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围性面瘫针药分期分型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围性面瘫又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面部肌肉瘫痪,常发生于一侧。本病临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为多,男性稍多于女性;任何季节均可发病,而以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本病属中医“口眼喁斜”、“吊线风”、“口僻”范畴。中医针药结合治疗本病有确切的疗效。根据病程和病证的不同,笔者对本病进行分期分型、针药结合论治以疏通面颊部经气。治疗一般分4期,即急性期、平稳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周围性面瘫是由面神经管及面神经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一种疾病,以青年人多见.起病急骤,以口眼喁斜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的“口喁”范畴.笔者1996年至1998年应用牵正散加味治疗本病5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面瘫,又称口眼喁斜、口僻,俗称歪嘴风。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临床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外周性面瘫两种类型。《金匮要略》谓:“络脉空虚”,风邪乘虚而入,发为“喁僻”,即外周性面瘫。现将中医药疗法治疗“面瘫”46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中风证治从痰从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宗扬 《江西中医药》2007,38(11):45-45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喁)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故类比为中风.病发突然,故又称为"卒中",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死、面神经麻痹等疾病,可以归于中风一证进行讨论.本病急性发作以后,多留有不同程度的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后遗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电针透穴配合牵正复原汤治疗面神经炎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神经炎是由多种原因所致面部表情肌瘫痪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疾病。也称“面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则称为“喁僻”或“口角喁斜”。本病常突然发作,病侧颜面麻木,不能皱眉,鼓颊,口角歪向健侧,闭目露睛,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停滞于患侧齿颊之间,鼻唇沟平坦,耳后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在临床上采取电针透穴配合牵正复原汤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医认为,中风证是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并有口眼喁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者不经昏仆而仅以喁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笔者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20余年中,对本证接触很多,可以说中风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对人民健康威胁很大。目前其发病率仍居高不下,并有向低龄化发展之趋势。有鉴于此,笔者拟  相似文献   

7.
论中风"血瘀髓海"与"活血化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平东 《江西中医药》2007,38(10):21-22
中风是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喁)斜、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半身不遂、口眼(喁)斜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性善行数变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从广义上认识该病,遂类比名中风.又因发病突然而称"卒中".  相似文献   

8.
火针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是以VI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古称“口喁”,俗称“口眼歪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2001年以来,运用火针疗法治疗此病,取得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39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中医名为“口喁”、“口僻”,现代医学称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孔内组织急性水肿致面神经受压,或面神经本身的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损害,又称面神经炎。笔者以针灸配合中药内服,辅以患侧局部按摩等手段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称作“口眼喁斜”或“口僻”。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剌疗法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面瘫15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周围性面瘫属中医口僻、口喁、口眼喁斜范畴。针灸对该病确有疗效。本文收集了从1994年到2005年有关文献,仅就放血一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作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先秦至清末中医古籍中关于"口眼(喁)斜"记载的检索和分析,讨论了古文献中该病名在现代医学病名中的指向.分析古人对"口眼(喁)斜"的病位、病因病机、治疗及病程的记载,认为古医籍中对"口眼(喁)斜"的主流认识指向是"周围性面瘫",但值得探讨的是,相当部分医籍中所描述的"口眼(喁)斜"不仅包括"周围性面瘫",而且可能包含"特发性面肌痉挛".在参阅古籍中"口眼(喁)斜"的理论时应加以辨析,并应在临床实践中做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13.
中风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并伴有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响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本病病机多属本虚标实。临床上可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类型。中经络者多无神志障碍而病轻,仅表现为口眼喁斜、语言不利及半身不遂;中脏腑则以猝然昏仆为发病特征,常因有神志不清而病重。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脑血管意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以及面神经麻痹等病),或称脑卒中。  相似文献   

14.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疾病,又称“卒口僻”、“口眼响斜”,此病症属中医“口响”范畴。本病临床上发病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20岁~40岁者居多,男性比女性发病多。面部左右两侧的发病率大约一致。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作,以春秋季节多见,治愈后复发者极为少见。  相似文献   

15.
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瘫痪,大多数是由急性非化脓性茎乳突孑L内的面神经炎引起,故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Bell麻痹。中医学的“口眼喁斜”、“吊线风”、“卒口僻”均属此范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常遇到面瘫患者,在此,就面瘫的病因、临床表现、中医治疗与康复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神经麻痹。早期主要是面神经水肿、骨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两部分尤其明显,少数病例呈间质性神经炎改变。主要临床表现以面部表情肌运动障碍,口眼歪斜为主症,春秋二季发病较高,可发生在任何年龄,40岁~60岁居多,男性多发。因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而发病,中医学称为“口眼喁斜”。笔者于2006年3月~2008年12月间,采用电针配合火罐及红外线治疗本病3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中风之命名,仅从字面而论,含义不外乎二:其一,言外在风邪中伤人体引起表证,为《伤寒论》太阳表证之一。其二,从内因致病取名,多由忧思恼怒、饮食不节、恣酒纵欲,以致阴阳失调、脏腑气偏、气血错乱所致。临床表现以猝然昏仆、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亦有未见昏仆,仅见喁僻不遂者。因本病病起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善行数变之风的特性相类,故古人以此类比,名为“中风”或“卒中”。与《伤寒论》所说的太阳中风病,名同实异,迥然有别。本文所论中风,为其二。  相似文献   

18.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之为“口眼喁斜”,临床较为常见。笔者自拟面瘫散,近年来在临床上治疗此病12例,疗效满意,兹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瘫痪,简称面瘫。中医学称之为“口眼喁斜”,是以患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近年来,笔者治疗该病数百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周围性面瘫又称贝耳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属祖国医学的“口癖”、“面瘫”、“吊线风”、“口眼喁斜”、“歪嘴风”等病证范畴。表现为病侧眼睑不能闭合,口角歪斜,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目不能合,流泪,鼓腮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常滞留于病侧齿颊间隙内,口水自该侧流下,鼻唇沟变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