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59例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证候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学军  吴洁  郭灵祥  杨叔禹 《中医杂志》2008,49(12):1106-1108
目的 分析糖调节受损(IGR)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布特点. 方法 对159例IGR门诊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与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腰臀比、血脂、血糖、胰岛素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59例IGR患者中,气虚血瘀型最多,共40例占25.2%,其次为气虚型、气虚痰湿型和血瘀型.4个主要证型患者年龄和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体重指数、腰臀比、血脂以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上存在差异.气虚痰湿证型组60分钟和120分钟时血糖值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或P<0.01).结论 IGR患者的中医证候中以气虚或兼气虚证最为多见,各主要证型中以气虚痰湿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程度最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社区中老年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人群的中医证素分布特征以及与代谢、炎性反应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该人群的个性化中医药治疗与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上海3家社区604例中老年体检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身高、体重、血压等6项体检指标以及中医症状体征与舌、脉象信息,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等11项生化指标,将收集资料运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糖调节受损人群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心率(Heart Rate,HR)值均高于非糖调节受损人群(P0.05);糖调节受损人群中以阴虚证为主(50%)。IFG+IGT组与重度胰岛素抵抗组人群中占比相对较高的证素分别为气虚证(占40.26%)与热证(占10.23%)。气虚、阴虚、热、瘀4组比较,其中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Plasma Glucose,2h PPG)、Hb 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热证组中2h PPG、TC、LDL值均较高。结论:调查的糖调节受损人群主要证素表现为气虚、阴虚,夹杂热、瘀等证素,糖脂代谢紊乱较为严重的为热证型,原因可能与胰岛素抵抗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糖调节受损(IGR)和糖尿病(DM)患者合并急性脑梗死(ACI)时中医证候的分布特点。方法:根据患者血糖情况及病史将2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3组,其中单纯急性脑梗死组103例、合并糖调节受损组37例、合并糖尿病组84例,对3组患者的中医证候及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合并糖尿病组的气虚证分值较单纯急性脑梗死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调节受损组的火证分值较单纯急性脑梗死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组的风证和气虚证分值较合并糖调节受损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血糖异常时,中医证候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受糖尿病中医证候衍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近年来中医治疗糖调节受损的文献来看,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糖耐量、延缓病情等多方面均有成效。糖调节受损的中医诊治应通过将中医体质学说和证素辨证学相结合,中药与针推相配合,更好地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延吉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中医体质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上海市延吉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方法:从延吉社区45-74岁常住居民中随机抽取2 228人行空腹血糖试验,对筛检出的178例糖调节受损人群进行中医体质判定。结果:延吉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的中医体质构成与糖耐量正常人群不同(χ2=44.065,P<0.0001),糖调节受损人群多见的体质类型是平和质(29.21%)、气郁质(20.79%)、气虚质(17.98%)和阳虚质(13.48%),糖耐量正常人群主要的体质类型是平和质(33.77%)、气虚质(28.57%)和阳虚质(20.78%),由于样本量较小,糖调节受损人群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人群的体质构成无明显差异(χ2=11.634,P=0.625;χ2=6.927,P=0.422)。结论:延吉社区糖调节受损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以平和质、气郁质、气虚质及阳虚质为主,与血糖正常人群的体质构成不同。  相似文献   

6.
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寇松旭 《光明中医》2009,24(4):737-738
糖调节受损是糖尿病的前期,易转化为2型糖尿病,所以积极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糖调节受损有很大可逆性,通过合理干预是可以避免发展成糖尿病的.中医从整体出发辨证求园对IGR有着本质的认识,灵活丰富的中医治疗方法可以对IGR患者进行整体调理以改善患者的代谢紊乱,从而在根本上防止IGR发展为糖尿病.  相似文献   

7.
