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首选再灌注策略,旨在恢复心外膜梗死相关动脉血流,尽早实现微血管再灌注,从而抑制心肌不可逆性损伤.然而,相当比例的患者由于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MD),初次PCI后并不能实现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既往心脏保护相关研究主要致力于保护心肌细胞和减小梗死...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微循环再灌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溶栓治疗已被证明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住院死亡率 [1,2 ]。长期以来 ,心外膜血管影像形态学 ,即 TIMI分级一直被认为是评价溶栓疗效的“金指标”。而近年的研究发现 :心外膜血管的开通并不能保证溶栓的最终目标——心肌组织灌注的实现 ,微循环的再灌注作为评价溶栓疗效的新指标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对 AMI溶栓治疗后对微循环的认识 ,微循环阻塞的可能机制 ,客观评价微循环的手段 ,以及改善微循环灌注的措施进行简单综述。1 血管开通率与临床预后自 GISSI- 1[1]与 ISIS- 2 [2 ]试验证实溶栓治疗有效以来 ,持续、完全的…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死后晚期再灌注治疗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He YP  Wei M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2):1146-1149
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RA)实现再灌注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最重要的治疗策略。不论是采用机械性[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还是药物溶栓的方法,均能有效地挽救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改善左室功能,进而降低死亡率和改善预后。目前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且作为指导临床实践的指南之一。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可用药物溶栓、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方法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以减少心肌缺血和坏死,改善心脏功能。这种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重新得到血液供应的方法,称为心肌再灌注。但是,心肌再灌注以后,非但原来的缺血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反而导致  相似文献   

5.
冠状微循环障碍与心肌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冠状微循环障碍是心肌再灌注损伤时重要的病理生理改变之一。在其发生机制上,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尤其是粘附分子的作用)以及微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由此也产生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再灌注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临床效果良好。根据AMI发生后行PTCA的时间及与溶栓的关系,AMI急诊介入治疗可分为直接PTCA,补救PTCA,即刻PTCA和延期PTCA,近年还诞生了冠状动脉(冠脉)内支架相干入术等新的介入治疗技术,联合使用新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的疗效也得到评价。本文对直接PTCA,补救PTCA,即刻PT-CA,延期PTCA,原发支架植入术和药物辅助性介入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性再灌注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口老龄化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发病率逐渐增高 ,成为导致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疾病。近 10年来再灌注治疗 (包括溶栓药物的应用、急诊介入或外科血运重建术 )在老年 AMI人群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着重论述近年急诊介入技术治疗老年 AMI的进展。1 老年人 AMI的临床特点老年人发生 AMI后危险性较中青年人群明显增高 ,表现为死亡率、再梗死发生率及 AMI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增高三大临床特征。流行病学方面老年女性 AMI所占比例较年轻人群增高 ,约占老年 AMI病人的一半。在溶栓疗法应用之前 ,≥ 6 0岁老年人 AMI住…  相似文献   

8.
欧洲心脏病学会关于ST段上抬的急性心肌梗死 (简称急性心梗 )治疗指南发表于 2 0 0 3年欧洲心脏杂志[1] 。近十多年来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特别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 ,在急性心梗的治疗中已获得广泛应用。新的临床试验结果正改变着我们对再灌注治疗策略的选择。新的指南在 1996年指南基础上做了较大的修改。正确理解这一指南 ,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应用这一指南 ,对提高我国急性心梗的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指南再次强调 ,急性心梗的再灌注治疗必须争分夺秒。时间就是心肌和生命。有效地组织好院前急救、急诊室治疗、心导管室…  相似文献   

9.
