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了用杜氏利什曼、热带利什曼、墨西哥利什曼、砂鼠利什曼及蜥蝎的利什曼的前鞭毛体分别免疫家兔获得的抗血清,加入NNN培养基内,对上述5种利什曼前鞭毛体进行培养,观察前鞭毛体发生的形态变化。发现抗血清在培养基内能使同种利什曼的前鞭毛体形态发生明显的改变,原虫胞浆中出现颗粒,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为选择合适培养基用于利什曼原虫培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3 ×105个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分别接种至1 mL NNN培养基、1 mL 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1 mL 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及1 mL 脑心浸液培养基(含血红素)中,22 ℃温箱中无菌静置培养,显微镜下连续观察计数8 d,绘制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生长曲线。 结果 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能在NNN培养基、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在NNN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著高于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P均 < 0.05),在这3种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KS?2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著高于Cy和JIASHI?5株(P均 < 0.05)。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不能在脑心浸液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结论 分离自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在同一培养基中生长增殖速度有差异,同一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速度亦有差异。NNN培养基是最适合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为选择合适培养基用于利什曼原虫培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3 ×105个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分别接种至1 mL NNN培养基、1 mL 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1 mL 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及1 mL 脑心浸液培养基(含血红素)中,22 ℃温箱中无菌静置培养,显微镜下连续观察计数8 d,绘制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生长曲线。 结果 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能在NNN培养基、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在NNN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著高于M199 + 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 + 20%马血清培养基(P均 < 0.05),在这3种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KS?2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著高于Cy和JIASHI?5株(P均 < 0.05)。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不能在脑心浸液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结论 分离自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在同一培养基中生长增殖速度有差异,同一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速度亦有差异。NNN培养基是最适合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4.
利什曼原虫的培养,对于利什曼病的诊断、虫种鉴定以及抗原制备和开展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技术.国内的实验室常用的培养基有NNN培养基(NOVY-MC Neal-Nicollemedium三恩氏培养基)和199培养基(medium199)两种.经多年的实践证明,将国内的几种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转种入NNN培养基内并放置22℃~24℃内培养,需要放置10~12d左右才有显著的增长,故难以在短期内收集大量的前鞭毛体.199培养基虽有成品购买,随时可供配置使用,但当前鞭毛体直接转种入该培养基内后,原虫繁殖不佳,1w后虫体变圆,呈衰残型,因此,仅可供短期保存虫种之用.  相似文献   

