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与胶原复合后修复牙槽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寻以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为种子细胞和胶原复合物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原理和方法修复齿槽骨缺损。方法:将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s Stromal Cell,BMSc)进行体外培养并利用矿化液诱导为成骨样细胞,加入胶原(collagen)培养1d后,植入大鼠下颌骨缺损处,2周和4周后处死,取其下颌骨切片,观察成骨效应。结果:术后2周实验侧缺损区可见骨小梁形成,而对照侧无明显骨修复,4周后实验侧新骨形成量逐渐增加,而对照侧只有一些纤维组织修复。HE染色和mallory三色法染色结果也表明实验侧有新骨形成且逐渐增多。结论:应用胶原加体外诱导的成骨样细胞复合体移植可修复大鼠自体的牙槽骨缺损,为组织工程化骨在颌面外科及修复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组织工程化骨修复大鼠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以陶瓷化骨为支架材料的组织工程化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和实用价值。方法:选用30只SD大鼠,手术获取大鼠一侧胫骨和股骨,冲洗骨髓腔得到骨髓,培养骨髓基质细胞并通过含诱导成分的诱导液将其诱导为成骨样细胞。将自体成骨样细胞种植在煅烧骨基质材料上,然后将该复合体移植到SD大鼠下颌骨的一侧全层骨缺损区,另一侧移植单纯基质材料作为对照。将30只SD大鼠分别于术后2、4、8周处死,标本行大体组织学检查,HE染色和mallory三色法染色检查。结果:术后2周实验侧缺损区可见骨小梁形成,标本行大体组织学检查,HE染色和mallory三色法染色检查。结果:术后2周实验侧缺损区可见骨小梁形成,而对照侧无明显骨修复,2、4、8周后实验侧新骨形成量逐渐增加,而对照侧只有一些纤维组织修复。HE染色和mallory三色法染色结果也表明实验侧有新骨形成且逐渐增多。结论:应用陶瓷化骨加体外诱导的成骨样细胞复合体移植可修复大鼠自体的下颌骨缺损,为组织工程化骨在口腔颌面外科和口腔修复科领域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壳聚糖水凝胶(Chitosan,CS)-犬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复合物体内异位成骨能力,探讨其作为可注射组织工程骨的可能性。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犬BMSCs,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培养液进行原代培养并进行成骨诱导培养。合成壳聚糖温敏水凝胶,以5×106/mL的终细胞密度悬浮BMSCs,将注射于裸鼠背部皮下,8周后取材,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检查、免疫组化染色观测骨组织的形成情况。结果:BMSCs/CS复合物于裸鼠皮下形成质地较硬的结节,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证实有骨样结构形成,单纯CS凝胶无骨样结构形成。结论:BMSCs与CS水凝胶可以分别作为种子细胞和支架载体构建可注射的骨组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评价体外培养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BMSCs)/Bio-oss修复大鼠颅骨极量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同基因大鼠的BMSCs,经体外分离培养扩增,与Bio-oss复合后充填颅骨极量骨缺损.在不损伤硬脑膜的情况下,磨除全层颅骨,造成动物标准缺损,用含或不含BMSCs的Bio-oss充填颅骨缺损.不充填物缺损作为空白对照.术后12周处死动物,取缺损区及周围骨质进行肉眼、X线片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所有植入物无排除或感染.无论X线摄片及组织切片均表明,BMSCs/Bio-oss骨修复能力明显优于的空白组及平片用Bio-oss组.结论:BMSCs-Bio-oss复合物充填相对于单纯材料充填具有明显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是治疗各种骨缺损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口腔医学》2013,(6):371-375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体外诱导扩增与仿生纳米壳聚糖-胶原复合支架材料(nano chitosan sodium collagen scaffold,NCSCS)复合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分离纯化Wistar大鼠BMSCs,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osteoblast,OB)转化,经碱性磷酸酶、茜素红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将BMSCs复合仿生纳米壳聚糖-胶原复合支架材料(nano chitosan sodium collagen scaffold,NCSCS)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制作Wistar大鼠胫骨骨缺损模型,缺损处NCSCS-BMSCs复合物移植后观察骨缺损修复成骨情况。