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常州、南通和淮安三地的农村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展开实地调研。结果大部分慢性病患者平时不太注重医疗保健,只有在感到身体明显不适时才前往就医;大部分患者自行到药店购药,而不是到医疗机构就医;慢性病患者非常重视医生的技术水平,对药品的选择有一定的盲目性。结论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预期是控制病情,而不是彻底治愈疾病。患者的自感健康状况、居住地与就医机构的距离、是否报销及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影响着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江苏省徐州市城市居民慢性病就医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方便居民就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16年7-8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徐州市抽取710名年龄≥18岁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徐州市710名城市居民中,慢性病就医意愿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者300人(42.3%),选择区级医院者172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泉州市城乡居民就医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泉州医改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泉州市7个县(市、区)城乡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选用问卷调查,共调查2 209名。结果泉州市城乡居民94.9%都有一种及以上的医疗保险。身体不适时自行购药有44.8%,户籍、居住地、医疗保险、离家最近的医疗机构、半年内有量血压、1年内有测血糖,均对就医行为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对城乡居民就医行为的指导和培训,形成正确就医理念,建立起全国互联互通的医疗保障体系,降低门诊医疗费用,方便居民及时就近就医。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流动人口中慢性病患者的就医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以合理引导其就医行为选择.方法 以Anderson卫生服务利用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分层模型对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88.51%的流动人口慢性病患者在生病时会选择就医,选择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比...  相似文献   

5.
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及影响社区卫生机构利用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镇江市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现状,分析患者是否选择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因素,为加强慢性病管理和促进患者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镇江市242名慢性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未对慢性病进行治疗者达19.8%;42.1%的患者选择社区卫生机构进行慢性病治疗,选择社区的原因主要是离家近及慢性病诊断用药较简单,影响社区利用的因素主要是性别、职业、月收入、政策知情度及社区机构满意度。结论应加强慢性病防治中的社区干预,提高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及满意度,加大医保政策宣传,引导患者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开展慢性病规范化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西藏地区中老年人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配置当地卫生资源,进一步提高当地中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提供相关研究依据。方法 根据西藏地区第六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通过建立二分类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西藏地区中老年人就诊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西藏地区中老年人两周就诊率为15.96%,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经济状况较好(中等收入:OR=1.512,95%CI:1.098~2.083;高收入:OR=1.392,95%CI:1.019~1.903)、患病持续时间较短(OR=0.959,95%CI:0.935~0.984)、患病严重程度较重(一般:OR=1.946,95%CI:1.512~2.506;严重:OR=2.818,95%CI:2.167~3.664)、患慢性病(OR=1.759,95%CI:1.232~2.514)的患者在两周内患病后就诊的比例更高;与医疗机构距离较远(2~<4km:OR=0.694,95%CI:0.497~0.971)、健康状况分值较高(OR=0.985,95%CI:0.979~0.991)的...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大学生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安徽省大学生患病后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的干预措施,促进身体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安徽省3所高校9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患病后就诊率女生(79.9%)高于男生(72.1%),城镇(81.8%)高于农村(74.1%),老生(80.2%)高于新生(6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病后约有25%的学生坦言受经济拮据影响,怕花钱,故不能及时就诊;学校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差,对患者的及时就诊率也有影响;患病后大部分学生首选校医院就诊,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及新老生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门诊病例中,精神卫生方面问题占4.0%.结论 大学生的就医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政府应完善大学生医疗保障制度,同时学校医疗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衡阳市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居民有序就医及建立就医决策支持系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03-25-2019-08-25,采用多阶段抽样对衡阳市1 017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就医选择情况及影响就医的因素.结果56.0%的居民选择三级医院就诊,83.6%的居民...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安德森医疗服务利用模型框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数据建立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和Probit模型,从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医疗需要等方面分析老年人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老年人10172例,其门诊、住院比例分别为32.41%、17.68%;门诊、住院中选择公立医疗机构的比例分别为72.93%、92.18%,选择基层医疗机构比例分别为57.63%、17.00%。女性、低龄、城镇、中西部地区、有医保、自评健康不好和ADL受损的老人的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较高,女性、高龄、居住在农村、自评健康不好、ADL受损的老人更依赖于民营或基层医疗机构。安德森模型中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和医疗需要对老年人的就医行为解释较好,交通方式、医疗费用及自付比例、疾病的紧急程度等也与医疗机构的选择相关。当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了老年人的就诊率,但对就诊机构选择影响不明显。结论老年人门诊、住院时选择公立医疗机构较多,选择民营机构较少,门诊时在基层医疗机构略多,住院机构选择集中于高级别医疗机构。其就医行为出发于医疗需要,也受到使能资源的制约和倾向特征的影响。应致力于提高老年人的医疗可及性和公平性,在进一步完善现有高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设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基层及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医疗需求。  相似文献   

10.
