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鱼涛 《陕西中医》2012,(10):1379-1381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一般规律。方法: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研究总结张振中主任医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结论:肝郁脾虚气滞湿阻是肠易激综合征的基本和主要病机,肝郁脾虚湿阻为其病之本,气滞为其病之标,治疗应标本兼治,治本以健脾化湿、理气舒肝为法,治标以通因通用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腹泻均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但泄泻在临床上有必要细分成不同的亚型进行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泄泻中"气泻"相对应,其关键病机为肝郁脾虚,治疗上以疏肝补脾为主;功能性腹泻则属于"濡泄"范畴,脾虚湿盛是其基本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盛为标,治疗初期以燥湿、利小便为主,病程较长者应酌以升提脾气、温肾固...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16-217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及腹泻便秘交替型(IBS-M),其中以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最常见。近年来内脏高敏机制为其主要发病机制得到逐步认可,痛泻要方可以明显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临床症状,但其机制尚不明确。该文总结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患者内脏高敏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对痛泻要方缓解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BS-D)内脏高敏的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中医学对肝、脾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生理病理关系的论述,结合目前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辨证分型及现代研究中的证治观点,认为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基本发病病机,贯穿于病理变化的始末,据此确立施治之法,并附病案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5.
中医体质学作为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其体病相关论和辨体论治思想在慢性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中医体质学说,根据体病相关论,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体质类型的相关性,以加深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认识。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见于阳虚体质、气郁体质及特禀体质,以纠正体质偏颇的方式可有效防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一定优势。中医学按其症状特征归为"泄泻""腹痛""痛泄"等疾病范畴,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风药性轻灵,具有辛散升发的作用,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以起到升清降浊、健脾胜湿、调肝理气、通络散结的关键作用,常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我国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中腹泻型占大多数。刘启泉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病机为:脾虚湿盛、肝脾失调。刘启泉教授认为风药具风之清扬开泄之性,善走不守,其性轻灵,具有多重效应,可治多种疾病,并配伍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疗效。风药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可以起到疏肝理脾、祛风除湿、升举清阳、调气引经、活血通络等作用,并列举相关风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与刘启泉教授运用风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病例。  相似文献   

8.
焦敏 《中医药通报》2011,10(1):17-19
党中勤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归属到中医"腹痛"、"泄泻"、"郁证"等病证范畴,本病致病因素不外乎六淫外侵、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而其病机则是多方面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失调。本病其本在肝,其制在脾,其标在肠。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9.
基于“脾虚生浊”观点,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机是脾虚浊实,以脾虚为本、浊气滞肠为标,提出泄浊运中的治疗总则。急性期以浊实为主,治当通腑泄浊,常用枳实导滞汤加减;缓解期以脾虚为主,治当益气健脾,常用七味白术散加减。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以助恢复肠腑之传导功能,脾胃之运化功能,使水谷各有归途,清浊各行其道。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与肠道动力学异常及内脏感受异常有关的一组胃肠功能功能紊乱综合征,发病率高。临床上分为三型即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与便秘交替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多见,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本病其标在肠,其本在脾,按照辨证分型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笔者近年来采取穴位埋线法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