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慢性肾脏病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七情内伤等,外因多为外感六淫邪气,邪实伤肾。其病位主要在于肾,又可累及肺、脾等脏腑。其病机特点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虚损为主,标邪以湿热、瘀血、浊毒为主。除此之外,曹式丽教授特别强调,肾络瘀阻为慢性肾脏病的共有病机,风邪入络为诱发或加重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因素。曹式丽教授善从络论治慢性肾脏病,认为慢性肾脏病的共同病机为肾络瘀阻,主张"络以通为用",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持络脉的通畅。  相似文献   

2.
从风证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慢性肾病的特点与风邪密切相关,本文温习了相关文献,阐述了风伏肾络的病机理念及其致病特点,并提出肾病是肾络疾病。风邪伤于肾,日久入络,潜伏于肾络,伏机待发,故而不易根除。风伏肾络的病机关键在于肾虚,其风伏于内与络虚络瘀的病理状态并存;其发展演变分为3个阶段:初感外风阶段,治宜疏风解表;肾络亏虚阶段,治宜益肾祛风;风伏肾络阶段,治宜益肾祛风通络。本研究为临床辨治慢性肾病提出了不同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2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证候分布特点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对200例慢性肾衰病例调查分析,证实慢性肾衰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以气阴两虚为主,阴阳两虚、脾肾气虚其次。单纯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少见。病位在脾、肾、肝三脏。夹邪主要为湿热,其次为风燥、风动、水气、瘀血、湿浊,一个病例可同时兼见数邪。慢性肾衰发病多在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慢性肾衰的治疗宜以益气养阴为主,兼顾祛邪,温燥之药须慎用。  相似文献   

4.
刘洪  熊维建  熊燕影  邓星  郑新 《中医杂志》2018,(10):825-828
郑新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矿物质与骨异常的病因病机基本特征是"本虚标风",以肾(精髓)、脾(气血)、肝(阴血)亏虚为本,邪气亢盛(如浮阳、毒、瘀、痰、浊等)致风邪扰动为标,提出从"风"论治。临证时根据致"风"成因进行分证论治,以养肝健脾益肾治其本,化瘀解毒搜风通络治其标,灵活运用平肝熄风、培土宁风、化瘀解毒搜风法治疗本病,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5.
慢性尿酸性肾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常不突出,早期亦无肾损害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难以引起重视,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导致尿毒症,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王暴魁教授认为慢性尿酸性肾病以肾气阴两虚,湿浊痰瘀痹阻肾络为主要病机,强调风邪在本病中的重要性;治疗上以补气养阴为主,兼以祛湿化痰、活血通络,祛风贯穿始终;主张分期论治,急性加重期以邪盛正虚为主,从痰热湿瘀夹风论治,兼以固本;稳定期以正虚邪恋为主,从气阴两虚论治,兼以祛邪。  相似文献   

6.
运用络病理论浅析中医对慢性肾脏病病机及治疗的认识。基于络脉与肾脏结构功能、生理病理关系,探讨肾络病证与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络病理论认为肾络空虚,风、湿、瘀、毒等病理因素阻滞肾络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病理基础,肾虚络瘀是其病机关键,并将"络以通为用"作为治疗总法则;"通络"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补虚通络为基本治法,邪实为主时则辨证予祛风通络法、化痰祛湿通络法、活血化瘀通络法、解毒泄浊通络法等祛邪通络法治之,标本兼顾。将络病理论应用于慢性肾脏病的诊疗中,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理论依据和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新思路.通过对肾络生理、病理的阐述,提出痰、瘀、毒、虚共同导致的肾络瘀滞是慢性肾衰的病理基础,养血活血、和络泄浊法是治疗慢性肾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运用络病理论辨治慢性肾功能衰竭解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络病理论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治疗新思路。通过对肾络生理、病理的阐述,提出痰、瘀、毒、虚共同导致的肾络瘀滞是慢性肾衰的病理基础,养血活血、和络泄浊法是治疗慢性肾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发病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性肾功能损害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或代谢紊乱的临床综合征。通过临床实践和理论学习,我们认为"肾络瘀阻"能更好的概括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活血通络与脾肾双补是慢性肾功能衰竭基本治则,并创立了双丹饮为基础方加减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这对于进一步探讨慢性肾衰的辨治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慢性肾风"范畴,从"风-络脉-玄府"层面论述慢性肾风的中医"因、机、证、治"。风扰肾络是本病发病的首要因素,湿热瘀毒、痹阻肾络是本病重要的病理演变,肾络痹阻、玄府开阖失司乃本病的病机本质;治疗强调病、证、症三辨相合,倡导"肾风从风论治"的治疗大法,临床当酌用风药,以辛通玄,祛邪通络,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机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临床常见的慢性并发症,阳虚络瘀是其病机关键,气阴两虚贯穿始 终,治本尤当调补脾肾。  相似文献   

