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灵枢·经脉》中"陷下则灸之"一语在原文中的含义,以期对针灸临床有所裨益,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知后世多认为气虚下陷证,阳气下陷证,阳气暴脱证等泛指阳气虚衰下陷的病症用灸法治疗,演变为一般治疗原则,但纵观《黄帝内经》原文,结合原文语境可知其为十二经脉病症的治疗原则,应理解为脉陷下病症用灸法治疗,脉陷下本质是经脉脉气陷下,判断"脉陷下"的方法为脉诊法。  相似文献   

2.
关于针灸治疗原则 ,《灵枢经·经脉》篇谓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对此 ,后世针灸医籍大多解释为 :凡是实证 ,宜用泻法 ,虚证当用补法 ,热证应疾刺 ,寒证久留针 ,阳气不足而脉陷下者 ,灸法最宜 ,不盛不虚的病证 ,取本经腧穴以治之。笔者通过复习有关文献 ,发现此种解释有悖于该文原意 ,故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同道。1 “盛、虚”指脉象《灵枢经·经脉》篇在记述每条经脉的循行与病候后 ,均指出“为此诸病 ,盛则泻之 ,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 ,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  相似文献   

3.
周围性面瘫症状迁延不愈达3个月以上者称为顽固性面瘫,多为久病气血痹阻,瘀滞经脉,导致筋脉失养,筋肉弛缓不收而发本病。此研究从顽固性面瘫的理论依据、新九针治疗、针刺方法等方面结合验案阐述,介绍田霞教授新九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经验。田霞教授治疗顽固性面瘫首在辨证,注重扶正祛邪,善用新九针理论,灵活施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周建伟教授根据顽固性面瘫患者的症状体征,总结大量临床经验,提出顽固性面瘫的病因病机为气虚血瘀,治疗上重视扶助正气,调和阴阳。提出顽固性面瘫的治疗大法是益气活血,拟定面部透刺、扶正悬灸、面部麦粒灸为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孙敬青 《中国针灸》2006,26(12):904-904
“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条针灸治疗法则从古至今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它源于《灵枢·经脉》,后世医家精辟地注解了经文,对其中蕴涵的基本理论并无争议,但对于“陷下则灸之”的“陷下”,理解则有所出入。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  相似文献   

6.
"陷下则灸之"出自《灵枢·经脉》,是灸治的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古今对"陷下"的认识主要有两类:脉的陷下和气的陷下。本文全面梳理相关文献,结合上下文意、语境等,综合分析"陷下"的内涵,以期能准确理解经典原文。  相似文献   

7.
灸法补泻论     
史广宇 《中医杂志》1995,36(7):405-406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凛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人们常用灸法治疗寒邪为患、阳虚诸证、中气下陷等证取得了疗效。这样就使一些人认为:灸法有补无泻,或者灸法只适应于虚证、寒证,而不适应于实证、热证。因此,有必要澄清灸法的补泻关系。  相似文献   

8.
《灵枢·经脉》针灸治则治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灵枢·经脉》(以下简称《经脉》)中,在记述每条经脉的循行与病候之后,均指出“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这些治则治法,在针灸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后人多忽略其制定的依  相似文献   

9.
正灸法,古称"灸焫",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温通经脉、驱散寒邪、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温补益气、回阳固脱、预防疾病、保健强身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灸法能激发循经感传,使气至病所,是灸法获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早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已明确提到"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愈"。因此灸法与针刺一样,治疗疾病的关键是达到"气  相似文献   

10.
吴旭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浅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面瘫为针灸科常见病种,其中顽固性面瘫临床上虽占少数,却令医治者颇为棘手.本文从顽固性面瘫的整体施治、辨病取穴、灸刺时机的掌握等方面重点介绍了江苏省名中医吴旭主任治疗此病的临床经验.虽为管窥之见,却也颇能反映吴老对此病的临床学术观点,值得广大同道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灸法的研究灸法在古代是相当盛行的一种治疗方法,现存最早的古医学文献,首推《足臂十一经脉灸经》,它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前期作品。晋代名医陈延之说:“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说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中并未专门论述灸法,其使用思路散在各篇,未成系统。笔者对《伤寒论》中灸法禁宜分析总结,以期略窥张仲景运用灸法的治疗思想和运用思路。一、禁灸。对于表证未解的患者若要应用灸法必须三思,尤其是当病邪开始化热或已经化热,若不能给郡闭之肺气以疏泄之通道,则灸法当禁用。“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微数之脉”提示脉象偏快,而脉象偏快除正常静态或动态生理之外多暗示体内有热。  相似文献   

