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肥胖与骨质疏松症(OP)的关系。方法东风公司医院用法国Medilnk公司全干式超声骨密度扫描仪,对健康检查者选择跟骨进行骨密度(BMD)监测。随机整群抽取东风公司十堰基地退休员工11 180人的BMD监测资料,用描述流行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MD下降率为41.8%,OP患病率为16.1%;50岁人群BMD下降率为26.5%,OP患病率为8.2%;50岁人群BMD下降率在41.6~43.5%,OP患病率在11.1~30.9%;男女BMD下降率分别为38.1%、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6,P0.01);OP患病率分别为11.7%、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92,P0.01)。体重指数阳性者BMD下降率(49.3%)明显高于阴性(36.9%)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68,P0.01)。男性腰臀比值、超体重、体重指数阳性和阴性与OP患病的χ2值在12.37~90.60之间,均P0.01。结论年龄的增长导致OP发生的危险性增高,女性发生OP的概率高于男性,体重指数阳性是BMD下降的危险因素,男性腰臀比值、超体重、体重指数阳性不是O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量北京地区健康成年女性人群腰椎骨密度(BMD),了解该地区人群BMD水平,探讨容积性定量CT(v QCT)对椎体BMD测定及骨质疏松症(OP)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和Mindways公司QCT工作站测量,完成422名健康成年女性腰1-3椎体BMD检测,按年龄分组,分析每个椎体各年龄段间BMD值和同一年龄段腰1、2、3椎体间BMD值的差异;绘制年龄与BMD关系散点图,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回归方程;根据2007年国际临床骨测量学会(ISCD)建议的标准,计算各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OP发生率。结果腰1-3椎体BMD在25岁~组均达到峰值,平均BMD峰值为(182.44±23.02)mg/cm3;各年龄段间3组腰椎BMD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45~60岁的3个年龄段腰1至腰3椎体的BMD值均呈递减趋势(P0.05)。女性45岁以前的BMD值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年龄呈负相关(r=-0.193,P0.05);45~55岁BMD随年龄增长迅速下降,与年龄呈明显的负相关(r=-0.604,P0.01)。50岁之前女性原发性OP发生率很低,45岁~组仅3.77%;50岁以后,OP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迅速增高,到≥70岁组达82.76%。结论 v QCT椎体BMD测定在诊断OP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女性45~60岁是防治OP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健康人群指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 osteporosis,OP)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放射吸收法对11 419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指骨BMD检测,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和人体学测量.结果 对1 1 419例健康体检者指骨BMD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群指骨BMD呈下降趋势(r=-0.43,P<0.001).男性指骨BMD峰值位于30~岁,指骨BMD均值为(0.346±0.029) g/cm2;女性峰值位于40~岁组,指骨BMD均值为(0.336±0.030)g/cm2.40~岁组以后,男、女性BMD值均进入快速下降期.各年龄段女性BMD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本次研究共检出OP病例1 531例,占总人数的13.4%.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OP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骨量正常人群比例呈下降趋势.结论 广州地区健康人群BMD随年龄增长而降低,OP发病率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除40~岁组外,同年龄组女性OP检出率高于男性.本次研究结果为广州地区OP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东丽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本区高血压的患病情况,为制定高血压防治策略提供指导。[方法]以居委会为依托,对东丽区福山里和丰年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高血压患病情况进行普查,筛查率为84.10%。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本区高血压患病率45.46%,新发病率为10.29%。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为41.99%,低于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48.53%(χ2=7.645,P=0.006)。1级高血压患病率20.25%,占到41.37%,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第二(14.39%),占30.5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从低到高依次为60~70岁(11.66%),70至80岁组(17.91%)和80岁及以上组(27.97%)(χ2=56.59,P=0.000)。女性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17.65%)高于男性(11.84%)(χ2=11.808,P=0.001)。高血压患者知晓率为33.39%,治疗率仅27.40%。男性的知晓率和治疗率均高于女性(P值均﹤0.05)。[结论]该区高血压防治应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强高血压的健康知识宣传,规范高血压的治疗,特别强调对60岁及以上家庭主妇的健康宣教。进一步扩大高血压防治的年龄覆盖范围,重视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防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岗区高血压患病情况和其危险因素的分布。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龙岗区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调查居民的收缩压均值为113.17±15.23 mmHg,舒张压均值为73.68±10.06 mmHg,收缩压均值与舒张压均值总体上随年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P0.001);高血压患病率为16.49%,男性高于女性(χ~2=4.81,P0.05)。患病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在35岁以后随年龄上升比较明显,60岁之前男性高于女性,60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63,95%CI:1.50~1.77)。高血压患者患病知晓率为71.29%,两周治疗率64.36%,治疗人群控制率为46.53%,女性均高于男性(χ~2=19.099、30.24、28.953,P0.01);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婚姻状况、是否吸烟、是否饮酒、锻炼与否、是否有中心性肥胖、不同体质指数及血脂是否异常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47、127.01、50.91、13.47、25.38、21.46、5.59、170.78、11.71,P均0.05);男性、高龄、有高血压家族史、饮酒、有较高的BMI指数、向心性肥胖和糖尿病为高血压患病危险因素。