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肺系疾病从脾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脾相关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对肺系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对肺系疾病的治法很多,而以从脾论治尤为重要。现就肺脾相关理论及肺病从脾论治的认识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2.
"从脾论治"是当前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的理论,其临床疗效显著.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内涵、生理病理基础、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的分析,阐释"从脾论治"理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艾滋病消化系疾病从肝脾论治的机理。方法通过中医藏象理论、相关研究资料和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论证。结果笔者认为,肝郁脾虚,气机失调是艾滋病消化系疾病的基本病机。结论从肝脾论治艾滋病消化系疾病比较切合临床实际,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研究"从脾论治"理论与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内在联系。通过查阅CNKI、万方数据库,研究儿童腺样体肥大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综合治疗、"从脾论鼻"的古籍研究及理论进展,分析"从脾论治"与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相关性。发现"鼻"与"脾"关系紧密,儿童腺样体肥大的发病及临床症状表现与"脾"功能紧密相关,在临床施治中,以"从脾论治"治则的内外治法取得肯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张波教授临证经验30年,秉承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调理脾胃学术思想,对从脾肺相关论治慢性肺系疾病有独到见解,临床效果满意。本文归纳总结了张波教授对脾肺在生理、病理方面相关性的认识,遵循中医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的基本治则,主张从脾治肺、治肺顾脾,并且注重病缓防复,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理论的整体观念和既病防变思想,其从脾肺相关论治慢性肺系疾病的经验,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的从脾肾论治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该理论越来越多的运用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治疗。对从脾肾论治理论的相关文献、临床及试验研究进行整理,从从脾肾论治神经源性膀胱理论的形成、神经源性膀胱目前的治疗现状和待解决问题、从脾肾论治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运用等方面,探讨目前从脾肾论治理论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运用现状。  相似文献   

7.
从五脏相关理论分析了仲景对失眠的论治。通过文献研究将仲景对失眠的治疗总结为失眠首责于心、母病及子责在肝、子病及母责之脾、肺心相关求于肺、心肾相关责之肾5个方面,指出仲景对失眠的论治,是以心为主脏,同时也注重从肝、脾、肺、肾相关联的脏腑进行论治,这正是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注重内部五脏六腑整体联系性的学术思想的反映。这种注重五脏相关,从五脏相关的整体观出发的论治模式,对今天诊治失眠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慢阻肺主要累及肺脏,属于中医的"咳嗽、喘证、肺胀"范畴,中医认为慢阻肺的发生、发展、预后与肺、脾、肾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医家提出慢阻肺从脾论治,本文从理论基础、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展开关于慢阻肺从脾论治的概述。  相似文献   

9.
胡斌  马巧琳 《河南中医》2008,28(9):33-34
孙玉信主任医师从脾主运化、脾主肌肉、脾治中央等方面探讨脾与腰痛的关系,提出"从脾论治腰痛"的观点并指导临床,疗效满意。当今坐位为主的脑力劳作形式大量增加,"久坐伤肉"(脾主肌肉),"思虑伤脾","从脾论治"对腰痛等腰椎疾病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严巧锋  曾嘉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7):124-124
本文首先阐明了中医对胃脘痛的认识,从而提出从肝脾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理论;之后从中西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理论中找出结合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从肝脾论治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合理性;最后提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要从肝脾论治,简化辨证分型,更有利于指导疾病的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1.
钟文  谢春光  高鸿  晁俊  方传明  富晓旭 《新中医》2017,49(1):196-199
中医学自古有从脾论治消渴的理论和临床实践,又有脾主肌肉理论及健脾生肌治法。现代科学越来越多研究肌肉与糖尿病的关系。本文旨在从中西医角度探讨中医从脾论治消渴的潜在机制,建立"脾-肌肉-糖调节"轴心,探索从脾论治消渴及糖尿病性肌萎缩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群健康。中医药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脾论治”为历代医家主张的治疗方法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发现胃肠道系统通过“肠-骨”轴对骨质量具有调节的潜力,赋予“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新的科学内涵。本文从中医“脾”的生理功能出发,结合近年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相关研究成果,基于“肠-骨”轴理论对中医“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从肝脾失调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文献法,查阅系统研究古代医家对类似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痹证"历节"痛风"等从肝脾失调论治文献。[结果]历代医家对肝脾失调与RA关系的论述较为散在、粗略,作为"从肝脾失调来论治类风湿"的依据还不够充分。[结论]"肝脾失调、内生风湿"是RA发病的重要基础也影响疾病的变化、转归及其治疗。  相似文献   

14.
脾主运化,包涵小肠泌别清浊及大肠传导功能,维持肠道微生物稳态;脾为精微运化之枢纽,血脂亦由脾运化水谷而生成,并依赖脾的转输功能布散周身。因此,在"脾主运化"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肠道微生物稳态与膏脂转输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为中医学"从脾论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丰富"脾主运化"理论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咳嗽变异性哮喘作为常见的肺系疾病,多从肺论治,即便从脾论治也忽略了脾阴与胃阳,治疗存在盲区与误区。通过对脾胃肺与其他脏腑的生理、病理联系及对"脾约"进行临床探析,指出"胃强脾弱"的内涵为脾阴的虚证和胃阳偏盛而脾未虚损的实证,而"脾约"不仅是一种病证,而且可以作为辨证标准。从"脾约"的角度诊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等肺系疾病,可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基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及五脏相关理论,治疗哮喘不能单纯针对体内宿有伏痰留饮,而单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文章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论证肝脾同治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通过阅读大量古代文献,分别从小儿肝脾生理、病理的特点,肝脾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宿根的形成的影响及肝脾与气机升降的关系进行论述,提出肝脾同治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发现肝脾同治在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次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机与中医学脾虚不能摄血密切相关。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分析从脾论治ITP的有效性。通过阅读大量古代文献,论述中医"脾"脏象与现代解剖学的"脾脏"部分概念的融合,并从生理、病理与治疗角度提出从脾论治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通过检索与整理近5年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ITP的临床疗效,发现从脾论治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出血倾向,具有独特优势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孙定隆精研中医理论,常立足脾胃论治诸多疾病,理论独到,疗效显著。他擅长治疗肝胆、脾胃病,如治疗肝硬化常用扶脾柔肝法;治疗消渴病常从"胃强脾弱"论治;治疗肝炎常分先天、后天,顾护脾胃;而在论治脾胃本病时又常兼顾五行生克,常用舒肝和胃、扶土抑木、扶土抑木润金等法。并举验案数例。  相似文献   

19.
"脾藏意主思"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范畴,阐述了脾与思、情志之间的密切关系;思伤脾,木郁土壅,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受损,为情志疾病的发病关键;脾失健运,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影响脑-肠轴的功能反应,是情志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脾藏意主思"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与情志疾病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优化情志疾病治疗措施,为中医学"从脾论治"情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丰富"脾藏意主思"理论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5,(9):1601-1605
目的:探讨"脾主运化、统血"等脾脏象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方法:整理归纳2009—2013年有关脾脏象理论相关文献,对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指标、疾病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因子分析将脾脏象功能失调相关高频指标归为16个公因子,聚类分析将指标聚为4类,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7条疾病与相关指标规则。结论: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揭示脾脏象本质与物质能量代谢相关,其调控机制可能与垂体-下丘脑-靶腺轴、脑肠轴以及神经递质、激素、细胞因子介导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关联规则分析反映出"脾"是以消化为主的多功能综合单位,与现代医学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部分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从脾论治相关疾病提供依据与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