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标本采集、送检、放置时间、温度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为建立检测流程提供依据。方法对外科住院患者65例,病房早6:00前采集标本30min内送检,检验科即刻分离血浆标本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其余标本分别保存4℃与室温在采血后2h,3.5h,4h,8h,16h检测,与即刻测定结果进行配对分析。结果即刻测定结果与4℃、室温(20~25℃)放置2h和3.5h,4h,8h,16h测定结果比较,TT和APTT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凝血四项标本室温、4℃放置过久与即刻测定结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 TT测定结果缩短和APTT测定结果延长;标本放置室温、4℃分别在采血后2h,4h内完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室温下标本放置时间和离心时间对凝血四项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300份标本分为2组(每组150人),分别测定放置时间不同时(0,2,4,6,8,10小时)和离心时间不同时(5,10,15,20分钟)凝血4项的结果。结果:APTT和PT在室温放置6小时内与0小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6小时后两者延长;TT和Fib在8小时内与0小时无显著性差异(P>0.05),8小时后两者延长。 APTT和PT在2500r/min离心条件下,离心5分钟与10分钟有显著性差异(P<0.05),离心5分钟APTT和PT明显缩短,10分钟后各时间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TT和Fib在各时间段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PTT和PT在室温放置条件下,必须在6小时内检测完毕,TT和Fib须在8小时内完成检测。在2500 r/min离心条件下,APTT和PT离心时间至少须10分钟,TT和Fib对离心时间要求不高。  相似文献   

3.
常见影响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因素的观察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分析并探讨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常见影响因素,以此来提高实验室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质量。方法收集住院病人和门诊患者血样本,用质控标准血浆监控,分别在室温和水浴的条件下放置不同时间后立即测定。结果血浆在室温放置1h后PT延长(P〈0.05);室温放置2h后PT明显延长(P〈0.01);在水浴中放置1h与37℃立即测定结果差别不大(P〉0.05),水浴2h,3h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P〈0.01);当水浴温度为35℃或39℃时,PT延长(P〈0.05);当水浴温度为34℃或40℃时,PT明显延长(P〈0.01)。结论在测定凝血活酶原时间对如能严格把握各个环节,则凝血酶原时间的结果才有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4.
PT、APTT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T和APTT测定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不同抗凝剂与血液比,不同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在室温放置不同时间这四种方法来分别测定PT和APTT。结果与1:9比较,抗凝剂与血液之比为1:8、1:10、1:11时,PT和APTT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1:7时P〈0.01。相同时间不同离心速度,PT为P〈0.05,APTT为P〈0.001。相同离心速度不同离心时间,PT为P〉0.05,APTT为P〈0.05。在室温22℃放置2、4、6、8h与立即测定相比,PT、APTT4h内P〉0.05,6h、8h时PT〈0.05,APTT则P〈0.01。结论PT和APTT的标本采集、处理应标准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采血后室温放置不同时间和血液与抗凝剂不同比例对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的影响。方法 抽取 4 0例体检健康者血液与抗凝剂 9∶1和 6∶1混匀 ,分离血浆后立即测定 ,另将 9∶1血浆分别于 1h、2h、4h、6h测定。结果 室温放置 4h和 6h检测结果与即刻测定相比PT、APTT时间均延长 ,PT有显著差异 (P <0 .0 5) ,APTT有极显著差异 ( P <0 .0 1) ;血液与抗凝剂比例缩小 ,PT和APTT时间延长 ( P <0 .0 5)。结论 检测PT、APTT应严格把握抗凝剂比例 ,标本采集后 2h以内检测完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56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AP组和正常对照组(NC)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指数(NR)、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浓度(FIB)。结果轻型胰腺炎组(MAP)与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胰腺炎组(SAP)与MAP组和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PT、APTT和FIB值明显延长,可作为鉴别AP病情轻重及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重度烧伤患者PT、APTT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度烧伤患者的凝血系统变化。方法 用法国产全自动血凝固分析仪,检测107例烧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PT、INR、PTR、凝血酶原活动度和APTT。结果 烧伤面积小于30%Ⅱ-Ⅲ度的中轻度烧伤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而30%-49%Ⅱ-Ⅲ度重度烧伤组和50%-79%Ⅱ-Ⅲ度的特度烧伤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大于80%Ⅱ-Ⅲ度特重烧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重度、特重度烧伤患者,PT、APTT有明显延长,提示患者凝血系统障碍,有低凝血倾向,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唐山地区新生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生物参考区间。方法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C28-A2推荐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健康新生儿1102例,按照性别不同分为男(584例)、女(518例)二组;根据不同民族分男(汉族548例,少数民族36例)、女(汉族495例,少数民族23例)二组,采用法国STAGO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其PT ,APTT ,FIB ,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正态性检验,新生儿PT ,APTT ,FIB测定值均呈正态分布。经 Z检验发现不同性别新生儿 APTT 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PTT =6.693,P<0.05),不同民族新生儿PT ,APTT ,FIB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男=0.058~0.317,t女=0.049~0.317, P>0.05)。