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用脐血单个核细胞制备CIK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探讨肿瘤生物治疗近期疗效的免疫指标及临床应用中的护理规范。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用IL-2,CD3Ab和IFN-γ等细胞因子诱导CIK细胞;测定肿瘤患者用CIK细胞治疗前后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的NK杀伤活性.静脉滴注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和脉博等反应。结果肿瘤患者输注CIK细胞一疗程后,其PBMC的NK杀伤活性由62%升高到83%,平均升高29%,发热反应不到3%,大多在38℃以下,未经处理自行清退。结论(1)CIK细胞输注能明显提高肿瘤患者PBMC的NK活性。(2)CiK细胞输注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无明显副作用。(3)肿瘤病人PBMC的NK活性测定可望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一个近期疗效参数。  相似文献   

2.
目的体外诱导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并研究其生物学活性。方法从外周血和脐血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经过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并扩增CIK细胞,以LAK作比较,流式细胞仪检测CIK细胞表面标志CD3、CD56。3H-TdR释放法检测CIK的增殖能力,MTT法检测对肝癌细胞系SMMC-7721、Bel-7402,正常胎肝细胞L-02的杀伤活性。结果CIK细胞第二周进入快速增殖期,到第31d扩增倍数超过60倍,CD3+CD56+细胞扩增倍数达800倍以上;CIK对肝癌细胞的杀伤能力明显优于LAK细胞(65%~81%);对正常胎肝细胞的细胞毒作用(<5%)。结论CIK细胞是一种具有很强杀瘤活性的免疫活性细胞,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刘多  方艳秋  芦小单  谭岩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6):6001-6003
目的:观察应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联合化疗、内分泌治疗等治疗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子宫内膜癌患者35例给予联合应用CIK细胞生物治疗6个疗程,其中11例患者TP(紫杉醇+顺铂)化疗联合CIK细胞生物治疗,15例患者醋酸甲地孕酮内分泌治疗联合CIK细胞生物治疗,9例患者单纯应用CIK细胞生物治疗。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比值以及NK细胞比例、KPS评分等指标变化,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经联合CIK细胞生物治疗后,CD3+T细胞无显著变化,CD4+辅助T细胞显著增加,CD4+/CD8+比值显著升高,部分患者CD3-/CD16+56+的NK细胞较治疗前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平均KPS评分提高10分(P<0.05)。结论:CIK细胞可以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患者一般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用冻融的自身胃癌抗原冲击树突状细胞(DC),体外观察其对自身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自身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方法从胃癌手术切除肿瘤周围转移引流淋巴结,提取单个核细胞,将贴壁生长的细胞用细胞因子基因重组粒巨集落和生长因子(rhGM-CSF)、基因重组白介素4(rhIL-4)、以及基因重组α-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联合诱导培养DC,然后用经冻融制备的自身肿瘤细胞抗原冲击DC并作用CIK细胞,最后检测CIK细胞体外杀伤三种靶细胞(自身胃癌细胞、K562和SGC-7901细胞)的活性。结果经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后,DC含量明显增高,CD1a/CD14和CD80/CD86阳性细胞比刚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明显增多。DC和CIK细胞共同培养后,CIK细胞高表达CD3+CD56+。负载胃癌抗原冲击的引流淋巴结DC活化的CIK细胞,杀伤自身肿瘤细胞活性达78.6%,而单纯CIK细胞为35.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K562和SGC-7901细胞杀伤活性二者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肿瘤周围转移引流淋巴结贴壁细胞在体外能定向诱导扩增出大量DC;胃癌抗原负载的DC和CIK细胞共同培养,可明显提高CIK细胞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5.
