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将髋臼横断骨折及解剖学研究安全区相结合进行研究,对4种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的比较。方法取成人防腐骨盆标本3个(2男1女),将标本自正中矢状面锯开得半骨盆标本6个,做成髋臼横行骨折模型,分别给予;①前柱钢板+后柱螺钉;②前柱螺钉+后柱钢板;③传统前柱钢板+后柱钢板;④安全区前柱钢板+后柱钢板内固定,分别给予200N,400N,600N,800N加载,记录骨折端位移。结果髋臼骨折块的分离位移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螺钉加钢板组与双钢板组之间的移位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髋臼横断骨折内固定以双柱钢板较为理想,而且安全区与危险区双柱钢板固定的稳定性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2.
髋臼横断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髋臼横断骨折六种常用的内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比较。方法取成年男性防腐半骨盆标本60个,模拟髋臼横断骨折。将标本随机分为六组,分别按下列方法内固定:A.前柱单钢板;B.后柱单钢板;C.后柱双钢板;D.前柱单钢板加后柱单钢板;E.前柱拉力螺钉加后柱单钢板;F.前柱拉力螺钉加后柱拉力螺钉。本实验采用生物力学试验机,将传动杆与股骨颈截面牢固连接,将股骨头放入髋臼进行垂直加载,记录下内固定失败时各标本的相应负载,采用Stata4.0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分析、Scheffe法检验。结果对于髋臼横断骨折,A组、B组、C组、D组、E组及F组能承担的最大负载分别为:(520.02±68.46)N,(308.04±79.32)N,(837.99±109.68)N,(1024.93±108.77)N,(1022.40±127.67)N及(1121.19±127.17)N,经Scheffe法两两比较,在采用单柱内固定的A、B、C三组数据中具有显著性差异:C组>A组>B组(P<0.05),在采用双柱内固定的D、E、F三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双柱内固定的D、E、F三组数据均大于采用单柱内固定的A、B、C三组。结论双柱内固定的稳定性高于单柱内固定。在行单柱内固定方法中:后柱双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高于前柱单钢板内固定,前柱单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高于后柱单钢板内固定。在双柱内固定的方法中无统计学区别。  相似文献   

3.
髋臼横形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评估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探讨髋臼横形骨折的最有效内固定方法。方法用左右配对的24个髋关节标本,按不同的内侧顶弧角截骨,建立横形骨折模型。分别用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P S)、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S P)、后柱双钢板(N/P×2)及前柱单钢板(P/N)等4种方法对骨折模型进行内固定,然后加载垂直压缩载荷,通过测试骨折的纵向、水平位移和轴向刚度,以比较各内固定方法的稳定性。结果4种内固定方法中,在加载800N时,S P、P S、N/P×2和P/N组的骨折纵向位移分别为3.99mm、4.09mm、5.07mm和5.66mm,平均水平位移分别为:0.015mm、0.016mm、0.022mm和0.025mm,平均轴向刚度分别为:205.77N/mm、207.52N/mm、162.3N/mm和146.67N/mm。F检验显示前、后各2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髋臼横形骨折内固定以前柱钢板 后柱螺钉、前柱螺钉 后柱钢板方法较理想,其中前柱螺钉 后柱钢板最佳。  相似文献   

4.
髋臼骨折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种不同的内固定方式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16个髋关节标本随机分为4组,其中1组完整髋臼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3组模拟双柱骨折后,分别按下列方法内固定: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SP),前柱钢板加后柱螺钉(PS),后柱双钢板(PP)。通过连续垂直加载,记录骨折的位移程度和髋臼的接触特性。结果:在载荷800 N时,SP、PS和PP 3组髋臼平均纵向位移位分别为(1.92±0.81)、(2.09±1.13)、(3.44±0.75)mm,SP与P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SP、PS和PP 3组髋臼平均横向位移位分别为(0.63±0.33)、(0.77±0.45)、(1.44±0.56)mm,SP组与PS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800 N载荷压力下,在髋臼负重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P、PS和PP组分别接触面积增加了6%、9%和27%,其中P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7);在髋臼负重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P、PS和PP组平均应力分别增加了4%、29%和39%,其中PP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在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和接触性方面,前柱螺钉加后柱钢板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5.
