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呼吸机加温湿化器在气管切开中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40例颅脑手术后气管切开不需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应用呼吸机加温湿化器与空气稀释面罩连接,进行持续加温湿化方法;对照组20例,应用微量泵控制湿化液持续气道滴入。比较两组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痰液稀释度优于对照组(P<0.01);刺激性呛咳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痰痂形成,气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日吸痰次数、吸痰时和吸痰后对血氧饱和度值的影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机加温湿化器在气管切开中气道湿化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喉癌手术患者气管切开后两种人工气道湿化方法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在我科行喉癌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间断呼吸道湿化法,观察组采取气管切开面罩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痰痂、刺激性咳嗽、气管套管出血、皮下气肿、咽瘘发生情况及术后3 d日均吸痰次数和吸痰时平均血氧饱和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痰痂形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6,P0.05)。观察组在刺激性咳嗽和气管套管出血、皮下气肿并发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χ~2=29.432、4.320、4.043,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3 d日均吸痰次数和吸痰时平均血氧饱和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23、8.673,P0.05)。结论与间断呼吸道湿化法比较,气管切开面罩湿化法既可减轻患者术后刺激性咳嗽,减少吸痰次数,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SpO_2下降程度,又可提高气道湿化的效果,对喉癌术后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方式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1-01~2013-01间收治的行气管切开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持续湿化方法,观察组使用间断气道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肺部感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断气道湿化技术能更有效地对患者气道进行湿化,提高患者呼吸道排痰能力,降低肺部感染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氨溴索持续湿化联合精准吸痰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2例ICU气管切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与研究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湿化联合精准吸痰,研究组给予氨溴索持续湿化联合精准吸痰,比较两组湿化效果、吸痰效果、吸痰次数、每日护理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湿化适中占比高于对照组,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每日护理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吸痰效果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溴索持续湿化联合精准吸痰在ICU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中应用可提高湿化适中占比,减少吸痰次数和护理时间,以及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湿化联合精准吸痰。  相似文献   

5.
杨杰民 《右江医学》2010,38(2):174-176
目的观察一次性精量输液器应用于人工气道湿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0例应用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的间断湿化法湿化气道,对比观察两组吸痰次数、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气道湿化工序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气道湿化工序、吸痰次数、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精量输液器持续滴注湿化法湿化气道临床效果优于原常规的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机械通气时采用不同深度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方法选取肺部感染、气道分泌物量在中量以上、机械通气下采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的150例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标准吸痰法;对照组采用深度吸痰法。比较2组吸痰后气道阻力下降值、潮气量增加值、血氧饱和度上升值,及吸痰后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损伤、心率失常发生的次数。结果2组吸痰后的气道阻力下降值、潮气量增加值、血氧饱和度上升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损伤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心律失常发生次数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和深度吸痰具有同样的有效性,标准吸痰可降低吸痰导致的刺激性咳嗽和气管黏膜损伤。因此,对机械通气下采用密闭式吸痰的患者优先选取标准吸痰。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138-141
目的探讨微量泵持续恒温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卧床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82例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卧床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微量泵持续常温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予以微量泵持续恒温气道湿化护理。比较两组湿化效果、气道并发症,湿化护理前后评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结果气管切开后24 h,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湿化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气管切开后48 h、14 d,观察组的气道湿化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刺激性干咳、气道黏膜出血、痰痂形成、气管导管堵管和呼吸做功增加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切管切开后14 d,两组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恒温气道湿化能够提高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对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卧床患者的气道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恒温湿化氧气吸入对气管切开患者氧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吸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气管切开前均无肺部感染、无肺部慢性疾病、APACHE Ⅱ评分8分以上。