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厌食是儿科常见病之一,本病多由喂养不当、湿邪困脾、乳食积滞、等引起,向老师认为喂养不当是主因,病变脏腑在脾胃,病机关键是脾胃失和,湿和滞贯穿其中,治宜运脾开胃为主,化湿或消滞为辅;临床上主要从脾胃气虚、胃阴亏虚、肝脾不调、湿热困脾、乳食积滞、痰气交阻辨证论治小儿厌食。  相似文献   

2.
刘昆 《江苏中医药》2020,52(7):18-20
安效先主任善于治疗小儿不寐证,认为本病的病位在心、肝、脾,小儿心、肝、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若外感邪气、饮食失节、内伤情志,导致脾胃失和,痰热内生,阳浮越于外,不能内潜入阴,痰热内扰,肝魂不藏,心神不安则不寐。以调和脾胃、清热化痰、养肝宁心为总治法,临床常用温胆汤、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加减治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3.
冯晓纯教授治疗小儿湿疹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临证尤重脾;又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易从热化,认为小儿湿疹的发生责之"脾胃受损,湿热为患"。临证亦重湿热,以健脾解毒、清利湿热为治疗大法。内服紫苓疹消汤,外用黄连膏涂于皮疹处,配合小儿捏脊以调理脾胃,从病因病机、脾胃论治、内外合治等方面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4.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是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张林军主任医师从事临床30余年,在恶性肿瘤及抗肿瘤药物引起肝损伤的中医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张林军主任认为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为外来之"药毒",药毒戕伤正气,直中肝脏或脾胃,使肝主疏泄及脾司运化失常,湿浊内蕴,湿郁化热,湿热薰蒸肝胆引起肝损伤。治疗首重柔肝健脾、未病先防以提升肝脾对药毒之邪的抵御能力,临床上根据湿热轻重辨证施治,方证相对。  相似文献   

5.
白美茹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4,22(11):1987-1989
总结汪受传教授对小儿Hp相关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独到见解.湿热邪毒,由口而入,侵犯脾胃,是本病的外部因素;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娇嫩,易招邪侵,肝常有余,乘脾犯胃为内在原因:邪正交争,气机郁滞,发为胃痛是基本病机.汪受传教授根据小儿体质特点及本病的儿科发病规律,执简驭繁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寒、胃热气滞、脾虚胃热3种证型,分别施以温脾、清胃治法,辅以健脾益气、理气止痛、消食开胃等法治疗.  相似文献   

6.
治乙肝一得     
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属祖国医学的“黄疸”、“胁痛”、“积聚”等范畴。笔者认为本病是感受湿热毒邪 ,而以肝郁、血瘀为主要病理的疾患。此病在整个病变过程中经历正盛邪实、正虚邪恋、虚实夹杂三个阶段。故治疗上以祛邪、扶正为纲 ,从肝郁、血瘀处着手 ,选用药也各有侧重。湿热之邪是致病之由 ,也是病情缠绵反复之根源 ,湿热留滞常贯穿始终 ,故治疗此病常选用祛湿清热解毒之药 ,以虎杖、蒲公英、茵陈、白花舌蛇草等以祛邪 ;湿热毒邪犯及中焦 ,伤于肝胆 ,出现肝脾不调之胁痛、腹胀、恶心等肝郁脾胃气滞之症 ,故又选当归、白芍…  相似文献   

7.
鼻渊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反复,易失治误治,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陈宇主任是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科主任,副教授,从事中医耳鼻咽喉疾病临床及科研30年余,有丰富的治疗小儿鼻渊经验,其认为小儿鼻渊病属本虚标实,病变不离肺脾肝三脏,其主要是因外感六淫之邪、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先天禀赋不足等致肺气虚寒、胆腑郁热、脾气虚弱、脾胃湿热而发鼻渊,治疗结合小儿阳常不足生理特点,故提出治疗重在固护脾胃,脾胃健则痰饮自消。中药的灵活运用,加之饮食调护,效果颇佳。文章从脾虚湿热方向介绍陈宇主任治疗小儿鼻渊经验。  相似文献   

8.
罗笑容是广东省名中医,在运用"四逆散"加减治疗岭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有独到的见解。认为脾胃虚弱,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湿热内蕴,易痰瘀互结是岭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病机。提出以"四逆散"为主方,临证加减治疗,并提出此病治疗贵在坚持,并强调防重于治,注意合理喂养。  相似文献   