13.
总结张晓阳教授运用一气周流理论、腹针理论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通过随师临证纪录、分析张晓阳教授治疗顽固性面瘫的医案,查阅相关文献,从整体辨证、取穴特点、补泻手法等方面总结张师的临床经验,并举1则验案佐证。张师认为,顽固性面瘫迁延不愈、正气暗耗则正虚邪恋,病机复杂,宜借助中医特色体检项目整体辨证,把握病机,基于一气周流理论创立“左升右降”针法调气、调神,结合腹针疗法调整一身之阴阳气血,配合鸡爪刺疏通局部气血经络,整体扶正和局部散邪相结合、形神同治。张师治疗顽固性面瘫注重整体气血阴阳的调节,强调扶正与祛邪并治,“左升右降”针法联合腹针、鸡爪刺等特色针法,疗效显著,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4.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主要表现为:因腧穴名称繁杂,识记不便,固仅言穴用而隐穴名,重在实用;灸法易于掌握,适于普及,疗效肯定,故书中重视灸法且灸药并用;重视任督,交通阴阳,回阳救逆,以疗急症;急症用穴,多取四末,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促通经脉;首载隔物灸,影响深远;强调“但明次第,莫为乱灸。须有其病,乃随病灸之”,重视辨证,灸以疗病。  相似文献   

15.
灸法作为祖国医学的一种传统治疗方法,因其应用范围广、操作方法多样简便、副作用小等特点已被诸多医家所推崇,但是对于"热证忌灸"还是"热证可灸"至今仍存在争议,但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热证可灸"的依据可寻,本文将从文献研究、机理研究、临床研究三方面着手论述"热证可灸",从而提高人们对灸法的认识,为扩大灸法在临床上的适应范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正> 已故老中医钟岳琦(1900~1981),山东省安丘县人。1937年毕业于针灸学家承淡安所办无锡中国针灸学校。后悬壶于青岛。1956年参加山东省中医研究班,1957年任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针灸教师。1960年调山东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工作。曾任副主任医师。毕生致力于针灸教学、临床医疗和文献研究工作。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尤倡灸法,经验甚丰。现将其灸法临床经验整理如下。钟老医师遵《内经》针与灸皆有补泻之旨,灸法亦分补泻。临证时善用灸灼,或直接灸,或隔物灸,或艾卷灸。认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且每优于针法。气血不足者,灸法可补之,经脉陷下者,灸火可起之;经络淤阻者,灸之可通之;中气陷下者,灸之可举之。运用艾炷灸法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灸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令邪气出之。以艾卷灸补者,灸火宜温和,以旋转温和灸法为宜;以艾卷灸泻者,灸火宜明强,以雀啄灸法为妥。临证时凡遇虚实寒热病证,辨证施  相似文献   

17.
李平华 《国医论坛》2021,36(4):10-13
结合《内经》原文,分析了经脉病根据一盛、二盛、三盛的脉诊盛衰,确定病变经脉取穴原则、方法、个数、针刺频率、取穴规律,以及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取穴方法,并详细论述了阴阳表里经盛衰、陷下则灸之在临床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正灸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回阳固脱等作用。《医学入门》中提出:"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在治疗中的重要地位~([1])。灸感是指患者因施用灸法而自觉的有酸重、麻木、虫行、灼痛等非热感或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感,其本质是经气感应。然而,现代施灸甚少提及灸感,临床上对于灸量的判别常以"至皮肤红晕为度",这往往达不到《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凡灸诸病必火足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麦粒灸四花穴联合局部针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在膈俞、胆俞(四花穴)行麦粒灸法,配合患侧面部穴位行电针及麦粒灸。结果:治愈27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3%。结论:麦粒灸四花穴联合局部针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张军  成荣新  朱长刚 《河南中医》2019,39(11):1648-1651
"是动病"的本义就是指经脉之气变动失常,导致经脉和脏腑发生病变。卫气多虚,营气多实,营卫不和的实质是卫虚营实,"是动病"的本质是卫虚营实。"所生病"的本质是血运失常,气血无法濡养脏腑经络,从而产生"所生病"的一系列证候。从气血学说方面认识"是动病""所生病",既不拘泥于脏腑病经络病之说,可以指导临床精准辨证,还可以把握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临床在精准辨证的基础上,应综合考虑病情,以补虚泻实,调畅气血为根本宗旨,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为基本治疗原则,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