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公共场所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监测选择比较适用的方法并为制订国家公共场所空气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提供依据,分别用P-5L2型光散射测尘仪、LD-1型激光粉尘仪和滤膜称重法同时对常州地区4类公共场所分春、夏、籴、冬4个季节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与相对浓度存在明显相关(r1=0.7787,P〈0.001;r2=0.7526,P〈0.001),相对浓度和质量浓度的转换系数(K)呈近似正态分布,P  相似文献   

2.
为公共场所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监测选择比较适用的方法并为制订国家公共场所空气可吸入颗粒物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提供依据 ,分别用P - 5L2 型光散射测尘仪、LD - 1型激光粉尘仪和滤膜称重法同时对常州地区 4类公共场所分春、夏、秋、冬 4个季节进行监测。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与相对浓度存在明显相关 (r1=0 7787,P <0 0 0 1;r2 =0 75 2 6 ,P <0 0 0 1) ,相对浓度和质量浓度的转换系数 (K)呈近似正态分布 ,P - 5L2型光散射测尘仪与LD - 1型激光粉尘仪的K的均值分别为0 0 16 3、7 42× 10 -4 ,K值均不随公共场所行业类型、季节以及是否使用空调而改变 ,监测结果稳定。表明采用光散射法替代滤膜称重法是可行的 ,P - 5L型光散射测尘仪、LD - 1型激光粉尘仪在公共场所空气可吸入颗粒物监测中具有较大的适用性 ,鉴于地区间K值存在差异 ,故仪器使用前宜测定当地的K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光散射法与重量法测定公共场所室内大气PM_(2.5)浓度的结果一致性,并探讨影响光散射法校准系数的因素。方法于2015年7—8月和11—12月,以南京4类30家公共场所(商场超市、影院、餐厅酒店、医院)为研究对象,用LD-6S光散射仪以重量法和光散法同时测定室内外大气PM_(2.5)浓度,并记录室内外温湿度、新风系统使用等信息,分析光散射法与重量法的相关性及光散射法校准系数的影响因素。结果光散射法与滤膜称重法对公共场所大气PM_(2.5)浓度的测定结果间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0.873,P0.01),但光散射法监测结果均值[(71±64)μg/m~3]低于重量法[(91±65)μg/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夏季光散射法校准系数K(1.87±0.55)高于冬季(1.30±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冬季K值与室内气温间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1);未发现公共场所类型、室内大气PM_(2.5)浓度、室内相对湿度等因素对校准系数有影响(P0.05)。结论光散射法与重量法测定的大气PM_(2.5)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但二者间存在系统偏差;光散射法校准系数受季节和公共场所室内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光散射法PM_(2.5)传感器的性能比对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评价传感器在不同颗粒物浓度下的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及一致性,对其性能进行比对研究,并在比对的基础上对传感器的测试误差进行优化。方法在室内采用气溶胶发生器产生氯化钾粒子,用光散射法PM_(2.5)传感器和重量法进行平行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对。实验共选取了5款常见的传感器,每款2台。用称重法仪器采集了20个人工尘样本,其PM_(2.5)质量浓度在70~300μg/m3范围内,相对湿度分为50%和75%两个水平。结果被测光散射法传感器的总不确定度在60%~100%之间,相对湿度对测试准确度有明显的影响,通过重量法和相对湿度的校正,大部分传感器的总不确定度能下降20%~30%。结论对于被测的5款光散射法传感器,其测量总不确定度没有达到GB/T 18204.2—2014《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第2部分》的要求,通过实验校正能部分改善测量准确度,但仍需重视传感器本身精密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正>室内空气颗粒物一般指悬浮在室内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微粒,包括来自室外的颗粒物、室内污染源释放的颗粒物以及室内外共有的颗粒物[1]。颗粒物直径小于10μm的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IP),可通过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光散射方法与滤膜称重法测定室外空气细颗粒物(PM_(2.5))质量浓度的一致性,探讨影响光散射方法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构建校正模型。