5.
当前因缺少简单、快速和适用于治疗感染人体利什曼原虫的药物评价系统,使新药的发展受到限制。本文报道了一种体外测定感染人体利什曼原虫的药物敏感试验方法。该法具有定量、快速和实用的特点,其机理是有效药物可抑制前鞭毛体将~(14)C-底物代谢为CO_2。选用10种感染人体的利什曼原虫种/株。用于培养前鞭毛体的三种培养基为改良的NNN(mNNN)、含20%小牛血清的RPMI1640(MM_1)和一种不含血清的培养基(M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的生长增殖情况,确定其最适体外培养条件。方法分别使用RPMI1640和M199复合培养液,观察温度、pH及新生小牛血清对硕大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墨西哥利什曼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体外增殖速度与增殖周期的影响。结果当培养温度为26℃时,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含和不含新生小牛血清、pH中性、偏碱和偏酸的PMI1640或M199复合培养基中,早期均能生长,且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其他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无血清或偏碱培养基中生长缓慢,增殖周期缩短;培养温度为37℃时,各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发生沉积,增殖停滞,不同程度地向无鞭毛体转化并发生死亡。结论使用复合培养液培养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温度、pH和新生小牛血清均可显著影响增殖速度和生长周期。各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增殖速度和生长周期存在差异,可能与其遗传背景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017年6月到乌兹别克斯坦务工,7月2日发现左胸臂部有2个小红疹,回国后于10月15日前后发现红疹变大,有少量脓液。用利什曼病快速检测试纸条检测患者血清利什曼原虫抗体结果为阴性。取皮损处组织镜检未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取皮损处组织置NNN培养基培养,培养至第8天镜检查见大量前鞭毛体。提取前鞭毛体DNA,用利什曼原虫属特异性引物K13A/K13B和L5.8S/LITSR分别扩增出120和350 bp的片段,片段序列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应序列(Gen Bank登录号:EU370906.1和FN677342.1)的同源性分别为90%和98%。确诊患者为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病原体为硕大利什曼原虫。患者经过葡萄糖酸锑钠注射液治疗2个疗程(总剂量7.2 g,每个疗程6 d,两个疗程间隔1周),病情得到控制,现已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两例疑似皮肤利什曼病进行病原学诊断,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虫种进行鉴定。方法两例皮肤病患者,分别曾在阿尔及利亚(病例1)和沙特阿拉伯(病例2)务工,表皮均有多个面积较大的溃疡。取皮损处组织涂片、染色、镜检,皮损处组织液置NNN培养基培养,查找原虫。取含利什曼原虫的培养液,离心收集原虫,用2对利什曼原虫种特异性引物ITS1-ITS2和K13A-K13B分别扩增利什曼原虫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和动基体DNA的基因片段,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Blast序列分析。结果病例1患者的皮损组织涂片镜检未查见利什曼原虫,皮损处组织液经NNN培养基培养10 d后查见前鞭毛体;病例2患者的皮损组织涂片镜检发现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皮损处组织液培养8 d后查见前鞭毛体。引物ITS1-ITS2从分离于2例患者的利什曼原虫均扩增出约330 bp的片段,与硕大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major)相应序列同源性均为100%;引物K13A-K13B均扩增出约120 bp的片段,与硕大利什曼原虫相应序列同源性均为96%。4个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JF831924~JF831927。结论两例皮肤病患者均确诊为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  相似文献   

9.
通常杜氏利什曼原虫可在NNN培养基内成长为鞭毛期,但其无鞭毛期只有从脊椎动物的细胞中获得,而无法使它在脊椎动  相似文献   

10.
在新疆克拉玛依小拐农场,从大沙鼠耳组织内查见的利什曼原虫,经NNN基培养11天,对原虫的前鞭毛体作超微结构观察。前鞭毛体多为柳叶状。其膜下微管数平均为80±9(68~111)个,微管直径为24nm,间距为15~28nm,质膜厚度为8nm,与吴传芬等和王捷等报道的甘肃沙鼠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有明显差别;在胞质内广泛分布着内质网,线粒体发达,高尔基体常见于线粒体一动基体复合体附近。在鞭毛基体上部有基板1和基板2。在胞质内还可看到脂滴和空泡。  相似文献   

11.
已知长期培养可降低利什曼原虫的感染性和毒力。Ebert等(1979)证明长期培养的前鞭毛体在仓鼠巨噬细胞内可转变为无鞭毛体,但不能重复。本文报告以Tobie氏培养基长期培养的前鞭毛体产生的某些变化。试验用仓鼠保种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加以培养,每周转种一次。长期培养是在培养基内转种104次以上,短期培养转种1~4次。观察发现长期培养的前鞭毛体要比短期培养的明显为  相似文献   

12.
作者用有感染性和无感染性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田鼠的脾、淋巴结和腹膜渗出物中的巨噬细胞,在体外进行粘附试验。杜氏利什曼原虫IS株按照Stanber法用田鼠保种。前鞭毛体在肝浸胰胨(LIT)培养基或含20%灭活胎牛血清的Schueider培养基中置于27℃培养,当它们静止6~8天后收集。每ml培养基接种10~6个脾的无鞭  相似文献   

13.
作者采用Schneider's果蝇培养基和改良的F-29培养基对杜氏利什曼、婴儿利什曼、大型利什曼、热带利什曼、L.pifanoi,巴拿马利什曼、巴西利什曼、墨西哥利什曼及亚马逊利什曼等9种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进行无菌培养,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特性的鉴别,并与前鞭毛体以及巨噬细胞内的无鞭毛体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以热带利什曼大型亚种前鞭毛体膜的单克隆抗体对热带利什曼种团及杜氏利什曼种团各10株共20株原虫的膜或完整的前鞭毛期,进行了间接放射免疫,免疫荧光及免疫沉淀等方法的测定。各种原虫的前鞭毛体是用Schneider’s Drosophlia培养基保存的,无鞭毛体则从感染BALB/c雌性小鼠取得。原虫混悬于pH7.3含40mM NaCl,10mM乙二胺四乙  相似文献   