结果扫描电镜下BMSCs细胞在仿生纳米壳聚糖-胶原复合支架材料上大面积生长。BMSCs复合仿生纳米壳聚糖-胶原复合支架材料植入2周后,材料周围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并可见成骨细胞和少量新生的骨样基质,新生骨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植入6周后,可见到材料与新生骨之间相互混杂,中有纤维相间隔,和原有骨界面尚清晰可辨认,材料部分降解,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新生骨有统计学差异(P<0.05);植入12周后,材料几乎降解完全,和天然骨组织界面可见新骨形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新骨形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材料降解在各时间段对照组和实验组比较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 BMSCs介导NCSCS修复骨缺损优于单纯的NCSCS修复骨缺损,尤以早期效果为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TGF-β1基因修饰骨髓基质细胞(BMSC)复合Bio-Oss胶原修复Beagle犬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Beagle犬18条,随机分为3组:种植体+犬BMSC+凝胶+Bio-Oss胶原材料(对照组);种植体+0.5 μg/L TGF-β1基因转染犬BMSC+凝胶+Bio-Oss胶原材料(实验组A);种植体+10μg/L TGF-β1基因转染犬BMSC+凝胶+Bio-Oss胶原材料组(实验组B)。术后24周取材,组织观察缺损区恢复情况。RT-PCR检测细胞中OC、BSP及COL-Ⅰ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OC、BSP及COL-Ⅰ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A骨连续性及成熟度优于实验组B。RT-PCR结果显示实验组A三种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中3种mRN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Western Blot结果中实验组A的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和实验组B相比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B较对照组略有增加,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浓度的TGF-β1基因可较好地促进BMSC向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后,细胞在材料表面的贴附、伸展及生长情况,探讨将细胞与β-磷酸三钙的复合体植入体内的最佳时间。方法分离的骨髓基质细胞用舍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添加矿化液,将诱导培养后的细胞与预先处理过的β-磷酸三钙复合,复合后每日检测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在β-磷酸三钙表面的贴附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接种后,在材料表面贴附良好,复合后7天细胞数量最多,是植入体内的最佳时间。结论β-磷酸三钙的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骨髓基质细胞贴附材料后继续保持增殖活性,表达成骨细胞的表型,是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超低温冻存后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和支架材料胶原膜BME-10X复合体植入裸鼠体内的成骨情况.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eagle犬 BMSCs,冻存二代生长状况良好的BMSCs.12个月后,复苏冻存的BMSCs,并在体外构建BMSCs和0.5 cm×0.5 cm大小的BME-10X复合体.将胶原膜+BMSCs+矿化诱导培养液、胶原膜+BMSCs+基础培养液、单纯胶原膜+矿化诱导培养液培养5 d后,植入裸鼠体内,并于术后第4、8、12周取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病理学分析.结果:单纯胶原膜+诱导培养液组在植入胶原膜后,胶原膜边界清晰,膜边缘及内部基本没有细胞生长;在胶原膜+BMSCs+基础培养液组,术后第4周可见,胶原膜内有细胞长入,并有细小的条索状新生胶原形成,随着时间的延长,支架胶原逐渐分解,新形成的条索状胶原纤维变粗大;在胶原膜+BMSCs+矿化诱导培养液组,植入后也可见支架胶原的分解和更多的细胞生长,大量新生的胶原形成类骨质样组织.结论:冻存BMSCs复苏后进行体外培养扩增与诱导分化,并在在体内环境下复合胶原支架材料,仍然具有较强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9.