结论龙岗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龙岗区政府要保持高度警觉,多部门联防联控,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提升居民防控意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合肥市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同性别及年龄组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病情况,为心血管疾病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于2012年4-12月,采用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合肥市4个社区8 778名年龄大于40岁的常住汉族居民进行相关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测定,描述不同性别及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血压升高及糖、脂代谢紊乱的患病情况,并进行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的比较。结果男性和女性居民肥胖率分别为16.0%和15.8%。男性肥胖率在40~岁年龄组达到最高水平(21.3%),并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女性居民肥胖率随年龄增高而上升,在60~岁年龄组达到高峰,7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下降。40~岁年龄组女性居民肥胖率显著低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7,P0.05),此后呈赶超趋势,60岁以后年龄组女性肥胖率超过男性。男女居民血压升高患病率分别为46.5%和38.7%,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8,P0.05)。不同性别人群血压升高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和女性居民高血糖患病率分别为34.9%和31.9%,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5,P0.05),不同性别人群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性和女性居民脂代谢紊乱患病率分别为57.9%和58.2%,男性居民脂代谢紊乱发生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而女性居民则呈上升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趋势χ2值分别为38.23和186.13,P0.05)。结论合肥市社区常住40岁以上居民超重、肥胖、血压升高和糖脂代谢紊乱患病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应对不同性别、年龄人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青岛市城阳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流行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其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0—12月到山东省青岛市某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老年人。对所有体检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身体指标测量,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腰椎和股骨的骨密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P的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1 180名60~89岁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423人,女性757人。男性平均年龄为(71.35±11.99)岁,女性平均年龄为(72.01±10.10)岁,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0);男性BMI和吸烟率均高于女性(P0.05)。全部调查对象OP患病率为30.42%,女性(38.97%)明显高于男性(15.13%);骨量减少患病率为34.66%,女性(37.64%)高于男性(29.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OP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增加、OP认知度低、有既往疾病史为男、女性OP的共有危险因素(P0.05,OR1)。在女性中,有OP家族史、绝经是OP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1.846(1.403-2.364)和3.252(3.125-3.608);而绝经晚、饮用牛奶和高BMI为保护性因素,OR值(95%CI)分别为0.956 (0.936-0.989)、0.513 (0.419-0.480)和0.845 (0.796-0.995)。在男性中,受教育水平高和吸烟为OP的危险因素,OR值(95%CI)分别为2.136(1.189-3.896)和2.084(1.224-2.682);体力活动多和饮用牛奶为保护性因素,OR值(95%CI)分别为0.647 (0.512-0.764)和0.867 (0.567-0.996)。结论青岛市城阳区60岁以上人群OP患病率高,需根据不同人群的影响因素采用针对性干预,加强牛奶饮用,提高群众对OP的认知度,有利于预防OP。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庆市油田职工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为制定高尿酸血症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8—2019年在大庆市龙南医院体检的油田职工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油田职工高尿酸血症患病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尿酸血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收回3 499份油田职工的调查问卷,发现高尿酸血症患者835例,患病率为23.86%,其中男性患病率为34.33%,女性患病率为12.32%,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2.73,P0.001);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降低(χ~2趋势=52.997,P0.001),女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各年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370,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只喝啤酒(OR=1.233)和饮茶(OR=1.176)是高尿酸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女性(OR=0.287)是高尿酸血症的保护因素。结论大庆市油田职工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偏高,男性高于女性,且具有年轻化趋势。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有效地降低高尿酸血症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2016年在北京市密云区中医医院进行HCY和BMD检查的体检人群,共计1 309例。