15.
目的鉴定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方法培养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并体外转化无鞭毛体,其总蛋白经2-DE电泳后以小鼠抗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血清进行Western blot,对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蛋白进行MALDI-TOF/TOF串联质谱鉴定。重组表达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编码基因,以Western blot法对重组蛋白进行鉴定。结果等量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蛋白经2-DE电泳均可呈现680~742个蛋白点,Western blot及MALDI-TOF/TOF-MS分析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与延伸因子2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无鞭毛体特异表达抗原。重组核苷二磷酸激酶编码基因表达产物经Western blot证实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结论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与无鞭毛体抗原表达存在差异,核苷二磷酸激酶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异表达强抗原。  相似文献   

16.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主要蛉种之一,具有强的亲人性,在野外和居民点内常能查见该蛉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本文结果表明,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能使仓鼠及BALB/c小鼠发生内脏利什曼病;在感染仓鼠内脏涂片上的无鞭毛体,由蛉体而来的明显较由大沙鼠而来的都兰利什曼原虫为小;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在NNN培养基内生长不良;用 ̄(32)P标记的gp ̄(63)基因为探针,与婴儿利什曼原虫、都兰利什曼原虫及白蛉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的DNA进行杂交,证实蚌体自然感染的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克拉玛依无内脏利什曼病人,但人群中有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关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自然感染的来源以及当地的皮肤利什曼病究竟是由都兰利什曼原虫抑或婴儿利什曼原虫所致,尚待阐明。  相似文献   

17.
2~3个月龄的雌雄金色田鼠各28只,平均分组。每鼠心内接种肯尼亚株杜氏利什曼原虫原鞭毛体约100万个。其中40鼠在接种后,用巴斯德毛细吸管穿刺鼠的眼眶后血管取血1滴(±0.05毫升),用NNN培养基(每毫升加青霉素±500单位和链霉素±500微克)。在鼠接种原鞭毛体后的第一个月隔日取血1次,第二个月每周取血2次,第三个  相似文献   

18.
IFA诊断黑热病所用实验材料的检测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FA虽已常规用于黑热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但对IFA试验中实验材料的选择可能给检测带来的影响及影响的程度等却无较系统的探讨。为此,我们比较了这些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用3株杜氏利什曼原虫制备前鞭毛体抗原:(1)保存人株抗原:自四川南坪一例病人骨髓分离。前鞭毛体经NNN培养基培养10天,收集培养物制成抗原片后放-20℃中保存31个月。(2)新鲜人株抗原:自汶川  相似文献   

19.
从单个杜氏利什曼和热带利什曼前鞭毛体分离克隆发展了用半固体琼脂的一种简易的平皿法。两种原虫在体外的繁殖用Dulbecco’s改良的Eagle组织培养基,增加碳酸氢纳3.7g/L,氯化血红素5mg/L,嘌呤源(Purine Source)0.1mM,和未透析的胎牛血清(10%)的半规定培养基,或用0.3%牛血清白蛋白加吐温代替胎牛血清的全规定培养基,能形成高能的离散群体。杜氏利什曼原虫形成肉眼可见的群落时间是7~9天,热带利什曼原虫出现明显的群落是8~14天。使用全规定培养基形成群落的时间为50%,但不影响克隆化的效率。作者指出:在完全培  相似文献   

20.
作者用直接凝集试验(DAT)进行内脏利什曼病的血清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并与传统方法IFAF及ELISA进行了比较。将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于NNN培养基中大量培养,离心洗涤后以0.4%胰蛋白酶处理45分钟,而后用含2%福尔马林的Locke's液于4℃固定20小时,经考马斯亮蓝着色后用含1%福尔马林的生理盐水将原虫浓度调为1×10~3/ml,经30μm孔径的尼龙网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