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儿科而言,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应用更为广泛,现就以上三方面在小儿临床与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进行阐述。1中医"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中指出"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些中医思想均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思想具体表现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膏方具有补中寓治、治中寓补、补治结合的特点,其针对性强,具有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集中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内涵。通过对"治未病"思想内涵和膏方理论基础、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中药膏方在"治未病"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疾病预防思想,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主要内容的"治未病"理论体系。其中"未病先防"和"欲病救萌"的疾病预防思想是治未病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然而由于缺少客观的辨识方法和安全有效的预防手段,极大地限制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预防上的实际应用,因此大力开展中医理论普及教育和严谨的中医临床试验是有效开展中医"治未病"实践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银翘散主治上焦温病初起但热而不恶寒之证,从卫气营血辨证的角度来讲,病在卫分,此时用银翘散疏风解表,使邪从上焦肺卫而出,防止温邪传变入里。通过对银翘散的加减方、变方的分析,若病邪已经入里,而表邪未解,一方面要辨明邪之所在,在气者清气,入血者清血,一方面以银翘散加减透表达邪。吴鞠通在应用银翘散时遵循了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指导思想,时时不忘给邪以出路,防止病邪深入传变,体现出了"治未病"中"既病防变"的治病思维;从三焦辨证来讲,对于人体的上焦而言,逐邪外出属于既病防变,对中焦而言,"先安未受邪之地"属于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开篇第一条即:"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本条以肝病为例,说明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后面篇章中提出的病愈防复,概括了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  相似文献   

6.
脂肪肝是临床常见病症,防护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其向愈,临床上对脂肪肝进行健康管理是防止其传变的重要保障。中医"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运用于脂肪肝的健康防护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4个方面探析"治未病"理论在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具体运用及可行性,"治未病"理论分阶段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思路不仅可行,且在提高临床远期及近期疗效上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中医"治未病"思想应广泛运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防治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源、理论内涵以及在防治恶性肿瘤中的意义,并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方面研究"治未病"思想在Barrett食管诊治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治未病"思想指导消化道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内经》中明确提到"治未病"者三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即为其中之一。该文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为研究对象,剖析本篇"治未病"思想的发生及其内涵。提出:第一,"治未病"思想的发生肇源于对生命的重视。正因为重视生命,促使人们对生命"未病""已病"状态有了深入的认识,也进一步决定了人们对生命"未病"状态的关注,更造就了"治未病"思想的发生。第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的"治未病"思想,其内涵更多指代的是在"未病"状态时对正常生命规律的治理和调整,其以"防"为核心内容。文章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研究"治未病"思想,有利于从根源上正确认识"治未病"思想的发生、内涵,为进一步研究《内经》"治未病"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防治阳虚失眠的应用。方法通过对阳虚失眠病因病机的阐述,揭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阳虚失眠"未病""欲病""已病"状态的干预。结果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心理干预、运动锻炼、针灸方药等防治阳虚失眠。结论运用温养阳气、温运阳气、温潜阳气的治未病思想防治阳虚失眠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1.
王昊  阎小萍 《中国中医急症》2012,(10):1619-1620
<正>自古中医学在疾病诊治过程中即非常重视"治未病"思想,如《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中记载"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此处"治未病"与《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1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与优势治未病一词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但治未病的理念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其后数千年历代医家多有阐发,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等大医家均继承、丰富与发展了治未病理论。这一思想的主要精髓体现在"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1]"。告诫人们要"预防为先","未病先防","见微知著","已病防变","未病先治"[2]。作为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预防医学,最基本的思想治未病,不仅为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哮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对其早期防治意义重大。依据《黄帝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来阐述"治未病"思想在支气管哮喘防治中的指导意义。突出治疗支气管哮喘以"预防为先"的中医"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中医辨证的思想下运用中西医“治未病”的预防理念,为“治未病”研究拓宽了思路。研讨中医古籍,联系临床运用,试从“治未病”核心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角度浅谈中医辨证思想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治未病在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未病"思想在临床中防治老年阴血亏虚失眠的应用。方法通过对阴血亏虚失眠病因病机的阐述,揭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阴血亏虚失眠"未病""欲病""已病"状态的干预。结果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饮食调理、生活方式改变、运动锻炼、针灸方药等防治阴血亏虚失眠。结论运用养血、滋阴、安神的治未病思想防治阴血亏虚失眠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培养健康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6.
结合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历史起源和现代临床医学,基于"未病先防""既病防传防变"和"愈后防复"等治未病思想的内涵,探讨其在临床上对慢性乙型肝炎预防和治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文章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等方面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策略,其"防治并重"的理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防治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近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术思想的特色和精华内容,也是中医治病、养生、保健的重要指导理论,其提倡在防治疾病过程中应早识、早防、早治,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盛防危,新愈防复"。通过整理历代医家的阐述及亲身临床实践,将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理论特色和临床意义归结为"未病养生,重在预防;欲病救萌,防微杜渐;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四个方面加以详细剖析,认为治未病思想具有丰富的理论特色和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对人民群众的养生防病意义重大,有必要继承、掌握并熟悉运用"治未病"思想的精髓,让中医"治未病"这一经典中医理论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杨廉方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2014年成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临床上根据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规律,在治疗中将"治未病"与"辨病论治"思想相结合,在早期病毒性肝炎无症状时强调"治未病"为主,本文运用"治未病"思想,治疗早期无症状丙型肝炎,从丙型病毒性肝炎致病特点出发,以肝脾为中心,与"辨病论治"结合进行施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治未病"理论学说的渊源,并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方面对"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