各项指标的参考区间(P2.5~ P97.5)如下:新生儿PT 参考范围11.1~14.9s;APTT 参考范围(男)29.9~62.6s ,(女)30.6~63.4s ;FIB的参考范围1.51~3.46 g/L。结论初步建立唐山地区新生儿PT ,APTT ,FIB的生物参考区间,提高新生儿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病诊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应用低分子肝素对脑血栓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60例,随机分为A、B、c及对照纽4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治疗,用药时间在发病24h内,B组用药时间在24~48h内;C组用药时间在48~72h内;监测4组治疗期间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血小板计数(PI。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情况。结果:4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NIHSS评分改善较另外三组更为明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另外三组(P〈0.05);A、B、C组治疗后APTT、PT、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治疗后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血栓患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NIHSS评分,明显降低FIB,纠正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女性妊娠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PT、APTT的测定均为凝固法,用德国TECO CoatronM4半自动血凝仪检测,孕妇200例为测定组。结果测定组中妇女与对照组或早期妊娠妇女比较,PT、APTT的时间均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女性妊娠这一特殊生理期内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PT、APTT测定时间缩短的生理基础,其对预防、诊断妊娠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离心时间及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住院患者合格标本50例,按不同离心条件及放置时间进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结果标本以3 000 r/min离心5 min APTT、PT缩短,与离心10 min作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离心8 min四项凝血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本室温放置2 h各项检测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放置4 h、6 h APTT、PT测定结果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3 000 r/min离心8 min即可进行凝血筛选检测;标本放置时间对APTT、PT检测结果影响较大,标本室温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 h。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冰冻冷沉淀解冻融化后,在不同温度、不同时间凝血因子活性的变化,为临床使用冷沉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2袋(200 mL/袋)新鲜冰冻血浆,用离心法制备冷沉淀12袋,每袋冷沉淀混匀后立即用保存管分装成多个样本(2 mL/管),速冻后-30℃保存。样本在37℃融化后分成两组,一组置于4℃保存,另一组置于24℃保存,两组分别于0、3、6、12、24、36、48、60 h进行PT、APTT、TT、FIB、FⅡ、FⅤ、FⅦ、FⅧ、FⅨ、FⅪ水平测定。结果融化后的冷沉淀在不同温度保存,PT、APTT、TT、FIB、FⅤ、FⅨ、FⅪ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Ⅱ、FⅦ和FⅧ变化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融化后的冷沉淀在两组温度保存48 h,APTT水平均有明显变化(P〈0.05),在4℃6 h及24℃36 h,FⅧ水平下降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且在4℃组保存,FⅧ衰减速度更快。除APTT、FⅧ外,其他指标在两种温度下60 h均无明显的改变。结论融化后的冷沉淀在60 h的保存期内,除FⅧ外,其他凝血因子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在临床输注上,除非急需补充FⅧ,融化后保存60 h的冷沉淀仍可输注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异常时,标本放置时间对PT和APTT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利用STA-R全自动血凝仪及配套试剂,测定不同放置时间下70例血凝标本PT和APTT的检测结果 。根据PT 和APTT的正常参考值,将空腹(0 h)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PT:11.0~14.3 s,APTT:32.0~43.0 s)和异常组(PT>14.3 s,APTT>43.0 s)。将标本于室温下分别放置 1、2、4、6、8、12、24 h,检测其PT和APTT,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组PT与APTT标本分别室温存放8 h和4 h检测结果基本稳定。异常组PT与APTT标本分别室温存放4 h和2 h检测结果基本稳定。异常组较正常组检测结果更易受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PT标本放置6 h、APTT标本放置4 h,检测结果即发生明显的改变。结论 对于凝血异常者,标本放置时间对检测结果影响甚大,PT和APTT测定均应于标本采集后2 h内尽快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剂量肝素对脓毒症大鼠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内毒素2 h组、内毒素6 h组、内毒素+肝素2 h组,内毒素+肝素6 h组5组,每组8只,静脉注射LPS建立脓毒症模型.不同时间点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内毒素2 h组和内毒素6 h组PT及APTT的延长差异显著(P<0.01),内毒素+肝素2 h组与内毒素+肝素6 h组间PT,AP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毒素+肝素2 h组与内毒素2 h组相比,以及内毒素+肝素6 h组与内毒素6 h组相比,PT和APTT延长明显改善(P<0.05);内毒素+肝素6 h组与内毒素+肝素2 h组相比,PT和APTT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肝素的早期应用可减缓PT、APTT的延长,改善脓毒症时发生的凝血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A7000血凝仪试剂盘上试剂使用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 将试剂放置CA7000血凝仪试剂盘上,之后在不同时间点(0 h、2h、4h、8h、12 h、18h、24 h、36 h)对同一混合血浆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测定.结果 测定结果显示试剂放置试剂盘后8h时的TT结果、12 h时的APTT结果、18h时的FIB结果、36 h时的PT结果分别与0h时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日常工作中,CA7000血凝仪试剂盘上放置试剂的稳定时间不同,根据不同稳定时间配置相应的试剂用量,避免剩余试剂失效而造成浪费.  相似文献   

16.
