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观察微量阿司匹林(M-ASA)对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及凝血机制作用表明,M-ASA不仅能明显抑制血小板释放TXA2,显著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栓指数Q值,而且可明显改善红细胞聚集性及变形能力。但对全血粘度、凝血酶原时间则无明显影响。可见虽然凝血机制、血液粘滞性与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但与血栓形成的独特机理无关。同时还表明血液的高粘滞性也并非都由凝血机制亢进所致。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体外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流变学变化,并探讨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规范化操作。方法:采用30例健康人静脉血液,一部分抗凝后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血细胞计数,另一部分不抗凝,于Chandler环内模拟血栓形成后,再测定剩余血液的血细胞计数及流变学指标,包括血液表观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血小板粘附率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等。结果:体外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表观粘度,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粘附率、最大聚集率也显著降低(P<0.01);但红细胞计数、压积和变形指数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模拟血栓形成后剩余血液的流变性发生了显著变化,尤以血小板数量、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变化更加突出。规范体外血栓形成试验的操作方法,有利于提高该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60例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口服微量阿司匹林(M—ASA)前后,甲襞微循环、血栓指数Q值明显改善(P<0.01),血液流变性除血沉、血球压积外,各项指标变化均不显著(P>0.05)。证实血小板微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血液的高粘滞状态有利于血栓形成,但与血栓形成的机制无关。M—ASA有抗栓解聚作用,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病防治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4.
急 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 ,早期溶栓治疗可使心肌梗死面积缩小 2 0 %~ 35 % ,住院病死率降低 2 0 %~ 5 0 % ,因此尽早溶栓已成为临床上治疗AMI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在临床上观察了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患者为住院病人 ,共 36例 ,均为男性 ,年龄 5 6 .7± 10 .4岁 ,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肌酶等诊断为AMI,其中前间壁梗死 11例 ,广泛前壁梗死 9例 ,下壁梗死 14例 ,后壁梗死2例 ,发病时间为 4 .2± 1.4h ,符合溶栓条…  相似文献   

5.
体温改变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48例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具有发热症状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测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对感染和发热致血液流变性异常的机理作了进一步研究。临床上许多疾病具有发热症状或伴有感染,这时血液流变性异常改变,一般有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脏器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因此,控制感染、降低体温有助于疾病治疗和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6.
血液流变性改变对电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血液三元件电模型,介绍了红细胞聚集,解聚和红细胞在流场中的取向、变形,以及血浆蛋白等血液流变学因素的改变对血液电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脂质体包封血红蛋白(Liposome Encapsulated Hemoglobin,LEH)的不同带电性能对体外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用驻极体技术制备了四种不同带电性能的LEH。利用热刺激去极化电流法(Thermally Stimulat-ed Depolarization Current,TSDC)对它们的驻极体性能进行了测试,发现4^#LEH(主峰温度Ta=12℃),主峰电流Ia=-5.  相似文献   

8.
兔后肢骨折后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测定兔胫骨骨折后血液流变学指标 ,了解其变化 ,指导临床预防血栓形成。方法 :取 2 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骨折动物模型 ,于骨折前、骨折后第 3天、第 10天、第 30天采用北京普利生公司产LBY N6A自清洗旋转式粘度计测定下列血液流变学指标 :( 1)红细胞压积 (HCT) ;( 2 )血浆粘度 ;( 3)血液粘度 ,包括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和全血还原粘度 ;( 4)血沉 (ESR)和血沉K值 ;( 5)红细胞变形指数 ;( 6 )纤维蛋白原 (Fib)。测试温度为 37℃ ,抽血后 4h测试完毕 ,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兔后肢骨折后多个血液流变学指标存在明显变化 :( 1)血浆粘度和血液粘度增高。 ( 2 )Fib升高 ,ESR增快 ,血沉K值增大。 ( 3)HCT和变形指数下降。结论 :后肢骨折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 ,利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9.
藻酸双酯钠静脉滴注治疗高脂血症及其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文/刘连友,熊光福,孟春,冯洲藻酸双酯钠是我国近年来新合成的一种类肝素样海洋药物,由山东海洋学院海洋药物研究所首次合成,又称多糖硫酸酯(Polysachridesulphate,简称PSS)。经动物...  相似文献   

