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二、温病的分类温病分类方法是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体会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到了清代温病学发展已渐趋成熟,对温病的认识更加深化,提出了多种分类方法.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屡屡例举纯热无湿和湿与温合,两个温病类型作为例证.吴鞠通将温病分为九种(兼附疟、痢、疸、  相似文献   

2.
吴塘首倡三焦学说,将其用于温病辨证施治,为温病理论与临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其在治疗温病时重视调整气机以达到邪除病愈的施治特点,并未引起诸医家的注意。本文试从《温病条辨》一书探讨吴塘在治疗温病过程中注意调整气机的学术特点。一、湿温为患调整三焦吴氏注重调整三焦气机以驱邪外出、邪除病愈的思想,在《温病条辨》一书中随处可见,而以文学论述最精辟却是湿温病。湿温病其  相似文献   

3.
历代医家提出了湿温病禁汗、禁下、禁润之湿温治法“三禁”。然而,这是相对的,临床上必须灵活掌握。笔者认为,“三禁”主要是指湿温早期湿未化热而言。如湿热完全化燥化火,治疗则与温热类温病相同,万不可拘泥于“三禁”,被“三禁”的戒律所束缚。笔者临床上对湿温病的治疗有所探讨,本文阐明了笔者对湿温病治法“三禁”的认识,并列举了笔者在临床上对湿温病应用汗法、下法、润法而取得成功的经验,说明湿温病是可汗、可下、可润的。  相似文献   

4.
金元时期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时期,对温病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对温病认识的深入,金元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更加全面。通过总结金元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展示这一时期温病理论发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湿温病始见于《难经·五十八难》,后世医家虽有论述,然皆略而不详,迨至清代叶、薛、吴、王诸氏,始有专著,对湿温病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作了极为精辟的论述。笔者在阅读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谈谈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薛生白均为清代杰出医家,二氏治疗湿温病颇有共同之处:即立三焦分治气化说不谋而合;论述湿温病机之转归途径相同;衡法治湿,用药皆倡质轻灵动。  相似文献   

7.
苏云放 《江苏中医》1994,15(5):37-38
叶天士、薛生白均为清代杰出医家,二氏治疗湿温病颇有共同之处:即立三焦分治气化说不谋而合;论述湿温病机之转归途径相同;衡法治湿,用药皆倡质轻灵动。  相似文献   

8.
自清代叶天士创议温病理论以来,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章虚谷等又加以阐扬发挥,使理论、治法日臻完备。温病学说的崛起在急性热病的治疗方面是一个巨大的发展,叶、吴等厥功甚伟。但叶氏治疗湿温、伏暑之病,力主须“忌柴葛”,其后很多医家皆从此说。然而,近代一些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认为柴胡在湿温病治疗中有很好的解热作用,并无其他弊病。为此,本文试就柴胡运用于湿温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是温病四大家之一,是温病学说的集大成者,其所著《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温病专著。该书汲取了历代医家治疗湿热病、寒湿病的理论精华,并结合临床心得,形成了系统的辨湿温、寒湿理论,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临床实践证明,吴鞠通的治湿理论以及治湿方剂不仅能够有效地指导外感湿热病的辨证与治疗,而且对于内伤湿热、寒湿杂病的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对吴鞠通论治寒湿的学术思想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总结其辨治寒湿病的经验,为临床治疗寒湿类疾病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湿温病素有"禁汗"之说,而麻黄有"发汗峻药"之称,能否用于湿温病历来存在仁智之见。文章据诸多医家之论述及临床应用,提出湿温病并非一概"禁汗",且麻黄发汗之力的强弱,可通过控制用量与合理配伍以调节,故湿温病不必禁麻黄。在湿温病兼寒湿束表时,配伍麻黄可助解表祛邪;兼肺气闭郁之咳喘时,伍之可助止咳平喘;湿重热轻、气滞湿阻之象明显时,伍之可收行气祛湿之功。并对其注意事项进行了阐释,最后举两则医案为例。  相似文献   

11.
探讨岭南地域及体质与温病的关系,认为岭南地理气候环境特点有三:即医家们称之为"湿气";医家们称为"炎方";季风海洋,山峦瘴气。岭南群体体质特征以阳热体质、脾虚体质、气阴两虚体质为主。岭南温病由于高温高湿,容易诱发湿热温病。  相似文献   

12.
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对于急性传染病认识很早。从历史看,金元以前历代医家基本上都是以《伤寒论》为基础来对各种急性传染病进行辨证论治。金元以后,特别是在清代温热学派兴起以后,不少温热学派学者,反对以伤寒法治疗温病,这就掀起了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学派之争,至今尚未结束。因此,如何正确理解中医学对于急性传染病的一般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使伤寒与温病学派能在中医理  相似文献   

13.
《湿热病篇》作者为薛雪,字生白,江苏吴县人,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其对中医学的贡献是对湿温病进行了全面的定义,湿温病的病因、病机和不同病程阶段的症状体征的描述,以及湿温病的用药规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是王士雄(孟英)将薛生白所著《湿热病篇》为主收编,在各派医家标注解析的基础上加入自身研读心得,使《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在《湿热病篇》的内容基础上集多位医家的按语,对推动湿温的理解和发展起重要意义。文中先对湿温概念进行探讨区分,湿温证病位在中焦,脾胃功能的运化水谷功能失常,直观表现出消化道症状,呕吐、下利均为消化道症状,在《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中出现较多,故总结浅析该组症状在湿温病中的病机,对湿温病临床辨证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刘蔚楚,广东香山人,民国时期著名医家。民国时期广东地区温病频繁暴发,百姓死于温病者难以计数,刘蔚楚在研究前辈医家对温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法方药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的气候环境特点,形成自己治疗温病的独到见解。刘氏将其治疗温病的过程及用药思路整理成医案投稿于《奉天医学杂志》。通过研究《奉天医学杂志》中刘蔚楚治疗温病的医案,探讨刘蔚楚的治疗思想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15.
伏邪温病学说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伏邪温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学说之一,对温病的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关于伏邪温病的认识历代医家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6.
于磊  王新陆 《北京中医》2008,27(1):26-28
伏邪温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学说之一,对温病的辨证论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关于伏邪温病的认识历代医家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7.
温病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将《内经》中有关络脉的理论运用于临床,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将前人的这些有关认识加以总结,使之系统化,并就温病过程中络脉病变进行深入探讨,对于丰富温病有关理论,提高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宣痹汤温病医家常用于治疗湿温。万丽玲认为宣痹汤亦可治疗由感受外邪或情志内伤所致的肝肺不调、肺气痹郁。基于上焦痹郁的病机及其辨证要点,阐述万丽玲对于宣痹汤证病机的新认识,并结合临床验案,进一步印证导师以宣痹汤治疗肺气痹郁证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逆传心包"指温病中的危重证候,本文在结合后世医家认识基础上,分析了"逆传心包"的含义,探讨了引起"逆传心包"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认清其本意,对于提高其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外感病系指感受外邪而以急性发热为主症的疾病。在中医古籍中.外感病有伤寒、中风、湿温、热病、温病等诸多名称,后世医家将外感病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