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谦峰  黄小英  杨明 《中医杂志》2024,(11):1093-1097
中医香疗通过选取特定药性的芳香药物调节人体内在气机,促进气血运行正常与脏腑功能协调,同时注重精神调养,实现形神共养的治疗目标。其理论特点包括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衡的动态观、三因制宜的辨证观、上工治未病的养防观、形神同治的调护观。从气学说的角度深入解析中医香疗的理论内涵,包括中医香疗理论的生命观与疾病观、气血观、气机论,并强调形、气、神三位一体观在中医香疗中的体现、同气相求原理在中医香疗实践中的指导意义。系统梳理中医香疗理论特点和内涵,可为中医香疗的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法是通过疏调脏腑经络、气血津液郁滞壅停,使机体达到邪去正安,阴阳归于调和的方法,分为宣通玄府、攻通邪气、和通阴阳及补虚通滞。通法在冠心病中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病机关键在于血脉不通,疏通血脉乃冠心病正治之法。其要有四:其一,宣通心之玄府,如寒凝痹阻玄府,阳气不得宣散,可用桂枝、荜拨、良姜、细辛等辛温之品宣通心阳;若心胸之阳气郁滞于内,气血不能通达渗灌而作心痛,可加茯苓、泽泻,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和炎症反应,可用清热解毒抗炎方药,加黄连、大黄。其二,攻通心之脉络,瘀血可用丹参、川芎、三七等,痰浊宜瓜蒌、薤白、半夏等,寒邪则宜沉香、吴茱萸等;久病入络,加麝香、檀香活通心之络脉。其三,和通心之神明,可用桂枝、黄连、肉桂等交通心肾,据证可选养心安神、镇心安神、开窍醒神等法以安神定志,加枣仁、远志、龙骨之属。其四,补通心之气血,冠心病之虚证大分气虚与肾虚两类,补气强心为治疗冠心病第一要义,补气宜气血同补,强心通脉,选八珍汤加丹参、红花;补肾宜心肾同补,补肾活血,选补心气之人参、黄芪,补肾气之淫羊藿、巴戟天等,酌加丹参、熟地黄,即成补肾活血之法,也是冠心病肾虚血瘀的正治之法,对中老年及久病患者较为适用。通法既可用于临床各科也可用于冠心病。  相似文献   

3.
对中药毒内涵的形成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中药毒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既可以用来指代中药,也可以用来标识中药药性之偏、作用之峻厉以及对人体之损害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以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观念为指导,对人体的生命运动和疾病变化规律进行了观察和总结,形成了"形神合一"特有的生命观。什么是中医"形",中医"形"又具有什么特征?中医"形"始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此后的很多中医医家也对"形"进行了相关论述和补充。"形"本义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因此有必要对"形"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概括归纳了"形"理论的基本内涵:"形"泛指由相同或相似的器物组成,表现出一定的体征形态和相对功能,是具有生命特征的组织结构。中医"形"具有明显的生命特征,并具有时限性、变化性。中医"形"具有形质、形色、形态、形势、形志、形异等基本构成要素,其反映的生命结构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层次性、可识别性,体现了中医认识生命、认识疾病的特有视角。  相似文献   

5.
元气是中医历代医家所重视的一个的概念,鉴于现行各类《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对元气概念阐述的不够清晰和严谨,本文对元气的概念和元气的培补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期望通过对元气概念的梳理与剖析,充实和丰富中医有关气的理论,加强基础理论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性,并对今后教材有关此方面的编写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五行理论,构建了包含25种亚型的形神分类模型。亚型是中医五形人理论模型的具体演绎与表达,是打开中医五形人理论模型的钥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根据中医五形人理论,中医土形人可再分为5种亚型,分别为敦敦然、婉婉然、坎坎然、枢枢然、兀兀然。原文行文简练,内涵丰富,但是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试图基于文字学、文献学、理论推导及对3D人脸的样本观察,解析中医土形人亚型的内涵,以更好地了解中医土形人及亚型的形神特征,更好地指导中医土行人及亚型的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同气相求"理论内涵及其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方法:借助《说文解字》等工具书以明确"同气相求"的理论内涵,引述《易经》《尚书》等古代文献以探讨"同气相求"对中医基本理论的影响。结果:"同气相求"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完善,并推动了中医推理方法的形成和发展。结论:"同气相求"影响着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完善,使这些理论形成独特的体系而较全面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认为“脾”所具备的基本生理功能包括主运化、主升、主统血。因此,“脾”主要指的还是胰、脾两脏。“脾主升”是强调“脾主运化”,能为头面和脏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得到足够的营养并保持位置固定。这其实是中医学对“脾”胰脏功能的描述。“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具有控制血液在血脉内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这一理论虽然晚至元明时期才明确提出,但相关的认识则早已有之,不再赘述。这其实是中医学对于“脾”脾脏功能的描述。“脾”的结构虽然分属两脏,功能也不相同,但却殊途同归,共同为人体提供物质来源。同时,两脏的部位相邻也反映了人体在结构上的神奇之处。  相似文献   