实验组采用恒温湿化氧疗,对照组采用湿化瓶吸氧+间歇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气道湿化效果、痰痂形成、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吸道粘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心率、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湿化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病人采用恒温湿化氧疗湿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撤机后应用呼吸湿化治疗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气管切开患者分成观察组(AIRVO_2呼吸湿化治疗仪组)和对照组(呼吸机湿化装置联合气切面罩加温湿化给氧组),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两组撤机后0、6、12、24、48、72 h血气指标(pH、PaO_2、PaCO_2、PaO_2/FiO_2)、临床症状指标(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呼吸浅快指数(RSBI)、痰液黏稠度、肺部感染率、脱机成功率及日均撤机费用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两组经不同方案治疗后各项指标均取得明显改善。相同时间点痰液黏稠度气道湿化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时点两组的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后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上述血气指标经治疗后均取得明显改善,不同时间点PaO_2、PaCO_2改善情况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2 h后,观察组RSBI、肺部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脱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每住院日撤机单项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次出现低氧血症1例,对照组出现低氧血症9例,需重新进行机械通气。结论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气管切开患者撤机后应用呼吸湿化治疗仪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邝雪仪 《中外医疗》2013,32(17):144-145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应用密闭式吸痰的效果和护理要点。方法将42例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密闭式吸痰组各21例,分析比较两组病人吸痰前后气道峰压(PIP)、平台压(Pplate)、肺顺应性(Crs)及床边动脉血气分析指标(PaO2、PaCO2、PH、PaO2/FiO2)以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密闭式吸痰组病人吸痰后血氧饱和度、动脉氧分压、呼吸力学参数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密闭式吸痰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接受机械通气的ARDS病人使用密闭式吸痰,能更好维持病人氧合,避免出现低氧过程,同时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雾化面罩吸氧对气管切开术后吸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金花  罗陈娟 《海南医学》2010,21(1):149-15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用普通氧气管给氧和用雾化面罩湿化给氧对吸痰的影响。方法将气管切开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持续用普通氧气管给氧,实验组持续用雾化面罩湿化给氧,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内吸痰前及吸痰后1min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和吸痰效果等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吸痰后1min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更能一次把痰液吸干净,减少吸痰对气道的刺激,减少痰痂形成。结论用雾化面罩湿化给氧比用普通氧气管给氧吸痰时痰液更容易吸出,吸痰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密闭式吸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总结行密闭式吸痰对ARDS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随机抽取45名需要吸痰的ARDS患者,分别对其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及密闭式气管内吸痰,观察吸痰前后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PaO:)、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的变化情况,并分别记录两项操作所耗费的时间。结果开放式吸痰后患者PaO2、SaO2、SpO2与吸痰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A—a)O2较吸痰前增高(P〈0.05);密闭式吸痰前后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式吸痰平均耗费时间(162±15)s;密闭式吸痰平均耗费时间(93±12)s,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密闭式吸痰对ARDS患者肺换气功能影响较小,临床廊用比较安全.并且可以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型精密雾化器在早期气管切开患者护理质量与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行喉癌手术的患者68例,按照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与实验组34例,湿化液均采用0.45%生理盐水,对照组采取普通医用雾化器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实验组采取改良型精密雾化器进行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d内的湿化效果及护理工作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χ2=8.12,P=0.02);实验组吸痰时血氧饱和度值高于对照组(t=4.43,P0.01);实验组患者术后2d日均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t=6.01,P0.01);实验组护士日均添加湿化液次数较对照组少(t=45.05,P0.01);实验组护士日均添加湿化液耗时较对照组少(t=42.8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切开患者早期使用改良型精密雾化器进行气道湿化既可提高气道湿化的效果,减少吸痰次数,还可减少护士添加湿化液次数耗时,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14.