按性别、每10岁年龄段分组,分别计算各组HCY、BMD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各年龄组男性BMD和HCY值均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50~59岁年龄段HCY正常组的BMD值高于HCY升高组,女性60~69岁年龄段BMD减少组的HCY值高于BMD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年龄段分组研究BMD和HCY浓度之间相互关系是一种新的思路,男性50~59岁、女性60~69岁年龄段BMD和HCY之间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应更深入地研究青年人群BMD和HCY的关系,以便更好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通市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4 174例健康体检者应用MetriscanTM测量非惯用手指指骨的骨密度(BMD)。结果骨密度(BMD)男性T值为(0.123±1.124),正常者为84.6%,骨质减少为12.8%,骨质疏松为2.6%;女性T值为(-0.101±1.421),正常者为76.9%,骨质减少为12.9%,骨质疏松为10.2%;45岁以上各组,随年龄增加,骨密度T值呈逐渐下降,女性降低幅度高于男性(P<0.05)。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女性在50岁开始增高,男性≥70岁者明显增高,女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D测量可及早检出骨质疏松,而指骨BMD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北京市怀柔区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现况,为怀柔区居民糖尿病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本区户籍16 726人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结果糖尿病患病率为9.92%,其中男性患病率为8.94%,女性患病率为10.82%,男性与女性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50,P0.01);60岁组糖尿病患病率最高(16.32%),随年龄增长糖尿病患病率有升高的趋势(χ2=517.73,P0.01),40~岁(7.28%)到60~岁(11.73%)组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尤为显著;初中及以下糖尿病患病率最高(22.84%),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逐渐降低(χ2=205.53,P0.01);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职业人群为离退休人群(19.91%);婚姻状况分布中未婚人员糖尿病患病率最低(3.21%)。结论 40岁以上女性人群、60岁以上离退休及农村文化水平低人群作为怀柔区糖尿病防控重点人群,对重点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以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郭俊仙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7):2633-263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矿物质变化及雌激素对骨矿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对406例41~60岁围绝经期女性同时测定血清雌二醇(E2)及前臂1/10和1/3部位的骨密度(BMD),以5岁为一个年龄组进行分析。结果:51~55岁和56~60岁年龄组女性随着年龄增大体内E2水平快速下降(P<0.01),随之前臂远端1/10和1/3部位的骨量均出现快速丢失(P<0.01),骨质疏松(OP)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上升;46~50岁和51~55岁年龄组女性1/10部位比1/3部位显示更高的OP患病率(P<0.01)。结论:女性围绝经期BMD的快速下降及OP患病率的升高与围绝经期血清E2的快速下降关系密切。检测女性OP时,测量前臂1/10部位BMD较1/3部位更敏感。女性OP的防治应侧重在围绝经期进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邢台农村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情况和相关因素,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联合整群的抽样,共调查和测量了8 159例农村老年人。结果邢台农村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6.23%,年龄、性别及BMI是邢台农村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危险因素(P0.05),喝牛奶和体育锻炼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邢台农村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不高,应重点关注女性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提倡喝牛奶喝锻炼身体,防止超重和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乐陵市企业职工高血压病的患病情况,为企业职工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年9月对乐陵市三家企业共计2157名职工进行高血压病筛查。结果 2157名企业职工高血压患者379人,患病率17.57%,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χ2=144.81(P0.01),高血压病患病以1级高血压为主,45岁前男性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女性,18~24岁、25~34岁、35~44岁各年龄组χ2值分别为4.36、9.48、13.97(P0.05),45~54年龄组性别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乐陵市企业职工高血压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有关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应关注企业职工健康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高血压患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解骨质疏松症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情况,明确检测骨密度(BMD)的敏感部位.方法随机对北京市海淀区60岁以上1 074名老年人进行腰椎(L(3)~L4)及股骨上端(Neck、Ward's、Troch)BMD检测,并分别统计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结果两性患病率均随年龄逐年增高;女性以股骨Ward's为例,60~69岁组为70%、70~79岁组为87%、80~94岁组为100%;男性以殷骨Neck为例,60~69岁组为31%、70~79岁组为53%、80~94岁组为63%.结论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群尤其是老年妇女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应不断提高全民的自我保健意识,进一步做好群体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同一人群5 609名教职工连续三年的糖尿病患病和相关因素的变化情况进行前瞻性调查。方法 2008年对某高校教职工参加体格检查的队列人群追踪随访3年,调查分析糖尿病和相关影响因素三年间的变化趋势。结果三年间糖尿病的患病率从7.67%上升到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P<0.01),但是男性和女性在各年龄段的分组中,均没有显著的升高,只有在合计的60~69岁年龄段糖尿病患病率有明显的升高(χ2=5.04,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升高,70~79岁年龄组除外。全人群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三年间从30.61%降至27.