卢美红  景蓉蓉 《海南医学》2012,23(18):80-82
目的研究不同分析前处理方法对比浊法凝血仪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将乳糜血20份、健康人血20份,分别用常规法、高速离心法和手工法进行PT、APTT检测;将溶血标本21份、血量不足标本30份和重新补抽来的51份标本同时进行PT、APTT检测。结果健康人标本常规法、高速离心法、手工法检测的PT,APTT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乳糜血标本常规法检测PT、APTT结果高,甚至检测不出,经高速离心处理后结果与手工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血量不足等问题标本的PT、APTT结果与重新采血后标本的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别是血量不足时APTT明显延长。结论乳糜血、溶血、血量不足等问题标本大大影响了光电比浊法凝血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分析前标本的处理是保证其检测结果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4℃下标本保存时间对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凝血三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采血后2h凝血三项测定值分别与采血后4℃下保存8h,12h,24h测定值进行比较,计算两时间段间测定结果的相关系数,作线性回归,求回归方程;把医学决定水平X1,X2,X3分别代入回归方程求Y值,计算各给定的医学决定水平的系统误差,以系统误差小于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的总允许误差1/2作为判断标准,以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来判断两时间段间测定结果一致性是否为临床可接受。[结果]凝血酶原时间采血后2h与采血后4℃保存8h,12h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为临床可接受,保存24h检测结果为部分接受;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采血后4℃保存8h检测结果为临床可接受,保存12h检测结果为部分接受,保存24h检测结果为临床不接受;纤维蛋白原采血后2h与采血后4℃保存8h,12h,24h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为临床可接受。[结论]凝血酶原时间检测,4℃下原始标本可稳定12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检测,4℃下原始标本可稳定8h;纤维蛋白原检测,4℃下原始标本可稳定24h。  相似文献   

18.
[摘要] 〖HTH〗目的〖HTSS〗〖KG*2〗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ctive liquid resuscitation,AFR)与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对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TIC)患者凝血功能、免疫调节及疗效的影响。 〖HTH〗方法〖HTSS〗〖KG*2〗 回顾性分析94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积极液体复苏组(AFR组,46例)和损伤控制复苏组(DCR组,48例),对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12 h 2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复苏后18 h 2组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血压波动幅度、总补液量,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12 h、24 h、48 h 2组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复苏后96 h并发症发生率,复苏后1周存活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HTH〗结果〖HTSS〗〖KG*2〗入院时2组MAP、SI、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苏前20 min APTT、INR、PT、D-二聚体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 DCR组APTT、INR、PT、D-二聚体值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后24 h DCR组MAP、血压波动幅度、SI值、总补液量明显低于AFR组(P<0.05)。2组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24 h PLA2、PA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 DCR组PLA2、PAF明显高于AFR组,复苏后48 h DCR组PLA2、PAF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后96 h DCR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FR组,复苏后1周DCR组存活率明显高于AFR组(P<0.05)。 〖HTH〗结论〖HTSS〗〖KG*2〗DCR救治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明显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有效纠正休克,复苏期间血压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存活率较高,与AFR相比临床疗效明显;但AFR在复苏治疗早期能有效抑制免疫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静脉血标本放置时间及储存温度对主要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本院住院患儿EDTA-K2抗凝静脉血标本77例,其中20例放25℃室温,20例放4℃冰箱,17例放10℃坏境,20例放37℃水浴箱,每个标本于2 h、4 h、6 h、8h、24 h、48 h、72 h用Sysmex-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仔细记录不同时段测定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室温条件下,仅血小板平均体积在6 h检测结果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白细胞计数于24 h、红细胞计数于24 h、血小板计数于24 h、红细胞压积于48 h开始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和血小板分布宽度的测定结果最不稳定。4℃条件下标本可稳定更长时间,10℃条件下相对稳定,37℃水浴箱各个项目都不稳定。结论:血细胞计数应在6 h内尽快完成,如不能及时送检或检测,应该保存在4℃条件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