丁银蓉  叶芒芒  何敏 《浙江医学》2019,41(2):189-191
目的探讨持续湿化联合间断氧气雾化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方法将80例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持续湿化联合间断氧气雾化)、对照组(常规微量泵持续滴注气道湿化)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痰液黏稠度及气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湿化不足的情况发生;观察组湿化过度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湿化适度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前,两组患者痰液α-酸性糖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管切开后第1、3、5天,观察组痰液α-酸性糖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前后各时间点痰液α-酸性糖蛋白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感染、呼吸道黏膜损伤、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等气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常规微量泵持续滴注法比较,持续湿化联合间断氧气雾化法更符合人体气道生理特点,在改善痰液黏稠度、提高湿化效果、减少气道不良反应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王秀萍  郑翠霞  徐娟  张景  吴鹤鸣 《广东医学》2016,(13):2056-2058
目的:探讨硅橡胶和聚氯乙烯吸痰管在吸痰时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取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气管切开治疗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例,由培训合格的护士分别在吸痰管规格、吸痰深度、时间、压力、湿化液及其滴速均相同的条件下予材质为聚氯乙烯、硅橡胶的吸痰管吸痰,由2名护士共同评估吸痰效果,并记录患者出现气道黏膜出血情况以及吸痰前1 min和吸痰后1 min、10 min的血氧浓度、血压、颅内压变化情况。结果与吸痰前1 min比较,A、B组吸痰后1 min血氧饱和度均显著下降(P<0.05),血压及颅内压显著升高(P<0.05),而吸痰后10 min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P<0.05),血压及颅内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吸痰后1 min相比,吸痰后10 min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P<0.05),但血压及颅内压回落。与B组比较,A组吸痰前1 min和吸痰后10 min,血氧饱和度、血压及颅内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A组的变化更明显(P<0.05)。结论硅橡胶吸痰管对患者的黏膜损伤、血氧、血压、颅内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单侧拍背后吸痰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ICU住院的机械通气患者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将其均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双侧拍背后吸痰法,试验组采取单侧拍背后吸痰法,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拍背吸痰后痰鸣音消退率、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吸痰次数、吸痰累积时间、肺部感染率、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的拍背吸痰后鸣音消退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05,P0.05);试验组的肺部感染率为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51,P0.05)。试验组血氧饱和度恢复时间、吸痰累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吸痰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单侧拍背后吸痰法可缩短患者气管导管和呼吸机分离时间,确保持续不断与有效的供氧,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气管插管患者脱机后利用持续加温湿化装置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1年12月3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脱机患者为实验组,采用持续加温湿化装置进行气道湿化;2010年8月-2011年4月30例经口气管插管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后脱机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患者痰痂形成、刺激性干咳、气道出血、肺部感染率、吸痰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吸痰中和吸痰后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加温湿化装置在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行呼吸机辅助通气脱机后的气道湿化中效果满意,无痰痂形成、肺部感染发生率低、利于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临床两种加温湿化氧疗法对气管切开患者舒适度、痰液粘稠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选取更好的氧疗法。方法:选取已脱离呼吸机的气管切开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常规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文丘里面罩加温湿化氧疗法,常规组采用湿化瓶间接湿化氧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舒适度、痰液粘稠度情况以及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pH值气道湿化满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等影响。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和常规组的PaO_2、PaCO_2、SaO_2、pH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h、治疗24h后,对照组患者的PaO_2、SaO_2均高于常规组(P0.05),PaCO_2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h后,对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情况进行评价,对照组的气道湿化满意度80.00%高于常规组54.29%(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1.43%低于常规组40.00%(P0.05)。结论:文丘里加温湿化氧疗法可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增强排痰能力,维持稳定的血气水平。  相似文献   

19.
张媛辉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96-2397
目的观察将不同浓度盐水气道湿化应用于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80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干预与治疗,给予观察组4.5 g·L~(-1)的盐水气道湿化,给予对照组灭菌生理盐水气道湿化。对比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与排痰效果,记录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度痰液、痰痂形成占比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VAP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使用4.5 g·L~(-1)的盐水进行气道湿化,气道湿化效果更好,且能够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输液泵持续点滴湿化的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广东省开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4例行气管切开并应用输液泵控制输液器滴速进行气道持续湿化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24例行气管切开并应用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痰液黏稠度、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操作护理时间、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湿化满意度分别为88%(21/24)、54% (13/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次数、操作护理时间、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应用输液泵持续点滴湿化效果好,可缩短护士的工作时间,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