9.
王有鹏教授在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方面具有独到见解,王师认为本病主要病位在肝,主要病机是湿热郁扰、肝风内动,故选用湿热病的特色治法"分消走泄"法及其代表方温胆汤合方治疗,分消湿热之邪,通达三焦,配以平肝熄风之品,随证加减,标本兼治,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辜洁敏  陈超 《四川中医》2020,38(5):60-62
李东垣的阴火理论与糖尿病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的发病机制具有一致性,脾胃气虚,元气不足是本病的病理基础;气机失调,肝中郁火,湿热交阻下注引起病变为病机;用完带汤治疗本病证针对病机,以补脾胃为主,升脾气、泻阴火、利湿浊为辅;上述认识为糖尿病合并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我省名老中医石熙瑞运用通补结合法治疗小儿先天性胆道阻塞疗效显著。他认为本病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胎儿在母体时感受湿热,出生后又脾胃失运,哺乳积滞酿生湿热,导致胆失疏泄,胆汗溢于肌肤而发黄,若大便灰白为寒证,大便不成形  相似文献   

12.
疳积是"疳"和"积"的总称."疳"者是指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疾病.临床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为特征[1].本病尤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故又称"小儿疳积",曾经是中医儿科四大要证(痘、麻、惊、疳)之一.古时候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对小儿喂养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故当时小儿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盲目喂养甚至错误喂养,加重脾胃的负荷而损伤脾胃,导致疳积的产生故现代的小儿疳积多由于营养过剩引起的.中医学治疗本病的方法较多,疗效较好,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脾胃病症,以小儿长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为特征。张新建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小儿"脾常不足"的体质特点及小儿饮食结构失衡有关,提出治疗本病多从调理脾胃入手,倡导应用运脾开胃法,并注意饮食结构的调整。主张将其分为脾失健运型、湿困脾胃型、脾胃气虚型、脾胃阴虚型,辨证论治,屡获良效。  相似文献   

14.
幺远  胡艳 《北京中医药》2011,30(10):740-743
裴学义从医60余年,擅长治疗小儿温热病及各种疑难杂证.临证中,善于以整体观念指导辨证施治,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从肝论治",以清利肝胆湿热、疏肝理气解郁、凉肝熄风止惊为主要治法.又强调时时注重调护脾胃,"见肝实脾",肝肾同治,重视先后天的滋培,调升降之机,于补中祛邪,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张冰  孙涛  张杨 《中医药导报》2013,(11):26-27
小儿疝气多是指腹股沟疝,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股沟或阴囊肿块、啼哭、坠胀感,站立、哭闹时肿块增大,平卧时肿块变小或消失。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多以外科手术为主,对小儿伤害较大。谢晶日教授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30余载,擅长运用中药治疗内科、儿科各类疑难杂病,现以小儿疝气1例分析谢师治疗小儿疝气的辨证特点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抗急性肝损伤的研究近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认为引起肝损伤的病因多为感受时邪,或饮酒过度,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等。金实等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湿热邪毒和饮食不当,且与体虚劳倦有关,病机变化主要为湿热邪毒蕴结肝脾,肝胆失疏,脾胃不健,气滞血瘀,脉络失和所致。连粤湘等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湿热外侵或疫毒感染,郁于脾胃,以致湿热熏蒸,脾失健运,肝失疏泄,肝脾不和,胆液外溢而为之。孙江桥等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多为湿热毒淤,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脾失健运,肝肾阴虚所致。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可以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等。腹泻型患者在临床上出现腹痛腹泻,另外还往往伴有身体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疾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良反应大,易反复。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确切优势。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安德明主任认为,该病以脾胃气虚为根本病机,在治法上应以健脾为主,佐以运脾化湿、温补脾肾、调和肝脾等法。同时老师非常重视肝主疏泄对脾胃系疾病的作用,肝疏泄调达,则脾升胃降,水谷得以消化吸收;肝失疏泄,脾胃运化失调,故在治疗本病时常配合调肝之品。文章结合案例介绍安德明主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湿热蕴结证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证型之一。湿热蕴结脾胃引起肝脏病变,这与现代医学中"肠-肝轴"学说不谋而合。现代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推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演变进程,其产生的临床症状与中医脾胃湿热引起的证候具有相似性。因此基于"肠-肝轴"学说与中医肝脾相关理论,推测土旺侮木是湿热蕴结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19.
小儿热恋伤阴型病毒性肠炎为病毒感染引起的肠炎,其病因为热气下迫,湿气升腾,湿热交替,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失调,湿热郁结下迫大肠而致泄泻不止。病机为邪毒内结,湿热内蕴,津亏气损,属于“泄泻”范畴。故其治法为清热燥湿、升清降浊、涩肠止泻。文章就升清降浊的升清运脾汤、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热恋伤阴型病毒性肠炎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学认为,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病机源于脾胃,可因调护失宜、哺乳失节、喂养不当等因素引起脾胃受损,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从而引发此病。本文将从中医方面对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现状进行概述,以期为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