三种内固定方法固定髋臼后壁骨折的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比例髋臼后壁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以确定最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方法将18具骨盆标本制成左右配对的髋关节,随机分成三组,然后人为造成髋臼后壁关节面1/3骨折、2/3骨折、3/3骨折。用两枚皮质骨螺钉、重建钢板以及重建钢板加两枚皮质骨螺钉三种内固定方式固定每一组骨折,屈髋90°对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测量各组骨折块的分离位移及分离3mm时的载荷,以比较不同比例后壁骨折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结果统计显示1/3比例骨折螺钉组与钢板、钢板加螺钉组间差别无意义(P〉0.05),2/3、3/3比例骨折螺钉组与钢板、钢板加螺钉组间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而钢板组与钢板加螺钉组之间差别无意义(P〉0.05)。结论髋臼后壁1/3比例骨折,单用两枚皮质骨螺钉固定已经足够;2/3和3/3比例骨折以重建钢板内固定较为理想,在钢板之外再加两枚螺钉并不能增加内固定强度,反而增加了手术创伤及难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2):1104-1110
[目的]评估前路特殊塑形钛板加方形区螺钉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双柱钛板(A)、单纯前路特殊塑形钛板加方形区螺钉(B)及前路特殊塑形钛板加方形区螺钉联合后柱拉力螺钉(C)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模型,在5种标准步态下,对其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在各种步态下,三种内固定及正常模型进行比较,骨折线上各节点的平均位移大小为C0.05)。[结论]前路特殊塑形钛板加方形区螺钉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双柱骨折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横形髋臼骨折模型进行前柱、后柱、双柱3种螺钉内固定置入方法静力有限元分析比较,为临床选择更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正常骨盆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用Mimcs 10.0分割出右侧髋骨点云图数据,再用Solidworks 2010制作成实体和模拟髋臼横形骨折,进行前后柱螺钉内固定,将各项零件组装成手术装配体模型,直接导入Ansys 12.1进行无骨折和3种内固定方法分别进行位移和应力2项静力分析。结果通过位移和应力云图分析与比较后发现,采用双柱螺钉内固定总位移最小,髋臼部应力分布与无骨折模型相似,应力集中在前柱螺钉上。单柱固定位移均有增大和螺钉部应力集中表现,后柱固定髋臼位移和螺钉应力集中均小于前柱固定。结论横形髋臼骨折双柱固定优于单柱固定,后柱固定优于前柱固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切口双钢板及三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治疗双柱及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5月收治41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CT的胫骨平台骨折的三柱分型:双柱骨折34例(外侧柱及后内侧柱24,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10例),三柱骨折7例(外侧柱、内侧柱及后柱);根据Schatzker分型:Ⅰ型2例,Ⅱ型8例(Ⅰ型、Ⅱ型均为外侧柱合并后外侧柱同时损伤),V型20例,Ⅵ型11例.对双柱骨折采用双切口入路双钢板内固定,对三柱骨折采用三切口入路三钢板内固定治疗. 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12~21个月(平均15.1个月)随访.术后3~4个月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无明显膝内、外翻畸形,随访无骨折再移位及螺钉松动、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例后内侧切口出现2cm长切口裂开,细菌培养阴性,考虑为脂肪液化经换药后愈合,其余切口均愈合良好,无皮肤坏死情况发生.术后1年膝关节活动度:屈123.3°±7.5°,伸1.7°±0.8°,术后1年膝关节Hss评分85.1±4.9分. 结论 双切口双钢板及三切口三钢板内固定是治疗涉及双柱及三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良好的方法,能使骨折得到良好的暴露、复位及稳固的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满意,切口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单柱锁定重建板、锁定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及双柱拉力螺钉治疗髋臼横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将20具新鲜成人半骨盆标本随机分为5组(n=4),制备髋臼横形骨折模型。A组采用前柱锁定重建板固定,B组采用后柱锁定重建板固定,C组采用前柱锁定重建板联合后柱拉力螺钉固定,D组采用前柱拉力螺钉联合后柱锁定重建板固定,E组采用双柱拉力螺钉固定。采用生物力学试验机对各组标本加载载荷至3倍体质量,测量骨折端纵向位移,计算剪切刚度,比较各组稳定性。结果载荷为体质量3倍时,A、B组纵向位移均大于C、D、E组,剪切刚度小于C、D、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纵向位移显著大于A组(P0.05),A、B组间剪切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E组纵向位移及剪切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髋臼横形骨折,锁定重建板联合拉力螺钉固定其稳定性与双柱拉力螺钉相似,优于单柱锁定重建板固定;而前柱锁定重建板稳定性优于后柱锁定重建板。  相似文献   

10.