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P<0.001)。但年龄分组后,只有60~79岁年龄组全人群(χ2=13.72,P<0.001)和60岁以上的女性人群(χ2=14.25,P<0.001)血脂异常的患病率显著下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空腹血糖是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教职工人群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和防治行为干预,特别是要注意重点人群的防治干预和血糖的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重庆市某高校社区原发性高血压伴糖尿病(以下简称高伴糖)患病及诊治状况,为更全面和有效地防控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市某高校社区6 099名20岁及以上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和生化检查,筛查高伴糖患者并对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社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4.1%,糖尿病患病率为34.0%,高伴糖患病率为10.1%,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2.6%,女性患病率为7.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00,P=0.000)。41.8%的高血压患者伴有糖尿病,29.7%的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随着年龄增加,高伴糖患病率呈逐渐增高趋势,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r=0.279,P=0.000);各年龄组男性患病率均高于女性,40岁年龄组、50岁年龄组、60岁年龄组男女间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32,P=0.001;χ~2=21.202,P=0.000;χ~2=15.213,P=0.000);超质量或肥胖者及中心性肥胖者高伴糖患病率均较高,分别为15.2%和22.2%;高伴糖患者病情知晓率为51.0%,其中有68.2%的患者已接受降压、降糖治疗,控制达标率为52.3%。女性知晓率和治疗率及控制达标率(52.3%,69.3%,57.1%)均高于男性(50.4%,67.6%,50.0%)。结论高伴糖患病率和控制达标率不容乐观,应加强社区人群的健康教育,特别是对中老年、超质量、肥胖等高伴糖高危人群进行重点教育,基层医生应重视对高伴糖的诊断和规范干预,对防治高伴糖和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北京市石景山区高血压的流行特征及防治水平。方法 2015年在石景山区9个街道的社区居民进行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现况调查,收集居民有关高血压的患病、治疗和控制情况。结果共调查年龄在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4880人。高血压患病率为36.1%,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为63.7%,55.6%和35.3%。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高(χ~2=62.77,P0.01),年龄在60岁以前男性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χ~2=39.61,P0.01),随着年龄增长在50岁以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上升明显,60岁以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甚至超过男性(χ~2=3.8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OR=1.776,95%CI:1.679~1.879)、饮酒(OR=1.604,95%CI:1.349~1.908)、超重肥胖(OR=1.668,95%CI:1.501~1.853)、高尿酸血症(OR=1.685,95%CI:1.199~2.360)、腰围(OR=1.699,95%CI:1.434~2.012)和空腹血糖(OR=1.232,95%CI:1.156~1.314)等;高血压的保护性因素有性别(OR=0.760,95%CI:0.604~0.956)、体育锻炼(OR=0.767,95%CI:0.630~0.935)、文化程度(OR=0.872,95%CI:0.811~0.938)和职业(OR=0.973,95%CI:0.946~1.000)。结论石景山区居民高血压病患病率高,且有上升趋势。其疾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上海市陆家嘴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及影响因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从上海市陆家嘴社区抽取1 956名≥65岁老年人进行生活方式问卷调查及身高、体重、腰围、臀围和骨密度等测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实际调查1 576人,检出骨质疏松症558例,患病率为35.41%;女性患病率为46.89%,高于男性的16.47%(P0.01)。体质指数(BMI)≥18.5 kg/m~2(OR=0.05~0.22)、锻炼(OR=0.12~0.43)和非素食为主(OR=0.34~0.38)是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的保护因素;中心性肥胖(OR=5.19,95%CI:2.60~1.38)和饮酒(OR经常=4.19、OR每天=2.86)是危险因素。BMI≥18.5 kg/m~2(OR=0.33~0.37)、锻炼(OR=0.34~0.57)和非素食为主(OR=0.25~0.59)是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的保护因素;糖尿病史(OR=1.45,95%CI:1.09~1.92)和高血压史(OR=1.39,95%CI:1.07~1.82)是危险因素。结论上海市陆家嘴社区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5.41%,且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控制体重、加强锻炼和非素食为主可降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骨质疏松门诊就诊人群的骨密度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使用美国DPX-NT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来我院2015年11月份到2016年6月门诊的855例40~100岁中老年人正位腰椎和股骨近端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着年龄的增加(40岁以上),男女性各部位BMD逐渐下降,女性更为明显,男性腰椎BMD下降程度较轻.男性腰椎50~岁组与60~岁组比较和60~岁组与70~岁组比较、女性腰椎60~岁组与70~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腰椎的OP患病率最高,40~59岁男女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60岁以后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01).40~100岁人群腰椎和股骨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男性为26.99%和4.68%,女性为57.13%和8.91%,男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老年住院病人的骨质疏松率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率也随着上升,女性病例发生率多于男性.骨折、脑卒中伴肢体活动障碍、糖尿病、重度COPD的骨质疏松率高于其他疾病.中老年人应坚持适当的体育活动,并注意防止跌倒导致的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