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病人血浆D-二聚体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月5年到2019年5月收治的100例单纯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比浊法动态检测伤后1、3、5、7、9 d血浆D-二聚体水平。伤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100例中,预后不良28例,预后良好72例。重型颅脑损伤28例中,伤后3个月死亡8例,存活20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血浆D-二聚体含量先增高,后降低,伤后3 d达高峰。伤后1~9 d,颅脑损伤病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随颅脑损伤程度加重,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P<0.05)。伤后1~7 d,预后不良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伤后9 d,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8例重型颅脑损伤中,死亡病人伤后1~3 d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病人(P<0.05);伤后5~9 d,死亡病人和存活病人血浆D-二聚体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动态监测血浆D-二聚体有助于早期、快速判断颅脑损伤病人伤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含量与颅脑损伤病人伤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DD定量测定的方法,检测55例不同伤情的颅脑损伤病人血浆中DD的含量,探讨DD含量与格拉斯哥昏迷分级(GCS),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及脑损伤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颅脑损伤组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DD含量与GCS、GOS呈负相关,而与脑损伤病理类型无关。结论:血浆DD的定量测定有助于早期、准确地判断颅脑损伤伤情与预后。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儿童外伤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进行动态观察,以探讨凝血纤溶系统在脑梗死发展中的作用。一、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病例组为1997年1月~2000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外伤性脑梗死患儿,共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4~14岁,平均6.3岁。患儿均于伤后24h内人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对40例急性颅脑损伤及5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段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急性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致病后4h、6h、12h及3d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在致病后6h水平达到最高;7d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急性颅脑损伤与脑出血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颅脑损伤与脑出血患者存在有短暂的高凝及纤溶活性增强趋势,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病程及评价预后的可靠指标,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疾病发展进行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不同时间、不同部位血标本中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和D-二聚体(D-dimer)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组共33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在颅脑损伤后4h、8 h、16h、24h、36h、48h分别检测患者动脉、外周静脉、颈静脉三处血标本中Fbg和D-dimer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颅脑损伤后4 h时Fbg值高于正常水平,此后出现降低,16h降至低于正常值.24h后Fbg水平出现回升.但颈静脉血标本比外周静脉和动脉血标本回升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imer伤后4 h即出现升高,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在48 h内仍保持高于正常水平.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患者在相同时间点的Fbg和D-dimer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急性期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Fbg含量的降低,其降解产物D-dimer含量的显著升高,反映了脑内出现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提示凝血功能的变化可作为评价患者伤情和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STBI患者80例,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分为GCS6、7、8分三组,检测患者伤后1、3、7、14天hs-CRP、D—D浓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STBI组伤后1、3、7、14d血清hs—CRP、D—D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hs-CRP、D—D浓度与GCS评分、GO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血清hs—CRP、D—D浓度随颅脑CT中线移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结论STBI患者血清hs—CRP、D—D浓度的动态变化能反映患者的伤情;早期检测血清hs—CRP、D—D可作为评估STBI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急性期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及与CT影像变化和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动态临测87例不同伤情颅脑损伤患者和检测9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中DD含量的变化,同时行GCS、GOS评分,并与CT结果 比对.结果 颅脑损伤患者D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患者DD检测水平与GCS、GOS呈现负相关,和CT影像变化呈正相关,并随伤情演变同步.结论 DD的定量检测与影像学变化密切相关,其有助于判断颅脑损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早期D-二聚体(D-D)的变化,分析D-D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IH)的相关性,评估D-D对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检查292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D-D于颅脑损伤后24 h、3 d、7 d、14 d的变化。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D-D与PIH、颅脑损伤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292例患者中伤后24 h D-D异常发生率64.73%,明显高于伤后7 d、14 d(P〈0.01),且易发生PIH。病情重者及死亡组D-D异常更显著(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中D-D异常发生率高,血液高凝状态与纤溶亢进并存,纤溶指标升高显著时,伤情严重,PIH发生率高,死亡率高。提示D-D可作为PIH发生的预测因素,对急性颅脑损伤病情评估及预后判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血清D-二聚体(D-D)、P-选择素(P-selectin)、C型利钠多肽(CNP)浓度的水平变化与TBI临床症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为进一步研究TBI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具有临床价值的信息。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3月至2019年5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0例TBI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27)、中度组(n=33)、重度组(n=20),并随机选取同时期内非外伤颅脑疾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D-D、P-selectin、CNP水平并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从入院治疗后对患者随访1年,根据随访期间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n=71)与死亡组(n=9),比较2组患者D-D、P-selectin、CNP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D-D、P-selectin、CNP与TBI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短期死亡危险因素,构建ROC曲线分析比较D-D、P-selectin、CNP对TBI的诊断价值。 结果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的D-D、P-selectin水平高于对照组,中度组、重度组的CNP水平低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selectin与TBI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CNP与TBI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1年随访期间,死亡患者共9例(11.25%);死亡组D-D、P-selectin高于生存组,CNP低于生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D、P-selectin、CNP是TB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D-D与P-selectin、CNP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D-D、P-selectin、CNP联合检测对TBI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检测(P<0.05)。 