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3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EEG与CT对比分析陈波,陈映雪,黄保元本文对103例发病均在7天以内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同期CT、BEAM、EEG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一般资料:103例中,男性50例,年龄40~75岁,平均50.4岁;女性53...  相似文献   

2.
目的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引起儿童致残率增高的重要原因,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利于对其早期干预并改善惑儿的预后,降低该病的复发风险.方法 对我院2005年10月~2007年1月收住院并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年龄8个月~8岁,其中3~8岁占70%.9例首发症状为肢体无力或偏瘫;感觉障碍4例;构音障碍3例:惊厥发作1例.行头颅CT检查4例均显示有缺血性改变.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6例均显示缺血改变,包括梗塞灶或软化灶.所有患儿均给予内科治疗,其中7例(70%)患儿治愈,预后好,其余3例(30%)患儿均留有部分的肢体运动障碍.结论 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发生在3~8岁,头颅CT和MRI检查可作为儿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首选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减少后遗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血管病 ,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老年人抽搐发作的常见原因。为更加系统的了解以抽搐发作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电图表现 ,现将我院急诊和住院确诊为脑血管病的病人中以抽搐发作为首发症状的 45例患者的脑电图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 :本组 45例中 ,男 2 9例 ,女 16例 ,年龄 2 8~ 82岁 ,平均 5 6岁 ,临床诊断符合 1996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 45例病人全部经头颅CT证实 ,其中 7例又经头颅MRI证实。出血性脑血管病 2 0例 ,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 15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  相似文献   

4.
我们对心、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血浆ET含量作了测定,并作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选择1995年6月~1996年12月住院患者共144例。将其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TIA);脑梗塞组(I);脑出血组(CH)和急性心肌梗塞组(AMI)。男性136例,女性8例。年龄36~70岁。平均60.5岁。正常对照组为我院健康职工40例。男女各半,年龄22~40岁。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无心、脑血管及内分泌等疾病。 二、诊断标准:脑血管病以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标准,均经脑CT或MRI确诊。急性心梗均以心电图、心肌有关酶并结合临床确诊。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我院1993年12月到1998年12月住院确诊为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癎的42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42例,男28例,女14例。年龄29~73岁,平均52岁。临床诊断符合1996年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42例全部经头颅CT证实。出血性中风17例:其中高血压脑出血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缺血性中风25例:其中脑梗塞23例,腔隙性脑梗塞2例。头颅CT检查:高血压脑出血12例中,5例基底节区出血,7例皮层出血。脑梗塞23例中,基…  相似文献   

6.
蛇毒类制剂具有明显的降纤作用,已有的信息表明蛇毒在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前景良好。降纤酶属于目前国产的新型高效蛇毒类抗凝溶栓药物,我院已于近年将其用于临床,并将其与东菱克栓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和降纤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72例急性缺血性血管疾病住院病人,且经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性疾病,年龄在75岁以下,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2.0~6.0g/L之间。72例病人按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应用降纤酶常量组、东菱克栓酶常量组及降纤酶倍量组。三组年龄、性别、病情…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缺血性脑血管病性痴呆李巍,严徽瑾(吉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吉林132001)脑血管病性痴呆是80年代世界医学面临的新挑战,脑血管病性痴呆在各地发病不一,在欧洲占65岁以上老人痴呆发病率的10~15%,在日本占60~70%[1],在我国占60.8%[2...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探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伟 《医学信息》2007,20(7):1284-1285
目的 了解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85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 本组中62例(72.9%)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以多发为主。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栓子来源,斑块不稳定性,即斑块脆性是导致脑梗死的根本原因。颈动脉彩超检查及早发现斑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防、指导治疗、疗效观察、估计预后及二级预防均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吸烟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仇晓菁  韩胜利 《中国微循环》2002,6(4):F004-F004
吸烟不仅可以导致呼吸系统疾病 ,而且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易患因素之一。本文观察了吸烟者甲襞微循环的改变 ,进一步说明吸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材料与方法1对象对照组30例 ,年龄28~50岁 ,体检正常 ,身体健康 ,无吸烟史的男性。吸烟组30例 ,年龄30~55岁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疾病是对中老年人威胁最大疾病之一。该病不仅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且致残率和复发率高[1]。为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降低复发率,我们在92~95年间应用自血光量子疗法[1]在中风处理原则[2]基础上联合治疗脑血管性偏瘫389例,取得明显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及方法病例选择:1.适应症;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各期,脑溢血的恢复期及病程在一年以内的脑血管性偏瘫,并经CT检查确诊的。2.禁忌症: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紫外线过敏者,出血性疾病,日晒病,严重意识障碍。3.一般资料:389例中,男225例.女164例。年龄38~89岁…  相似文献   

