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光明中医》2021,36(11)
为探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临床常见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对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帕金森病病变主要在"肝""肾"二脏,"阴虚"是根本,主要证候为"气血亏虚"和"肝肾阴虚",常见证素为"肝""肾"和"阴虚"。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位主要在"肾",常见证候为"痰浊阻窍""脾肾两虚"和"髓海不足",主要证素为"肾""精亏""血瘀"和"痰浊","精亏髓减"为本,"痰瘀阻窍"为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思伤脾"状态常见症状及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应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5所院校应考期间的大学生同步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系统聚类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挖掘调查表信息中隐含的客观规律。结果:"思伤脾"状态有38个常见症状,中医证候类型主要为肝脾不和证、肝胃不和证、肝郁化热证、心脾两虚证4类,其中肝脾不和证和肝胃不和证两者占一半,因子分析提取了每一证型的主要辨证要点。结论:运用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提取"思伤脾"状态主要中医证候类型和其辨证要点,为进一步证候规范和病变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光明中医》2021,36(8)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胃阴虚证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证候分型,但临床上单纯胃阴虚者属少数,多兼杂他证,笔者在临床上将胃阴虚兼证总结为阴伤轻证,肝胃不和;阴伤重症,胆胃不合;阴伤轻症,兼脾气虚。并灵活运用酸甘化阴法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属中医"胃脘痛""吐酸""痞满""呕吐"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刺激、感受外邪、禀赋不足等有关。其基本病机为气机阻滞,胃失和降。慢性胃炎病位在脾胃,与肝脏密切相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上述因素导致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临床上肝胃不和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之一,疏肝和胃法治疗慢性胃炎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调节精神心理状态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具有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的特点。本文主要依据古今文献就急性胰腺炎病名,从其证候特点、疼痛部位、病理特征、变证规律等方面进行了探究,其与中医"腹痛""胁痛""胃脘痛""膈痛""脾心痛""胃心痛"等病证相关。但从临床特征、病理及证候规律分析,急性胰腺炎应归属于中医"结胸"范畴,重症可归于"厥脱"范畴。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NKI、VIP数据库,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中医证候、证素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报告病例16358例,报道中医证候46种,常见的证候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素15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阴虚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多见,主要病位在胃、脾、肝。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现代医学诊断分型发生了很大改变,现阶段采用的多是国际上通用的罗马Ⅲ标准。中医学根据相关病症的描述,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归属于"胃脘痛""痞满"范畴,认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是其主要证候。在中医药治疗上,认为应基于患者的整体状态进行判断,针对其临床特点,通过抓主证,明确证候,为采用复方中药进行干预,发挥其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优势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痞证是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症的病证。文章从痞证的渊源、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等方面总结痞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根据病因病机和临床特征将痞证分为"胃痞""肝痞""肺痞",采用"辛开苦降、泻中寓补、甘温扶脾、调和肝脾、开宣肺气"五法展开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搜集2008—2018年有关GERD中医证候研究的文献,对其中医证候、证素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9篇,报道病例19326例,报道证候分型36种,文献中引用的辨证标准有12个。GERD最常见的证候分型是肝胃郁热、肝胃不和、气郁痰阻、脾胃虚弱、中虚气逆及脾胃湿热证;相关证素20个,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热、气虚、痰、湿、气逆、血瘀等,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胆等;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与反流性食管炎(RE)之间中医证候分布存在差异(P 0. 0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GERD证候分布也存在差异(P 0. 01)。结论GERD中医证候以肝胃郁热、肝胃不和、气郁痰阻证最为多见;证素以气滞、热、气虚、痰、胃、肝、脾等为主。GERD的中医证候分布在不同临床类型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文献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取证候要素,总结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BM、CNKI、万方、VIP数据库(截止至2011年9月),收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证型文献,进行证候要素分析、提取。结果:纳入文献37篇,报告病例3 078例,报道证候类型26种,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证候要素16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肝、脾,病性证素中实证证素以热、气滞、湿为主,虚证证素以阳虚、阴虚多见。结论:反流性食管炎证候类型以肝胃郁热和肝胃不和为主,主要病位在胃、肝、脾,病性以实证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及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2000年3月-2020年6月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1P)以及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上公开发表的关于心房颤动诊疗经验的文献,对收集到的文献中所涉及心房颤动的病名、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进行频数统计,并对其证候类型进行证候要素分析.