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亭亭  秦苇  周海燕  吴霞 《护理与康复》2015,14(12):1142-1144
目的观察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对改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疼痛及抑郁、焦虑症状的疗效。方法将76名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运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并进行比较。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的分组效应、时间效应以及分组和时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1),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都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速度比对照组快。结论脑电生物反馈训练可改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疼痛及抑郁、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家庭护理对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疼痛及心理的影响.方法 将46例患者按出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予常规出院指导和定期复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家庭护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症状自评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疼痛及心理健康水平.结果 观察组疲劳、睡眠、疼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配合电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的效果。方法:将62例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卒中后抑郁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与电针灸治疗,分别在干预前、干预2周后及4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估,并于干预4周后进行临床效果评估。结果:干预2周、4周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干预4周后症状自评量表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不同时间点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分组、时间及交互作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配合电针灸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卒中后抑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疗法,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改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腕踝针全程干预癌性疼痛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癌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羟考酮缓释片进行止痛;观察1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止痛;观察2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腕踝针治疗进行止痛;观察3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腕踝针治疗进行止痛。干预4周后,比较4组焦虑、抑郁评分及即时镇痛效果、24 h NRS最高值。结果干预后4组的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134,P<0.001;F=4.762,P=0.003)。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观察3组分别发生爆发痛14、15、16、14例次。爆发痛发生10 min后,对照组0例次得到缓解,观察1组5例次得到缓解,疼痛缓解率为33.3%,观察2组8例次得到缓解,疼痛缓解率50.0%,观察3组9例次得到缓解,疼痛缓解率64.3%;爆发痛发生60 min后,所有患者得到缓解。干预后4组的24 h NRS最高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86,P<0.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腕踝针全程干预癌性疼痛,能够减轻癌痛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爆发痛镇痛效果,降低24 h NRS最高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康复治疗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78例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康复治疗,观察4周。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自杀态度问卷、应对方式问卷、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汉密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应对方式问卷各分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自杀态度问卷各维度评分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联合康复治疗抑郁症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心理状况,探讨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将68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病人药物治疗相同,观察组同时采用心理治疗与护理干预,疗程为12周,分别于治疗前1周及治疗后12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病人进行测评。[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以及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均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易激综合征病人心理健康状态普遍较差,采用心理治疗与护理干预对肠易激综合征病人的康复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认知重构在晚期放化疗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160例晚期癌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护理模式,观察组在标准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认知重构;护理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放化疗治疗14 d后应用视觉疼痛分级法(VAS)评价两组疼痛等级。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AS和SDS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P0.05),观察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以及敌对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视觉疼痛分级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疼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重构能够显著改善晚期放化疗肿瘤患者的心理水平,通过心理干预、体位指导、放松训练及疼痛转移等护理,有助于降低患者疼痛等级及对镇痛药特别是阿片类止痛药的需求,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认知-肌松干预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多发性骨髓瘤病人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实施认知-肌松干预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结束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病人进行测评,观察两组心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后病人SCL-90、SAS及SDS抑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负性情绪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可伴有多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障碍,认知-肌松干预方法可缓解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改善病人身心状态。  相似文献   

10.
熊宇 《护理管理杂志》2011,11(6):401-403
目的 探讨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60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为期24周的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肠道症状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的评分、肠道症状严重指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舍曲林联合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抑郁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舍曲林治疗,研究组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观察治疗全程.干预前后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及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两组的抑郁状况,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定患者的执行功能.结果 干预后两组抑郁自...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对伴有心理障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探讨此方法对减轻患者心理障碍及改善生活质量是否有效,为我科的心理干预方法提供有益借鉴。方法:将76例伴有心理障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两组均予抗风湿药物治疗及进行常规护理,其中治疗组增加心理干预(由认知-行为疗法和健康教育疗法相结合),经过4周心理干预后,分别应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简表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前后评分比较。结果:心理干预前两组之间焦虑和抑郁、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后两组之间和护理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通过心理干预使伴有心理障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负性情绪得到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这提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仅仅要关注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还要关注她们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维持性血透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血液净化中心就诊的58例维持性血透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基础上实施认知行为干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SF-36)、心理状态(SAS,SDS)、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患者压力源量表(HSS)变化。结果经干预后两组患者SF-36各项评分指数得到明显改善,观察组干预后各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指数显著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各项指数改善效果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HSS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HSS,SCL-90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在维持性血透治疗中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压力水平,同时改善负性情绪及临床症状,效果显著,临床可进一步拓展运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持性心理护理和认知行为疗法对膀胱癌术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行回肠膀胱术后的膀胱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支持性心理护理和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前后分别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测评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支持性心理护理和认知行为疗法能明显改善膀胱癌术后患者焦虑及抑郁的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治疗偏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紧张、焦虑、抑郁是偏头痛的重要诱发因素,而紧张、焦虑、抑郁与患者不合理信念、不正确的应付策略密切相关.药物疗法是目前治疗偏头痛的主要方法,但其不能改变患者的不合理信念,从而减少头痛诱发因素的产生.目的观察药物疗法和合理情绪行为疗法对偏头痛的近远期疗效,以期为偏头痛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改善其远期生活质量.设计以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的观察对比研究.单位一所市级医院的心理咨询门诊(现已撤消).对象研究对象为289医院心理咨询门诊1999-03/2001-10的偏头痛患者,共86例,其中男34例,女52例,年龄16~48岁,平均35岁,病程2~11年.采用查表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组和药物组各4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文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另设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36岁.方法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组采用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药物组给予阿米替林50~100 mg/d,尼莫地平60 mg/d,口服,治疗12周,观察24周.比较两组患者偏头痛效疗评分及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偏头痛疗评分及治疗前后P300,90项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比较.结果两组患者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治12周,两组患者偏头痛疗效评分、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主要因子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降低(P<0 05),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停止治疗后第12周,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组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主要因子分、偏头痛效疗评分、P300潜伏期与治疗12周时基本相同,P300波幅显著增高,而药物组90项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主要因子分、偏头痛疗效评分与治疗12周时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同期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能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降低偏头痛疗效评分,近期疗效与药物组相似;同时能够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改变患者不合理信念、提高其应付策略,远期疗效明显优于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康复期脑卒中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情绪及幸福感的影响。方法将120例康复期脑卒中伴抑郁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两组均予以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训练,研究组联合心理干预,观察12个月。于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定焦虑抑郁情绪,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评定幸福感, Barthel指数量表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干预12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干预前两组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干预12个月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各时间点两组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和研究组总体幸福感指数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研究组依从率为96.7%,对照组为81.7%,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或消除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总体幸福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骨科手术卧床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骨科手术需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情况.结果:心理干预治疗后1周,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干预能明显减轻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稳定患者情绪,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症状疗效评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联合心理干预治疗,观察4w。于治疗前后采用自评焦虑量表、自评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下降(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糖尿病(DM)患者术前焦虑和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4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准备和告知同意,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术前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于入院时和术前1 d进行效果评价分析;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术后疼痛进行评价。结果干预组入院时焦虑自评量表评分高于术前1 d(P〈0.01);对照组术前焦虑自评量表评分高于入院时(P〈0.05);干预组术前1 d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术后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程护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术前焦虑程度及术后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手术进行及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20.
刘俊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2):1130-1131
目的 了解心理干预对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心理干预组进行常规治疗加心理干预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前,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治疗12周后,再次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分,并作干预前后比较分析.结果 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患者治疗12周后SAS、SD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现象,有必要进行心理干预,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