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生物可吸收椎间融合器材料具有与骨组织相似的强度及弹性模量,具有射线可透过性,且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人体组织吸收替代并更易于融合.目的:介绍各种可吸收性椎间融合器材料的特点、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主要选择被PubMed收录的外文文献和在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可吸收性椎间融合器的文献,就其内容进行分析、分类、归纳及总结.结果与结论:尽管可吸收材料椎间融合器相对于传统椎间融合器来说具有许多优点,目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使用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但其材料本身属性所致的风险仍然不可忽视,比如pH值降低、存在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和局部骨吸收的危险等.另外大多数聚合物材料脆性高,由其加工制成的融合器置入人体后可能出现融合器断裂,导致融合失败,尚需逐步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2.
张翊  张超  曹聪  董宇启 《中国临床康复》2011,(30):5636-5639
背景:生物可吸收椎间融合器材料具有与骨组织相似的强度及弹性模量,具有射线可透过性,且能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人体组织吸收替代并更易于融合。目的:介绍各种可吸收性椎间融合器材料的特点、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主要选择被PubMed收录的外文文献和在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的有关可吸收性椎间融合器的文献,就其内容进行分析、分类、归纳及总结。结果与结论:尽管可吸收材料椎间融合器相对于传统椎间融合器来说具有许多优点,目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使用也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但其材料本身属性所致的风险仍然不可忽视,比如pH值降低、存在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和局部骨吸收的危险等。另外大多数聚合物材料脆性高,由其加工制成的融合器置入人体后可能出现融合器断裂,导致融合失败,尚需逐步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3.
学术背景:椎间融合器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发展迅速。传统椎间融合器的内在缺陷(包括术后沉降、不透光性、应力遮挡效应、手术节段迟发性炎症和骨质疏松等)给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发展的契机。相比传统椎间融合器,它具有更好的刚度和弹性系数,对影像学评估干扰更小等诸多优势。目的:介绍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类别与属性、动物实验、临床应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12/2006-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Bioresorbable cage,spine,SCI”,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550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有关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研究、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关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研究、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所选用的27篇文献中,1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材料研究:多聚乳酸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应用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可吸收材料的属性包括结晶性、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性(多分散性)以及玻璃转化温度。当其应用于椎间融合器时还要考虑降解相关参数、功能降解速度、周围炎症反应以及降解后周围组织填充等因素。②动物实验:四足动物作为动物模型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存在一定缺陷;离体实验研究集中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降解特性及维持脊柱弹性方面的特性:体内实验研究包括其生物力学特性、降解特性、融合特性及异物反应等方面的属性。③临床应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腰椎PLIF,TLIF术及颈椎ACDF术中临床应用短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④可吸收椎间融合器也存在一些应用风险,为降低这些风险带来了相应技术的发展。结论: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已经预示了其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5.
学术背景:椎间融合器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应用发展迅速.传统椎间融合器的内在缺陷(包括术后沉降、不透光性、应力遮挡效应、手术节段迟发性炎症和骨质疏松等)给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发展的契机.相比传统椎间融合器,它具有更好的刚度和弹性系数,对影像学评估干扰更小等诸多优势.目的:介绍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类别与属性、动物实验、临床应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为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0-12/2006-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Bioresorbable cage,spine, SCI",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共检索到550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有关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研究、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关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研究、动物实验研究、临床研究.