10.
对83例脑梗塞患者自体血进行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再输入。结果表明:全血高、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能力(TK值)均与照射前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紫外线照射充氧可有效降低血液粘度  相似文献   

11.
用光化学诱导大鼠血栓形成性脑缺血,以皮层脑电(EEG),全血血小板聚集,平均动脉压(MAP)及等容收缩(或舒张)期左室内压上升(或下降)的最大变化速度等血液动力学指标,探讨大、小剂量阿司匹林(ASA)地脑血栓形成时脑、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脑血栓形成时全血血以聚集功能增强,EEG及心功能明显抑制经上述两种剂量ASA治疗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减弱、EEG改善;但心血管参数的恢复仅见于50mg/kg剂量  相似文献   

12.
环磷酰胺对家兔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CTX)对家兔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结果显示:CTX给药组(10只)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异常,与正常对照组(8只)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标志着CTX有引起高粘滞血症的作用。提示:恶性肿瘤病人应用CTX后,可加重原有的高粘滞血症。这一结果可作为肿瘤化疗并用活血化瘀及抗凝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体外反搏对血液流变性和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4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体外反搏前后血液流变性和血小板聚集性变化。结果表明,反搏后全血比及还原比粘度、血浆粘度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0.01)。反搏治疗后,1~5min血小板聚集率、最大聚集率和最大聚集速度较反搏前均明显降低(P<0.05~0.01),而5min解聚率则明显增加(P<0.05)。提示体外反搏治疗不仅影响血液动力学,而且明显降低血液粘度,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影响,从而判断PCI术中、术后出现的急性冠状动脉并发症是否与血液流变学因素有关。方法对照组与实验组于术前、术后即刻分别在冠状动脉、冠状窦口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PCI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中以血小板聚集率增高明显,冠状动脉造影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 血液流变学中的血小板聚集率可怍为PCI术后的另一监测指标,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5.
应用自动电子计时毛细管粘度计和核孔滤膜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分别对40例鱼肝油治疗前后病人的血粘度等及30例鱼肝油体外实验组病人的红细胞变形能力进行了测定和对比研究。探讨鱼肝油在体内对红细胞压积、全血粘度、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能力和在体外对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鱼肝油有明显降低血粘度和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等作用。其机制可能因红细胞磷脂中计碳五烯酸(EPA)含量增多,使红细胞膜更富有弹性,从而使血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丹参对斑秃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进一步探讨斑秃的发病机制及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采用血液流变诊断仪测定了38例斑秃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参数,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丹参及外用药物治疗。结果 斑秃患者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刚性指数及血沉方K值较正常显著升高(P<0.01),丹参组治疗后上述各参数较疗前明显降低(P<0.001)。结论 斑秃的发病可能与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丹参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脾脏对红细胞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测量脾动,静脉血的血液粘度和测量脾动,静脉血中红细胞膜在微管中的变形过程的方法,研究了脾脏对红细胞和血液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脾静脉血的血液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以及血中红细胞膜的平均弹性模量和平均粘性系数都明显低于脾动脉的相应值。  相似文献   

18.
乌拉坦静脉注射所致的溶血现象及其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使用动物麻醉药乌拉坦分别给家兔和大鼠静脉注射,发现其可致溶血,而腹腔注射则无此副作用。同时观测家兔耳缘静脉注射乌拉坦溶血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结果显示:注射乌拉坦后40min、60min时红细胞压积和高、中、低切变率下的全血表观粘度与注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而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红细胞刚性指数均无显著性变化。通过这一实验首次证实乌拉坦静脉注射可导致溶血,而且这一副作用引起了血液流变性变化,无疑也会影响其它相关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蚓激酶对老年人冠心病(CHD)患者症状、心电图、血液 流变性的影响。我们对69例患者随机分成二组,分别采用蚓激酶和肝素治疗,并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观察。1资料与方法 选择69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61例、女8例,年龄64~78岁。均符合WHO所规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二组。(1)蚓激酶组:男31例、女4例,平均72岁。(2)肝素组:男30例、女4例,平均年龄70岁。二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方面相似。 方法:蚓激酶组给予扩冠、活血、通络、降脂综合的治疗同时给予普恩复胶囊3次/日,…  相似文献   

20.
观察27例癌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显著性差异(p<0.01)。探讨了癌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意义,为抗凝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