低剂量辐射对脐血LAK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低剂量辐射对脐血LAK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 新鲜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培养72h获取LAK效应细胞,在培养48h时给予1次不同剂量(分别为62mGy,124mGy,186mGy,248mGy)的γ射线照射,应用^3H-TdR释放实验测定LAK体外杀伤肿瘤靶细胞(K562,HL-60)活性。结果 脐血LAK细胞对K562和HL-60的杀伤活性与成人外周血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接受低剂量辐射的脐血LAK细胞K562和HL-60的细胞毒性显著高于非照射对照组(P<0.01)。结论 脐血可作为LAK细胞的一个良好来源。低剂量辐射可增强脐血LAK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从而可能用于清除微小残留病变及在脐血移植时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寻求治疗乙型肝炎的一种新方法。方法提取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0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细胞与IFN-γ、IL-1β、抗CD3mAb和IL-2共同培养诱导CIK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型特征和细胞增殖倍数,用LDH酶释放法检测细胞的杀伤活性;同时设立CIK和CD3AK细胞在增殖和杀伤活性作比较。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IK细胞的增殖及杀伤活性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较培养前明显增高,于培养后12~24d达高峰。CIK细胞与CD3AK细胞在增殖倍数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杀伤活性前者比后者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IK细胞的增殖倍数、杀伤活性均低于正常人,但明显高于培养前。诱导12~24d后CIK细胞增殖及杀伤活性均达到高峰,此时期的CIK细胞适合临床应用;CIK细胞其体外杀瘤活性明显优于CD3AK细胞,CIK可作为继CD3AK细胞之后过继免疫治疗乙型肝炎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肖舒静 《医疗保健器具》2012,(11):2014-2015
目的探讨异体外周血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西医护理干预。方法抽取患者外周抗凝血培养出CIK,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采取静脉输注的方法输注,输注前后做好患者的中西医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结果76例患者顺利完成CIK输注治疗疗程,无护理原因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结论恶性肿瘤CIK细胞治疗的中西医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完成治疗计划,保证CIK输注治疗手段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CIK细胞指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过各种细胞因子共同诱导而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具有T淋巴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天然杀伤细胞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限制杀瘤特点[1].本文总结1例复发难治性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异体CIK细胞治疗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多种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输注同步化疗紫杉醇治疗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法,观察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11月在本院接受自体CIK细胞输注同步联合紫杉醇治疗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17例。检测治疗前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观察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评估后客观有效率(CR+PR)88%。治疗后外周血CD3^+、CD3^+CD8^+、CD3^+CD56^+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D3^+CD4^+比例和CD4^+CD25^+Treg细胞比例下降。治疗后血清中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自体CIK细胞同步输注联合紫杉醇治疗上皮性卵巢癌,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提高患者Th1类细胞因子水平,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上皮性卵巢癌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虽主要侵犯肝脏,但自LieInjo首次从HBsAg阳性的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检测出HBV—DNA,近几年在慢性乙肝患者PBMC内已检出多种形式HBV—DNA及复制中间体RNA和抗原成分。由于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病变主要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而PBMC是T、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的集合体,对机体的免疫反应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故PBMC已成为HBV在肝外的重要复制场所,本文就有关HBV感染PBMC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柴琴  安东建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2):2469-2471
目的研究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从34例晚期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加入含有IFN-γ、IL-2、抗CD3单抗等细胞因子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扩增后的CIK细胞总数在4.5~6×109之间,分三次回输给患者。检测患者回输前后瘤体变化,免疫学指标和肿瘤标志物的改变,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和毒副反应。结果 34例接受CIK治疗的患者中,外周血中CD3+、CD4+、CD4+/CD8+和NK细胞(CD16、CD56)均显著上升(P0.05),CD8+下降。有效率(CR+PR+MR)为79.4%。24例CEA升高者19例下降,8例CA125升高者6例下降,4例CA199升高者均下降。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毒副反应轻。结论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能显著提高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诱导的自体DC、CIK、NK、αβT、γδT细胞治疗组织细胞肉瘤疗效。方法抽取患者自体外周血60~100 m L,采用血细胞分离机收集其单核细胞,经细胞因子诱导并扩增C I K、N K、αβT、γδT细胞及DC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后,静脉回输CIK、NK、αβT、γδT细胞,皮下注射DC细胞,观察组织细胞肉瘤变化。结果患者左乳肿块缩小>50%,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细胞免疫治疗是一种化疗后组织细胞肉瘤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健康孕妇与患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孕妇所生新生儿脐带血中天然免疫功能的差异,探讨遗传与免疫缺陷的相关性。方法于第三产程取新生儿脐动脉血98份,其中观察组孕妇(患变态反应疾病孕妇)40份,健康孕妇58份,检测淋巴细胞、IL4/CD4+和Th1/Th2并进行分析。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分别为(30.22±3.02)岁和(28.36±3.95)岁,孕周为(39.18±1.31)周和(40.21±2.13)周,差异无显著性;IL4/CD4+分别为(1.28±0.26)%和(0.28±0.0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Th1/Th2分别为(1.81±0.41)和(2.86±0.39),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遗传因素与新生儿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相关,新生儿可能有初期的免疫调节缺陷,在变态反应原的刺激下易出现过度反应,导致变态反应性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4.