北京某社区35岁以上慢性病人群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北京市某社区1645名35岁以上慢性病人群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制定社区慢性病防治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入户调查资料进行分层分析。结果:该社区35岁及以上慢性病人群患病后47.96%的人选择看医生,40.67%的人选择买药(包括家庭药箱),11.37%的人选择自我护理;该人群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居住小区、文化程度、就业状态、医疗保障形式和疾病的发生情况等。结论:加强慢性病防治,积极开展弱势人群自我护理和用药方面的健康教育,主动迎接医疗改革的冲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就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70个县(区、团)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及调查前6个月的就医行为。选取最近6个月内有过身体不适的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作为分析对象。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对就业流动人口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11 134人纳入分析。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自我治疗、不治疗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4 950人(44.5%)、3 880人(34.8%)、2 304人(20.7%)。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流动人口中,女性去医疗机构治疗是男性的1.275倍(95% CI:1.100~1.477);东部、中部、西部的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分别是东北地区流动人口的2.153倍(95% CI:1.669~2.777)、2.310倍(95% CI:1.777~3.002)、2.177倍(95% CI:1.695~2.796);年收入>25 000元的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是年收入≤ 25 000元流动人口的1.255倍(95% CI:1.088~1.448);6个月内最近一次身体严重不适的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是身体不适不严重的流动人口的8.076倍(95% CI:6.091~10.707);在户籍地和流入地都参加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是在两地都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流动人口的1.566倍(95% CI:1.250~1.961)。新生代流动人口相对于老生代流动人口其去医疗机构治疗和自我治疗的发生比为1.369(95% CI:1.157~1.619)和1.240(95% CI:1.042~1.475);已婚/同居流动人口相对于丧偶/离婚/分居流动人口,其去医疗机构治疗和自我治疗的发生比为1.590(95% CI:1.057~2.391)和1.815(95% CI:1.209~2.725)。身体不适越严重的流动人口,其选择的医疗机构的级别越高(P<0.05)。结论 就业流动人口去医疗机构治疗率较低。性别、新、老两代流动人口、婚姻状况、流入地区、年收入、6个月内最近一次身体不适程度、参加医疗保险的方式是影响就业流动人口就医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空巢老人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形成合理就医秩序和积极应对老龄化提供建议参考。方法 基于Anderson模型,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建立影响空巢老人身体不适是否就医、日常就医机构选择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2 647名空巢老人中,两周身体不适率为40.95%,其中就医率为86.81%;日常患病后基层就诊率65.8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医疗保险(OR无 = 0.383)、子女照料频率高(OR几乎每天 = 11.309,OR经常 = 2.282,OR偶尔 = 1.837)、自评健康状况差(OR差 = 2.157)、有慢性病者(OR无 = 0.748)两周不适就医率更高(P<0.05);倾向基层就诊者为文化水平低(OR初中 = 0.623,OR高中/中专 = 0.604,OR大专及以上 = 0.146)、农村(OR城市 = 0.550)、自评健康状况好(OR差 = 0.721)、半年内健康无变化(OR无 = 1.290)、无慢性病(OR无 = 1.096)的空巢老人(P<0.05),认为看病点水平一般或差(OR一般 = 1.548,OR差 = 2.190)。结论 空巢老人就医意识和基层就诊率较高,健康状况水平、医疗服务可及性和子女照料频率对空巢老人就医行为影响较大。应加强对空巢老人日常保健和就医观念的宣传教育,提高基层慢性病管理能力,鼓励子女定期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发展社区互助养老,提高空巢老人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就医行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政策实施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2020年全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Stata 17.0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χ2检验、二元logistic回归和Shapley值分解。结果 13 570名调查对象中,城乡居民选择基层医疗机构的比例分别为43.01%和65.61%,选择医院的比例分别为56.99%和34.39%。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年工作收入、自评健康状况、半年内是否有慢性疾病、就医条件满意度、就医点医疗水平和医保报销比例是影响城乡居民就医行为的共同因素(P<0.05)。结论 城乡居民就医行为存在差异,农村居民基层就诊率更高。政府需关注不同群体之间的就医差距,提供更多元化的医疗服务。建议对农村居民定期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从媒体层面加强城镇居民对分级诊疗的宣传力度,改变城乡居民就医观念;继续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对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扩大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差距,对基层医疗机构实行差异化激励。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四川省城乡居民就医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18年四川省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描述四川省城乡居民两周内患病就诊及就诊机构选择的基本特征,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居民两周内患病是否就诊以及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居民两周患病率为41.7%,其中选择就诊的比例为46.4%;影响居民患病后是否就诊以及就诊机构选择的因素主要是居民是否患有慢性病、自感患病伤的严重程度、病伤的持续天数和患者受教育程度(均P<0.05);基本医疗保险类型是就诊机构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居民选择就诊机构并无城乡差异,但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选择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可能性是非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2.627倍(P<0.001)。结论四川省居民两周患病后就诊的比例较低,应进一步完善不同类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并加强健康教育,合理规范居民就医行为。  相似文献   

15.