方法采用光散射法和滤膜称重法同时测定住宅室外PM_(2.5)浓度,通过计算相对偏差、相关系数等指标分析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一致性;以重量法和光散散射法测定结果比值(校正系数)为因变量,分别采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构建校正模型,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法评价模型的性能。结果共获得138组有效数据,其中光散射法测定结果与重量法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_(s)=0.932,P<0.001),但存在系统偏差,其测定结果显著高于重量法(P<0.001);以环境湿度、温度和光散射法响应值为预测变量的两类模型均可以提高光散法的准确性,且RF模型具有更好的校正效果,经其校准后两种测定方法结果间相关系数提高至0.957,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由13.5μg/m^(3)下降至7.3μg/m^(3),平均绝对偏差(mean absolute deviation,MAE)由10.8μg/m^(3)下降至5.4μg/m^(3)。结论光散射法与重量法测定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但存在系统偏差;基于MLR或RF模型可以对结果进行有效的校准,且RF模型的校准效果优于MLR。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盐城市典型公共场所室内PM_(2.5)污染状况,研究室外PM_(2.5)质量浓度对室内的影响,为监管部门控制公共场所PM_(2.5)暴露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盐城市区选4家典型公共场所作为监测对象,采用光散射式粉尘仪对室内PM_(2.5)质量浓度进行监测,同时记录环保部门公布的同时段PM_(2.5)质量浓度。结果 4家公共场所室内PM_(2.5)平均质量浓度为95.0μg/m3,是室外的1.68倍。室内PM_(2.5)平均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室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室外质量浓度冬季显著高于秋季(P0.01),室内质量浓度冬秋季无明显差别(P0.05)。室内外质量浓度呈高度正相关(R=0.779,P0.001)。结论盐城市典型公共场所室内PM_(2.5)污染较重,确保集中式空调正常运行和严格控制吸烟和油烟等措施可有效降低室内PM_(2.5)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采暖初期太原市大气PM_(2.5)污染状况,探讨燃煤增加对城市大气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方法记录和整理太原市9个监测点2014年10月(采暖前)和11月(采暖后)的大气SO2、NO2、CO、O3、PM_(10)、PM_(2.5)浓度小时值和日均值,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相关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大气PM_(2.5)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采暖前后大气常规污染物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以PM_(2.5)最大,采暖开始后的约两周内大气PM_(2.5)日均质量浓度未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标准限值,但从11月17日开始其质量浓度明显升高,超标严重。除O3外,PM_(2.5)与PM_(10)、SO_2、NO_2、CO浓度的小时值及日均值均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且采暖后相关系数高于采暖前;各污染物经4层小波分解滤波后的时间序列变化图和小波方差图表明PM_(2.5)、PM_(10)、SO_2、NO_2和CO的浓度变化趋势一致,而与O_3浓度的变化不同。结论城市大气PM_(2.5)污染的形成受多种因素作用,采暖期燃煤增加的影响在累积到一定程度且有不利气象条件出现时会导致大气PM_(2.5)污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南昌市公共场所室内空气细颗粒物浓度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南昌市学校、卫生机构、办公场所、公共交通场所和餐厅共5类63家公共场所进行PM2.5浓度监测,同时现场调查禁烟政策、室内人数及吸烟人数等相关情况。结果公共场所室内PM2.5平均浓度为(93.28±65.42)μg/m3,学校、卫生机构、办公场所、公共交通场所及餐厅室内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63.46±26.64)、(72.55±39.05)、(103.13±42.01)、(104.36±69.81)、(164.64±138.68)μg/m3。室内PM2.5浓度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吸烟者密度、室外PM2.5浓度、禁烟政策及禁烟标志。结论南昌市公共场所室内PM2.5污染与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超声洁牙诊室内PM_(2.5)污染水平,于2016年11—12月采用便携式气溶胶监测仪测定深圳市某超声洁牙诊室内PM_(2.5)浓度,用PM_(2.5)的室内和室外浓度比值(I/O)分析室内PM_(2.5)的主要来源。结果显示,诊室内PM_(2.5)日均浓度和小时浓度均有超标(75μg/m~3),PM_(2.5)的I/O比值均大于1。提示超声洁牙诊室内PM_(2.5)的浓度较高,且主要来源为室内源。  相似文献   

11.