自然杀伤细胞起源于多功能造血干细胞,是参与人体免疫监视作用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同时也参与人体排斥移植物的反应。胚胎作为半同种异体移植物进入母体,使得自然杀伤细胞的增殖及杀伤活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可见自然杀伤细胞在胚胎的植入、分化及正常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主要介绍了外周血及子宫自然杀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功能及妊娠期激素对二者的影响,并对自然杀伤细胞与病理性妊娠的关系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CSC)抗原负载树突细胞(DC)活化同源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形成CSC-DCCIK效应细胞,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2例2011年1-12月入院治疗的均经病理检查证实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患者,其中肺癌10例,膀胱癌15例,乳腺癌7例,给予CSC-DC-CIK细胞治疗。结果共培养后CIK表面标志CD3、CD8、CD56的表达率(分别为87.74%±5.23%、82.67%±6.12%、55.62%±8.33%)高于单独培养CIK(分别为61.65%±7.79%、50.21%±4.94%、22.12%±2.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IK组、DC-CIK组和CSC-DC-CIK组间细胞上清中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2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例患者中,有效患者为3例(9.4%),显效患者为18例(56.3%),无效患者6例(18.7%),5例(15.6%)患者属于其他(没有坚持治疗等)。有效和显效患者共21例,治疗有效率为65.6%(21/32)。结论靶向肿瘤干细胞免疫治疗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Micropure技术检测乳腺肿块中微钙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某医院87例乳腺超声检查发现的乳腺肿块,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比较Micropure技术与常规超声在检测乳腺良、恶性肿块微钙化方面的差异。结果:87例乳腺病灶中,常规超声检查37例显示微钙化(占42.52%),使用Micropure技术53例显示微钙化(占6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21例检出5例微钙化(23.81%),恶性组66例检出48例微钙化(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5例检出微钙化的良性肿块中,3例呈散在分布,2例为少发钙化。而在48例检出微钙化的恶性肿块中,30例呈簇状分布(占62.50%),16例呈散在分布(占33.33%),2例为少发钙化(占4.17%)。结论:Micropure技术比常规超声显示乳腺肿块微钙化的能力更强,对微钙化的有无及分布特征可能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30例老年肺癌患者行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多疗程免疫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治疗前加强心理护理并做好护理评估,治疗中注重细节护理,治疗后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做好健康教育。结果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30例老年肺癌患者经过CIK细胞联合IL-2的4-6个疗程免疫治疗后,自感食欲改善、活动耐力增强、睡眠改善、免疫功能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结论CIK细胞免疫治疗解决了制约肿瘤治疗进展的瓶颈,避开了手术、放疗、化疗的弊端,既可以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又可针对局部进行治疗。老年肺癌患者经过CIK细胞联合IL-2的4~6个疗程免疫治疗期间规范与细化护理措施,特别是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充分了解整个治疗过程,有效防止不良因素的干扰,确保整个治疗过程顺利完成,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治疗效果,使患者对肺癌的治疗充满信心,为整个多疗程CIK细胞治疗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8.
陈建光 《现代保健》2010,(28):25-2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3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经手术治疗后随访2年,复发13例(41.9%)。其中良性胃间质瘤9例(29.0%),恶性胃间质瘤18例(58.1%),交界性胃间质瘤4例(12.9%)。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表达29例(93.5%),CD34表达25例(80.6%)。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有赖于病理与免疫组化,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nm23和p53基因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临床预后关系。方法:选取即用型nm23和p53单克隆抗体对58例食管癌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并进行分期对比分析。结果:58例食管癌标本中I-Ⅱ期30例,Ⅲ-Ⅳ期28例。免疫组化nm23阳性46.6%(27/58)及p53阳性58.6%(34/58)。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无相关性。在食管癌Ⅲ-Ⅳ期中:有淋巴结转移组的nm23表达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p53的表达与食管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的表达率与有淋巴结转移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p53和nm23基因对食管癌中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