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观察颈性眩晕给予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治疗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12月期间所接收的68例颈性眩晕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针刺治疗,观察组实施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症状与功能评分、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与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性眩晕患者实施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治疗,可以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有效缓解,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 例颈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针刀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每周治疗1 次,共治疗3 次。分别在治疗前、治疗1 个疗程后1 周,治疗1 个疗程后3 个月,评估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积分,测量齿突与寰椎侧块间隙差值(VBLADI),并最终进行评判疗效。结果:治疗1 个疗程后1 周、治疗1 个疗程后3 个月,2 组眩晕积分、头颈肩积分、日常工作及社会心理适应积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眩晕积分、头颈肩积分、日常工作以及社会心理适应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个疗程后1 周、治疗1 个疗程后3 个月,2 组VBLADI 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VBLADI 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眩晕积分与VBLADI 呈负相关性,眩晕积分越小,眩晕症状越严重,寰齿错位越严重。临床疗效痊愈率观察组40.00%,对照组16.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骨正筋柔针刀结合美式整脊治疗颈性眩晕优于单纯使用针刀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刀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并分析其对患者血浆神经肽Y(NPY)、内皮素-1(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基础组、针刀组、手法组和联合组,每组35例。基础组给予基础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针刀组给予基础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针刀治疗,手法组给予基础药物穴位注射治疗+手法治疗,联合组给予基础药物穴位注射治疗+针刀+手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变化、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4组患者DHI评分、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联合组患者DHI评分、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均低于其他3组患者(P0.05),针刀组和手法组患者DHI评分、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均低于基础组(P0.05)。4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7.14%,高于其他3组(P0.01)。4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结合手法可显著减轻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可有效控制血浆NPY、ET-1和CGRP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64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分别采用卧位整脊治疗和常规推拿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P〈0.05)。结论:卧位整脊治疗颈性眩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6.
笔者多年来采用针灸结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48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1 一般资料48例眩晕患者均来自本院门诊或住院病人,其中男21例,女27例;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19岁;以头晕、视物昏花、甚至昏仆跌倒为主症,均排除高血压、脑梗塞、贫血等病,大多数眩晕都因头颈部位置变化而诱发。全部病例在一侧或两侧上颈部均有明显压痛点,所有病例均摄颈椎正侧位片及张口正位片,片示:颈椎有不同程度骨赘增生或见双边征,寰齿间隙宽窄不等,侧块与齿状突间距不等。2 治疗方法2.1 针灸方法 全部病例均选双侧风池、天柱及颈椎压痛点附近的夹脊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颈性眩晕患者行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治疗的效果及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1月本院诊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两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刀松解治疗,研究组行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手法治疗,均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Vp、Vd、Vm)、症状及功能评分(ESCV)、临床疗效、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水平、ESCV评分均提高,且研究组的效果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96%(48/49),高于对照组79.59%(39/49)(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刀结合三维定位平衡整脊手法治疗颈性眩晕可显著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水平、临床症状及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眩晕是多个系统发生病变均可引起的主观感觉障碍,而与脊柱相关的眩晕常被称为颈性眩晕[1].颈性眩晕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常常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之一.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颈性眩晕已经不单纯地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而更多地作为病名被应用.笔者于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收治颈性眩晕125例.经运用针灸结合中医整脊治疗均获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存在,故统称为眩晕[1]。颈性眩晕,顾名思义是指与颈椎位置的变化或与颈椎关节运动密切相关的眩晕[2]。颈性眩晕这个概念首先由Ryan和Cope于1955年提出[3],然而,颈性眩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仍然存在争议。目前为止颈性眩晕依旧是一种排除性诊断,在排除诸如心血管、代谢、神经、心理和视力等问题导致眩晕的基础上得出的诊断[4],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5]它同样不存在独立的诊断,而是涵盖于眩晕与耳眩晕的概念中。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50岁以上眩晕患者中约50%为颈性眩晕[6]。颈性眩晕的发病给个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是一种急需解决的不良疾病。 相似文献
11.
颈性眩晕是一种因颈椎退行性变或长期姿势不当,颈部肌肉扭伤,韧带钙化导致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压迫椎动脉所引起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脊柱疾病,其眩晕历时短暂,反复发作,每于头部后仰、向一侧转动时发作,甚至猝倒,改变头位后立即好转,视伴物不清、耳鸣、颈部疼痛等,用针灸结合针刀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桂清民 《世界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0(2):79-81
目的:观察颈部软组织松解配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观察。方法:将86例颈性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对照组42例,观察组行颈部软组织松解合整脊治疗,对照组予以药物治疗,分别治疗一个疗程后,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椎x线及经颅多普勒(TCD)的改变,判定其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患者的颈椎X线及经颅多普勒的检查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变,且有显著差异。结论:颈部软组织松解合整脊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与常规的药物治疗对照比较,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手法整脊治疗颈性眩晕1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病而产生的眩晕在骨伤科中较为常见 ,通常被纳入椎动脉型和交感性颈椎病 ,是颈椎病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1997年~ 1998年间 ,采用手法整脊治疗 12 4例 ,疗效较为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2 4例患者均来于门诊 ,其中男 45例 ,女79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81岁 ,平均年龄 5 6 2岁 ;病程最短 6d ,最长 8浕 ;单纯椎动脉型 10 1例 ,伴交感神经型 2 3例 ;12 4例患者均有眩晕 ,单纯眩晕者 32例 ,余 92例分别伴有颈僵痛、双肩痛、头痛、心慌、胸闷、恶心 ,单或双耳鸣、耳堵 ,单侧面部或上肢麻木、手抖、视物模糊、记… 相似文献
16.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见中老年人。其中颈性眩晕在眩晕患者中最多见,有资料统计约占50岁以上老年眩晕的50训“。笔者自2012年10月至今,采用平衡针刀疗法行浅筋膜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252例,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针刀松解斜方肌以及整复错位的寰枢关节治疗颈上节段引起的眩晕,方法:将12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40例,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刀结合手法整复治疗,对照组分为针刀对照1组和整复术对照2组,分别治疗2周,观察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X线变化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总体疗效评分。结果:临床症状总体疗效评分:第1次治疗后治疗组疗效比对照1组、对照2组疗效显著(P0.01),但对照1组与对照2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1),且对照2组比对照1组疗效好(P0.01);6个月后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1)。治疗前三组患者X线表现:寰齿关节间隙不等、寰枢关节间隙不等、两侧块间距不等、寰椎后弓抬头、寰椎后弓点头,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X线表现症状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组1组、对照2组(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组1组、对照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5%、72.5%、80.0%,治疗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组1组、对照2组(P均0.05);对照2组疗效高于对照1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针刀松解斜方肌后,再运用手法整复治疗颈上节段引起的晕眩疗效显著;有针对性的筋骨并治是治疗该病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