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硬化性脑梗塞普遍都存在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它是脑梗塞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低能量氯氟激光血管内照射(简称为ILIB疗法)能有效地改变血液流变学性质,对脑梗塞的治疗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探讨其治疗效果,对30例脑梗塞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ILIB疗法,进行临床观察和血液流变学检测.并进行对照分析。现报导如下。临床资料1.本文病例均为经头颅CT证实的脑梗塞患者。治疗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53~85岁,平均70岁。其中脑血栓形成10例,腔隙性脑梗塞17例,大面积脑梗塞3例。对照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0…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蕲蛇酶预防脑梗塞发生和防止复发的效果。方法 一级预防组50例高粘滞综合征患者(具备二项以上脑血栓形成因素但未发病者)二级预防组42例各期脑梗塞病者。对以上两组患者均用蕲蛇酶静脉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并进行五年随访从中分析脑梗塞远期发生率,再发率。  相似文献   

3.
40例脑梗塞患者的经颅多普勒魏丽英,李小玲我院曾收治临床诊断脑血栓形成,而经颅多普勒(TCD)表现为血流速度改变的脑梗塞患者40例,就临床情况及TCD改变作一分析:临床资料40例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31岁,40岁以下2例,4...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临床特点以及预后关系,为临床中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 从我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患者中选取80例并选择80例未患有糖尿病的脑梗塞患者,将两组患者进行临床特点的对比分析,并对其预后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在临床特点、预后情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脑梗塞在临床中是一种被公认为具有比单一脑梗塞更为严重危害性的疾病,糖尿病是一种能够引起心脑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在进行脑梗塞的临床治疗中,必须要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重点监测,并根据血糖值实施必要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对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 ,高血压、抽烟、糖尿病、高脂血症等重要危险因素的增长 ,脑梗塞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针灸治疗中风的研究是脑梗塞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检测了 6 8例脑梗塞患者针药结合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的水平 ,现总结如下。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 :(一 )一般资料 :脑梗塞患者共 6 8例 (男 39,女 2 9) ,年龄5 2~ 79岁。病人选自本院神经内科 1999~ 2 0 0 0年的病人 ,采用 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脑梗塞诊断点 (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塞 ) ,全部病例经CT检查符合脑梗…  相似文献   

6.
吕娜 《医学信息》2007,20(9):1703-1704
脑梗塞在目前老年疾病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及时、合理预防、治疗老年人脑梗塞,尽最大程度改善脑梗塞患者生活质量,是目前临床上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笔者近年来通过大量老年脑梗塞临床治疗观察,对其形成、治疗护理及预防总结了一些经验与体会,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脑梗塞是指由脑血管闭塞引起的一部分脑组织坏死所致的急性脑血管病,主要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本病临床十分常见.脑作为一实质性器官,对血液和氧的缺乏十分敏感,在脑血管因某种原因发生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时,短时间会发生缺血、缺氧病变,并迅速出现脑组织坏死.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只是形成脑梗塞的一个环节;只有当脑血栓形成和栓塞使脑的动脉血流受阻到一定程度,侧支循环不能代偿,在动脉发生痉挛,脑循环调节不能维持脑组织对血液和氧的需要,才发生脑梗塞.同时脑梗塞的发病原理还与血液动力学改变和血管痉挛有关.关于脑梗塞的发病机制,用单一的某个环节加以解释还是不全面的,即使对同一病者,若出现脑梗塞也往往是多种因素和环  相似文献   

8.
脑血栓为脑血管症状最为常见的一种 ,病因为脑动脉硬化 ,同时伴有高血压 ,糖尿病 ,二者互相影响 ,我们将诱发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观察 ,症状 ,及护理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脑科病房自 1 990— 2 0 0 0年 ,共收治脑血栓形成合并糖尿病的病人共 1 2 9例 ,年龄在39— 73岁之间 ,我们收治 4例糖尿病诱发酮症酸中毒的病人。年龄 60— 73岁 ,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2 临床观察及护理入院后了解患者的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习惯及嗜好 ,家庭情况有无遗传病史 ,以便于对病人病情的观察和护理。及时了解临床症状。脑血栓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肢体活动不灵 ,…  相似文献   

9.
155例脑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戴相鹏,张曦现就近年我院收治的经CT证实的155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55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系1994年1月至1995年5月住我院病人。全部病例临床诊断后,均经头颅CT扫描证实。危险...  相似文献   

10.
67例老年急性脑梗塞的患者使用脉络宁治疗,治愈率56.7%,总有效率95.5%,并观察了28例治疗前后全血血浆粘度,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等血液变学指标,结果有显著改善,临床证明,脉络宁是老年性脑梗塞,特别是伴有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上发病的梗塞早期首选急救药物。  相似文献   

