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贤胤  杨进 《山西中医》2008,24(7):53-54
近6年来,中医治疗白塞氏病取得一定的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白塞氏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较为复杂,湿、热、毒、瘀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其病位主要在肝、肾、脾.马武开[1]认为,湿热毒瘀互结是白塞氏病发病的病理基础,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重症肝炎是湿与热结,相搏成为火毒,毒热伤及血络致瘀,从而形成湿热瘀毒燔灼营血的病因病机。并对其致病特点、临床意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溃疡性结肠炎痰瘀病机要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机复杂,笔者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及临床观察,提出肺脾功能失调、痰瘀阻络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主要病机之一。其中痰瘀作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与致病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溃疡性结肠炎痰瘀病机要素的研究,对探寻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其一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保健 《新中医》1997,29(8):4-5
本文较详细的阐述了癫痫的病因病机,认为癫痫病机复杂,总体概括有痰,热,惊,风虚,瘀等致病因素,造成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闭阻窍络所致。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对癫痫之辨证施治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5.
肾虚湿(热)瘀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肾虚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病因病机学意义.在病因学方面肾虚是人体正虚的基础,与卫气功能的异常、湿瘀等标邪的产生密切相关;在病机学方面,涉及到肾失封藏、开阖失司、殃及他脏、肾虚湿(热)瘀等四方面.  相似文献   

6.
肾虚在慢性肾炎中的病因病机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坤  孙伟 《中医药学刊》2005,23(4):669-671
肾虚湿(热)瘀是慢性肾炎的基本病机,肾虚是本病发生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病因病机学意义。在病因学方面肾虚是人体正虚的基础,与卫气功能的异常、湿瘀等标邪的产生密切相关;在病机学方面。涉及到肾失封藏、开阖失司、殃及他脏、肾虚湿(热)瘀等四方面。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古今学者对于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的理解,总结既往对于恶性肿瘤相关概念的认识及不足,结合临床,建立新的病因病机理论,提出瘀热内陷、正虚邪恋是恶性肿瘤最核心的病机,提出元气异化学说及"癌邪"这一概念,用新的理论重新梳理肿瘤新的病因病机,为新的治法及方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4,(7):1402-1404
基于"痰瘀相关"分析痛风的病因病机,认识到痰瘀是痛风的重要致病因素,而痰浊内生、因痰致瘀、痰瘀互结、经脉痹阻或痰核流注是痛风发病的基本病机演变规律。因此,在治疗上要掌握其基本病机,重视将痰瘀同治灵活应用于临床辨治中,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整理分析盆腔疼痛综合征的相关古籍及近年有关该病的研究文献,梳理该病的历史沿革,探析该病的病因病机,认为病因以湿热、毒邪为主,是重要的先导因素;瘀乃该病的发展主要趋势,是其关键病机。本病初期为湿热、毒邪侵入精室与肝脾肾,中期邪气过气入血导致邪瘀精室,伤及机体正气,后期邪衰正弱。湿热、毒、瘀三者有着各自的致病特点,且在本病病机演变中三者常常胶结兼杂致病。  相似文献   

10.
介绍从阴虚湿热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从病因病机、临床预后转归等方面探讨阴虚对其发病的重要影响,并分析湿热形成的原因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肾督亏虚、湿热瘀阻是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病机,肾阴亏虚为发病之本,湿热既是致病因素又是主要的病理产物,并贯穿于疾病的始终。采用滋阴补肾、清利湿热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在临床上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刘晓辉 《中国中医急症》2011,(10):1644-1645
仲景《伤寒杂病论》对黄疸的分类、病因病机、治则、方药、治疗禁忌以及预后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治思想体系,对后世治疗肝胆疾病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理论支持。尤其是其提出的"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精辟的概括了湿热黄疸的病因病机。本文从文献和临床的角度,对"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阐释,总结出湿和瘀是黄疸发生的病理基础,病位密切关系到脾脏。  相似文献   

12.
黄丽娟教授认为瘀热指火、热、毒邪或夹痰湿壅于血分,搏血为瘀,以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相互搏结,致脏腑功能受损,病位在营血、脉络。瘀热所致病症多端,普遍存在于多种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病变过程中,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病机。多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血脉运行不畅,瘀血阻滞于心脉,瘀郁化热,致心经瘀热。血热与血瘀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无形之热毒以有形之瘀血为依附,并相互搏结,使邪热稽留不退,瘀血久踞不散,从而加重血瘀;血瘀日久又可化热,致邪热更加炽盛,促使病势不断恶化。这种因果关系的相互转化,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瘀热的病机演变过程,可导致病情的进一步复杂、多变、难治。黄教授主张治热不仅在于清与解,而且在于顺与降;消瘀不仅要散血分之瘀,而且要兼清血分之热,此为治疗心系疾病瘀热阻络证的重要原则;此外还要根据瘀热的轻重、因果关系,在治疗上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3.
张文江  苗青  张燕萍 《北京中医药》2011,30(12):907-909
从瘀、毒角度认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因病机,介绍瘀、毒的形成互化以及瘀毒致病特点,认为毒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瘀毒交错可加重病情,提出了活血祛瘀、排痰通腑、祛痰排毒、通便排毒等临床常用的从瘀毒论治COPD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李国强  胡业彬 《河南中医》2010,30(12):1155-1156
从热毒、瘀毒、痰毒、痰瘀蕴毒四个方面论述毒邪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病因病机。“毒”是AS的一个重要致病原因,各种毒邪的致病特点及各种毒邪所表现的证候不同,临床上可以一种毒邪致病,也可二种或二种以上相兼而致病,使病邪深伏,病势缠绵。在辨证论治的同时.重视个体化,注意祛瘀解毒、化痰解毒、清热解毒及通腑解毒等法互相配合,辨证应用,才能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血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年中医对血管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认为风、热、痰邪致瘀为本病主要病机 ,提出祛邪为先是近年血管炎治疗的最重要治则。参考文献 2 4篇  相似文献   

16.
论窠囊     
"窠囊"是痰瘀互结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本文基于古代文献,系统阐发了"窠囊"之病因病机、病性、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认为痰瘀同源是窠囊的病因基础;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是窠囊的病机关键;窠囊之为病,顽固迁延难治,其中蕴含着"病位"的概念。同时讨论了窠囊致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等,将窠囊理论与具体疾病相联系,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参考,对痰瘀互结证理论的研究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瘀热相搏"理论,从病因病机、方义、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研究报道等方面进行文献分析,探讨桂枝茯苓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瘀热相搏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肺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本研究主要对急性肺损伤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探讨,认为"热、毒、痰、瘀"贯穿急性肺损伤的始终,"热、毒"为急性肺损伤的发病基础,"痰、瘀"为急性肺损伤的致病因素。急性肺损伤的发生离不开"热、毒、痰、瘀"4种发病因素的相互作用,所以治疗上通过辨证可应用"清热,解毒,祛痰,化瘀"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李志英教授在岭南地区睑皮肤炎的治疗上具有独特的病因病机认识及临证用药经验,李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病多与当地气候特点、饮食习惯及人群体质特征等密切相关,主要致病因素为风、湿、热、毒、瘀,故治疗应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并重,同时要认识到活血化瘀的重要性,方用除湿汤加减。  相似文献   

20.
王祥麒教授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病机可归纳为"热"、"虚"、"瘀"三点。热是本病发生最重要的病因病机。虚是内因,瘀既是发病之因,又是病理产物,并贯穿本病始终。其临证以此为出发点,遣方用药每获良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