炎性细胞因子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过程是发生心力衰竭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与患者临床症状、并发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现就心室重构中炎性细胞因子的促发因素,其对心室重构的早、晚期作用和目前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再灌注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101例首发STE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按症状发作至再灌注的时间(t)分为3组:t≤3 h为A组,37例;3 h0.05).B组及C组PCI术后MBG0/1(58.06%、57.58%)和ST段回落不全(STR<50%)的比例(51.61%、54.55%)均高于A组(32.43%和27.03%,P<0.05),B组与C组间MBG、STR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及C组在30 d随访期间的死亡率、Killip分级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 结论:在STEMI急诊PCI中,12 h内不同时间组获得TIMI 3级血流的比例相同,但再灌注时间<3 h的患者心肌组织灌注水平提高,近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再灌注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其治疗目的是使不可逆的心肌坏死最小化以减少早期死亡率,改善长期预后和心功能。随着心肌梗死早期血管再通治疗的广泛开展,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早期病死率已显著下降,由1986年的13%下降至2000年的约4%。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连续选择发病12h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EMI患者215例,数字抽签法随机分为缺血后处理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年龄65岁及以上患者分别为38例和4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再灌注治疗,缺血后处理组采用再灌注30 s,再缺血30 s,交替3次后再持续灌注的方法。分别评估缺血后处理对老年患者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冠状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和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等指标的影响。 结果 缺血后处理组和对照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1.1%(8/38)和45.7%(2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71,P<0.05);其中高危、需要药物或电转复及临时起搏等干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7.9%(3/38)和26.1%(12/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95,P<0.05)。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分别为(23.6±3.7)帧和(26.1±5.9)帧(t=5.434,P<0.05)。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级分别为89.5%(34例)和69.6%(3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99,P<0.05)。 结论 心肌缺血后处理能减轻老年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可应用于老年人STEMI再灌注损伤的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血流再灌注水平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7名AMI成功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分别进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心肌灌注显影分级(MBG)和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测定发病24h即刻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并评价其相互关系。结果TMPG方法评定的心肌灌注水平中,TMPG0/1级组12例,TMPG2级组29例,TMPG3级组26例,其对应血浆BNP平均水平分别为(1026±1119)ng/L,(346±192)ng/L和(219±95)ng/L。各组间血浆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TMPG0/1级组血浆BNP水平分别高于TMPG2级组和TMPG3级组(P<0·01,P<0·001);TMPG2级组高于TMPG3级组(P<0·01)。MBG方法评定的心肌灌注水平中,MBG0/1级组22例,MBG2级组25例,MGG3级组20例,其对应血浆BNP平均水平分别为(735±886)ng/L,(343±137)ng/L和(148±65)ng/L。各组间血浆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MBG0/1级组血浆BNP水平分别高于MBG2级组和MBG3级组(P<0·05,P<0·001);MBG2级组高于MBG3级组(P<0·001)。CTFC方法评定的冠脉血流中CTFC>40帧组20例,CTFC≤40帧组47例,血浆BNP平均水平分别为(453±265)ng/L和(397±650)ng/L,CTFC>40帧组血浆BNP水平高于CTFC≤40帧组(P=0·0036)。结论AMI患者心肌血流再灌注水平与血浆BNP水平负相关,再灌注水平越低组血浆BNP水平越高。心肌缺血损伤是BNP释放的重要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并联合球囊成型及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对梗死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进行急诊PCI的AMI患者共156例,对其中78例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然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治疗。术后造影观察冠状动脉扩张效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心肌灌注、心电图STR情况。结果抽吸血栓组与同期入选未抽吸组相比,TIMI血流3级分别为89%和78%;TMP灌注3级分别为88%和45%,STR〉50%者分别为68%和50%。结论经导管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简单有效的方法,并可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无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再灌注状态不良的发生率及其对近、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96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心电图,以ST段回落程度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心肌灌注(TMP)分级等指标评估心肌再灌注状态.患者分为4组:A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为Ⅲ级;B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为Ⅲ级;C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Ⅱ级;D组为ST段回落率<50%并且术后TMP分级≤Ⅱ级.以A组代表心肌灌注状态良好者,D组代表心肌灌注状态不良者.分析心肌再灌注不良患者的发生率及其对近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STEMI急诊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达到TIMIⅢ级而TMP分级为Ⅱ级以下者占27.3%(237/964),心电图ST段回落小于50%者占30.6%(266/964).11.31%(109/964)的患者发生远端栓塞.A组占总例数的48.9%(425/964),D组占总例数的10.5%(91/964).