12.
肾风最早记载于《素问·风论》,后在《中藏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等文献中均有论述,是由风邪侵袭肾络而引起的病证,临床常见水肿、尿血、泡沫尿、咽喉肿痛、腰困乏力等症,其见证与现代医学慢性肾脏病相符。慢性肾风临床常夹杂多种病邪,病机变化多端,但风湿合邪在慢性肾风的病理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风湿伤肾证是慢性肾风的重要证型,临证常兼见脾虚湿阻证、风热伤络证、表虚不固证、湿瘀痹阻证、气阴两虚证。中医药治疗慢性肾风疗效显著,临床上,针灸和中药并用在慢性肾风治疗中具有极大优势,可以显著提速并提高疗效,防止病情复发,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长期缓解率。  相似文献   

13.
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风邪为病变化多端,全国名老中医陈美华教授非常重视"风病"的证治,主张在临床上需识风、辨风,才能更好地治风。风邪具有"向上向外"和"动"的特点,且易与他邪合并致病。由风的来源可分为外风证和内风证。外风证是人自身的阴阳气血失调后,风邪乘虚而入所致,既可外伤皮毛,亦可内中脏腑;内风证责之于肝,涉及心、脾、肾,可因热极生风、阴血虚生风、肝阳化风、痰瘀生风。治疗风证,外风宜祛,内风宜熄,辨证论治,审症求因。  相似文献   

14.
介绍郑平东教授治疗肾性血尿的临证经验。认为肾胜血尿的病机可慨括为热、虚、瘀;对于辨证强调诸法并用,尤以辨虚实为要,具体可分风邪犯肺、湿热下注、火毒亢盛、心经郁热、肝经郁热、肾络瘀阻以及气阴两虚、阴虚火旺、脾不统血、肾气不固等型论治。  相似文献   

15.
介绍高彦彬教授从络病论治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ORG)的临床经验。高教授认为ORG属中医“络病”范畴,病性本虚标实,治疗应辨证论治结合分期论治:早期(肾络瘀滞)分为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肝郁胃热证,治以祛邪为主,运用健脾化湿通络、清化湿热通络、疏肝清热通络法;中期(肾络瘀阻)分为肺脾气虚兼湿邪内蕴、肝肾阴虚兼湿热下注证,治以扶正祛邪,运用益气化湿通络、补肝肾清湿热法;晚期(肾体劳衰)分为气阴两虚兼湿热蕴毒、脾肾阳虚兼痰瘀互结证,治以扶正为主,运用益气养阴兼利湿解毒、温补脾肾兼化痰活血通络法。  相似文献   

16.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初期以(风邪、热邪)为主,后期以虚(气阴两虚、肾阴亏虚、脾肾阳虚)为主。分风热兼湿、血热夹瘀、湿热瘀阻、气阴两虚、脾肾两虚等型。指出:凡治血者,必先以去瘀为要,故补气健脾,化瘀通络,解毒祛湿,与疏利少阳并举。  相似文献   

17.
张玉琴教授认为"久病入络"和"久痛入络",郁(瘀)毒损伤肾络为糖尿病肾病的主要病机,提出了消渴郁(瘀)毒学说,"郁"在前,"瘀"在后,"郁"范围广,"瘀"比较局限;"郁"指气郁,"瘀"指血瘀。气郁、酒郁、食郁最终导致血瘀,运用解毒通络法治疗。早期以气阴两虚、瘀血阻络为主,益气养阴,活血即是解毒;终末期则以阴阳两虚、湿毒上逆突出,形成"痰瘀""湿瘀"等,温阳降浊、化瘀利湿即是解毒。通络之法,以化瘀通络、利湿通络及虫类药搜风通络为主。  相似文献   

18.
周圆 《江苏中医药》2016,48(3):27-28
王琛教授认为慢性肾衰的基本病机为脾肾气虚、湿瘀内蕴,气虚血瘀是推动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他从"气血互根"论治本病,具体施以温阳益气、滋养阴血、化瘀泄浊诸法,邪正兼顾,气血同调,获得较好的疗效。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正>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系国家级名老中医,中医肾病学国家授衔专家,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张老师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基础上,经过多年反复临床实践,提出了肾虚血瘀论及补肾活血法理念,并将补肾活血法作为治疗慢性肾衰的基本法则。现笔者就补肾活血法在慢性肾衰治疗中的具体应用体会进行阐述。1病因病机张大宁教授认为肾乃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脾肾两脏极易发生阳气虚损,虽然慢性肾衰可出现虚、瘀、湿、逆、毒等多种病证表现,但脾肾阳气虚损贯穿整个病程。  相似文献   

20.
IgA肾病是引起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最常见病因。高彦彬教授认为IgA肾病属中医“络病”范畴,病性本虚标实,辨证分型主张“以虚定型,以实定候”,本虚分为肝肾亏虚、气阴两虚、脾肾两虚、阴阳两虚4个证型,标实分为热毒伤络、风伏肾络、湿热壅络、肾络瘀阻、浊毒闭络5个证候;治疗上主张分期论治,以通络为主;急性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治以祛邪通络;慢性缓解期,以正虚为主,虚实夹杂,治以扶正通络;辨证施治,随证加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