结论D-D、P-selectin、CNP水平与TBI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关注其水平变化;且D-D、P-selectin、CNP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血浆硫化氢(H2S)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2011年9月~2012年6月收治颅脑损伤144例,其中重型48例,中型46例,轻型50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52例作为对照。采用改良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测定患者血浆H2S含量,分析其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重、中、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及对照组血浆H2S含量分别为(27.92±7.25)umol,L、(36.15±4.80)umol/L、(45.16±3.72)umol/L和(48.79±6.28)umol/L,两两相较均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血浆中H2S含量呈负相关,提示颅脑损伤后H2S血浆含量降低可能参与颅脑损伤后继发性脑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是现代社会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在脑梗死患者中,约20%是多发性的,复发性脑梗死的病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首次发病者高。近年来,血液凝溶状态与脑梗死的关系日益受到关注;本文探讨脑再梗死患者与初次脑梗死的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改变,并对不同脑再梗死体积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其临床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纤维结合蛋白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结合蛋白 ( Fn)在急性颅脑损伤病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 EN 63 0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对 9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轻、中、重型各 3 0例 )血浆 Fn进行动态检测。结果 伤后早期患者血浆 Fn水平即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0 1 ) ,伤情越重血浆 Fn升高越明显。Fn高峰期出现在伤后第 3、7天后随病情恢复逐步下降。结论 血浆 Fn水平变化与脑损伤程度有关 ,动态检测患者血浆 Fn水平变化 ,有助于临床观察颅脑损伤的演变过程 ,并可间接了解患者的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5月收入本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患者457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记录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D-二聚体等指标; 按90 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mofified Rankin scale,mRs)量表评分将患者分组(mRS评分>2为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组),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脑梗死结局预后不良组年龄、吸烟比例、基线空腹血糖、体重指数、基线NIHSS评分以及基线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结局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独立的预测因素有年龄(OR=1.030,95%CI=1.006~1.056,P=0.016)、体重指数(OR=1.279,95%CI=1.124~1.455,P=0.000)、吸烟(OR=3.375,95%CI=1.755~6.491,P=0.000)、基线NIHSS评分(OR=5.465,95%CI=3.930~7.600,P=0.000)和基线D二聚体(OR=1.201,95%CI=1.027~1.405,P=0.022)。D-二聚体水平预测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P=0.000),其临界值为0.635 ng/mL时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72.9%。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基线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D-二聚体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血浆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术后1、3、7、10d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并与同期4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无继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D-二聚体是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继发脑梗死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D-二聚体( D-dimer)水平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急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机制、病程判定及疗效观察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对6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和37例正常人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 脑卒中急性期D-二聚体含量较正常人明显升高,恢复期下降,急性期和恢复期比较有显著差异,而脑出血(CH)急性期和脑梗死(CI)急性期间比较D-二聚体的差异不显著.结论 提示CH和CI是高凝状态的两种不同表现,即使是CH也不是原发或继发的纤溶亢进所致,而是高凝造成的血管硬化破裂所致,血浆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急性脑卒中病程判定疗效观察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D-二聚体的动态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浆NSE和D-二聚体含量、发病后48h、72h、7d、14d的血浆NSE和D-二聚体含量。同时测量发病后72h头颅CT示梗死灶最大直径及各时期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SS)评分。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入院当日血浆NSE、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升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SE含量呈逐渐升高,3d达高峰,7d后明显下降,14d后降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含量的动态变化亦呈逐渐升高,7d达高峰,14d后有下降趋势,但其升高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CT检查未见异常者NSE、D-二聚体也呈类似变化,早于影像学改变;7d内NSE、D-二聚体含量分别与梗死灶的最大直径、NIHSS分值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6,0.70,0.56,P<0.05)。结论血浆NSE、D-二聚体联合测定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单纯闭合颅脑损伤患者严重程度的相关意义。方法检测180例于伤后24h内到院的急性闭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颅脑损伤病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颅脑损伤越严重,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越低,颅脑损伤越轻,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预后越好。结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可作为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判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亚低温和常温治疗状态下纤维蛋白原(Fbg)与D-二聚体(D-dimer)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3例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组,两组性别、年龄、GCS评分无显著差异。伤后5次(6h、12h、24h、48h、72h)检测Fbg和D-dimer,并记录GOS评分。结果①两组Fbg值在伤后6h、12h、24h、48h差异显著,但伤后72h两组差异不显著。两组Fbg值在伤后6h均较高,常温组升高幅度更明显。两组Fbg值在伤后12h下降,亚低温组降低程度较常温组小。②两组D-dimer在伤后6h明显升高,常温组升高更明显;其在伤后6h、12h、24h差异显著,而在伤后48h、72h差异不显著。③亚低温组GOS评分优于常温组,差异显著。结论在颅脑损伤后4h即开始实施亚低温治疗能改善伤后的高凝状态,并减轻继发纤溶亢进。亚低温治疗缓解了凝血功能紊乱,是其能起到脑保护作用和改善治疗效果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颅脑术后血浆儿茶酚胺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颅脑术后血浆儿茶酚胺(CA)含量的变化。方法:测定20例非创伤性神经外科病人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7天血浆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术后1天。血浆E和NE均升高,术后7天。多数病人血浆E和NE恢复正常。结论:颅脑手术后短期内血浆E和NE均升高,并与某些术后并发症可能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