与A组比较,D组患者在住院期间(RR=64.63,P<0.01)以及随访期间(RR=11.69,P<0.01)均有较高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后不到50%的患者心肌再灌注良好,心肌再灌注状态与近、远期临床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的动态变化,分析其在ACS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探讨其与患者近期预后是否有关。方法选取99例A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术后即刻、术后72h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分析FGF21的动态变化,分析ACS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72h后的血浆FGF21浓度,并将ACS患者术前FGF21浓度与32例对照组的FGF21比较,研究两者的区别,探讨FGF21与再灌注治疗的关系,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近期预后。结果 ACS组患者术前FGF21浓度较对照组低,其值分别为(0.434±0.09)ng/ml和(0.616±0.07)ng/ml,ACS组患者术后即刻浓度较术前明显降低,其值分别为(0.254±0.076)ng/ml和(0.408±0.074)ng/ml,术后72h明显升高,其值分别为(0.887±0.039)ng/ml和(0.459±0.037)ng/ml。将ACS组按是否成功开通罪犯血管分为未处理组和再通组,分析发现未处理组较再通组术后即刻FGF21浓度高,术后72h的FGF21浓度低。随访3个月,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数目多者预后差(RR=6.285,P〈0.05),女性较男性预后差(RR=6.481,P〈0.05)。结论心肌缺血损伤可导致血浆FGF21浓度降低,成功开通罪犯血管可使FGF21浓度明显升高,说明成功开通罪犯血管对FGF21浓度有影响,FGF21浓度变化与心肌缺血损伤存在相关性。随访观察发现,女性患者及三支病变患者主要负性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FGF21浓度变化对ACS患者3个月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靶病变冠状动脉造影特征,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从而积极防止心肌无再流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收集96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心电图,应用统计学软件筛选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不良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预测因子.结果 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发生随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延长、心功能Killip分级的增加、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的增加以及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冠状动脉病变闭塞处影象学为Ⅰ型病变、Ⅱ型病变、Tapered病变、Cut-off病变以及Tapered-cutoff病变与心肌灌注不良的发生均为负相关,OR值分别为0.25、0.84、0.65、0.23与0.75,Fade-out病变、Floating-thrombus病变、Dye-stasis病变以及Big病变与心肌灌注不良的发生均为正相关,OR值分别为4.78、1.19、1.16与1.7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的预测因素有非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分级(Killip)Ⅱ级以上、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fade-out病变等.结论 梗死相关血管闭塞处有大量血栓并向近段延伸的病变为心肌组织灌注状态不良发生的造影影像独立预测因素.非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较差、胸痛至球囊扩张时间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复杂程度等为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发生的临床独立预测因素.具备以上临床与造影影像特征的患者为发生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不良的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现象的临床和造影特点,并观察其对患者30天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12例未予静脉溶栓、直接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根据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为自发再通组31例(前向血流TIMI2~3级)和非自发再通组81例(前向血流TIMI0~1级),分析其临床、造影、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及30天预后特点。结果自发再通组共31例(27.7%),与非自发再通组比较,自发再通组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明显降低(P<0.01)、室壁运动异常比例低(P<0.05)、30天时的死亡率明显降低(P<0.01),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P<0.05)。结论AMI中梗死相关动脉的自发再通能够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降低30天时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肌梗塞溶栓治疗(TIMI)危险评分对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塞(STEMI)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能否在入院时筛选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获益更大的高危患者。方法:应用TIMI危险评分对267例接受再灌注治疗的STEMI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TIMI评分0-4分)及高危组(TIMI评分≥5分),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急诊PCI与溶栓治疗对院内死亡率的影响。结果:TIMI评分高危组院内死亡率显著高于低危组(14.4%:2.8%,P=0.001),其中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患者死亡率显著低于溶栓治疗的(9.2%:26.3%,P=0.012)。而低危组患者接受急诊PCI术与溶栓治疗则死亡率无显著差异(2.2%:3.9%,P=0.618)。结论:TIMI危险评分可作为简便易行的方法评估再灌注治疗STEMI患者的预后,并有助于选择再灌注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灌注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TMP ,CTFC ,maxSTE及sumSTR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后心肌组织灌注并探讨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6 5例AMI急诊介入治疗后即刻采用TMP、CTFC及心电图(maxSTE ,sumSTR)方法评价心肌组织灌注,记录6个月心脏事件。结果 与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比,检验每种评价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maxSTE敏感性80 % ,特异性85. 7% ,准确性83 .1 % ;TMP敏感性73 3% ,特异性80 % ,准确性76 . 9% ;而CTFC( 4 0 ) ,CTFC( 30 ) ,sumSTR30 %和sum STR( 50 )预测价值较低。多变量回归分析显示TMP 0. 1级、maxSTE高危为6个月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 TMP ,maxSTE方法可以较好地评价心肌灌注程度,并对6个月临床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