从近几年有关文献对糖调节受损(IGR)的相关研究来看,中医在改善其临床症状,阻止或延缓病情发展及预防糖尿病发生等方面取得了确切的效果。若将中医药防治IGR与体质学说、辨证论治有机结合起来,探究个体化、切实可行的干预方案,在基础干预的同时采用中药与艾灸、电针、耳穴等相结合以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糖脉宁治疗糖调节受损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中药糖脉宁对干预治疗糖调节受损人群糖尿病的发病率的影响,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服用糖脉宁,对照组口服金芪降糖片,3个月为1疗程。结果:对照组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0%;治疗组糖尿病发病率为6.7%,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有明显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P<0.05),并能显著改善证候积分(P<0.01)。结论:糖脉宁干预治疗糖调节受损能够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灸脐法对糖调节受损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筛选后的糖调节受损患者随机分为灸脐治疗组和空白等待组两组,治疗组经过4个月治疗,空白组经过4个月等待后,比较两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结论:灸脐法可明显降低糖调节受损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期应用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规定刺激穴位的刺激强度、方向及深浅等量化指标。结果观察35例,总有效率90%。结论针灸改善糖调节受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薯蓣胶囊干预对糖调节受损转归影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薯蓣胶囊干预对糖调节受损(IGR)人群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临床研究方法,通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空腹和餐后2h)、血脂和胰岛素水平,判定薯蓣胶囊干预对IGR患者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糖尿病发病率为10.0%:治疗组糖尿病的发病率为3.4%。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降低TC,TG,LDL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薯蓣胶囊干预IGR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脉温阳灸干预糖调节受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脉温阳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0 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腰臀围比(WHR)、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水平变化。[结果]两组BMI、WHR治疗后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后治疗组FBG、2hPG、FINS、HOMA-IR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TC、TG、HDL-C、LDL-C治疗后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HDL-C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易筋经结合饮食调摄干预糖调节受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每组60例。两组均给予饮食调摄,干预组同时给予每日30 min易筋经锻炼。干预1年后,观察糖尿病的发生率和检测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干预组2型糖尿病年转化率为6.67%,对照组为21.67%;两组转化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空腹血糖、糖负荷后2 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易筋经结合饮食调摄可改善糖调节受损状况,降低糖尿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维吾尔族糖调节受损患者的血脂异常检出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社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乌鲁木齐市6个维吾尔族居民较集中的社区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529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本次调查高危人群血脂异常检出率为64.4%,其中糖调节受损患者中血脂异常检出率为87.5%。结论:血脂异常广泛存在于维吾尔族糖调节受损患者中,维吾尔族社区糖尿病控制工作刻不容缓。应在社区人群中尤其针对糖调节受损患者加强糖尿病营养教育的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15.
糖调节受损(impained glucose regulation,IGR)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前期阶段,是预测糖尿病的临床标志。早期预防干预IGR,对减少糖尿病发病率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糖调节受损是糖尿病的高危状态,目前西医学尚无理想的干预药物,中医中药通过平衡人体内环境来改善血糖失衡的状态。通过查阅近年相关文献分析多层次运脾法与糖调节受损的关系,分别具体阐述六种运脾法益脾气、滋脾阴、温脾阳、燥脾湿、通脾络、泻脾热的应用及其逆转糖调节受损的作用。并结合一例临床验案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陕西中医》2016,(1):68-69
目的:观察糖调节受损不同体质人群的血脂特点,为中医早期"治未病"的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的糖调节受损病例共计123例,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对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分为湿热质、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和气郁质,进行相关临床实验室检查,观察不同体质受试者的血脂特点。结果:123例IGR患者中,湿热质与痰湿质的TG水平高于正常水平,与各组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湿热质的LDL-C水平高于正常水平,与阴虚质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糖调节受损的人群中应当对湿热体质和痰湿体质的人群加强血脂干预措施,对延缓糖调节受损状态向糖尿病阶段发展可能具有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银娣  赵恒  朱莎 《中医临床研究》2011,3(22):74-74,76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加耳穴治疗对糖调节受损的作用。方法:10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对照组50例,2组均控制饮食,加强运动,治疗组同时结合中医辩证论治加耳穴治疗,全部病例均治疗6个月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辩证论治加耳穴治疗糖调节受损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潮汕地区糖调节受损患者胰岛素抵抗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体质判定标准划分体质类型,观察不同体质的一般情况、肾功能、血脂及血糖相关指标,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试验的八种体质类型年龄、性别及身高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平和质相比,湿热质的体质量指数(BMI)均数最高,阴虚质的BMI均数水平最低(P0.05);阴虚质、阳虚质、血瘀质、气虚质及气郁质的总胆固醇(TC)低于平和质组,湿热质及痰湿质的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高于平和质(P0.05);各体质类型的空腹血糖(FBG)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各类型体质的餐后2 h血糖(2 hBG)水平均高于平和质,痰湿质及湿热质的空腹胰岛素(FINS)水平显著高于平和质,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及气郁质的FINS水平均显著低于平和质(P0.05);痰湿质及湿热质的餐后2 h胰岛素(2 hINS)水平均高于平和质,其余体质类型的2 hINS水平均低于平和质(P0.05);阴虚质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水平显著高于平和质,痰湿质及湿热质ISI显著低于平和质(P0.05);痰湿质及湿热质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水平均高于平和质,阴虚质HOMA-IR水平及HOMA-β水平均低于平和质(P0.05)。结论:潮汕地区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实证体质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识别糖调节受损(IGR)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预防IGR向糖尿病进展,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IGR患者中医体质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以及中医体质是否可以独立预测IGR的糖尿病风险。方法 :294例IGR患者采集血液样本,使用体质问卷评估体质类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细胞因子水平。随访3年以上,记录糖尿病发病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估计不同中医体质的糖尿病比值比(OR)。结果:痰湿、湿热和气虚是IGR患者三种最常见的不平衡体质。痰湿、湿热体质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瘦素水平显著升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降低(P0.05)。气虚体质者血清瘦素水平升高,血清脂联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抑胃肽(GIP)水平显著降低(P0.05)。痰湿或湿热体质者表现出显著升高的糖尿病风险(P0.05)。结论:IGR患者中医体质、炎症反应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确定患者的痰湿或湿热体质可以帮助识别具有较高糖尿病进展风险的IGR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