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一、妇科症证,注重强调肝脾肾笔者在长期从事中医妇科教学、医疗、科研工作中,十分重视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肝、脾、肾在女性生理活动中主要起生精、化气、生血的作用,为促进发育、泌至天癸、濡润阴窍、种子育胎、临盆分娩、化生乳汁、产褥复旧等生理过程提供物质基础。也可以说,肝、脾、肾的生生化化,为经、带、胎、产、乳奠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眩晕从肝、脾、肾论治38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从肝、脾、肾论治38例体会广东省番禺市人民医院(511400)徐素红自1990年10月至1994年4月,笔者对眩晕证按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从肝、脾、肾论治,处方用药,初见成效。现将临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大部分为门诊病人,少数为住...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初论肝脾同治,至张仲景根据女子之特点,奠定妇科肝脾同治的临床基础。因肝为藏血之脏,脾为气血生化之本,肝脾和、气血畅、冲任调,则女子经调,胎孕产乳俱循常道。若肝脾不和或气血怫郁或气血两虚,则冲任失调,女子月事不以时下。故治宜疏肝健脾、平肝补脾,以调经带、育子嗣、安胎妊、理产后。  相似文献   

4.
傅青主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其代表作《傅青主女科》被后世医家视为中医妇科学的奠基之作。傅青主重视脏腑辨证,重肝而多从肝脾肾立论,调理先天肝肾的同时,又始终固护后天脾胃。其肝脾同治之法基于脏腑辨证及五行理论,肝脾同治法的使用贯穿在对女性经、带、胎、产各个阶段疾病的治疗中。对傅青主应用肝脾同治法治疗妇科疾病的经验进行分析:脾病及肝、土壅木郁,治宜健脾疏肝;肝病及脾、肝郁克脾,治宜抑木扶土;肝病及脾、木不疏土,治宜补虚降逆;肝脾同病、藏统失司,治宜大补肝脾。结合临床病案对肝脾同治法在妇科病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黄疸属中医学"胎黄"范畴,病机脾虚主要为,湿无出路;土壅木郁或湿热熏蒸,致使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成。临床常分为寒湿阻滞型、湿热熏型,瘀血阻滞贯穿疾病始终。病变脏腑由脾及肝,脾肝同病。治疗需健脾除湿以"截源",而后疏肝利胆、活血化瘀而"开流",以达治疗胎黄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脾主卫、主肌肉,运化水谷精微,以滋养四肢百骸,若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脏腑、筋骨、关节、肌肉失于濡养,则出现麻木、酸痛不适等症状,导致脊柱相关疾病。肝主筋、主疏泄,筋柔则骨正。肾主骨生髓,肾虚则骨、髓失养,骨不正、髓神变,骨错缝、筋出槽。瘀血主百病,瘀阻于脾之肌肉、肝之筋膜、肾之骨髓,导致脊柱相关组织出现青紫、肿胀、疼痛等。从脾、肝、肾、瘀及其所主的角度探讨脊柱疾病发生的机制,有助于临床从脾、肝、肾、瘀角度治疗脊柱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7.
资生丸为明代名医缪希雍治疗妇女阳明脉衰、胎无所养之胎堕而创立的方剂,具有益气安胎的功效。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淮山药、莲子肉、芡实、陈皮、桔梗、炒薏苡仁、白扁豆、白豆蔻、藿香叶、泽泻、黄连、山楂、麦芽、甘草组成。陈延主任立足资生丸治疗阳明脉衰的本意,深入分析该方适用病证的病位、病机,认为资生丸适用病证的关键病位在肝脾,关键病机在于肝脾阴虚,对临床因肝脾阴虚而出现的不思食、食入难化、腹部胀满、大便溏薄、小便频数、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等病症,可加减运用资生丸以治阳明厚肝体(补脾以养肝阴缓肝急)。陈延主任对资生丸的古方新用,进一步拓展了该方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临床诊疗及用药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流产是妇科临床常见的疑难疾病,病因、临床表现、转归及预后与肾、肝、脾三脏生理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冲任失调、胎元不固是其病机关键。治疗当从肾、肝、脾三脏论治,以补肾填精、疏肝解郁、健脾渗湿、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9.
初生儿体质类型探析─—附120例正常初生儿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调查了出生3天内的正常初生儿120例,从脏腑角度加以归纳,将初生儿体质类型分为7类:正常质、脾禀不足质、肾禀不足质、肺禀不足质、心禀不足质、肝禀不足质、胎热质。120例初生儿中正常质77例,脾禀不足质9例,肾禀不足质1O例,肺禀不足质及肝禀不足质各8例,心禀不足质7例,胎热质17例。某初生儿可同时兼有数种不同类型体质。初生儿的体质与父母的体质类型有密切关系。了解初生儿体质类型的不同,将有助于初生儿的养护及防病治病。  相似文献   