11.
探讨高压氧治疗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神经心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Folstein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 (MMSE) ,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WAIS -RC)和临床记忆量表 ,对一组老年脑梗塞患者用高压氧治疗前后进行测试。结果 :研究表明 :( 1)老年脑梗塞患者神经心理障碍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差 ,高压氧治疗可使其智能成绩明显提高 ;( 2 )合并高血压 ( >5年 )、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萎缩以及脑梗塞发病次数≥ 2次者 ,其神经心理障碍更为显著。结论 :老年脑梗塞患者神经心理障碍较严重 ,合并症愈多尤甚 ;采用高压氧治疗有效 ,可做为改善老年脑梗塞患者神经心理障碍的治疗措施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急性脑卒中为患者脑血液循环系统发生病变后造成的以运动障碍为主的神经功能缺损性疾病,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两方面的疾病。由于脑卒中后易造成偏瘫,且大多为高龄患者,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血管硬化的易患因素,极易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us,DVT)。本科收集近10年间发现并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312例,其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48例,占15.38%。本文就DVT发病因素和发病后的治疗及预防作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150例脑血栓前期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阿斯匹林50—100mg、150—300mg,以及450mg三种不同剂量口服,每天一次,观察用药6个月时血液流变学变化,临床症状改善程度、脑梗塞发生率.结果显示第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无明显变化,脑梗塞发生率明显高于第二组,且第三组患者消化道溃疡发病率增加.第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脑梗塞发生率低,副作用小.其机理与不同剂量阿斯匹林对血小板膜和血管壁内皮细胞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环氧化酶作用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当归注射液改善脑循环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46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当归注射液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其治疗前后血浆前列环素 (PGI2 )、血栓烷A2 (TXA2 )及自由基水平。结果 :脑血栓形成患者TXA2 、丙二醛 (MDA)明显升高 ,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明显降低。当归注射液治疗后上述改变明显减轻或恢复至正常组水平。结论 :当归注射液能有效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和氧自由基水平 ,对治疗脑血栓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量临床与实践发现糖尿病是急性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在非糖尿病患者中30%的脑梗塞患者发病后 出现高血糖现象,在治疗脑血管病的同时治疗糖尿病。人的大脑唯一能量来源是葡萄糖,低血糖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3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应用山莨菪碱治疗及其前后甲襞及球结膜微循环变化观察。结果:1.32例治疗组应用山莨菪碱治疗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72%(P<0.05)。山莨菪碱治疗后,患者血流速度增快,动、静脉口径比例好转(P<0.01),使临床症状体征好转,收到好的效果。2.观察3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微循环异常率为73.49%。治疗后微循环改变率为83.6%(P<0.01),提示脑血栓形成患者急性期存在脑微循环障碍,应用山莨菪碱治疗能改善微循环障碍。3.通过32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微循环观察,发现观察球结膜比观察甲襞微循环具有更多的信息、更直观,对疾病的诊断、治疗、病情估价更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蒋国敏 《医学信息》2007,20(8):1497-1498
老年糖尿病,主要以2型糖尿病为主。其特点为:临床症状不明显,病程较长,更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病、白内障、脑血栓等。因此,使患者和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以及家庭护理知识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变情况,以及血液的宏观、微观流变特性的改变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治疗方案对疾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检测Ⅱ型糖尿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与健康对照组、治疗后组进行比较,观察疾病发生及治疗过程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结果:经过治疗后,Ⅱ型糖尿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患者的血液黏度降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包括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均得到改善。结论:Ⅱ型糖尿病、室间隔缺损合并脑血栓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是导致出现微循环障碍及多种合并症的重要原因。血液粘度的增高、红细胞变形性的恶化,都提示我们在体内肯定存在着诱发病灶,促使我们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一步确定疾病的诱因,改善异常的血液粘度学指标有助于临床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溶栓疗法是脑梗塞治疗中的常规疗法,但对于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其使用的疗效及安全颇有争议。在临床上大面积脑梗塞患者停止使用溶栓治疗后,患者意识障碍及偏瘫程度加重,但治疗中癫痫持续发作的现象却很少发生。我院2004年收治大面积脑梗塞患者诱发癫痫持续状态发作2例,采用溶栓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压氧治疗对老年脑梗塞患者神经心理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有杉Folstein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和临床记忆量表,对一组老年脑梗塞患者用高压氧治疗前后进行测试。结果:研究表明:(1)老年脑梗塞患者神经心理障碍常规药物治疗效果差,高压氧治疗可使其智能成绩明显提高;(2)合并高血压(〉5年),糖尿病,高脂血症,脑萎缩以及脑梗塞发病次数≥2次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