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国中老年患病人群自我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中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提供建议。方法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对中老年人群患病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慢性病人群更倾向于自我医疗(42.06%),一个月内新患病人群更倾向于就医(63.24%);在自我医疗与不处理的选择上,慢性病患者(OR=0.36,P0.001)倾向于不处理,在自我医疗与就医的选择上,慢性病患者(OR=4.13,P0.001)、居住城市者(OR=1.23,P=0.001)倾向于自我医疗。结论慢性病、男性、高龄和农村地区的中老年患病群体治疗率仍有待提高,慢性病、城市地区居民自我医疗率应降低。应采取增加农村卫生资源投入、健康教育等方式,改善城乡基层卫生服务公平性,降低自我医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某市中老年(40岁以上)居民医疗需求、利用现状和患病后就医方式,探讨影响就医方式选择的因素,以期引导中老年居民形成正确的就医模式。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将某市6个行政村(居委会)766名年龄≥40岁的户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描述中老年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现状、患病后就医方式选择行为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中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74.5%,两周患病率为47.7%,两周就诊率为12.5%,两周患病就诊率为26.3%。患病后有161人选择医院就诊(21%),有455人选择自我医疗(59.4%),有150人选择不做任何治疗(19.6%)。经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婚姻状态、体检、健康档案、获取健康知识频率和医疗类型偏好等因素影响着中老年居民的就医方式。结论中老年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较大但卫生服务利用率不足,患病不就医现象严重,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居民合理就医。  相似文献   

3.
北京某社区35岁以上慢性病人群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北京市某社区1645名35岁以上慢性病人群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制定社区慢性病防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入户调查资料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该社区35岁及以上慢性病人群患病后47.96%的人选择看医生,40.67%的人选择买药(包括家庭药箱),11.37%的人选择自我护理;该人群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居住小区、文化程度、就业状态、医疗保障形式和疾病的发生情况等。结论:加强慢性病防治,积极开展弱势人群自我护理和用药方面的健康教育,主动迎接医疗改革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武汉市老年慢性病患者医疗卫生机构就诊选择现状,探索老年慢性病患者就医机构决策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设计问卷,对865名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单因素分析采用方差分析及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65名老年慢性病患者中,205名来源于三级医院,265名调查对象来源于二级医院,395名调查对象来源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因素分析显示,户口所在地为本地(OR=3.450,95%CI:1.464~8.131)、医疗机构离居住地较近(OR=15.473,95%CI:4.553~52.587)为老年慢性病患者倾向选择二级医院的影响因素;医疗机构离居住地较近(OR=42.945,95%CI:15.091~122.215)、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好(OR=0.044,95%CI:0.015~0.132)、慢性病现患病数量(OR=0.082,95%CI:0.438~0.774)为研究对象倾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慢性病患者就医机构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时,不仅需根据老年慢性病患者自身的户口特征及疾病特征,同时应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促进老年慢性病患者正确使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辽宁省居民患病后的求医行为现状,分析居民求医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不同求医行为与健康的关系,从而为政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制定卫生服务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辽宁省成人进行横断面调查,描述辽宁省成人的求医行为情况,分析不同特征人群求医行为的差异。结果辽宁省居民患病后,自己找药的比例最高(82.75%)。居民就医时选择社区医疗机构的最多(66.99%),选择专科医院的比例最低(2.39%)。居民患病不立即就医原因的前二顺位依次为:觉得没必要看病(52.08%)、医疗费用太贵(36.59%)。随着健康自评情况的逐渐消极,人们患病后找医生的比例逐渐升高。结论辽宁省居民患病后自我买药治疗的比例高,健康状态不好的人,患病后更愿意找医生。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了解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选择行为,通过对农村居民慢性病患者在各机构的就医选择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确诊和治疗的患者比例逐步提高,但是慢性病患者的治疗费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经济困难依然是慢性病患者不进行治疗的重要原因。应该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规范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将慢性病的经常性治疗落实在基层医疗机构。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基于个人特征的视角探讨贫困患者医疗目的地选择行为结果及影响机制,为准确且有效地长期实施健康扶贫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贫困患者医疗目的地选择行为和个人特征影响因素,为健康扶贫政策提供政策建议。