所选用的27篇文献中,1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材料研究:多聚乳酸是目前研究最多的应用于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材料;可吸收材料的属性包括结晶性、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性(多分散性)以及玻璃转化温度.当其应用于椎间融合器时还要考虑降解相关参数、功能降解速度、周围炎症反应以及降解后周围组织填充等因素.②动物实验:四足动物作为动物模型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也存在一定缺陷;离体实验研究集中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降解特性及维持脊柱弹性方面的特性;体内实验研究包括其生物力学特性、降解特性、融合特性及异物反应等方面的属性.③临床应用: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腰椎PLIF,TLIF术及颈椎ACDF术中临床应用短期随访临床效果满意.④可吸收椎间融合器也存在一些应用风险,为降低这些风险带来了相应技术的发展.结论: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的研究和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已经预示了其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单独应用TFC行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指征,中远期疗效应手术并发症。资料与方法 自1997年起,我院应用TFC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单独应用TFC未附加其他内固定且随访超过3年以上的有42例。手术前后采用JOA评分,术后1.3.6,12,24,36,48个月时拍片复查。结果 42例均获得随访,平均为58个月,术前JOA为17分(10~25),术后随访时为25分(13~29),改善率为66.8%。所有患者均完成椎间融合,平均愈合时间为6~7个月。主要并发症有硬膜撕裂,神经根损伤和TFC型号选择错误等。结论 (1)年龄35~50岁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忠者若病变间隙退变明显时可以单独行TFC融合术,如果术前就有椎间不稳表现的应该附加内固定。(2)如果适应症选择得当TFC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3)融合术后会出现相邻节段的退变,其实际临床意义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3种不同类型的后路腰椎椎闻融合器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采用8具人尸体新鲜腰椎3,4节段标本,模拟后路双侧植入3种椎间融合器。实验分4组7个状态:①对照组(完整标本,Intact)。②螺纹状融合器组(Interfix)。③空心箱形融合器组(SynCage)。④实心箱形融合器组(Prospace)。后3组再分别固定椎弓螺钉钢板。随机安排每个标本的融合器植入顺序。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测试不同状态的三维六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结果:3种不同融合器的前屈运动范围分别为完整状态的77%,66%和67%(按Interfix,Prospace,SynCage的顺序,下同);与完整状态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lt;0.01);不同种融合器之间则无明显差异(P&;lt;0.17)。各融合器组的后伸运动的ROM分别为完整状态的99%,79%和90%;完整状态组和各融合器组以及各融合器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25)。侧屈方向,各组融合器的植入均明显降低提高了稳定性(P&;lt;0.01),ROM值为相应完整状态的83%r,78%,70%;各组融合器之间未表现有明显差异(P=0.15)。不同融合器组的旋转运动的。ROM均明显增加(P&;lt;0.01),分别较完整状态上升了30%,45%,40%;同时Interfix组与其他2组融合器之间也有统计学差别(P&;lt;0.01),Prospace和SynCage之间则无明显区别(P=0.58)。后路固定椎弓螺钉钢板后,腰椎各向ROM值均较单纯的融合器固定组显著降低(P&;lt;0.01)。结论:3种融合器之间在除外旋转运动的所有方向的稳定性无统计学差异。单独运用3种椎间融合器均无法在所有方向上达到与完整节段一致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结合使用后路椎弓螺钉钢板后腰椎节段的稳定性可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背景:可吸收聚合物材料用于制作椎体间融合器目前是研究的热点,且存在争议。目的:综述可吸收聚合物材料椎间融合器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方法:以“椎间融合器,可吸收性,动物实验,临床研究; spine,bioabsorbable,intervertebral fusion”为关键词,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 数据库1989年1月至2012年6月与可吸收聚合物材料椎间融合器相关的文献,总结可吸收聚合物材料椎间融合器基础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
  结果与结论:基础研究显示,可吸收聚合物材料椎间融合器可有效促进椎间融合,最主要的缺陷是植入体内产生的迟发型炎症反应和大块侵蚀作用,以及降解与融合速度,机械强度与孔隙率等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目前,聚乳酸及其衍生的混合共聚物正应用于临床且相关研究正逐步开展。该材料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其应用于融合器时可针对不同需要灵活改变参数,但融合器周围组织良好的血运和成血管作用十分重要,而且支架孔隙率和其他关键参数可影响融合器的机械强度,要求其在能承受必要压力载荷的同时也可提供足够的空间,满足细胞迁移、血管生成,从而促进骨融合,因此寻找最优化的参数组合在骨组织工程研究领域仍是一项挑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保留椎体终板的椎间融合器在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1年8月~2003年8月随访26例植入solis融合器的颈椎病患者,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X线片,观察椎间融合高度和颈椎生理弧度变化。结果 随访12~24个月,平均14.6个月,所有病例获正常椎间隙高度融合,颈椎生理弧度获明显改善。结论 保留终板的椎间融合器在治疗颈椎病中能长期维持正常的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的生理弧度。  相似文献   

10.