10.
廖金标治疗高热案2例张季林(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廖金标临床经验高热中医药疗法例1.周某某,男,27岁,1995年8月3日住我院。患者于20余天前感右上腹持续性胀痛,伴畏寒、发热(T38.7℃),右上腹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击痛...  相似文献   

11.
由“天人相应”娠中五脏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人相应整体观,即天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以天地划分五脏,心肺居上为天,脾肾居下为地,肝居中为天地之木。胎元居于胞中,形似一颗种子。胎元在胞宫中受五脏气血的滋养而生长发育,如种子埋于地下,受天地和谐之气的滋养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五脏在胎元的发育过程中各司其职,又相互联系,共同营造一个适于胚胎生长的内在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2.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13.
李凤兰 《山东中医杂志》1996,15(11):513-514
郑惠芳妇科肝脾用药经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院(250011)李凤兰关键词郑惠芳妇科肝脾用药老中医经验郑老师认为,肝脾二脏与妇科疾病关系密切,治疗也往往从肝脾二脏入手。肝脾二脏的关系,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功能与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有助...  相似文献   

14.
彭尧  曾倩 《四川中医》2020,38(1):3-5
早期先兆流产多归于祖国医学中"胎漏"和"胎动不安"等范围,中医药在治疗本病具有明显优势。曾倩教授认为胎漏、胎动不安多由脾肾两虚,气血不足,以致胎失所养,胎元不固,故安胎尤重脾肾,同时兼顾它脏。中医五行理论中,五行配五脏,水土乃万物生长之根本,肝木居天地之间,万物以荣,心火光明烛照万物,肺金清明,生生不息。五脏协调则胎元稳固可安。  相似文献   

15.
肝属木,主疏泄而藏血,脾属土,主运化而生血,肝脾两脏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肝病可以传脾,脾病也可及肝,形成肝脾失调。肝脾失调中肝病又有肝气、肝郁之分,脾病也有脾虚、脾实之别,故肝脾失调所表现的病证有多种,而且这些病证多有类似之处,临证往往难以辨识而混淆。因此,有必要对这些类似而实非或不尽相同的病证进行辨析和鉴别。  相似文献   

16.
高月香  梁玲玉 《光明中医》2008,23(7):1013-1014
肝脾失调是中医脏腑辨证中的病名,肝属木性喜条达,藏血而主疏泄,脾属土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之间木疏土、土养木;木克土、土生金制木,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功能协调,称为肝脾调和,若肝脾任何一脏的偏盛偏衰,出现木乘土,土侮木等各种乘侮表现,统称为肝脾失调。  相似文献   

17.
治肝勿忘护脾脾健堪丞肝复张子惠(江苏省高邮市车逻医院,225606)笔者临证40年来,每于诊治肝病时,首遵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牌"之旨,始终重视护脾,常获事半功倍之效。兹就治肝护脾一题,试从生理、病理、临床意义,及如何护脾等方面,谈点粗...  相似文献   

18.
“合谷”、“三阴交”下胎机制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睿  李惠  张鸥 《天津中医药》2009,26(1):41-42
针灸下胎在中医古籍中记载丰富,其中"合谷"、"三阴交"使用频率位列第-.补"合谷"、泻"三阴交,,的下胎机制有三:1)泻"三阴交"泻肝之阴血,补"合谷"可补气,使妇女机体处于气旺血衰的状态,不利于胎元生长导致下胎.2)泻"三阴交"使冲任失调,胎失所养;补"合谷"行气而导胎下行,而至下胎.3)泻"三阴交"使肝、脾、肾3脏功能失调,胎元不固;补"合谷"可补肺,肺主气降,气降太过终至下胎.  相似文献   

19.
胎怯肾脾两虚证与内分泌激素等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检测显示:与正常新生儿相比,胎怯新生儿血清T_3值低下、T_4值偏高;与正常新生豚鼠相比,胎怯新生豚鼠血ACTH值偏高,皮质醇、生长激素、胃泌素值低下。从胎怯肾脾两虚的证候特点出发,探讨上述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激素水平异常与肾脾两虚证的关系。提出可从内分泌改变分析胎怯肾脾两虚证的本质,并以有关激素水平作为临床诊断和疗效评定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从肝治脾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肝与脾五行相克”的角度论述了肝与脾的密切关系,对肝脾两脏的生理病理进行了阐述,并从“肝”治疗消化性溃疡为例,为“从肝治脾”法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