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胶原/聚乳酸材料复合兔骨髓基质细胞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nHAC/PLA复合兔BMSCs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通过负压吸附使BMSCs与nHAC/PLA材料复合,将nHAC/PLA+自体BMSCs、自体BMSCs、nHAC/PLA材料分别植入新西兰兔背部肌袋内,术后4、8周通过大体、组织学观察来研究其异位成骨能力.结果:自体BMSCs组与nHAC/PLA材料组在新西兰兔背部肌袋内均无骨质形成,nHAC/PLA+自体BMSCs组8周时有大量较成熟的骨质形成,同时材料本身部分吸收.结论:通过负压吸附的方法制备出的nHAC/PLA+自体BMSCs具有良好的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使用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itite,n-HA)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以成骨条件培养液培养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至第3代并以1×106/cm2的密度与n-HA复合培养后回植于骨缺损区(1.0cm×0.8cm×0.5cm)。术后6周、12周处死动物,取缺损区及周围骨质进行肉眼、X线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所有植入物无排除或感染。6周及12周通过肉眼及免疫组化观察实验组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新骨面积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HA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纤维蛋白胶(FG)作为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修复大鼠牙槽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A、B组,建立SD大鼠上颌牙槽骨缺损模型,联合植入BMSCs和FG复合物,A组对照侧单纯植入FG,B组对照侧为空白对照.利用上颌骨实验区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icro-CT扫描观察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多孔块状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材料(nHAC/PLA)作为支架与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复合对大动物承力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能力,并探讨合适的术中固定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多孔块状nHAC/PLA加工成3.0cm×2.0cm×1.0em的长方体状。体外培养犬髂骨来源的BMSCs,经过BrdU标记及成骨诱导后,与nHAC/PLA复合,并植人犬下颌骨3.Ocm长的节段性缺损处,经过6个月的饲养,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形态学观察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种子细胞的归宿。同时设自体髂骨移植组及单纯材料植入组作为对照。结果术后6个月,下颌骨缺损区被nHAC/PLA+BMSCs复合形成的组织工程骨完全修复,形态恢复良好,大量成熟的骨组织充满缺损区的全层,材料大部分被吸收。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看,组织工程骨细胞来源于种子细胞BMSCs。用钛重建板和微型钛板联合固定或单纯用钛重建板固定都可行。结论nHAC/PLA作为支架材料与自体BMSCs复合形成的组织工程骨可以修复大动物承力骨较大的节段性缺损,并可直接用钛重建板对其进行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新型生物材料多孔磷酸钙的生物相容性及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异位成骨情况。方法体外培养第2代Beagle犬BMSCs,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后与多孔磷酸钙(CPC)复合培养,获得最佳复合浓度,倒置和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下观察BMSCs黏附和生长情况,复合体植入裸鼠皮下8周观察异位成骨。结果BMSCs转染GFP与多孔CPC复合培养1 d,细胞从材料中爬出,形态正常,7 d可见细胞伸出伪足,分泌基质;复合体可异位成骨。结论多孔CPC生物相容性好,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5.
16.
应用富血小板血浆和骨髓基质细胞构建细胞-膜片及其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 rich plasma,PRP)和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s,MSCs)构建细胞-膜片的方法并评价膜片包裹珊瑚支架后的异位成骨能力。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兔MSCs悬液与PRP混合,滴加到6孔培养板上,再滴加牛凝血酶溶液,形成凝胶样MSCs/PRP混合物,置于孵箱内培养。第1周用DMEM完全培养液,后2周改用DMEM诱导培养液。用得到的细胞-膜片包裹珊瑚圆片后,植入裸鼠背部皮下,以单纯珊瑚植入作对照。术后4周和8周取材,通过组织学观察,评价其异位成骨情况。结果:细胞-膜片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可操作性。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膜片由大量的纺锤样成骨细胞有规律地密集在一起而形成。组织学观察显示:术后4周和8周,膜-支架复合体珊瑚支架的表面及其孔洞内有大量的软骨或骨形成,以软骨内成骨的方式成骨;单纯珊瑚植入组,珊瑚表面及其孔洞内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长入,未见软骨或骨形成。结论:用PRP和MSCs构建细胞-膜片的方法简便,膜片包裹珊瑚支架形成的膜一支架复合体具有良好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7.
转染人骨形成蛋白-7基因对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BMP-7基因转染对Beagle犬骨髓基质细胞(BM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脂质体介导法将hBMP-7基因转染Beagle犬BMSC,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检测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及钙化结节等成骨细胞表型。结果:目的基因转染后细胞形态略有变化,增殖能力无明显改变,凋亡率无明显变化,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骨钙素表达增强,钙化结节增大。结论:hBMP-7基因转染可以加速BMSC向成骨细胞表型转化。hBMP-7基因转染的BMSC有望成为牙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