背景:后路椎间融合器是治疗脊柱椎间盘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应用后路椎间融合器除因为适应证选取及手术操作不当等原因外常常会因为设计上的不合理而引发融合器沉陷、移位等并发症。目的:通过回顾脊柱融合器的产生、发展和其他学者对后路椎间融合器应用的生物力学环境的研究对融合器进行优化设计。方法:以"后路椎间融合器,沉陷,设计,植骨融合,生物力学"为检索词,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12年2月有关文章。纳入后路椎间融合器的优化设计有关的文献。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者。保留18篇文献同时查阅《现代脊柱外科学》《脊柱内固定手术学》等相关专著做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后路椎间融合器经过优化设计后,终板后外侧较高的强度可以保证融合器植入椎间后防止融合器陷入椎体,同时又显著增加了融合面的面积,进一步降低应力遮挡,可以提高融合率,加速融合进程,减少沉陷、移位等并发症的产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自体髂骨移植与钛合金Cage在颈椎椎体间融合手术中的应用存在较多并发症,为弥补其不足,自行研制出一种并发症少的生物型融合器,通过在成人新鲜颈椎标本上模拟临床术式放置异种骨椎间融合器,验证其置入后的稳定性及自身强度。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7在吉林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力学实验室完成。取16具新鲜成年男性C1~7颈椎标本,分为3组:①正常组:完整C1~7。②对照1组:模拟前路间盘C5~6摘除置1枚融合器。③对照2组:模拟前路间盘C5~6、C6~7摘除置2枚融合器。3组均进行稳定性实验和黏弹性实验,观察在不同应力下前屈、后伸、垂直压缩、扭转时位移距离,颈椎移位时融合器最大拔出力,脊柱压缩应力与时间,脊柱施加应力后时间与应变量。结果:①在颈椎前屈及后伸状态下对照1,2组较正常组位移小但差异不显著(P>0.05)。②垂直压缩实验结果显示在最大载荷为500N力作用下对照1,2组位移较正常组小,但差异不显著(P>0.05)。③颈椎移位时拔出力实验结果表明,植入椎间的融合器最大拔出力为1.85kN。④在200N·cm扭矩作用下,对照1,2组扭转角较正常组小,但差异不显著(P>0.05)。⑤对照1,2组7200s,应力松弛量和蠕变量小于正常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自制异种骨椎间融合器具有足够的支撑、抗滑、维持或增加椎间隙高度的功能,符合生物力学及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腰椎融合术结合腰椎间融合器植入对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维持椎间隙高度、减轻神经根压力、维持脊柱稳定度等优势。介绍各种不同椎间融合器在生物力学、材料及外形上的特点,以及相关手术内容应符合脊柱功能的生物学要求。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NCBIEntrezPubMed1990-01/2004-05相关腰椎间融合器的文章,检索词“lumbarinterbodyfusioncag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英语。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4-05关于腰椎间融合器的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腰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器,腰椎融合术”。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腰椎间融合器的种类、材料及外形的进展。②各种腰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及其生物学特性。③腰椎间融合器的临床应用。排除标准:重复研究、综述、Meta分析类文章。资料提炼:共收集到74篇相关文献。2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49篇为重复或雷同内容。资料综合:25篇文献中,8篇从历史沿革、材料、形状等角度介绍了椎间融合器逐渐适应根、椎间隙、脊柱等压力的进程;9篇详细的以相关生物力学、组织学等角度,以试验方式证实了腰椎间融合器能够恢复腰椎正的常生理状态;8篇涉及腰椎间融合器在使用中的并发症及手术注意事项。结论:腰椎间融合器从材料学、生物力学等角度的进展,使其在材质、外形设计、手术方式等方面能够较好的满足椎间隙、神经根、脊柱等的压力,维持腰椎正常生理功能的生物学要求。在手术中,合理的选择可以在发挥融合器功能的同时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一种自行合成的羟基磷灰石(HA)/左旋聚乳酸(PLLA)复合材料研制的生物活性颈椎椎间融合器(BioactiveCervicalFusionCage,BCFC)和自体髂骨的拔出阻力,以评价BCFC植入椎间后的最初脱位趋向。方法:在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上,行颈前路环锯减压后,分别植入BCFC和自体髂骨,测试植入物的最大拔出阻力。结果:在拔出试验中,BCFC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117.87N(最小值97.5N,最大值135.1N)和自体骼骨的最大拔出阻力平均为57.65N(最小值48.6N,最大值68.2N)。结论:BCFC的空心螺柱状结构植入椎间后能提供较好的即刻稳定性,可防止最初脱位趋向,能够满足颈椎椎间支撑融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于脑性瘫痪患儿的传统金属踝足矫形器具有制作工序多,制作条件高、制作后不易修整和较笨重等缺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现代高分子材料用于踝足矫形器的制作.目的:分析几种踝足矫形器的材料学特点,探讨各种材料的踝足矫形器在治疗脑性瘫痪患儿膝反张中的应用情况.方法: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 CNKI 数据库(www.cnki.net/index.htm),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膝反张,脑性瘫痪,踝足矫形器"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能及时准确地报道脑性瘫痪患儿应用踝足矫形器矫治的研究进展和运用情况,共纳入19篇文献.结果与结论:踝足矫形器的制作材料包括高分子树脂材料、聚乙烯材料、聚丙烯材料、低温热塑板材料、半成品高分子纤维等.脑性瘫痪患儿佩戴以上材料制作的踝足矫形器可以增强踝关节稳定性,减轻肌张力,提高行走的速度及步幅,改善步态功能.  相似文献   

15.