结果 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共43篇,涉及医家37名;心房颤动涉及的中医病名有8种,"心悸""怔忡"两个病名较为公认;病因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外因主要为情志、饮食、劳倦;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为心之气血阴阳虚衰,标实主要为血瘀、痰浊、气滞;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肺、胆、胃;共有12个证候要素,包括8个实性证候要素与4个虚性证候要素;12个证候要素可以组成31个证候类型,包括有单因素证候12个,双因素证候15个,三因素证候2个,不便分类证候2个.结论 分析整理各医家对心房颤动病名、病因、病位、病机的经验,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该病,为规范其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起到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继承名中医应用中医药治疗心房颤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中医脾胃病包括"胃痞""胃脘痛""泛酸""呕吐""嘈杂"等,李振华、徐景藩、张镜人等当代中医名家认为脾胃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以湿热、气滞、瘀热居多;常见病证有脾胃虚弱证、胃阴亏虚证、肝胃不和证、湿热中阻证、胃络瘀滞证等。在治疗时注重气机升降,强调补中益气、益阴生津、疏肝理脾、清热化湿、行气活血等治法的综合运用。当代中医名家的临证思想基本代表了中医药诊治脾胃病的权威,对如何总结与传承中医药诊治脾胃病的中医验方验案指明了方向,并对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肺痈是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的疾病,其病因病机复杂多变,诊疗特点颇具特色,历代医家均有自己的临证心得,立足于"热""痰""瘀"三个方面阐述肺痈的病因病机,从古籍及现代中医学家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寻求线索;治法上谈及经典治法与现代中医学者的临证经验;关于肺痈的用药特点主要阐述组方原则及特色药物的选用。现从理法方药四个方面总结肺痈的诊疗路径,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证素分布规律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为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制定统一的临床病例观察表,采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一般情况、四诊信息、C13呼气试验、胃镜检査等各方面资料,分析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类与证素特点及其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胃虛弱证、类胃热内蕴证为Hp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临床常见4个证型,其分布特点为类肝胃不和证、类肝胃郁热证类脾胃虛弱证类胃热内蕴证;Hp阴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常见3个证型,其分布特点为类脾胃虛弱证类肝胃不和证类肝郁脾虛证。结论:建立了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证候分布的因子分析及系统聚类模型,揭示了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特点,为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价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和可行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是社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属于中医"骨痿""骨痹"范畴。骨质疏松证的中医辨证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本文通过对目前已经发表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分布有关的文献进行系统检索、归纳,认为骨质疏松症主要涉及的脏腑有肾、肝、脾,在证候分类表现形式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证候以"肾精亏虚证"为主,其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总以"肾虚"为主,但在具体辨证过程中与患者的年龄、骨密度相关,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候以"肾虚血瘀"为主,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证候表现主要突出原发疾病的证候。临床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应以补肾为主,兼以滋补肝阴、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吴耀南教授治疗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详细论述其提出的"五脏六腑皆令胃病,非独胃也"的独特学术思想及其创立的"治胃要治心""治胃要治肺""治胃要治肝""治胃要治脾""治胃要治肾""治胃要治胆""治胃要治肠""治胃要治膀胱""治胃要治咽""治胃要治腰"的系列理论和治法用药。  相似文献   

17.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4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胃不和证是指肝失疏泄、胃失和降的证候,是由肝胃的功能失调进而引起的消化功能紊乱,是临床常见病证.笔者对40例肝胃不和证患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中医证候的分析,研究MGD中医证素特征,为MGD的系统性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提供一定借鉴与帮助。方法收集确诊为睑板腺功能障碍的患者300名,通过四诊合参收集患者证候资料,根据证素辨证学分析证候权值,得出各个患者的证素,进而得出MGD的中医证素分布特征及常见证型。结果病位证素为脾、胃、肝、肾、表,其中脾、胃、肝常见;病性证素为风、湿、火、燥、气虚、阴虚、血虚、血热,其中湿、火、气虚常见;证素组合常见脾+湿、脾+气虚、脾+湿+火、脾+胃+湿+火、肝+火、气虚+血虚、脾+胃+湿、表+风+火。结论睑板腺功能障碍病位主要在脾,肝与胃其次;病性以湿为主,火与气虚其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消化性溃疡常见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消化性溃疡相关文献资料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对证型、证素进行频数分析。结果:常见的证型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阴亏虚、瘀阻胃络、肝胃郁热等,常见的病位证素为胃、脾、肝、胃络,常见的病性证素为气滞、热、阳虚、血瘀、气虚、阴虚、气郁、湿。结论: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临床分布类型较多,证素辨证对临床辨证的覆盖率较好,能够更好地规范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2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β淀粉样蛋白(Aβ)级联反应在临床上表现的一个连续谱,即从无症状的临床前期到有症状的轻度认知损害(极早期)和痴呆(早期、中期、晚期),与中医证候表现的正邪消长特征十分相似。根据临床调查、统计分析等结果进行逻辑推理,认为AD进展期间中医证候演变并非"髓减""痰盛""瘀血""火盛""胃衰"等无序的单一证候,而是有时间顺序的证候级联,即"启动于肾虚,进展于痰瘀火,恶化于毒盛虚极",反映了AD发生、发展、恶化的规律,为制订AD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有助于为AD证候演变进行个性化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