王凯  张霞  苏瑾 《实用预防医学》2021,28(12):1539-1541
目的 比较光散射法与滤膜称重法(简称重量法)测定PM2.5和PM10质量浓度趋势的一致性,确定地铁站内密闭环境中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 方法 选择3个客流量最大的地铁车站,在站台中心位置和室外同时采用光散射法和重量法对PM2.5和PM10进行平行测定。在2018年8月和2019年1月各选择1个工作日,每间隔4 h监测一组样品。重量法样品采用电子天平测定PM2.5和PM10质量浓度。对光散射仪器每4 h的读数进行加权平均计为1个数据。 结果 地铁站台内PM2.5和PM10光散射法测得浓度分别为(85.7±30.6)μg/m3和(134.5±42.2)μg/m3,重量法分别为(83.4±29.8)μg/m3和(123.6±41.7)μg/m3;前者分别比后者高1.03倍和1.09倍,但差异不显著(P>0.05)。地铁站台内PM2.5和PM10光散射-重量法结果呈正相关(P<0.001),对应r值分别为0.81和0.73。地铁站台内PM2.5和PM10的质量浓度转换系数K的均值分别为1.02和0.95,95%CI分别为0.69~1.60和0.83~1.06,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4.8%和29.1%。站台PM2.5和PM10光散射-重量法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0.65x+28.5和y=0.74x+42.8结论 地铁密闭环境光散射与重量法测定结果趋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地铁环境使用光散射法替代重量法测定时,应先确认转换系数K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北京市顺义区不同室内环境与室外大气PM_(2.5)浓度,进一步分析室内、外PM_(2.5)浓度的关系,于2013年5月—2014年4月采用环境空气PM_(2.5)重量法测定该区3个室内监测点和1个室外监测点的大气PM_(2.5)浓度。结果显示,3个室内监测点(办公室、住宅和学校)的PM_(2.5)浓度中位数分别为53.7、55.8、90.1μg/m~3,室外PM_(2.5)浓度为109.9μg/m~3;按照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二级标准(75μg/m~3),学校和室外PM_(2.5)浓度超标;住宅、办公室大气PM_(2.5)浓度低于室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学校与室外PM_(2.5)浓度无明显差异;随着室外大气PM_(2.5)浓度的升高,住宅、办公室PM_(2.5)浓度呈上升趋势(P0.05)。提示本次监测地区的室内大气PM_(2.5)浓度易受到室外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北京市某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_(2.5))中金属元素的来源及其所占比例,为控制污染源、防治大气污染和保护人群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市某区城中心设置1个监测点,2017年每月10—16日进行PM_(2.5)采样,共采集样品168件,测定锑(Sb)、铝(Al)、砷(As)、铍(Be)、镉(Cd)、铬(Cr)、汞(Hg)、铅(Pb)、锰(Mn)、镍(Ni)、硒(Se)、铊(Tl)12种金属元素含量,并用SPSS 16.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 2017年北京市某区PM_(2.5)质量浓度日均值为59.58μg/m~3,其中1、2、3月的PM_(2.5)质量浓度日均值高于其余月份。PM_(2.5)中金属元素平均质量浓度顺序:AlPbMnCrAsSeSbNiCdHgTlBe。PM_(2.5)中金属元素的来源分为3类:第1类为工业排放源,占47.25%;第2类为交通污染源和燃烧污染源,占19.89%;第3类为土壤尘等,占14.46%。结论北京市某区大气PM_(2.5)重金属元素主要来自工业污染,其次为交通污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平湖市居民PM2.5的认知情况,为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年10月1日—12月31日期间,用统一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在本地居住超过3个月、年龄介于17岁65岁的常住居民进行匿名调查。主要调查居民对大气细颗粒物PM2.5知晓情况及在空气污染时是否采取自我防护措施。知晓率之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共调查420人,有效问卷398份,94.76%,其中男195人、女203人,年龄中位数32岁。PM2.5知晓率为75.13%(299/398);本科及以上知晓率(96%)远高于高中及以下(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公务员或国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知晓率(90.32%)远高于农民(3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气污染严重时,居民以采取佩戴口罩78.39%(312/398)为主。结论被调查的平湖市居民对PM2.5对健康的影响认知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针对农民和年龄偏大的人群应该加大PM2.5对健康的危害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模拟北京市住宅室内PM_(2.5)的暴露浓度,甄选最合适和能最准确模拟住宅室内PM_(2.5)浓度值的质量平衡模型,为今后进一步研究住宅室内PM_(2.5)暴露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于2014年10月—11月间调查6名北京市在职员工的时间-位置信息和活动模式数据,结合室外监测站点浓度值,在考虑开关窗、室内沉降及其他不同影响因素(开空气净化器、烹饪源强、开油烟机)的条件下建立质量平衡模型对住宅室内PM_(2.5)浓度进行模拟,并结合室内实测浓度值进行验证,比较不同模型模拟结果的决定系数(r2)和拟合曲线的斜率(b)以评估模型模拟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果室外监测站点PM2.5浓度值与住宅室内PM_(2.5)实测浓度值拟合曲线的r~2为0.739 9,斜率为0.703;而考虑不同影响因素模型拟合结果的决定系数r~2为0.753 9~0.855,拟合曲线的斜率为1.046~1.280,模拟所得的室内浓度值优于室外监测站点直接代替室内PM_(2.5)浓度的结果,并以考虑开关窗、室内沉降和空气净化器影响时的拟合结果最优,此时拟合曲线的r~2为0.855,斜率为1.234。