农村居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对应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文章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分析居民就医行为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单位或住处离卫生机构的距离比较近、经常就诊于门诊部所和医疗点及私人诊所、自感疾病比较严重、年龄较大的居民常选择找医生看病治疗;而单位或住处离卫生机构的距离较远、经常就诊于乡镇卫生院、自感疾病不严重或不知道严重程度、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居民通常采取自我医疗。  相似文献   

16.
文育峰  查晓娟 《中国校医》2008,22(3):262-265
目的了解血脂异常的特征及其环境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芜湖市中小学教师1851名,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血脂异常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女性则有上升趋势(P〈0.01)。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脂异常保护因素有教育程度、工作紧张程度、糖的摄入量,而危险因素为年龄、体育锻炼。年龄和性别分层后,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男性〈55岁年龄组中BMI和血脂异常关联有统计学意义,而在≥55岁年龄组中BMI、体育锻炼、摄入动物内脏以及盐的摄入量和血脂异常关联有统计学意义;女性〈60岁年龄组中BMI、年龄和血脂异常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而≥60岁年龄组中BMI、摄入油脂类型、鸡蛋的摄入量和血脂异常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性别、年龄别血脂异常的特征和危险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教职工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现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毓  李红伟 《中国校医》2007,21(6):681-683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中小学教职工慢性病(体质量超标及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的患病情况,为学校的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朝阳区中小学教职工的1691份完整体检资料进行统计。结果体质量超标检出率26.79%,肥胖检出率17.27%、高血压检出率21.94%、高血脂检出率38.3%、高血糖检出率8.22%、脂肪肝检出率14.0%,均随年龄增长而有增高趋势,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12,P<0.05;χ2=9.28,P<0.05;χ2=29.82,P<0.05;χ2=11.41,P<0.05;χ2=18.09,P<0.05;χ2=23.02,P<0.05)。体质量超标及肥胖人群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的检出率均高于体质量正常人群;城市教职工在高血压、高血脂检出率高于农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P<0.05;χ2=4.39,P<0.05),而农村在体质量超标及肥胖检出率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8,P<0.05,χ2=13.39,P<0.05)。高血糖、脂肪肝的检出率城市与农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朝阳区中小学教职工体质量超标及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脂肪肝的检出率较高,已成为患慢性病高发地区,应早期预防、积极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青少年性健康服务现状,为提高高校生殖健康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分别于2003和2006年对云南省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性健康问题择医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遇到性健康问题择医时首选的医疗机构是大医院,2003年为77.3%,2006年为93.8%;选择校医院服务的2003年为11.7%,2006年为4.2%。影响大学生择医的首要原因是医疗技术,2003年为58.7%,2006年为55.3%;其次是隐私保护,2003年为27.9%.2006年为35.7%。结论高校医院在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应强调尊重大学生的隐私,满足青少年性健康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9.
20.
国内就医行为研究较多,其概念被广泛使用,但理论体系却尚未完整构架。本文将探讨就医行为的概念,综述国内外就医行为的分析路径、影响就医行为的主要社会文化、社会经济因素和相关理论模型;分析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城乡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比较就医行为对不同政策的敏感程度,并提出各项制度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