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常规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2组的症状评分及颈椎曲度改善程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上,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较单纯针刺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和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将69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微调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及椎动脉供血情况。结果:采用自身及组间对照,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后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感兴趣侧椎动脉供血情况,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3.
江旭  任燕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795-796
目的 观察脊柱微调手法配合雷火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脊椎微调手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单予脊椎微调手法治疗,10次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改善眩晕症状优于对照组.结论 颈椎微调手法配合雷火灸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西安市中医医院脊柱科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小醒脑开窍"针刺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和"韦氏"整脊手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天,观察临床疗效,比较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的变化情况。结果①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和80.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韦氏"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良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观察组行颈八针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并于末次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在治疗前后记录两组临床症状(头痛、旋颈试验、眩晕频率、眩晕时间、眩晕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旋颈试验、眩晕频率、眩晕时间、眩晕程度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性眩晕患者中应用颈八针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晕眩、头痛等症状显著好转,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颈五针对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针刺颈五针法)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每组30例。两组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施治。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改良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和心理及社会适应5项内容评分,并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指数、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颈五针可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型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4月本院肝阳上亢型颈源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只做针刺治疗,治疗组使用针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针刺保留时间30min,每周5次,疗程3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及结束后进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针刺结合耳尖放血均能改善肝阳上亢型颈源性眩晕患者症状和功能,针刺结合耳尖放血治疗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放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电针仪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结合放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及相关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流速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一临床症状改善、体征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采用针灸结合放血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明显,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针刺联合放血的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与常规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先用超微针刀松解下项线及第1、2颈椎横突处的痛性结节,再用三维平衡整脊手法对颈椎进行整脊微调,间隔2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风池、风府、颈夹脊、百会、合谷,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方法均可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96.67%,优于对照组的63.33%和80.00%(均P0.01);两组治疗后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症状、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效果优于针刺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28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灸百会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照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联合灸百会穴较单纯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38例,治疗组患者应用针刺结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针刺组单纯应用针刺治疗,药物组单纯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颈项不适等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及临床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眩晕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颈性眩晕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针刺组和药物组(P0.05),针刺组颈性眩晕症状改善优于药物组(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74%,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84%,药物组总有效率为57.89%,三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针刺组与药物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天麻素注射液对于颈性眩晕具有明显治疗效果,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和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2.
《光明中医》2021,36(13)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进行治疗的80例颈源性眩晕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症状发作情况、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分、36条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眩晕发作频率、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后ESCV评分、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针刺结合原始点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手法治疗寰枢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刀与手法结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从疗程和远期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结合手法治疗寰枢椎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有明显的临床疗效,可降低该病的远期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刃针松解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颈性眩晕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予刃针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照组予单纯刃针针刺,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2、3周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变化,同时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3个月随访复发情况。结果:治疗1、2、3周后观察组的ESCV评分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刃针针刺肌肉起止点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临床短期疗效方面均优于单纯刃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头针快速捻转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相同穴位不同手法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治疗组针刺采用施快速捻转手法,对照组针刺不使用手法,分别观察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和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的眩晕评分量表变化。结果治疗组第一次治疗后和疗程结束后的眩晕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捻转手法可以增加刺激量,使眩晕症状得以迅速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颈部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青年人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推拿手法结合康复训练(McKenzie疗法),对照组仅用推拿手法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眩晕评分的改善情况及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评分升高较对照组明显;治疗后两组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痊愈率改善明显;远期随访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上颈部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青年人颈性眩晕取得良好的近、远期疗效,被动治疗与主动训练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使疗效持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患者68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单纯给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给予针刺配合中药汤剂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06%和85.29%,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上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口服中药汤剂治疗相比,针刺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7月—2019年4月收治的80例治骶髂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脊柱微调手法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个疗程。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同时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丛九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先用0.4mm×40mm毫针顺序针刺右侧完骨、左侧完骨、风府、右侧风池、左侧风池、右侧天柱、左侧天柱、右侧风灵、左侧风灵。风灵穴刺达第1颈椎横突骨面,沿骨缘扇形点刺,其它穴位进针后行小幅度高强度提插手法。每天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针刺后用整脊手法对颈椎进行整脊微调,间隔两天手法治疗1次。对照组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风池、风府、颈夹脊、百会、合谷,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整脊手法同治疗组。两组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颈丛九针刺联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14天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MOS-SF36生存质量量表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颈性眩晕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7.5%、92.5%,优于对照组的50.0%、80.0%(均为P0.05);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MOS-SF36生存质量量表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