结论模型模拟结果与室外浓度值相比,更适于代替住宅室内PM_(2.5)的实测浓度值用于今后的室内暴露研究,且模型的优化对于模拟结果的影响较大,其中,考虑开关窗、室内沉降和空气净化器的影响时模型的模拟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上海市虹口区居民住宅区2013年1月—2014年10月的PM2.5浓度,为政府制定或完善PM2.5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根据。方法在虹口区居民住宅每月中旬连续采样7 d,每天连续采样24 h,并利用重量法测定环境空气PM2.5浓度。结果共收集到154份数据,PM2.5日均质量浓度范围是13~267 g/m3,中位数为57 g/m3,平均值为73 g/m3。PM2.5季节平均浓度按浓度高低排列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浓度值分别为88、76、70、58 g/m3。除1月份上海市PM2.5污染比虹口区严重,其余各月份的平均浓度都比虹口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虹口区PM2.5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质量浓度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24 h平均浓度的二级标准限值75 g/m3,其超标率为48%、29%、20%、43%;与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修订的PM2.5标准中规定的24 h平均浓度限值35 g/m3相比,春、夏、秋、冬的超标率为86%、79%、77%和89%。结论虹口区PM2.5污染春季最严重,PM2.5浓度在上海市处于较高的水平,且污染水平与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美国EPA修订的PM2.5标准相比均存在超标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兰州市空气中PM_(2.5)监测成分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主要污染成分和污染季节,为相关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分别在兰州市城关区和西固区2个监测点采集PM_(2.5)颗粒物样品,检测PM_(2.5)及10种元素的含量,并分析季节性趋势。结果城关区和西固区PM_(2.5)颗粒物中铅、镉及锰的含量有统计学差异,且城关区高于西固区;城关区四个季节的PM_(2.5)的含量有统计学差异(χ~2=18.406,P0.001),城关区春季PM_(2.5)的含量最高,为0.12 mg/m~3,秋季最低,为0.07 mg/m~3;西固区四个季节的PM_(2.5)的含量有统计学差异(χ~2=30.0,P0.001),西固区冬季PM_(2.5)的含量最高,为0.11 mg/m~3,夏季最低,为0.05 mg/m~3。结论 2015年兰州市城关区和西固区PM_(2.5)颗粒物及其元素污染水平有差别,需要重视不同季节大气污染,制定相应的污染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PM_(2.5)个体暴露浓度与固定站点监测浓度的关系,以及在不同空气PM_(2.5)浓度下,个体暴露浓度与固定站点浓度比值的变化规律。方法于2014年12月—2015年1月使用PM_(2.5)个体暴露采样器对两名高校学生在19个工作日进行跟踪采样,同时收集个体跟踪采样时间段内距离学校最近的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固定站点的PM_(2.5)浓度小时值,利用所得数据分别计算每位研究对象个体暴露日均值和相应的固定站点日均值,并计算个体暴露浓度与固定站点浓度日均值的比值,并与固定站点浓度进行拟合。结果研究期间的个体暴露浓度均值(98μg/m~3)高于固定站点浓度均值(80μg/m~3)。个体暴露浓度与固定站点浓度的比值(y)与固定站点PM_(2.5)浓度的常用对数(lgx)呈负相关(y=-1.186lgx-5.464,R~2=0.47,P0.000 1),且当固定站点浓度较低(10μg/m~3)时,比值波动较大(2.5~12.7)。结论当PM_(2.5)固定站点监测浓度较低时,固定站点浓度与个体暴露水平差异较大,如在人群健康研究中使用PM_(2.5)固定站点监测浓度作为研究对象的暴露浓度,则有可能明显低估其真实的暴露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天津市不同区域和季节PM_(2.5)的污染特征和来源。方法采集市区和市郊的2个社区2014年10月-2015年7月间的PM_(2.5)样品,用称重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离子色谱法分别检测PM_(2.5)、金属类金属元素和无机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并分析其区域性和季节性特征,进一步采用PMF模型对PM_(2.5)的来源进行解析。结果冬季市区PM_(2.5)浓度为(73.17±49.11)μg/m~3,市郊为(133.67±101.47)μg/m~3,市郊高于市区,市区秋季和市郊秋冬季PM_(2.5)中部分成分浓度高于其他季节,,春夏冬季市郊PM_(2.5)中部分成分浓度高于市区,秋季则相反(均P0.05)。市区各季节PM_(2.5)主要来源均为柴油车尾气排放,春季来源贡献率为70.2%,夏季为48.1%,秋季为66.0%,冬季为71.9%,市郊冬春季PM_(2.5)主要来源均为柴油车尾气排放,春季来源贡献率为49.4%,冬季为56.2%,秋季为生物质燃烧,贡献率为52.8%,夏季为土壤风沙尘,贡献率为29.5%。结论天津市PM_(2.5)的污染特征存在区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市区各季节和市郊冬春季PM_(2.5)的主要污染来源均为柴油车尾气排放,市郊秋季为生物质燃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