-γ的含量均升高,IL-6、TNF-α含量降低,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惊恐致肾虚质的动物模型,具有中医理论特色和操作的可行性。肾虚质大鼠存在着免疫稳态失衡,外周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IFN-γ、TNF-α的含量变化与肾虚质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翻白草对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并阐明其对促炎因子IL-17、TNF-α、IFN-γ、MIP-1α以及趋化因子(RANTE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TNBS-乙醇灌肠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柳氮磺吡啶组(阳性药)、翻白草醇提物高、中、低剂量组6组,连续给药14 d后取结肠组织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和苏木素-伊红染色(HE)评价,通过蛋白芯片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IL-17、TNF-α、IFN-γ、MIP-1α以及趋化因子(RANTES)含量。结果:翻白草各剂量组DAI水平较模型组均明显下降,其中翻白草高、中剂量组能够明显降低大鼠结肠组织炎细胞浸润的程度,经翻白草干预后大鼠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IL-17、TNF-α、IFN-γ、MIP-1α及RANTES表达减少。结论:翻白草醇提物通过调节炎症因子表达,抑制趋化因子募集粒细胞浸润,有效改善TNBS诱导的急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肠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Toll样受体2(TLR2)基因表达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4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复合方法制作脾肾阳虚型UC大鼠模型。实验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四神丸组,阳性药组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水溶液0.5 g/kg灌胃,四神丸组予四神丸26 g/kg灌胃,每日1次,共21 d。肉眼观察结肠组织损伤情况,并检测大鼠结肠组织TLR2基因表达及血清IL-1β、IL-4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肉眼观察有显著炎症、充血、溃疡形成(P0.01),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TLR2基因表达与血清IL-1β含量升高(P0.05),IL-4含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四神丸组大鼠结肠组织TLR2基因表达和血清IL-1β含量均降低(P0.05,P0.01),IL-4含量升高(P0.05)。结论四神丸治疗UC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免疫细胞因子、抑制TLR2信号避免其过度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附子理中汤灌肠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核因子-κB(NF-κB),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48只SPF级Wistar大鼠共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附子理中汤低、中、高剂量组及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每组8只:附子理中汤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14.06,7.03,3.51 g·kg-1,柳氮磺吡啶组予柳氮磺吡啶0.46 g·kg-1;空白组及模型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从造模后第3天开始用药,持续灌肠给药15 d。观察附子理中汤灌肠对脾肾阳虚型UC大鼠NF-κB,TNF-α及IL-1β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黏膜炎症面积和损伤评分明显升高,较模型组而言不同剂量附子理中汤组大鼠肠黏膜炎症面积和损伤评分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肠黏膜NF-κB的含量以及血清TNF-α,IL-1β的含量明显增多(P0.05);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的附子理中汤均能不同程度降低大鼠肠黏膜NF-κB的含量以及血清TNF-α,IL-1β的含量(P0.05)。结论:附子理中汤灌肠对脾肾阳虚型UC大鼠肠黏膜具有抗炎和修复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NF-κB的激活,下调TNF-α,IL-1β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久泻宁颗粒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以2,4-二硝基氯苯和异种异体抗原乳化液联合应用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后,连续给药14 d,腹主动脉采血测定血清IL-2、TNF-α、免疫球蛋白Ig G、Ig M以及SOD、MDA,同时截取结肠溃疡明显处做病理分析。结果:UC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TNF-α、Ig G、Ig M水平明显升高,IL-2水平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久泻宁颗粒组TNF-α、Ig G、Ig M、MDA水平降低,IL-2、SOD水平升高。结论:久泻宁颗粒能明显调节UC大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对UC模型大鼠结肠溃疡面有较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