正累及髋臼后柱的髋臼骨折临床上较为多见。Letournel髋臼骨折分型中除前柱、前壁和后壁3种骨折外,余7种(后柱骨折、横行骨折、后柱加后壁骨折、横行加后壁骨折、T形骨折、双柱骨折、前柱加后半横形骨折)骨折均累及后柱。目前,对于累及后柱的骨折,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1)后侧经K-L或改良K-L入路直接显露后柱,行后柱固定;(2)前后联合入路,分别显露前后柱钢板固定;(3)前侧经髂腹股沟入路,复位固定前柱的同时行后柱顺行拉力螺钉固定;(4)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比较内侧入路治疗胫骨内侧平台骨折伴骨折脱位两种术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6年8月,本院收治的胫骨内侧平台骨折伴骨折脱位54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采用的手术类型,分为双钢板组29例,单钢板组25例。两组患者分别接受内侧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和前内侧入路单钢板联合前后位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Harris量表评分比较结果:术前和术后1 d,两组间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和3个月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smussen放射学评分结果比较:术前,两组患者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术后3个月,双钢板组评分明显高于单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和3个月,患者胫骨平台后倾角与内翻角比较,双钢板组患者均显著优于单钢板组,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钢板内侧单切口入路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内侧平台骨折伴骨折脱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背景:锁定重建接骨板已应用于髋臼后壁骨折的治疗,但关于其固定髋臼后壁骨折生物力学稳定性的研究报道甚少。目的:比较锁定重建接骨板、重建接骨板及单纯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方法:取成人新鲜半骨盆标本18个,制成髋臼后壁骨折模型,随机分成三组。A组用2枚拉力螺钉固定,B组用重建接骨板固定,C组用锁定重建接骨板固定。进行轴向加载实验,测定各组骨折的纵向位移、内固定失效时的载荷及轴向刚度,以比较各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 结果:在相同载荷下,B组、C组骨折的纵向位移小于A组,B组、C组内固定失效时的载荷及轴向刚度大于A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在纵向位移、内固定失效时的载荷及轴向刚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锁定重建接骨板与重建接骨板的内固定稳定性优于单纯拉力螺钉内固定,锁定重建接骨板与重建接骨板内的固定稳定性相似,均可用于髋臼后壁骨折的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寰枢椎前路侧块螺钉和前路钛网、前路钢板内固定后颈椎标本的稳定性,分析不同前路内固定方法对寰枢椎各个方向运动的控制作用,为临床选择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5具新鲜冷冻保存的尸体标本,快速分离出C0~T1节段,去除表面肌肉组织,放射测定,排除骨溶解、骨折及有其他病变的标本,以自凝型牙托粉包埋C2~7节段。包埋好的标本以特殊夹具固定于三思牌测力机上进行前屈、后伸和左右侧屈刚度的测试。旋转刚度在自制的测力机上测定。结果与正常组和损伤组相比,三种内固定方法均能明显提高寰枢椎各向活动的刚度,统计检验P<0.05;术式间的比较前路螺钉组的活动刚度明显高于前路钢板(各个方向P<0.05)和前路钛网(各个方向P<0.05);前路钢板的活动刚度明显高于前路钛网(各个方向P<0.05)。结论体外颈椎标本的生物力学实验表明,无论与正常组或损伤组相比前路双侧块螺钉、前路钢板和前路钛网内固定均能提高寰枢椎的稳定性,其中前路双侧块螺钉内固定提供的稳定性最强,与简单外固定配合使用可满足临床需要,当必须行寰枢椎前路内固定时应优先考虑使用。前路钢板和前路钛网单独使用稳定性较差,虽与后路内固定术式联用或改进设计可提高稳定性,但提高了并发症风险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92例胸腰锥爆裂性骨折患者根据病情和患者知情同意分为两组: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47例,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45例.对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获满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均好转;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较治疗前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顽固性腰痛及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和前路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前后路联合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颈椎骨折脱位67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前后路联合椎弓根钉固定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椎弓根固定术。结果2组获得6-38个月,平均19.7个月的随访。2组ASIS评分和JOA评分术后第3、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实验组的ASIS评分和JOA评分改善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前后路联合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的疗效要优于传统椎弓根固定术。  相似文献   

16.