结果 贫困患者具有就近就医倾向,分别有66.1%和26.1%的患者选择县内及市内县外就医;除性别外,疾病类型、年龄和民族等因素均对医疗目的地选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此外,患者县外就医选择具有“有限理性”特征,既优先选择高级别医院、也会将医疗目的地更多局限在省域范围内。建议 一是优化服务管理,引导贫困患者合理理性就医行为;二是强化政策协同,构建贫困患者减负多重保障屏障;三是创新服务模式,探索“互联网医疗+保险”联动机制;四是加强区域规划,完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四川省城乡居民就医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基于2018年四川省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描述四川省城乡居民两周内患病就诊及就诊机构选择的基本特征,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居民两周内患病是否就诊以及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 居民两周患病率为41.7%,其中选择就诊的比例为46.4%;影响居民患病后是否就诊以及就诊机构选择的因素主要是居民是否患有慢性病、自感患病伤的严重程度、病伤的持续天数和患者受教育程度(均P<0.05);基本医疗保险类型是就诊机构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居民选择就诊机构并无城乡差异,但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可能性是非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2.627倍(P<0.001)。结论 四川省居民两周患病后就诊的比例较低,应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并加强健康教育,合理规范居民就医行为。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就医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大学生患病后选择医疗机构的行为 ,以便为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和学校医疗机构工作改进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抽取 119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就医行为方面的问卷调查后 ,从年级、城乡生源、性别三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患病后选择就医去向选项中 ,选择校医院者随年级升高而逐年下降 ,选择大医院率与校医院则相反 ,且在一、四年级中差异存在高度显著意义 ;城乡生源中 ,在选择校医院和大医院中差异也存在显著意义 ;男女生的差异也有显著意义。在就医选择因素中 (价格、服务态度、医疗水平 ) ,总体以选择医疗水平者占 6 9.92 % (833人 )。 结论 大学生的就医观念受多种因素影响 ,学校医疗机构需要给予正确导向和改善自身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  相似文献   

10.
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及影响社区卫生机构利用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镇江市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现状,分析患者是否选择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因素,为加强慢性病管理和促进患者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镇江市242名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未对慢性病进行治疗者达19.8%;42.1%的患者选择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慢性病治疗,选择社区的原因主要是离家近及慢性病诊断用药较简单,影响社区利用的因素主要是性别、职业、月收入、政策知情度及社区机构满意度。结论应加强慢性病防治中的社区干预,提高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及满意度,加大医保政策宣传,引导患者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开展慢性病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福州市中小学教师的医疗服务需求与利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慢性病患病率和二周患病率指标来描述中小学教师医疗服务需求量,用二周每千人卧床数和卧床日数、二周每千人休工人数和休工日数指标来反映教师疾病严重程度,用就诊率反映教师对医疗服务的利用情况。结果:福州市中小学教师的慢性病患病率和二周患病率分别为60。06%和44.32%;二周每千人卧床人数为21.76和卧床日数为59.84;二周就诊率为74.46%。结论:中小学教师医疗服务需求量大,但疾病严重程度不高,影响二周就诊率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和就医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慢性病门诊待遇对患者就医行为、健康产出以及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基于南京市样本地区城乡居民高血压参保患者2019年至2021年的就诊数据,利用个体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及Utest检验,分析慢性病门诊待遇与患者就医行为、健康产出以及医疗费用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果:当慢性病患者的年门诊实际报销比处于(42.99%, 64.11%)此区间时,增强门诊保障待遇,方可同时促进患者合理就医、保障患者健康以及控制医疗费用。结论:适度提高慢性病患者的门诊待遇,可以让慢性病患者有更合理的就医行为和更好的健康产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医疗费用的控制和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长沙市社区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情况、就医意向及影响因素,为推广社区首诊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法从长沙市所辖的五个行政区抽取65岁以上老年人6 000名作为调查对象,对其就医意向及相关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长沙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6.34%。其中,高血压、冠心病、骨关节病、糖尿病是本地区老年人较为常见的慢性病。调查对象中有4 322人(75.3%)患病时首选二级及以上医院就诊,1 021人(17.79%)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397人(6.91%)选择私人诊所或自我医疗。