背景:腰椎关节突关节是脊柱后柱的重要结构,其固定与融合在腰椎后路手术被广泛应用.目的:阐述了各种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技术的优缺点和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数据库、CNKI 数据库中有关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方法的文献.结果与结论:传统的关节突关节融合方法为关节突关节V 形开槽,然后植入松质骨,不需要作大范围的剥离,创伤小,所需植骨量较少,融合率高,缺点是即刻的稳定性较差.经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联合横突间融合可以提高植骨融合率,但存在融合失败、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螺钉松动和断裂、硬膜撕裂、螺钉穿刺到椎管引起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圆柱体嵌入椭圆体的融合器有利于融合器与关节面充分的接触,同时提高了融合器的稳定性和抗移位能力.目前对腰椎关节突关节融合的研究远没有对后外侧融合的研究那么充分,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和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研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人工股骨头生物材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材料学特点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人工股骨头,研究进展,临床应用"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股骨假体置入后的生物力学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根据纳入标准选择1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人工关节用于临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科研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人工关节从材料到设计,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多种人工骨置入材料不仅具有合适的孔隙结构、表面形貌和理化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符合材料的细胞毒性要求,有望成为理想的骨科植入体。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复合材料研究的不断发展,人工骨材料生产工艺的提高,学科工作者将获得结构和性质类似于人体组织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生物医学材料,为人工骨修复材料和人工假体的开发及骨缺损修复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接骨钢板的材料学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现状.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中国知网数据库(http://www.cnki.net/)及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200012009收录的有关接骨钢板材料学特征及临床应用的文章,检索关键词为"接骨钢板,材料学特征,生物相容性,临床应用".纳入论点论据可靠、主题与此课题联系紧密的试验文章,排除缺乏原创性的文章.共纳入25篇文献,从接骨钢板的材料学特征、临床应用及其优缺点方面加以整理和分析.结果:从接骨钢板的材料学特征来看,应使其弹性模量接近骨骼,以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在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生物固定与机械固定相结合,不断改进钢板结构,减少钢板与骨骼接触面积,以降低或防止局部形成骨质疏松.结论:目前临床上应用的接骨板材料主要包括不锈钢、钴合金及钛合金,各有其优缺点,其中医用钛合金是金属中最理想的体内置入材料.在临床应用方面微创内固定钢板为骨折后运动功能的早日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李里 《中国临床康复》2011,(16):2981-2984
背景:目前人工股骨头生物材料学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材料学特点与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在标题和摘要中以"人工股骨头,研究进展,临床应用"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股骨假体置入后的生物力学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根据纳入标准选择1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人工关节用于临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经科研工作者们的不断努力,人工关节从材料到设计,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多种人工骨置入材料不仅具有合适的孔隙结构、表面形貌和理化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符合材料的细胞毒性要求,有望成为理想的骨科植入体。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复合材料研究的不断发展,人工骨材料生产工艺的提高,学科工作者将获得结构和性质类似于人体组织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生物医学材料,为人工骨修复材料和人工假体的开发及骨缺损修复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新型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PEEKCage)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8例脊髓型颈椎病、1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小切口入路(3~4cm),椎间盘及部分椎体后缘切除后,保留椎体终板,植入带自体松质骨的SOLIS。以手术前后X线片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疗效。结果30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2.5个月,置入的Cage位置良好,无移动及脱出迹象,病变椎间隙高度恢复正常,无椎间高度丢失发生,所有节段均于术后3~8个月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平均10.40分,术后平均14.86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器SOLI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手术创伤小,能有效地恢复颈椎高度,融合率高,融合后稳定性好,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减压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 1996年6月至2009年10月我科19例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减压后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颗粒骨椎间植骨融合。手术前以及末次随访时按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腿痛疗效标准(29分法)进行评价,计算改善率和优良率,并随访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中出血平均160 mL,手术时间平均105 min。随访14~45个月(平均2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改善率90.7%,优良率94.2%。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加颗粒骨椎间植骨是治疗轻度退行性腰椎不稳可供选择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