蓝海 《中国骨伤》2008,21(7):532-533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分型内固定治疗选择。方法: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62例,男40例,女22例;年龄60~82岁,平均71岁。按Evans分型:Ⅰ型16例,Ⅱ型13例,Ⅲ型17例,Ⅳ型10例,V型6例。其中Ⅰ、Ⅱ型29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Ⅲ、Ⅳ、Ⅴ型33例采用动力加压髋螺钉治疗(DHS)治疗。结果:经1-4年随访,平均2.5年.根据疗效评定的标准,EvansⅠ、Ⅱ型(即稳定型骨折)29例,优13例,良11例,差5例;EvansⅢ、Ⅳ、Ⅴ型(即不稳定型骨折)33例,优18例,良12例,差3例。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的分型,分别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内固定治疗,对EvansⅠ、Ⅱ型的稳定性骨折,多采用了空心钉内固定的治疗,而对EvansⅢ、Ⅳ、Ⅴ的不稳定性骨折,则以动力加压髋螺钉(DHS)内固定为首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8例,均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6例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减压、植骨术;2例颈椎骨折患者无神经症状予前路钢板固定加自体髂骨移植术。结果术后Cobb角5.7°~8.3°。8例均获随访,时间8~29个月。内固定位置均良好,复位无明显丢失。VAS评分:术前为7~9(7.9±0.8)分,术后为1~4(2.3±0.9)分。神经功能:D级2例均恢复至E级,C级1例恢复至D级,B级2例恢复至C级1例、D级1例。植骨部位均骨性融合,时间为9~16个月。结论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AS合并脊柱骨折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前后路经C1、2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效果,并测定经双侧关节突螺钉固定后的稳定性,为临床操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的8具新鲜冷冻人体颈椎标本(包括颅底骨-T1椎体),切断寰椎横韧带和齿状突,制成寰枢关节不稳损伤模型,每个标本分别行正常标本、寰枢关节不稳标本、前路双侧C1、2关节突螺钉固定标本及后路双侧C1、2关节突螺钉固定标本行三维运动范围测定。结果所有内固定组的三维运动范围均明显小于损伤组及完好组,前路经1、2、关节突螺钉和后路经C1、2关节突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无昵显差异。结论前、后路双侧经C1、2关节突螺钉固定后明显提高椎体三维稳定性,是临床上可靠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背景:胸腰椎骨折伤椎复位效果经常不满意,手术方式仍有争议。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联合短节段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0月40例行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短节段内固定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8例,年龄23-63岁,平均45岁。比较患者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前后缘高度与相邻上、下椎体前后缘高度平均值之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无内固定失败发生。术前有神经功能不全损害的4例患者获得完全恢复。患者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平均17.4°±8.0°恢复到术后2.1°±5.7°(P=0.000);伤椎前缘平均高度比由术前52.7%±13.2%恢复到术后91.2%±9.4%(P=0.000);伤椎后缘平均高度比由术前92.6%±8.3%恢复到术后98.5%±2.9%(P=0.005)。 结论:对于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椎弓根置钉撬拨复位联合短节段内固定的治疗方法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