9.
中医体质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观点和理论继承了阴阳学、五行学、精气学等中医哲学思想。不同体质类型的人只是在气、血、阴、阳等方面存在内在的差异,但"体质"不等于病态,某种体质与某些疾病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并没有必然性,体质辨证丰富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中医体质学的某些内容仍亟待进一步完善。只有坚持中医学"辨证法"思维,去认识和研究中医体质学的理论和存在的问题,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体质学。  相似文献   

10.
综述近年来药线疗法在肛周疾病、窦道和瘘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等疾病中的应用概况。认为药线疗法单独或配合其他疗法用于治疗中医外科窦道性疾病均能收到较好疗效,今后需加强对有关药线材质、标准化制作流程的研究以及药线疗法操作规范的制定工作。  相似文献   

11.
黎海芳  周英 《河北中医》2012,34(1):118-120
人是自然界产物,无论是古代哲学还是中医学都强调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不可逆而行之.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和转归与太阳的运转、月球的盈虚及昼夜季节的变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1]中医学治病、防病也必须遵守自然法则.  相似文献   

12.
13.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治未病工程,首先要明确"治未病"的基本内涵,认为"未病"的本意所指为一种特殊的状态,即"病前状态"——既非健康,也非疾病,而是从健康至疾病至疾病之间必然存在的一种中间状态,治未病的内涵及其具体应用主要包括未病养生,重在预防(治其未生);欲病救荫,防微杜渐(治其未成);适时调治,防其发作(治其未发);已病早治,防其传变(治其未传);瘥后调摄,防其复发(瘥后防复)等5个方面,明确了治未病的基本内涵,将为进一步研究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运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发展始终受到易、儒、道家等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渊源,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在医学领域的延伸.治未病的第一层含义为未病先防,指没有病时也要适当进行调摄,防止疾病的发生,其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居安思危、防患未然、未雨绸缪等;第二层含义是已病防传,指患病以后要及早治疗,防止向其他脏腑传变,其文化内涵主要有履霜坚冰至、防微杜渐等内容.  相似文献   

15.
"土郁夺之"为《内经》五郁之一。"土郁"应当包括脾胃郁滞所致的各种病证,主要以心腹胀满、肠鸣泄泻、胁肋疼痛、呕吐、下肢肿胀等为临床表现,与湿、食、热、痰等密切相关。"夺"法首当理解为通下之意,还包含消、汗、吐等治法,使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土的重要性。"土郁夺之"的临床应用颇为广泛,包括脾胃系的诸多疾病,以及冠心病、水肿等皆可应用。  相似文献   

16.
提出"以人为本,加强传承,夯实基础,渗透人文,强化实践,提高能力"六位一体的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并对其内涵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7.
中医血液病学科是运用中医药基本理论阐述血液系统病证、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讨论中医血液病概念、研究方向、内涵外延等学科建设中的关键性问题,提出学科研究方向的制定要具备“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注重学科领域发展前沿、关注学科特色与优势”3个要素,并要把握好“严谨的科学态度、稳定的研究内容、持久发展的潜力”3个关键。内涵与外延要把握本学科自身建设特点,高度重视内涵、外延与相近、相邻学科的关联性和交叉性,以丰富和发展自身学科内涵、外延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中医毒学说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中医毒学说的渊源、概念、致病特点及其理、法、方、药的系统体系。解毒治法应用于临床各科,不仅适用于感染性疾病,对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急危重症等都显示了其独到之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的“情志”不仅包括情绪体验,还包含情绪认知过程。视频材料涉及视、听等感觉通道,与单一感觉通道的情绪刺激材料相比,能通过感、知觉及思维过程,激活较为全面的情绪感受,与中医“情志”内涵更为吻合。目前已有情志相关研究使用视频作为刺激材料,但存在材料库较少、难以量化等不足。本研究参照心理学相关方法,制订了标准化中医情志“喜”“悲”视频材料库。首先通过文献检索、问卷调查等方法初筛96个情绪视频片段,再招募被试观看视频后填写《主观情绪报告表》,共收集有效问卷150份。根据每段视频对靶情绪的击中率及其诱发的情绪强度,以击中率 > 70%且情绪强度得分 > 6为条件进行筛选,最终选取视频42段,包括喜视频21段,悲视频8段,中性视频13段,每段视频包括情绪类别、时长、情绪强度、效价、唤醒度、动机强度等参数。其中喜视频:唤醒度 > 6,效价 > 6,动机 > 6;悲视频:唤醒度 > 6,效价 < 4,动机 < 4;中性视频:唤醒度 < 6,4 < 效价 < 6,4 < 动机 < 6。经检验,该视频库可作为“喜”“悲”及中性情志激活的实验材料,可为中医情志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标准化工具。  相似文献   

20.
古人对于人体体质存在个体差异早有认识,其论述散见于多种中医文献中。9种体质的提出将现代对于体质类型的认识规范化、条理化。以9种体质的分类为依据,通过解析中医历代文献中对于体质认知的脉络,探索其中的逻辑规律,把握九种体质命名的理论内涵,尤其是对除平和质外的其他八种偏颇体质的成因、特征及发病倾向分别给出文献理论依据,总结了前人"辨证识体"的有益经验,从而指导现代中医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