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康复医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点,结合重庆医科大学中医康复专业实际情况,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加强临床教学见习,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改进教学手段,加强网络教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以上教学方式提高了中医康复专业康复医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有效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此次教学改革以学生学习效果和专业发展为导向,在传统课堂教学基础上,采用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中药药理学方面的专业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内与课外并进:提高学生对课外学习的重视程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归纳等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获取教材外知识的能力。传承与创新贯通:在对中药现代创新性成果的教学中,加强中医药思维的融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与实验课相通达,培养学生综合的专业实践能力。科研思维的渗透: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学生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本课程通过多元混合式教学改革,使学生的中医药理论传承意识、基础知识水平、自主学习能力、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等均得到提高,对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传承与创新能力兼备的中药学人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实践带教新模式。方法分析认识和实践的特点,提出"知行相长,集合创新"的实践带教模式并探讨在我校中药专业科研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在充分学情调查的基础上,实践前期指导学生以实践"点"进行知识"面"的集合,实现知识的升华;实践中期指导学生以知识"点"进行实践"面"的集合,实现能力的提升;实践后期指导学生基于两个"点面"的交互集合,培养综合创新能力。结果 "点、面"的交叉融合利于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结论该实践带教模式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为广大教师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医学学科,与保健、预防、临床并称四大医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临床需求的重要补充,其培养周期短,可以较快填补我国康复治疗人员的空缺,发展迅速,潜力巨大.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这些理念渗透于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和教学实践实训中.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高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培养具备科研和实践综合素质的预防医学人才是"一带一路"对预防医学人才的新要求。甘肃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作为一个年轻的专业,如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查阅教育教学文献,构想采用本科生导师制、实践课程的系统化和实践基地建设、多种教学方法改革、严格控制毕业课题质量等方法为进一步实践培养科研和实践综合素质的预防医学人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培养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提升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实操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实践,以"问题驱动学习法"为教学框架,以"二个制度"、"多样化交流"为手段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生药学研究生培养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中药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灸推拿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临床学科,目前大多中医药高等院校对其专业人才培养旨在为各级医院输送以临床技能型为主的针灸医师,往往忽略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挑战杯"是当代学生展现课外学术创新成果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基于"挑战杯"平台,找出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薄弱环节,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管理机制和奖励机制改革、建立高效的合作团队4个方面,结合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力图探索构建提升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新医学模式下,为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对高职高专中医专业病原生物学教学从调整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科研意识,创新能力,使中医专业医学生在基础知识、整体素质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课题。针对目前本科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不足与科研能力培养质量不高的实际问题,以中医院校针灸推拿学专业为例,在本科生导师制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影响科研创新能力的因素、培养经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探讨如何快速高效提升针灸推拿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培养其独立的创新思维和科研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康复医学是集中医、西医两大生命科学为一体的特色医学,现代康复与传统康复并存、融合是中国特色康复医学的灵魂。四川大学康复教学中深化康复治疗专业传统康复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目标、授课内容、思维培养、教学实训、教学评估等多方面探索。康复人才培养重视学生的中医思维及实用传统康复技术,提升传统康复和现代康复的结合能力,培养新时代复合型康复人才。  相似文献   

11.
医学科研设计属于一门应用性学科,培养医学生科研思维是医学科研设计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科研设计的理解以及思维能力的锻炼。在实践教学中,不仅要求授课教师具有良好的临床知识和科研水平,并且还要掌握良好的教学方式,才能培养出具有更高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设计能力的科研学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学的发展,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中西医结合专业以建设重点学科为契机,确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设立开放基金,建立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人才梯队,搭建实验平台并实行实验教学改革,以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高校的教学方法始终在不断改革,以期能够逐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实践也证明,研究型教学是与创新性教育相适应的能够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而随着医学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口腔医学领域急需既通晓专业知  相似文献   

14.
中医哲学方法论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衍化,主要涉及的哲学范畴包括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是中医学观察和认知客观世界、深刻认识自然规律而产生的原创于中国古代哲学的中医特色方法论体系。中医学本科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医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责任,亟待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阶段等极早期即将中医学学科特征贯穿于本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培训中,以中医哲学方法论为思维模式、以传统"师带徒"为形式特征、以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探究深度为评价机制,"早吸引、早关注、早创新",实施中医学本科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培训。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当前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转化医学理念构建跨学科双导师制模式培养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旨在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提出评价体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后发现该培养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临床实践教学,是决定中西临床医学专业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加强医学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思维训练与科研训练,渗透医学人文教育”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同时,锻炼了临床思维,提高了人文素质,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中普遍存在着科研认识不够、科研能力培养不足等情况。因此,应当在中西医结合本科教学中逐渐培养本科学生的科研思维,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文章从科研精神的树立、科研思维的培养及科研实践活动几个方面提出如何培养中西医结合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相似文献   

18.
浅谈高校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理念为指导,重点论述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强调高校医学教育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立足于当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求,把单纯的专业教育转化到素质教育上来,重点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人文素质、创新特点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9.
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和现代药学的快速发展,要求药学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实习之前,必须得到高质量、高水平思维方式,判断、沟通、应变和动手等能力的培训。药学实训教学作为药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职业角色适应,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等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时探索仿真实训室模式、开展模拟实践岗位技能培训,使学生实践技能、综合能力与素质得以提高,可促进创新型高素质药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高职高专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条实用的、可操作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恋 《中医教育》2024,(2):91-95
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作为中医学、临床医学等各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探讨应用微格教学结合翻转课堂模式,进行分级设计,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为培养和提升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供更好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微格教学结合翻转课堂的应用,有利于学生轻松、高效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值得进一步在基础学科教学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