11.
烟酸占替诺是一种扩血管药,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的疗效。本组30例用此药治疗,治疗前后均做脑电地形图检查,以观察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一)病例选择: 本组30例,均为急性期(发病后0.5上时—72小时),经脑CT确诊为缺血性脑梗塞2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7.6岁。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是脑血管病治疗的一种新方法,具备良好神经病学、神经介入学基础,是作好缺血性脑血管病医师的先决条件。我科2002年至今开展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照影、血管成形、支架置人及动脉内选择性溶栓治疗近600例。作者就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医生的培养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病通常发生于老年人,青年人发病相对少见,其病因亦不同于老年人。现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46例青年脑血管病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收集1994年1月~1998年12月住院的年龄在45岁以下的脑血管病患者共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1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方法:收集分析近10年来经结肠镜发现、病理确诊的12例缺血性结肠炎病人的临床经过及内镜表现。结果: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83.3%),男性5例(41.7%),女性7例(58.3%),年龄为42~76岁,平均年龄60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便血、腹泻等,病变多数位于左半结肠。,病变大多为一过型,如能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内镜主要表现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早期结肠镜检查对诊断缺血性结肠炎是非常有用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儿童时期缺血性脑血管病,尤其多发性脑梗塞,非常少见,现将我们所见到的经MRI确诊的1例临床及脑电图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我们采用清栓酶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病396例,本文选择其中甲襞微循环(NMC)中、重度异常320例,在用药前后观测NMC变化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一般情况与诊断标准 1.缺血性心脏病微循环:193例,男147例,女46例,男女之比3.2∶1;年龄34岁~88岁,平均年龄55.2岁;微循环中度异常154例,重度异常39例,中重度之比3.9∶1。诊断依据按“WHO冠心病诊断标准”和田牛  相似文献   

17.
30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日我们对30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部分血液流变学指 标的检测与分析,以期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 患者组:300例经临床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脑出血、冠心病的患者。其中男性161例,女性139例,年龄在60岁以上的病例共94例,50~59岁75例,40~49岁65例,30~39岁66例。在300例患者中,高血压病18例,动脉硬化76例,脑血栓80例,脑出血28例,冠心病98例,以上疾病诊断均按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患者均有自我感觉身体不适…  相似文献   

18.
脑 血管病是常见的疾病之一 ,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呈直线上升 ,也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各种脑血管病中 ,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 ,如在我国 ,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总的脑血管病的 49.5 %~ 5 2 .5 % ,而脑血管病的病因主要在血管 ,因此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内皮细胞受损是早期致病的基础和重要因素。1 内皮细胞对脑血流的调节内皮细胞产生血管收缩与舒张二种因子来参与血管张力的调节。目前已知的舒张因子有二个 :前列环素 (PGI2 )和一氧化氮 (NO)。 (1)PGI2 [1] :在内皮细…  相似文献   

19.
脑梗死患者血脂、UA和hs-CRP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48例脑梗死患者血脂、尿酸(UA)和hs-CRP水平的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对象1.1.1病例组48例脑梗死患者(男30,女18),年龄(46~71)岁,平均61.4岁,均为我院2006年1月~2011年12月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其中30例伴高血压病,18例伴高血脂病。全部病例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包括体征、头颅CT、MRI和DSA确诊。全  相似文献   

20.
孙寄  彭小飞 《医学信息》2006,19(6):1097-1097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其致残率高,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酗酒等均与其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也是其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脱落,随时有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为便于临床及早干预,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我们对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规行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查,寻找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