不同行政区域、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同住人员的老年人,首诊医疗机构选择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沙市老年人社区首诊的就医观念尚未普及。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水平、转变就医观念、为老年人提供个体化的卫生服务是推行社区首诊、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杭州市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及其就医行为的情况与变化。方法 :杭州市家庭入户调查使用自编的家庭健康调查表,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在2009—2013年进行连续性调查,选择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居民为研究对象,分析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及其就医行为。结果 :杭州市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较高,2009—2013年患病率前三位的慢性病均为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门诊首诊选择在社区的比例有所上升,同时自我医疗比例也较高。社区就诊费用低于二、三级医院就诊费用,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自付比例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应当重视慢性病的预防与治疗,加强社区首诊观念,降低老年居民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合肥市中小学教师健康素养水平和慢性病的患病状况,探讨其间存在的规律和联系,为制定和评价健康素养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各县(市)区所需样本量根据学校教师数进行规模整群抽样,每县(市)区抽取中小学各10家,对学校中的全部在岗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合肥市中小学教师具备基本健康素养水平的比例为30.0%,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比例为26.5%,45岁以上中小学教师的科学健康观、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的素养水平与慢性病患病情况的关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素养水平,改善中小学教师的健康状况,在做好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的基础上,应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科学健康观的培养和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方面的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老年人就医时机及影响因素。方法于2014年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山东省3个市≥60岁905例患病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调查前1年内患病且发生就医行为的905例老年人中,立即就医者占83.4%,疼痛难忍时就医者占9.1%,一直拖着不就医者占7.5%;不同家庭人口规模、家庭年医疗支出、有无健康档案和到最近医疗机构时间的老年人就医时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5、18.848、14.443、20.225,均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年医疗支出(OR=0.401、0.531)、有无健康档案(OR=0.421)和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OR=0.429、0.614)是城市社区老年人就医时机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城市社区老年人就医时机较为合理,家庭年医疗支出、有无健康档案和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对就医时机选择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三甲医院康复期老年慢性病患者向下转诊意愿及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394例康复期老年慢性病患者就医意愿与行为,探究向下转诊意愿影响因素.结果 256例患者"不愿意"向下转诊,主观原因为不信任医务人员技术(37.50%)和担心病情反复(30.86%),独立影响因素为不知晓分级诊疗制度、各级医疗单位功能认知差、心理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问题。方法2021年2月,采用网络调查,以321名慢性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调查的慢病患者中,37.1%出现就医延迟。就医延迟最多的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23.5%);就医延迟影响的首位原因是患者出现"医院恐慌"现象,害怕院内交叉感染而不敢去医院(54.6%);未及时就医带来的首位影响的是康复变慢(43.7%)。结论就医延迟发生的主要社会人口学特征是年龄和自评健康状况,患者就医延迟的心理行为特征是风险感知和过度防护,新冠肺炎疫情下,慢性病患者就医延迟现象较高,就医延迟后对患者产生不利影响,建议采取全方位的综合举措以缓解患者疫情期间的就医难题。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就医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就医行为、原因及治疗费用. [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甘肃省2个少数民族县、5个非少数民族县,70个村的1 888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结果]临夏地区未就诊人次明显高于陇南地区和定西地区(X2=80.025,P=0.000<0.05),临夏地区相对定西地区和陇南地区患者选择纯自我医疗方式较多(X2=25.642,P=0.000<0.05),临夏地区自我医疗花费高于定西地区(H=16.265,P=000<0.017).临夏地区患者首先选择个人诊所(34.7%),其次为村卫生室(33.2%). [结论]临夏地区居民在就医行为方面与其他地区存在不同,患病后未就诊、自我医疗者高于其他地区,经济水平成为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中慢性病患者的就医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合理引导其就医行为选择.方法 以Anderson卫生服务利用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分层模型对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88.51%的流动人口慢性病患者在生病时会选择就医,选择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